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村名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2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村名考略
分类号: P902
页数: 7
页码: 123-129
摘要: 镇境最为古老的村庄为大康留村,建于战国时期。隋代形成村落的有官桥村,唐代形成村落的有前掌大、北辛、前莱、东莱、后莱等村,五代形成村落的有小河、西王公、东王公洪林、东公桥、前善庄、后善庄等村,明朝形等村,宋朝形成村落的有太平庄、前管庄、良成村落的多达28个,清朝形成村落的有4个。村前存占薛河亦称玉水河,河上有汉代官府建造在大官道上的九券固本桥.故民众称之为“官桥”。与官桥村一河之隔。1958年称东康留村。另有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千米,传闻,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更名掌戴。今隶属前掌大村委会。据《李氏族谱》载,G掌大李氏一支于明成化后掌大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2.8千米。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村民考略

内容

镇境最为古老的村庄为大康留村,建于战国时期。隋代形成村落的有官桥村,唐代形成村落的有前掌大、北辛、前莱、东莱、后莱等村,五代形成村落的有小河、西王公、东王公洪林、东公桥、前善庄、后善庄等村,明朝形等村,宋朝形成村落的有太平庄、前管庄、良成村落的多达28个,清朝形成村落的有4个。
  里、西郑庄、苏疃等村,元朝形成村落的有东最晚形成村落的村庄是车站村,建于民国初年。官桥镇行政村考证情况一览表表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陏代建村。村以桥名。村前存占薛河亦称玉水河,河上有汉代官府建造在大官道上的九券固本桥.故民众称之为“官桥”。村内占槐碑记载:位于滕州市城区南19.5千米,“隋始建官桥镇。” “九省通衢”大官道过村。官桥村北纬34。58'20",东经陏代据传在春秋战W时已有村庄曰“迎仙村”,距117°18'4(T。官桥镇政府驻地。薛围故城里许,是孟尝君出东阁之门迎接贤士.门客之处,故名迎仙村.桥西建旮“孟尝君养士处”碑。村中曾有圣堂”“关帝庙”“天主堂”,村北有“泰山行宫”庙、歇马亭驿站。村以站名。1911年,修逑津浦铁路设建火车站,车站村位于宫桥镇政府驻地西南1.2千米。民国四乡游民聚铁道两旁谋求营生聚居成村,遂称京沪铁路穿村而过。初年车站村。村南侧为薛W故城,村北有“毛遂莓”,村南有明代抗倭英雄薛士杰御祭林。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北宋年间(%〇---1127)建村,因居官桥南迕,太平庄村古薛河南岸,古官桥南端,旧大官北宋古薛河南岸,曾用名“河南村” “桥南村”。道东侧。该村此处虽低洼.但历年汛期河水暴涨从未遭过水灾,至明代末年改称为太平庄村。据《孙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73)孙氏由孙岗迁此建村。村原名康留,据1813年《滕西康留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1.2千米。明初县村庄表》称“小康留”(俗称小康楼>,淸古薛河左岸。与官桥村一河之隔。道光《滕县志》复称康留。1958年分为东、西康留2个行政村。村北薛河故道之阳有属于大汶口文化“西康留遗址”。相传,唐代即有此村,名杏花村,元末毁于战乱。东康留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1.S千米。明初明洪武年间王、张、何、蔡、孙氐等共建成村,古薛河南岸。&I小康留。1958年称东康留村。村中曾建有三宫庙。村南出土一庙碑载“大唐安乐村”字样,说明唐代已建村。按考古学家说,村名应为“前商代”,因H家考古队多次勘探发掘,发现这里有商代遗址,西周早期薛W公族墓葬群。另有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千米,传闻,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更名掌戴。前掌大村南与柴胡店镇接壤。唐代又传,魏某在京居官.一年告假归家.返时皇帝问及民情,魏答:“故里一掌之地.灾情重大,民不聊生。”皇帝拨银赈济。此后将“一掌之地” 用于村名为“掌大”2年分为前后掌大,此村居南,名前掌大。旧时村中建有关帝庙,西有观咅庙。续表1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2千米,东汉时期推行“屯田制”时,为曹魏军驻扎屯于屯村前掌大村东南隅。明初田之地。据《于氐族谱》载:明初,于氏自薛城于庄迁此建村,名于屯。今隶属前掌大村委会。据《李氏族谱》载,G掌大李氏一支于明成化后掌大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2.8千米。明代年间迁入。旧时村后建有玉皇庙。村四周筑寨墙,东门曰“海宴",西门曰“河清” t 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明天启年间(1621---1627),王氏由薛城迁此西王庄村薛同故城东北隅0.5千米。明末建村,名王家庄,因东有王庄村,故于19S8年改称西王庄村= 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1.8千米,孔氏原居后掌大村.于明代末年在此烧窑为生,孔窑村西临薛同故城东城墙。明末以后定居立村,称孔窑村。今分别隶厲后掌大、西王庄行政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1千米。明代中期.魏氏自山西汾阳迁来立村.原为南上魏楼村村西紧靠京沪铁路和薛国故城东明代去不远髙庄(厲柴胡店镇 >大地主叶家的佃户城墙。村。1982年改为上魏楼村(下魏楼厲张汪镇>t 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2.7千米,据《吕氐族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清初1722)吕氏由吕坡迁来立村。立村时先建一楼,名吕家楼,今称吕楼村据《狄氐族谱》记载:明朝中期,狄氏由山西汾阳迁至官桥村,至明朝天启年间从官桥迁出狄坡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南2.2千米。明末一支居此立村,村名曰狄庄。后有安、张、齐、杨、赵等姓氐人迁此定居。1982年更名为狄坡村北不远有战同时期齐国左相田文、田婴墓址。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2.2千米。据《史氏族进》载:明洪武二年(I369),史史庄村西临济枣公路、南傍十字河。明初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史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称史庄村。S姓轩辕氐于明成化年间由河南迁来,择薛水之阳建村,后张氏由河北迁此定居,取名轩辕庄。至乾隆年间.轩辕氏又迁居于前莱村,此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3.4千米。村仍称轩辕庄。据张氏家谱记载:“大明弘治轩辕庄村古薛河北岸,北邻八一煤矿。明代年间,张氏由顺天河间府来滕则以轩辕庄为家,吾族虽旺,村名未更。”1958年称轩庄。1982年依《滕政发39号》文件复名轩辕庄。村南有大汶口至西周文化遗址,村中乾隆年间建有关帝庙。相传此处原为薛国运粮河码头,岸上有粮仓,仓留粟谷以备战用,故名“仓留”,后演变为“康留”。史载:奚仲之后裔任姓,在战11时期有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2.6千米,一支于薛迁居“薛城艮方八里”(东北八里).大康留村薛河故道南岸。战国村名曰“仓留坝”.后渐演变为“康留村”,也有“太康”之说(太即大)。明洪武年间村西建小康留村,本村改称大康留村。村东北有岳石商周文化遗址;村东有天齐庙,庙前有唐槐。村西有宋代礼部尚书任居敬御史林。续表2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姓氏地名。村临薛河,据传有管氏在薛河渡口摆渡,故村名曰管家河口。明中期因村北又建前管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3.7千米,宋代一管庄,遂改称前管庄。村曾名为“仁盛村”。新薛河之阳,十字河大桥东。村东有三岑阁,庙碑载有“村名仁盛,庙建慈航.为古蕃佳胜”宇句。1958年称前官庄,1982年改称“前管庄”。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3.8千米,姓氏地名。明中期狄、张、王、朱等氏先后迁后管庄村与前管庄一路之隔。明代于前管庄北建村,名为后管庄。1958年前后管庄称为官庄,1982年复名为后管庄。姓氏地名。王氏于明代天启年间迁来居住建村,王园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4.3千米。明末以姓氏取名王庄,因西有王家庄,故1958年改称东王庄村.1982年更名为王园村。姓氏地名。早在7300年前新石器早期,此处即有氏族部落聚居。据传唐代辛氏兄弟二人来此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5.2千米。定居,并分居于南北二村,称北辛、南辛(位北辛村薛河故道之阴,新薛河北首。唐代于新薛河南岸,属柴胡店镇)。北辛村北寨墙里有北辛遗址。村内明初建有关帝庙,抗战之初共产党人张光中.郭子化在此以开设“乾德堂药店”为掩护,作为交通联络点开展抗日活动。地理村名。周氏于明朝洪武二年从周村迁来立村,原村址在薛河故道土坝(康留坝)上东边,立村后沿用河坝名为“康留坝村”。至明初为与康留村区别开来,改名为坝上村。坝上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5.4千米,系3个自然村合并,原村西头称坝上村;村中坝上村八一煤矿东。明代间殷氐居住在薛河故道旁,村名为殷家河口;村东头张氏从轩辕庄迁来两支,称禄村(因张家在淸代有一位张贡生任教育训导,享受国家俸禄)。至1956年3个自然村合并为1个行政村统称坝上村„因八一煤矿地下采煤需要,1973年3村迁至旧村东1.S千米另建新村。地理村名。村址紧靠薛河北岸,河底石板上筑良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6,4千米,宋代有许多_子捕鱼,石围子俗称“梁子”,后演洪林大桥北。变为“梁里村”。在明正统年间是“义河乡”“梁里社”的洽所。1982年地名普査时改为良里村。地理地名。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于明代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7.3千米,天启年间迁来,居住在三山头南山麓薛河之阳,望河庄村三山头南山麓下。明末居此能举目观望薛河风光,即定名为望河庄。1977---1978年,曾与小河村合称双河大队,后又析出。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7.4千米,地理地名。货氏在五代(后唐 >时期迁来居住小河村前有溫凉二盏泉,后依笔架三山。五代在薛河北岸,小温河西岸,取名贫家寨,后因温河很小,在此女村更名为小河。续表3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据村前庙碑和村后桥碑均载有••王巩村”字样,五代时期有王氏和巩氏同时迁来立村,定名为西王公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8.6千米,五代王巩村。村内有一条自然大沟,沟东称东王巩薛河之阳。(后唐>村,沟西称西王巩村。后演变为“王宫”“王公” 村。村前有大汶口文化至西周遗址,村北温水河北岸有抗金英雄滕州知州苏润墓址。东王公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8.7千米。五代历史沿革见西王公,因本村居东,称东王公村。(后唐)地理地名。此处原是洪姓墓地,古木参天,号东洪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8千米,元代称洪林。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杨氏东与羊庄镇高村接壤。由济南章丘常旺庄迁此建村.名为东杨村。后因西近洪家林,故改称东洪林。相关地名。明洪武年间(丨368_丨398>,倪氏中洪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7千米。明初由保楼分支迁来定居。堉初村中建牛王庙,庙碑镌刻村名“红里村"。后以方位改称中洪林。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6.5千米,相关村名。明末(1628---1644),冯、陈、程西洪林村洪林大桥东侧。明末等姓迁至洪家林西建村,称西洪林。村西薛河右岸有明代“通津桥”石碑1通。明代中期建村。韩氏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大韩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明代1487)迁居。据传韩氏后来居官犯灭门之罪全紧傍小魏河(玉水河),木曲公路东。部迁走。张、杨等姓先后迁来居住,仍称韩村,, 村东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村中建有观音庙。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明成化年间张氏在此立村,后李氏由大韩村后北韩村西依坷垃山。木曲公路以西,与木明代李庄迁入,因村南有大韩村,故称北韩村。石镇谷山村接壤。中韩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5.5千米。明代历史沿革见大韩村,因居大韩村与北韩村之间,故名中韩村,俗称“腰韩村”。姓氏地名。元代建村。汉丞相公孙弘在玉水河 (今小魏河)建1座石桥,取名公孙桥(后简东公桥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4千米。元代称公桥 >。杨氐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东洪林迁来在桥东立村,称公孙桥村;后朱、罗等姓迁入称东公桥。清中期村周围有土寨。1982年地名普査时,又将东公桥分为前后公桥。相关地名。明初(1368---1398)李氏由夏邑县西公桥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2.5千米。明初迁于公孙桥西南侧建村,名大西庄,后改称西公桥。相关地名。历史沿革见东公桥,因居东公桥村前公桥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3千米。明初前,故称前公桥,亦称东公桥前村。旧时村西寨外有个小时村,居住时姓人家。续表4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初唐大将军张士贵后裔来此定居。村东有山岭.周围是水,名曰“蓬莱岛”,山岭西麓建有蓬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偏东4.S千米,莱阁。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张、周、前莱村村前八一煤矿。西临枣矿官桥第二唐代石、孔等姓分别居住在山岭西侧,称前.后、机厂,鲁化专用铁路。东3个蓬莱村,张氏墓碑载有“莲莱三村”字句。后分称为前莱村、后莱村、东莱村。村前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村东西有东周文化遗址。乾隆年间建有关帝庙。东莱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唐代相关地名。历史沿革见前莱村。因村居东,故东临蓬莱阁。称东莱村。相关地名。因居前莱村后,故称后莱村。1%8后莱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5.4千米。唐代年因煤炭开采,村址西迁至此,仍名后莱村。村东旧时建有王母殿庙堂。姓氏地名。据彭氏碑文记载:明万历三年东郑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2.1干米,明代 (1575>,彭氏由彭山口迁来,彭、张两姓先村东临京福高速路、彭山口。后居此,定村名曰正庄。彭姓居东称东正庄。后马、王等姓迁来仍用此名,演变为东郑庄。姓氏地名。村西有朱代遗址和宋井等文物遗存。西郑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1千米。宋代紧靠村西有大官村南有郑庄铺。后王、张等姓来此定居。原村名正庄。后演变为郑庄。因东有东郑庄,遂称西郑庄。姓氏地名。此处原是苏河渊,明代有苏姓迁来苏叶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9千米。明代临渊居住,村名称苏渊。清顺治年间(1644---1661>,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村名仍为苏渊村.后批变为苏叶村。前、相关地名。后黄、岳、宫,秦等姓陆续迁入定居。后善庄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5千米。元代村中建有观音庙。明初称善庄,后分为前蜜•庄.后善庄两村。相关地名。杨杭(今属南沙河镇)杨举人于清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5.5千米,代初年在外居官,在此罝111数顷.称官家地。北官庄村官桥境区最北端,与南沙河镇接壤.清初其佃农前来聚居称官家庄。分为东官庄.西官村东依大山口。庄2个自然村,1984年统称北官庄。村东大山口建有始祖庙。相关地名。位于官道之东。“疃者,集市也”,此处在古时是卖苏木的集市,居民多从事苏木苏疃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S千米。宋代制作,故名苏疃。刘氏于宋末由彭城迁来居住,《刘氏族谱》载:“始祖自徐州来滕居苏疃定名为苏疃村。村北建有刘氏宗祠^ 续表5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姓氏地名。据村井碑记载:明万历年间巴、鉞两姓(系鲁寨地主個户)来此居住,巴姓居多,巴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8千米。明末定村名为巴庄。后巴.戴两姓迁出.后其他姓迁居此处仍称巴庄。19S8年人民公社化划归苏疃行政村管辖。古迹地名。据《孟氐族谱》载:“明万历年间 (1573---1620),孟氏由微山县留庄迁来取名志门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5千米。明代孟庄。”继有刘、倪.李、宋等氏迁入。此处原有石牌坊门一座。明末孟庄更名为至门口村,后简化为志门。姓氏地名。据《倪氐族谱》载:明初有倪保公倪楼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3.3千米。明代征战有功,封千户职,后告老还乡,在滕阳择吉地而居.并建有楼房,故取名倪楼。村西建有“倪氐宗祠”。姓氏地名。据《渠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 (1369),渠氏先祖仲宁公从山西上党经洪洞渠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8千米。明初迁至滕南30里处建村,取村名渠家村,今称渠村。村东500米处是古官道,村西建有五圣堂庙,村中建有龙眼双井和油房堂楼。姓氐地名。据《马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金马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千米。清初 (1662---1722),马氏由望冢西马村分支来此建村,故称马庄。1982年地名普査时改称金马庄村。旧时村东有古驿道,建有寺庙、茶棚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北6.5千米,相关地名。此处原为石磨交易市场,有“薛王东磨庄村西临京沪铁路.与西磨庄相邻,北明代磨市”之说。明洪武年间(136S-1398年),与南沙河镇相接。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磨庄。西隔京沪铁路有西磨庄(属鲍沟镇)。位于距官桥镇政府驻地北端6.1千姓氏地名。据时氐“祖孙三代七进士碑”载:时村米处,与南沙河镇冯庄毗邻。宋初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时氏一支由彭城迁此建村。村北有战国时期基葬群。姓氐地名。明初,此处为南北大官道,时姓人时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6.1千米。明初由时村迁至驿道旁开店做生意.聚居成大村落,名曰时家店,简称时店。姓氐地名。据《吴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北吴庄位于官桥镇政府北5.5千米。清代 (1662---1722),因战乱灾荒,吴氏自江苏省邳州市上吴家闸迁滕县南25里建村”,名吴家庄。1982年更名为北吴庄村。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