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2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分类号: X21
页数: 12
页码: 118-129
摘要: 镇政府驻地官桥村。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官桥一方即有氏族部落聚居,属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即有薛族部落方国。夏大禹时,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封薛地,立国为薛。两代国相治薛,留下千秋佳话。“康留”,在古时称“仓留”,此地是薛国运粮河畔“仓留谷物”的粮仓。后改社称区,乃称孝七区。官桥境域东部村庄为滕县二区,区驻地设在羊庄;西部村属滕县七区,区驻地设在官桥。1938年3月滕县沦陷,同时官桥地区也被日军侵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官桥辖区仍称滕县第五区,辖11个小乡。1959年6月,官桥红专人民公社改称官桥人民公社,下设工作片,村改称生产大队。至此,官桥区下辖7处小公社。1967年4月,官桥区政府改称官桥区革命委员会。
关键词: 建置区划 自然环境

内容

官桥镇位于滕州市南部,京沪铁路东侧,距市城区19.5千米。北纬34。58'20"_34。59’20",东经117。16’38"—117。18,40"。东与羊庄镇交界,南濒新薛河(十字河)与柴胡店镇相望,西与鲍沟、张汪二镇毗邻,北与木石、南沙河二镇接壤,东西tt大横距12.4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0.6千米,总面积63.38平方千米。京沪高速铁路、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沪铁路纵贯南北与104国道相邻,省道344、345、347在镇驻地交汇贯通。镇政府驻地官桥村。是山东省中心镇。第二节建置沿革官桥镇历史悠久。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官桥一方即有氏族部落聚居,属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即有薛族部落方国。夏大禹时,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封薛地,立国为薛。3000年前殷商时期,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为商汤左相居于薛,辅佐商汤建国,为薛族的又一伟大首领,前掌大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见证了这一时期的辉煌。《通考》记载:“周武王时封任姓之后畛复国于薛,爵为侯”。2400年前,古薛国又成为齐国的领地,齐相田婴、田文父子在这里扩固薛城、焚券市义、发展商贾、招贤纳士。两代国相治薛,留下千秋佳话。据《孟子编年》载:至周显王二十九年 (前340年),“薛迁邳”(今驩城)。又二年,周显王四十六年(齐湣王三年)齐封田婴于薛。婴死,其子田文(孟尝君)袭父爵。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薛公田文卒,诸子争位,齐魏共灭之,薛并入齐。此时,任氏一支于薛迁居“薛城艮方八里”,薛城东北方八里即今之大康留村。“康留”,在古时称“仓留”,此地是薛国运粮河畔“仓留谷物”的粮仓。任氏迁来居住之后成为村庄,名曰“仓留坝”,这是官桥镇内最古老的一座村庄。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今滕境内置薛郡、滕县,滕作为县名始于此。楚汉战争之初,汉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在古薛会盟,项梁引兵入薛,楚怀王将项羽封为鲁王,此境地为项羽所辖。西汉建立后,继续实行秦代郡县制,《汉书•地理志》云:“高后(吕氐)元年(前I87年)置鲁国,属豫州,更罝薛县属之”。之后东汉薛县仍属于鲁。三国时,薛、滕皆入魏。晋、南北朝时薛属徐州彭城郡。陏朝开皇六年(586年)H滕县,至此薛境地官桥属滕县至今。据官桥街古槐碑记载:“隋末唐初始建官桥镇”。此处为九省通衢大道,又是东从昌虑(今土城〉西至邳(今驩城 >、沛的东西大道交叉点。隋代正式建立村镇,唐、宋、元三朝,官桥一直属滕县所辖。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实行“乡、社”制,官桥镇名为礼教乡、康留社。清因明制。道光版《滕县志•沿革》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县令叶时秀均徭分社,社法一变而乡之名废。十一年(1672年),县令任玑定保甲法,按八卦名次分八方统七十二保。至嘉庆癸酉(1813年 >,县令唐晟始以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易八卦名统七十二社,规制渐为化一”。光绪年间(1875—1908年>, 易社为区。官桥镇境域称巽七保(即孝七社、区和离三保及悌三社、区一部分村庄)。后改社称区,乃称孝七区。光绪版《滕县乡土志》云:“孝七保距城东南45里,南界孝八保,东界孝六保,北界孝三保,西界悌三保,广(东西宽)十里,袤 (南北长)十里,保内二十五村”。官桥、车站、东康留、西康留、太平庄、东郑庄、西郑庄、苏叶8个村居悌三保内;时店、时村、北吴庄、苏疃、巴庄、志门、东磨庄、马庄、倪楼、渠村、善庄11个村居悌二保内;魏楼、吕楼、前掌大、后掌大、孔窑、于屯6个村居悌五保内;狄庄一村居悌四保内;大康留、史庄、前管庄、后管庄居悌八保内;其余村庄均属于孝七区。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朝秦箅楚,无固定政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率师至滕部九区,区设一长。官桥境域东部村庄为滕县二区,区驻地设在羊庄;西部村属滕县七区,区驻地设在官桥。1938年3月滕县沦陷,同时官桥地区也被日军侵占。1941年滕县成立伪政府,县境划九区,七十四乡。1943年冬,人民政权划官桥辖区为滕县五区(区驻地大韩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官桥辖区仍称滕县第五区(官桥五区,驻地仍在大韩村),辖11个小乡。1955年9月,以地命名改称官桥区(驻地大韩村)。1956年9月,小乡扩大乡,区划变动较大。1957年8月,区驻地由大韩村迁至官桥村。1958年3月,撤区,再次小乡并大乡,官桥区并为官桥、木石两个大乡。同年秋,将官桥乡、柴胡店乡、龙山乡合并成立官桥红专人民公社(同时木石成立胜利人民公社)。1959年6月,官桥红专人民公社改称官桥人民公社,下设工作片,村改称生产大队。1962年4月,柴胡店、龙山两个片从官桥公社划出成立柴胡店人民公社。1966年1月,官桥人民公社改称官桥区,工作片改称小公社。同年5月,成立望河小公社。至此,官桥区下辖7处小公社。1967年4月,官桥区政府改称官桥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12月,撤区和小公社,恢复原来的人民公社,7处小公社再改为5个工作片。1973年3月,工作片改称管理区。1980年11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
  ]984年4月,官桥公社改称官桥镇人民政府,5个管理区改称办事处。1994年增设郑庄办事将官桥村划分为4个行政村。至此,官桥镇政处。2012年5月,增设掌大办事处。2014年1月,府下辖7个办事处,54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官桥镇建置沿革表衣卜1时代纪年隶属名称备注黄帝唐虞徐州之域氏族部北辛等村有遗址落聚居夏约公元前徐州之域薛(部落方国)奚仲被禹封于薛,后迁于邳22世纪殷商约前17世纪徐州之域薛(方H)仲虺居邳.国名仍薛周约前11世纪青兖之域薛(侯国>迎仙武王封任畛复M于薛 (贤)村春秋战国前340年宋任氏薛同迎仙先灭于宋,后灭于齐。任氐一支齐田氏 (贤)村迁于薛城艮方八里秦约前221年薛郡薛县两汉约前丨87年豫州刺史部鲁同薛县三国238年魏薛县两晋约291年豫州部鲁郡薛县南北朝527年徐州部彭城郡薛县隋586年徐州部彭城郡薛县官桥镇宫桥镇有古槐碑云:“隋始建官桥镇。” 唐817年河南道彭城郡滕县宋约970年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滕县金1184年山东西路滕州滕县元1330年山东东西道益都路总管府滕州滕县明1436---1449山东布政司济宁府滕县礼教乡康留社1672年山东布政司巽七保 (康熙十一年>清1813年兖州府滕县孝七保改社仍称保 (嘉庆癸酉)1875年孝七保 (光绪间)1912---1930山东省兖州道滕县孝七保改后仍称保中华民国1931---1938滕县第二区滕县第七区韩村乡曰伪时期官桥乡续表时代纪年隶属名称备注1939---1943滕县第二区滕县第七区韩村乡 (区驻地羊庄)(区驻地官桥)中华民国官桥乡1943.12---1949.9山东滕县第五区人民政权1949.10---1956.3尼山专厲滕县第五区治所大韩村1956.3---1958.3济宁专区滕县官桥区治所官桥村1958.3---1958.9济宁专区滕县官桥乡治所官桥村1958.9---1966.1济宁地区滕县官桥治所官桥村人民公社1966.1---1968.12济宁地区滕县官桥区治所官桥村共和国1968.12---1980.12济宁地区滕县官桥1979年1月滕县划归車庄市,人民公社洽所官桥大队1981.1---1984.4枣庄市滕县官桥治所官桥大队人民公社1984.4---1988.4枣庄市腆县官桥镇1984年4月1日公社改镇,镇所官桥村1988.5---滕州市官桥镇1988年5月1日滕县改称滕州市第三节行政区划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初年(1582年)至2〇1"7年400多年间,官桥镇区划大小变动20多次,毎次辖区变动村庄也有变化。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明正统年间,官桥镇辖区为礼教乡和义和(河)乡。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官桥镇辖区时为滕县巽七保和离三保。清嘉庆年间,官桥辖区改保为社,称孝七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易社为区,官桥镇辖孝七区。忉31年(民国二十年)至1943年,滕县第七区(官桥七区)(驻地官桥村)辖10个小乡,即官桥、冯庄、郝寨、张汪、邓寨、坦山.夏镇、薛河、薛城、西仓。其中官桥乡辖20个村,即官桥、官桥车站、王庄、太平庄、小康留(东、西康留)、西郑庄、东郑庄、苏家渊(苏叶)、渠村、前寨子、后寨子、苏家庄、葛家村、李家楼、小李楼、裴家楼、孙家岗、姜家店、小河崖、吴家庄。W31年(民国二十年)至1943年,滕县第二区(羊庄二区)(驻地羊庄)由辖9个小乡变为6个乡,其中奚仲乡辖27个村中,包括管家庄(前、后管庄)、大康留、史家庄;沂河(义和)乡30个村中包括北韩村、中韩村、善庄、官庄;韩村乡(孝七区)辖29个村,有大韩村、公孙桥、西公孙桥、东莱村、前莱村、后莱村、望河庄、小河村、王公、东王公、良(梁)里、坝上、禄村、殷家河口、北辛、王家庄、轩辕庄、洪林(里)、东洪林(里)、西洪林(里)、龙山头、郭家沟、老君院、黄老山、东黄山、南(三)山头、台上、东台上、魏(位〉庄。1943年,奚仲乡从羊庄二区划出归属薛古石乡合并。
  城县第六区;沂河乡、韩村乡也从羊庄二区划韩村乡:有北辛、孤山、魏庄3乡合并。
  出与原官桥七区的官桥乡合并成立滕县第五区另加洪林乡的望河、良里2个村。3个洪林划(官桥五区)(驻地大韩村),辖12个小乡,归薛城区龙山乡;小河、西王公由羊庄乡划归即:官桥乡、韩村乡、公桥乡、北辛乡、洪林乡、韩村乡。原属刘村乡的前管庄、后管庄、大康魏庄乡、孤山乡、沂河乡、木石乡、连水乡、留随北辛乡划归韩村乡。
  大荒乡、安上乡。木石乡:由沂河、连水、大荒、安上合并1949年,滕县五区驻地仍在大韩村,辖为木石乡。
  12个小乡。1957年8月,官桥区驻地巾大韩村迁至官官桥乡:官桥、车站、王庄、太平庄;桥村。韩村乡:大韩村、中韩村、北韩村、前莱村、1958年3月,撤区,再次并乡。官桥辖东莱村、后莱村;区并为官桥、木石2个独立乡,直厲县管辖。公桥乡:东公桥、西公桥、小康留(东、同年9月,将官桥乡、柴胡店乡、龙山乡合并西康留);成立官桥红专人民公社(木石乡成立胜利人民北辛乡:北辛、王庄、坝上、禄村、殷河口;公社),下属设立工作片,村改称生产大队。洪林乡:洪林、东洪林、西洪林、望河、良里;1959年8月,官桥红专人民公社改称官桥人民魏庄乡:魏庄、东台、西台、落凤山、桥口、公社。
  三山头;1962年4月,柴胡店、龙山2个片从官桥孤山乡:孤山、杨套、张庄;公社划出,成立柴胡店人民公社。原柴胡店片沂河乡:西沂河、东沂河、小店、小王庄、的前掌大、于屯、后掌大、吕楼、魏楼、狄庄、尖山、俭庄、薄山口;史庄7个村仍归官桥公社并成立掌大片。至此,木石乡:前木石、后木石、涝坡;官桥人民公社所辖官桥、掌大、轩庄、韩村、连水乡:前连水、后连水、化石沟、白塔;郑庄、苏疃6个工作片。大荒乡:东大荒、西大荒、卓庄、连水西山、1%6年1月,官桥人民公社改称官桥区,独角山、北山头、狼(粮)峪;工作片改称小公社。同年5月,为成立望河小安上乡:前安上、后安上、杨家岗、张家庄、公社,将东王公村由羊庄片划归官桥区;3个东峭村、西峭村。洪林由龙山片划归官桥区,成立望河小公社。1955年9月,以地方命名滕县第五区改称至此,官桥区下辖7处小公社,52个自然村,官桥区(驻地大韩村)。48个生产大队,245个生产小队。1956年9月,官桥区由10个小乡并成3官桥小公社:官桥、车站、西王庄、太平庄、个大乡。东康留、西康留(1958年由小康留分为2个官桥乡:由原王开区的郑庄、时店、冯庄、大队);掌大小公社:前掌大(于屯)、后掌大(孔窑)、吕楼、魏楼、狄庄、史庄;轩庄小公社:轩辕庄、大康留、前管庄、后管庄、东王庄、北辛、坝上、良里;望河小公社:望河、小河、西王公、东王公、东洪林、中洪林、西洪林;韩村小公社:大韩村、北韩村、中韩村、东公桥、前公桥(1958年从东公桥分出)、西公桥、前莱村、东莱村、后莱村;郑庄小公社:西郑庄、东郑庄、苏叶、善庄、东官庄、西官庄;苏疃小公社:苏BS (巴庄)、志门、马庄、倪楼、渠村、东磨庄、时店、时村、吴庄。1968年12月,撤区及小公社,原来的官桥区7处小公社改为5个工作片,即:官桥工作片(掌大小公社并入)、轩庄工作片、望河工作片、韩村工作片、苏疃工作片(郑庄小公社并入),所辖大队不变。1973年3月,工作片改称管理区,所辖大队不变。1984年4月,官桥人民公社易名为官桥镇,所辖5个管理区改称办事处。同年11月,原48个生产大队改为51个行政村,首届实行民主选举(前公桥从东公桥大队分出,成立村民委员会;善庄大队分为前、后善庄2个行政村;原属善庄大队的东、西官庄合并为北官庄行政村>。官桥办事处:官桥、车站、西王庄、太平庄、西康留、东康留、前掌大(于屯)、后掌大(孔窑)、吕楼、上魏楼(1982年改称 >、史庄、狄坡(1982年改称);轩辕庄办事处:轩辕庄(1982年改称)、大康留、前管庄、后管庄(1982年改称)、王园(1982年改称 >、北辛、坝上、良里;望河办事处:望河、小河、西王公、东王公、东洪林、中洪林、西洪林;韩村办事处:大韩村、中韩村、北韩村、东公桥、西公桥、前公桥、前莱村、东莱村、后莱村;苏疃办事处:苏疃(巴庄)、金马庄(1982年改称>、志门、倪楼、渠村、东磨庄、时店、时村、北吴庄(1982年改称 >、西郑庄、东郑庄、苏叶、前善庄、后善庄、北官庄。1994年8月,增设郑庄办事处。从苏疃办事处15个行政村中析出6个行政村,即西郑庄、东郑庄、苏叶、前善庄、后善庄、北官庄,办事处驻地西郑庄村。2002年5月,办事处增设党总支,全镇有6个农村党总支,所辖村不变。2012年5月,增设掌大办事处。从原官桥办事处12个行政村中析出7个行政村,即前掌大(于屯)、后掌大(孔窑 >、呂楼、上魏楼、狄坡、西王庄、史庄,办事处驻地后掌大。2014年1月,经滕州市政府批准,原官桥行政村分为4个行政村,即官桥一村、官桥二村、官桥三村、官桥四村。官桥办事处辖官桥一村、官桥二村、官桥三村、官桥四村、车站村、太平庄村、西康留村、东康留村8个行政村。至此,官桥镇辖7个办事处,52个自然村,54个行政村,农村人口5.9万人。第四节村名考略镇境最为古老的村庄为大康留村,建于战国时期。隋代形成村落的有官桥村,唐代形成村落的有前掌大、北辛、前莱、东莱、后莱等村,五代形成村落的有小河、西王公、东王公洪林、东公桥、前善庄、后善庄等村,明朝形等村,宋朝形成村落的有太平庄、前管庄、良成村落的多达28个,清朝形成村落的有4个。
  里、西郑庄、苏疃等村,元朝形成村落的有东最晚形成村落的村庄是车站村,建于民国初年。官桥镇行政村考证情况一览表表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陏代建村。村以桥名。村前存占薛河亦称玉水河,河上有汉代官府建造在大官道上的九券固本桥.故民众称之为“官桥”。村内占槐碑记载:位于滕州市城区南19.5千米,“隋始建官桥镇。” “九省通衢”大官道过村。官桥村北纬34。58'20",东经陏代据传在春秋战W时已有村庄曰“迎仙村”,距117°18'4(T。官桥镇政府驻地。薛围故城里许,是孟尝君出东阁之门迎接贤士.门客之处,故名迎仙村.桥西建旮“孟尝君养士处”碑。村中曾有圣堂”“关帝庙”“天主堂”,村北有“泰山行宫”庙、歇马亭驿站。村以站名。1911年,修逑津浦铁路设建火车站,车站村位于宫桥镇政府驻地西南1.2千米。民国四乡游民聚铁道两旁谋求营生聚居成村,遂称京沪铁路穿村而过。初年车站村。村南侧为薛W故城,村北有“毛遂莓”,村南有明代抗倭英雄薛士杰御祭林。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北宋年间(%〇---1127)建村,因居官桥南迕,太平庄村古薛河南岸,古官桥南端,旧大官北宋古薛河南岸,曾用名“河南村” “桥南村”。道东侧。该村此处虽低洼.但历年汛期河水暴涨从未遭过水灾,至明代末年改称为太平庄村。据《孙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73)孙氏由孙岗迁此建村。村原名康留,据1813年《滕西康留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1.2千米。明初县村庄表》称“小康留”(俗称小康楼>,淸古薛河左岸。与官桥村一河之隔。道光《滕县志》复称康留。1958年分为东、西康留2个行政村。村北薛河故道之阳有属于大汶口文化“西康留遗址”。相传,唐代即有此村,名杏花村,元末毁于战乱。东康留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1.S千米。明初明洪武年间王、张、何、蔡、孙氐等共建成村,古薛河南岸。&I小康留。1958年称东康留村。村中曾建有三宫庙。村南出土一庙碑载“大唐安乐村”字样,说明唐代已建村。按考古学家说,村名应为“前商代”,因H家考古队多次勘探发掘,发现这里有商代遗址,西周早期薛W公族墓葬群。另有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千米,传闻,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更名掌戴。前掌大村南与柴胡店镇接壤。唐代又传,魏某在京居官.一年告假归家.返时皇帝问及民情,魏答:“故里一掌之地.灾情重大,民不聊生。”皇帝拨银赈济。此后将“一掌之地” 用于村名为“掌大”2年分为前后掌大,此村居南,名前掌大。旧时村中建有关帝庙,西有观咅庙。续表1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2千米,东汉时期推行“屯田制”时,为曹魏军驻扎屯于屯村前掌大村东南隅。明初田之地。据《于氐族谱》载:明初,于氏自薛城于庄迁此建村,名于屯。今隶属前掌大村委会。据《李氏族谱》载,G掌大李氏一支于明成化后掌大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2.8千米。明代年间迁入。旧时村后建有玉皇庙。村四周筑寨墙,东门曰“海宴",西门曰“河清” t 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明天启年间(1621---1627),王氏由薛城迁此西王庄村薛同故城东北隅0.5千米。明末建村,名王家庄,因东有王庄村,故于19S8年改称西王庄村= 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1.8千米,孔氏原居后掌大村.于明代末年在此烧窑为生,孔窑村西临薛同故城东城墙。明末以后定居立村,称孔窑村。今分别隶厲后掌大、西王庄行政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3.1千米。明代中期.魏氏自山西汾阳迁来立村.原为南上魏楼村村西紧靠京沪铁路和薛国故城东明代去不远髙庄(厲柴胡店镇 >大地主叶家的佃户城墙。村。1982年改为上魏楼村(下魏楼厲张汪镇>t 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南2.7千米,据《吕氐族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吕楼村村西紧靠薛国故城。清初1722)吕氏由吕坡迁来立村。立村时先建一楼,名吕家楼,今称吕楼村= 据《狄氐族谱》记载:明朝中期,狄氏由山西汾阳迁至官桥村,至明朝天启年间从官桥迁出狄坡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南2.2千米。明末一支居此立村,村名曰狄庄。后有安、张、齐、杨、赵等姓氐人迁此定居。1982年更名为狄坡村北不远有战同时期齐国左相田文、田婴墓址。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2.2千米。据《史氏族进》载:明洪武二年(I369),史史庄村西临济枣公路、南傍十字河。明初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史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称史庄村。S姓轩辕氐于明成化年间由河南迁来,择薛水之阳建村,后张氏由河北迁此定居,取名轩辕庄。至乾隆年间.轩辕氏又迁居于前莱村,此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3.4千米。村仍称轩辕庄。据张氏家谱记载:“大明弘治轩辕庄村古薛河北岸,北邻八一煤矿。明代年间,张氏由顺天河间府来滕则以轩辕庄为家,吾族虽旺,村名未更。”1958年称轩庄。1982年依《滕政发39号》文件复名轩辕庄。村南有大汶口至西周文化遗址,村中乾隆年间建有关帝庙。相传此处原为薛国运粮河码头,岸上有粮仓,仓留粟谷以备战用,故名“仓留”,后演变为“康留”。史载:奚仲之后裔任姓,在战11时期有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2.6千米,一支于薛迁居“薛城艮方八里”(东北八里).大康留村薛河故道南岸。战国村名曰“仓留坝”.后渐演变为“康留村”,也有“太康”之说(太即大)。明洪武年间村西建小康留村,本村改称大康留村。村东北有岳石商周文化遗址;村东有天齐庙,庙前有唐槐。村西有宋代礼部尚书任居敬御史林。续表2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姓氏地名。村临薛河,据传有管氏在薛河渡口摆渡,故村名曰管家河口。明中期因村北又建前管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3.7千米,宋代一管庄,遂改称前管庄。村曾名为“仁盛村”。新薛河之阳,十字河大桥东。村东有三岑阁,庙碑载有“村名仁盛,庙建慈航.为古蕃佳胜”宇句。1958年称前官庄,1982年改称“前管庄”。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南3.8千米,姓氏地名。明中期狄、张、王、朱等氏先后迁后管庄村与前管庄一路之隔。明代于前管庄北建村,名为后管庄。1958年前后管庄称为官庄,1982年复名为后管庄。姓氏地名。王氏于明代天启年间迁来居住建村,王园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4.3千米。明末以姓氏取名王庄,因西有王家庄,故1958年改称东王庄村.1982年更名为王园村。姓氏地名。早在7300年前新石器早期,此处即有氏族部落聚居。据传唐代辛氏兄弟二人来此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5.2千米。定居,并分居于南北二村,称北辛、南辛(位北辛村薛河故道之阴,新薛河北首。唐代于新薛河南岸,属柴胡店镇)。北辛村北寨墙里有北辛遗址。村内明初建有关帝庙,抗战之初共产党人张光中.郭子化在此以开设“乾德堂药店”为掩护,作为交通联络点开展抗日活动。地理村名。周氏于明朝洪武二年从周村迁来立村,原村址在薛河故道土坝(康留坝)上东边,立村后沿用河坝名为“康留坝村”。至明初为与康留村区别开来,改名为坝上村。坝上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5.4千米,系3个自然村合并,原村西头称坝上村;村中坝上村八一煤矿东。明代间殷氐居住在薛河故道旁,村名为殷家河口;村东头张氏从轩辕庄迁来两支,称禄村(因张家在淸代有一位张贡生任教育训导,享受国家俸禄)。至1956年3个自然村合并为1个行政村统称坝上村„因八一煤矿地下采煤需要,1973年3村迁至旧村东1.S千米另建新村。地理村名。村址紧靠薛河北岸,河底石板上筑良里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6,4千米,宋代有许多_子捕鱼,石围子俗称“梁子”,后演洪林大桥北。变为“梁里村”。在明正统年间是“义河乡”“梁里社”的洽所。1982年地名普査时改为良里村。地理地名。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于明代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7.3千米,天启年间迁来,居住在三山头南山麓薛河之阳,望河庄村三山头南山麓下。明末居此能举目观望薛河风光,即定名为望河庄。1977---1978年,曾与小河村合称双河大队,后又析出。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7.4千米,地理地名。货氏在五代(后唐 >时期迁来居住小河村前有溫凉二盏泉,后依笔架三山。五代在薛河北岸,小温河西岸,取名贫家寨,后因温河很小,在此女村更名为小河。续表3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据村前庙碑和村后桥碑均载有••王巩村”字样,五代时期有王氏和巩氏同时迁来立村,定名为西王公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8.6千米,五代王巩村。村内有一条自然大沟,沟东称东王巩薛河之阳。(后唐>村,沟西称西王巩村。后演变为“王宫”“王公” 村。村前有大汶口文化至西周遗址,村北温水河北岸有抗金英雄滕州知州苏润墓址。东王公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8.7千米。五代历史沿革见西王公,因本村居东,称东王公村。(后唐)地理地名。此处原是洪姓墓地,古木参天,号东洪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8千米,元代称洪林。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杨氏东与羊庄镇高村接壤。由济南章丘常旺庄迁此建村.名为东杨村。后因西近洪家林,故改称东洪林。相关地名。明洪武年间(丨368_丨398>,倪氏中洪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7千米。明初由保楼分支迁来定居。堉初村中建牛王庙,庙碑镌刻村名“红里村"。后以方位改称中洪林。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6.5千米,相关村名。明末(1628---1644),冯、陈、程西洪林村洪林大桥东侧。明末等姓迁至洪家林西建村,称西洪林。村西薛河右岸有明代“通津桥”石碑1通。明代中期建村。韩氏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大韩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明代1487)迁居。据传韩氏后来居官犯灭门之罪全紧傍小魏河(玉水河),木曲公路东。部迁走。张、杨等姓先后迁来居住,仍称韩村,, 村东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村中建有观音庙。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明成化年间张氏在此立村,后李氏由大韩村后北韩村西依坷垃山。木曲公路以西,与木明代李庄迁入,因村南有大韩村,故称北韩村。石镇谷山村接壤。中韩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5.5千米。明代历史沿革见大韩村,因居大韩村与北韩村之间,故名中韩村,俗称“腰韩村”。姓氏地名。元代建村。汉丞相公孙弘在玉水河 (今小魏河)建1座石桥,取名公孙桥(后简东公桥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4千米。元代称公桥 >。杨氐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东洪林迁来在桥东立村,称公孙桥村;后朱、罗等姓迁入称东公桥。清中期村周围有土寨。1982年地名普査时,又将东公桥分为前后公桥。相关地名。明初(1368---1398)李氏由夏邑县西公桥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2.5千米。明初迁于公孙桥西南侧建村,名大西庄,后改称西公桥。相关地名。历史沿革见东公桥,因居东公桥村前公桥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3千米。明初前,故称前公桥,亦称东公桥前村。旧时村西寨外有个小时村,居住时姓人家。续表4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初唐大将军张士贵后裔来此定居。村东有山岭.周围是水,名曰“蓬莱岛”,山岭西麓建有蓬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偏东4.S千米,莱阁。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张、周、前莱村村前八一煤矿。西临枣矿官桥第二唐代石、孔等姓分别居住在山岭西侧,称前.后、机厂,鲁化专用铁路。东3个蓬莱村,张氏墓碑载有“莲莱三村”字句。后分称为前莱村、后莱村、东莱村。村前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村东西有东周文化遗址。乾隆年间建有关帝庙。东莱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唐代相关地名。历史沿革见前莱村。因村居东,故东临蓬莱阁。称东莱村。相关地名。因居前莱村后,故称后莱村。1%8后莱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5.4千米。唐代年因煤炭开采,村址西迁至此,仍名后莱村。村东旧时建有王母殿庙堂。姓氏地名。据彭氏碑文记载:明万历三年东郑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东北2.1干米,明代 (1575>,彭氏由彭山口迁来,彭、张两姓先村东临京福高速路、彭山口。后居此,定村名曰正庄。彭姓居东称东正庄。后马、王等姓迁来仍用此名,演变为东郑庄。姓氏地名。村西有朱代遗址和宋井等文物遗存。西郑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1千米。宋代紧靠村西有大官村南有郑庄铺。后王、张等姓来此定居。原村名正庄。后演变为郑庄。因东有东郑庄,遂称西郑庄。姓氏地名。此处原是苏河渊,明代有苏姓迁来苏叶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9千米。明代临渊居住,村名称苏渊。清顺治年间(1644---1661>,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村名仍为苏渊村.后批变为苏叶村。前、相关地名。后黄、岳、宫,秦等姓陆续迁入定居。后善庄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5千米。元代村中建有观音庙。明初称善庄,后分为前蜜•庄.后善庄两村。相关地名。杨杭(今属南沙河镇)杨举人于清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5.5千米,代初年在外居官,在此罝111数顷.称官家地。北官庄村官桥境区最北端,与南沙河镇接壤.清初其佃农前来聚居称官家庄。分为东官庄.西官村东依大山口。庄2个自然村,1984年统称北官庄。村东大山口建有始祖庙。相关地名。位于官道之东。“疃者,集市也”,此处在古时是卖苏木的集市,居民多从事苏木苏疃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S千米。宋代制作,故名苏疃。刘氏于宋末由彭城迁来居住,《刘氏族谱》载:“始祖自徐州来滕居苏疃定名为苏疃村。村北建有刘氏宗祠^ 续表5村名方位建村得名沿革文物古迹其他年代姓氏地名。据村井碑记载:明万历年间巴、鉞两姓(系鲁寨地主個户)来此居住,巴姓居多,巴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8千米。明末定村名为巴庄。后巴.戴两姓迁出.后其他姓迁居此处仍称巴庄。19S8年人民公社化划归苏疃行政村管辖。古迹地名。据《孟氐族谱》载:“明万历年间 (1573---1620),孟氏由微山县留庄迁来取名志门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5千米。明代孟庄。”继有刘、倪.李、宋等氏迁入。此处原有石牌坊门一座。明末孟庄更名为至门口村,后简化为志门。姓氏地名。据《倪氐族谱》载:明初有倪保公倪楼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3.3千米。明代征战有功,封千户职,后告老还乡,在滕阳择吉地而居.并建有楼房,故取名倪楼。村西建有“倪氐宗祠”。姓氏地名。据《渠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 (1369),渠氏先祖仲宁公从山西上党经洪洞渠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2.8千米。明初迁至滕南30里处建村,取村名渠家村,今称渠村。村东500米处是古官道,村西建有五圣堂庙,村中建有龙眼双井和油房堂楼。姓氐地名。据《马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金马庄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北4千米。清初 (1662---1722),马氏由望冢西马村分支来此建村,故称马庄。1982年地名普査时改称金马庄村。旧时村东有古驿道,建有寺庙、茶棚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地西北6.5千米,相关地名。此处原为石磨交易市场,有“薛王东磨庄村西临京沪铁路.与西磨庄相邻,北明代磨市”之说。明洪武年间(136S-1398年),与南沙河镇相接。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磨庄。西隔京沪铁路有西磨庄(属鲍沟镇)。位于距官桥镇政府驻地北端6.1千姓氏地名。据时氐“祖孙三代七进士碑”载:时村米处,与南沙河镇冯庄毗邻。宋初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时氏一支由彭城迁此建村。村北有战国时期基葬群。姓氐地名。明初,此处为南北大官道,时姓人时店村位于官桥镇政府驻6.1千米。明初由时村迁至驿道旁开店做生意.聚居成大村落,名曰时家店,简称时店。姓氐地名。据《吴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北吴庄位于官桥镇政府北5.5千米。清代 (1662---1722),因战乱灾荒,吴氏自江苏省邳州市上吴家闸迁滕县南25里建村”,名吴家庄。1982年更名为北吴庄村。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