第五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5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2
页码: 299-300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肥料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有机肥料 肥料学

内容

官桥境内从明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施用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即家院圈肥,骡马猪羊粪、人粪尿、坑土、旧墙土等。其次是饼肥(主要是豆饼或棉籽饼),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使用化肥从1955年开始,直到21世纪以化肥作为主要肥料。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即农民在劳动生产中就地积制的自然肥料的总称,习惯上也叫农家肥料,具有种类多、来源广、数量大的特点。当地农村广为流传着“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是农家宝,看你找不找;只要勤动手,肥料到处有”的农谚。农民种地非常喜欢使用自然生产的农家肥料,如堆沤肥、绿肥、粪尿等,施用饼肥(豆饼、棉饼、麻糁等)数量较少,多用作追肥或用在瓜果、蔬菜以及其它经济作物上。土杂肥也是农民比较喜欢施用的肥料,群众很早就有把倒塌的旧土墙、炕坯、锅灶台、坑塘淤泥等作为底肥施用的经验,因此有“家土换野土,一亩顶三亩”之说。粪尿肥包括人类粪尿、家畜粪尿、禽肥和厩肥等,是本地使用最早、域普遍的有机肥料,为当地农村广泛施用。堆肥、沤肥是本地农民积制肥料的常用方法。夏季高温时节,农民多以作物秸秆、杂草、人粪尿、牛马粪、熟土等,充分混合后堆成堆,使其充分腐熟,至秋种小麦时施到田间作基肥 (底肥)。20世纪70年代,当地多采用此法积制土杂肥。20世纪80年代初,公社还提倡秸杆还田。1983年,公社程杆还田达3万亩以上,毎亩施入麦穰、麦糠150至250千克,亩增产10%以上。80年代以来,部分使用沼气的村、户,开始施用沼气发酵肥,这种新型的高效有机肥料,一般把残渣作底肥施用,发酵液作追肥施用。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机械化收获耕作,境内小麦、玉米等秸秆基本上全部粉碎作基肥施用。化学肥料1955年,当地推广使用化肥硫酸氨和硝酸氨,群众俗称为“肥田粉”。初期群众不认识,使用量很少。1958年后开始施用氨水、磷酸钙、碳酸氢氨。1965年至1969年,年均化肥施用量每亩耕地5千克。90年代初,尿素开始在当地使用,群众称为“小鱼眼”。由于肥效高,效果好,很快被群众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1975年,尿素每亩施用量在15千克,此后化肥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用肥。到1978年,全社化肥施用量每亩耕地突破50千克大关,达75千克。1979年,官桥公社从外地调入进口复合肥磷酸二铵用于小麦生产,施用效果明显,增产幅度大,次年便广泛推广开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施用化学肥料已成为当地各种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土杂肥逐年减少,改用多元复合肥,如艳阳天牌肥料、碳酸氢氨、美国二铵、俄罗斯复合肥。1997年至2003年,官桥镇施用复合化学肥料达20余种,主要有施可丰、撒可富、俄罗斯、沂宝、鄂中、沃丰等为主,亩施肥料60至80千克左右。2004年,当地开始推广配方肥、控释肥等。2005年,提倡专用肥,根据土壤种类,进行合理搭配,平衡施肥。2009年,结合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又推广了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配搭使用小麦、玉米专用肥。2017年,全镇应用配方施肥面积达100%。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