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丧葬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07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丧葬礼仪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1
页码:
277-287
摘要:
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脱离肉体到天堂去生活,即通过殡葬各种仪式,超度亡灵顺利进人天堂;另外,通过仪式也减轻思念亲人的痛苦。也有人借此大操大办,来炫耀经济实力和家庭势力。
关键词:
丧葬礼仪
丧葬
内容
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脱离肉体到天堂去生活,即通过殡葬各种仪式,超度亡灵顺利进人天堂;另外,通过仪式也减轻思念亲人的痛苦。也有人借此大操大办,来炫耀经济实力和家庭势力。
过去人到六十岁以后,子孙为老人 “准备后事”。砌墓称之为“喜墓”,备棺材称“喜棺”,还有备“寿衣”“寿鞋”“寿帽”,人死后改称为“送老衣”“送老鞋” “送老帽”。
备喜棺棺材俗称“活”“方子”。老年人自称“屋”。棺材用木料解板合成,棺材质量的高低,除木料质量外还有厚薄之分,有“六六天同”“天地六”“天地五”“三三四” “薄匣子”,极个别的做不起用大沙缸代替或箔卷、席包等。六六天同也称“浑六”,盖、底、帮都是由六寸厚的上等木板做成;天地六是盖、底为六寸,两帮为五寸;天地五是盖、底五寸、两帮为四寸;三三四是盖为四寸,底和两帮为三寸,薄匣子为薄板拼成,棺材前后封头一律二寸厚的木板。当地最好的木料是楸木和松柏木,久经不坏。忌用榆木,因其易生啄木虫,杨柳木最差,易朽不延年。做喜棺时最后一道工序是“上底”,上底时底口朝上,翻棺前要由闺女送烟酒等礼物,称为“翻棺礼”。民间把做喜棺叫“长寿棺”,有句俗话叫“一咒十年旺”。据说老人有病厉害了,做喜棺冲一冲就会好。
放置的棺材最忌讳敲打,敲打会惊动小鬼小判前来把人的灵魂摄去。传说棺材铺如果一时不发市,一敲棺材,一两天就会来人购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实行火化以来,大都是骨灰盒。可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又兴起用棺材,不过没有以前那么大,长度大都是一米三至一米五。
砌喜墓砌喜墓往往是较殷实的人家在老人还健在时就砌好墓。墓有“明墓” “框墓”和“券墓”三种,另外还有墓碑、墓地界等。明墓是坟四周围用砖石砌金一圈圆形,目的是兜土不使坟头土流失变小。框墓,先挖坑,坑四周用砖石砌垒,底亦用砖石铺平,入棺后,上面用墓盖石盖上。券墓,用砖石垒成拱形,上面盖土,一头留门以后进棺。
墓碑在墓前树立的石碑。墓碑由碑身、碑座、碑框、碑帽组成,也有只有碑身和碑座的。碑身一般高两米,宽一米,碑文竖写在当中,靠最左边写某朝某时字样。如有石框,两边刻一副对联,还有龙凤、花纹等图案。碑帽脊形,刻有角云、兽形等图案,过去有功名的人才能有碑帽。碑前设一石案,案前立石香炉。墓地后立小型石碑,上写“后土神位”,墓地四角各立一个石橛,为墓地“四至”界。
砌喜墓、树碑是族内大事,要选吉曰,定鼓乐,主家要办酒席招待。“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扒墓、砸碑、平坟造地,此后很少有人再立墓碑。
备寿衣寿衣男女有别,但都是天蓝色布料。因天空是蓝色的,希望穿着蓝色衣裳升人天堂,忌穿黑色,因穿黑色代表下地狱。男寿衣上身棉袄外衣,忌穿褂子,音同“挂子”,怕连儿子挂走。经济宽裕的可做棉袍,外套马褂,下身棉裤,帽子有的是帽壳,有西瓜壳形的棉帽,穿浅口鞋白袜,黄或蓝色鞋带。女寿衣除棉袄带大襟外,其余内衣与男性相同。寿帽像勒子形,布料可蓝可酱色,前面镶八个莲花瓣,绣金童玉女各四人,手挑灯笼给亡魂引路。寿鞋为深口靴子用靠子做成,满帮插金童玉女过天桥图案,女性寿帽寿鞋均以莲花绣在其上,莲音同 “连” “怜” “恋”,希望阴阳间相连,怜恤阳间,留恋阳间。
穿寿衣老人咽气前就开始穿寿衣,也是为了冲一冲,本村宗姓有一人已架到灵箔上,穿寿衣时又活了过来,过了二十多年才去世的。另外还有宗姓的媳妇和丁姓的一位媳妇,二十多年前就穿上送老衣裳了,至今还健在。如咽气后再穿到阴间就得不到。穿衣前还要洗脸洗脚,男性剃头,女性梳头。
寿终正寝老人在咽气前,都要从暗间里移至明间,靠东墙铺铺,头朝外仰卧,盖上被,儿女在一旁守着咽气。咽气后用一张白纸把脸蒙上,成殓前有人守着,防止动物靠近串了气,会“游尸”。若是老人在暗间咽了气再移尸于明间,灵魂就会困在暗间出不来。俗话说“隔梁如隔山”,得用绳子从梁上搭过去往外拉,牵引灵魂出来。老人咽气后还要制作指甲盖大的熟饼子,一岁一个,俗称“打狗饼子”。灵魂经过恶狗庄,用此饼打发恶狗好过路,打狗饼用线穿起来挂在手腕上,男左女右。另一手拿制钱,去阴间好疏通过关。
灵前祭品老人咽气后,族人把箔截成四道经,名曰“灵箔子”,用凳子在中堂支上灵床,把遗体安放在上面俗称“停灵”;并用苘把双脚扎拢,名曰 “络脚绳”;灵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一个碗,碗内放一插着模子的馒头,名曰 “悼头饭”;并放一油灯,名曰“阴魂灯”;桌旁放一瓦盆专供烧纸用,俗称 “老盆”,老盆底部钻眼;并按死者的岁数扎一杆草把,上面挂上金、银、纸锞子,称“隐魂草”;糊一长纸条,俗称“纸杆子”,又称“引魂幡”;再糊一背褡子放在秆草把子上。老人过世,贴封门纸,家里大门和屋门上贴一火纸条(如今都用白纸条),俗称“封门”,也称“藏魂纸”,意为把门神盖上,好让死者的灵魂出入不害怕。如两个老人去世一个,一个门板贴一张纸条;两位老人都不在,一个门板交叉贴两张纸条。在大门旁,男左女右挂上打好并剪口的火纸,俗称“纸堳墩”,也叫“丧墩”。纸堳墩是家中死人的标志,溜乡小商小贩见了不敢在门前吆喝停留,当官员下乡看见不去办公事,这叫“官不差,民不找”。在灵堂,用火纸包上纸封放在门槛两边,前三后四摆好。喊路,由长孝子用一秫秸(或竹竿),长度与死者身高相等,站在磨顶上,指向西南并高喊“爹或(娘),西南冥光大路”。连喊三遍后,烧纸钱,全家大哭。西南方向通天堂,走那条路好成神。民间认为,人死后不喊路之前不能哭,否则死者的灵魂会迷路。
喝豆腐汤从前老人咽气后,丧主就烧一锅豆腐汤,把本村本族内成年男子叫来,每人喝一碗。然后由族长主持,丧主把丧葬计划通报给大伙,对族人来说称“喝豆腐汤”,对亲朋来说是“送殓”。
成玲就是把遗体移放到棺材里。首先棺材底铺一层草木灰,以隔潮湿。死者脚头放一块干牛粪,意思是“牛粪也还有发热的时候”。草木灰上面铺一层很厚的新棉;棺材四角和当中各放一枚铜钱;对角放麻批,“批”寓意下辈人才成批出现。头下放一块土坯(亦是 “批”的意思),棉花上再铺褥子,用白布缝公鸡枕头。死者人棺后仰面朝上,蒙脸纸褪到胸前,露出脸来以防看不见路。并把络脚绳割断,以防灵魂被绊住不能走路。如果是女性,须娘家人验看一遍,征得同意方可成殓。如果是年轻的妻子因闹气自杀,其丈夫一声不吭,到岳父家进屋磕头后起来就往外跑,外有保护的人接应以免挨打。岳父母就知闺女已死便不肯前去吊丧,就由族里或本村外姓头面人物,前去说事调和,直到娘家人肯去吊丧为止。大打出手、大闹一场的是少数,大都让主家破费钱财。
封棺成检后用棺材盖封上,钉上封棺钉。封棺钉三根,男的左两根右一根,女的左一根右两根,一般由木匠事先钻好眼,把钉穿进去就是。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子的舅舅或表弟执锤穿钉,死者为男性由族长执锤楔钉。楔时孝子在一旁高喊“爹(娘)——躲钉”,连喊三遍。
择曰子择日子就是“看日子”。二宅先生问亡人在什么时辰咽气、大拇指掐住什么指头,以此为根据确定葬日。一般看死后三天以外的日子,只有少亡才三天以内葬或当天埋。有的二宅先生择日时,由于亡人死的时辰不好,会作出“逢辰”和“出殃”的破解之法。
送信老人咽气后,由族人根据丧主的至亲送口头通知叫“送悼头信”。至亲遂召集需吊丧的家属族人,买刀火纸(一般死者夫妻俩有一人还在,就用半刀火纸;若两人都不在,就拿一刀火纸)前去吊丧,俗称“哭悼头”“哭人”。哭的人先到灵前磕头,起来走进丧屋门方可蹲下哭,以示尊重。这时由丧主近属破孝、覆白鞋。戴孝后再哭一场方可返回,一是换孝吊丧,是辞灵。女亲眷一般席地而哭。哭后男女孝子分别谢客,孝子若谢亲外甥时,外甥要磕头还礼。本家族的人吊丧不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凡送过悼头信的至亲都到过之后,便可成殓,然后择日发丧。七十年代以来,推行火化,人去世后停灵三日再火化。火化前至亲都要到场设供祭奠,向遗体告别。九十年代后,凡向遗体告别的至亲一律设席招待。
举简遗体火化后择日发丧,家族头面人物与丧主商定动什么至亲,场面有多大,先请先生写丧简,也称丧帖,简面写“讣窆”。讣是以亲之殁告于人,窆是以亲之埋葬告于人;陈丧则写“告窆”,是将丧葬日期告于亲友。夫主妻丧写期启,夫丧妻要穿孝,妻丧夫则不穿孝。简文以丧主口气书写,谁人、几庚、何因、何时去世、何时开门动场、何曰出殡发丧、葬于何处等。写好简后派族人分头举简。至亲的亲友,由收简主家口头通知,跟帖行来往。
定制11八、定厨师、定家什发丧日子确定后,喇叭和厨师都要写订约,写清某年某月某村某人用乐。厨师要根据场面的大小、桌数的多少开出菜单,由族人按菜单买菜。家什根据要办桌数的多少和堂口来准备家什和架棚。哭灵、辞灵和守灵老人咽气后,每天其子女、儿媳、侄子、侄女等族内近房围在灵旁大哭一场,叫“哭灵”;傍晚睡觉前仍如此大哭一场,叫“辞灵”;一直到埋葬,不能间断,否则后代会出哑巴。老人咽气后家人必须日夜守护在遗体旁,这叫“守灵”。在灵前老盆里,每天要烧开门纸、关门纸。纸烧的越多,亡人得的钱越多。
发丧过去有钱人家,发丧兴开三天门,第一天至亲到场叫“开门”;第二天所有送殡的客人都到齐,叫“烧纸日”;第三天为葬日。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头日开门,第二天埋葬。但六七十年代,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政策的限制,则当天开门当日埋葬。大宗村由于土地减少,改革了丧葬制度,三天火化后,骨灰盒直接送进“上寿居”编号排放。
请执事发丧日头天上午,由本村一些能办事、威信高的各姓头面人物组成执事或叫理事,负责操办丧事,灵棚、大门、客屋棚悬匾、挂挽联。丧事操办人的角色:老执们也叫“大老总”“执事”,是丧事中的大拿,一般要十几人。他们分工明确,有大总理两人,外柜两人,执灵棚两人,客屋棚总理两人,接号盒子、挂帐子三人等,另外还有内柜和女执事的各一至二人。女执事负责招待女客人、劝哭、破孝等。大老总是丧事中的总理事,分内事总理和外事总理。内事总理主要负责物资保管发放,对本家忙工的监督支使,与外事总理的协调。外事总理负责老执们的分工,对“厨上” 和“乐上”的照料,开销和丧事活动程序的安排和督促。待按约定乐队到场,放炮三声,喇叭响起,启家门奠,先举行告先仪式,是到死者先人的神主、神像前,孝子青衣青帽去祭奠,行告先礼。回来除去青衣青帽,呈孝服去张案。张案就是张贴公布执事人员分工名单,唱完案孝子要叩恳,接着安神行启门礼,也叫“开门礼”,下午还要去土地庙泼汤,傍晚送魂俗称“送盘缠”;晚上喇叭要大吹大擂,往后有女唱角连唱带跳,俗称“闹棚”。最后行关门礼,放炮三声关门。
泼汤泼汤也称“攉汤”。即孝子孝眷、近族及亲眷戴孝人排一长队,最前面挑着旗、伞、扇,长子孙挑着纸幡,两面鸣锣开道,乐队吹奏前导。后边有一人端大盘盛放香、纸箔、供品,后有两人抬一瓦罐或水桶面汤水,用勺子不断画汤水泼在地上,一直到土地庙前。孝子按排行排列,大孝子由扶丧客扶着,假若大孝子特殊情况不在家,就让一人端着大盘,上面放着孝衣、孝帽、孝疙瘩,以示还在,如大孝子去世就由长子孙代替。后面是女眷,顺序与男性相同,不同的是女眷统一用一块长白布搭连在头上,像一条白龙。泼汤人们到土地庙前跪倒磕头,焚香烧纸箔,并用面汤水圈起来。去时不哭返回哭,返回不走原路要绕圈回去。
扎社号社号种类繁多,有纸人、纸马、纸牛、纸轿、纸狮子、纸鹤、纸幡、摇钱树,后来又有聚宝盆、电视机、小汽车、沙发、盆花等。乾丧扎马当坐骑,坤丧扎牛好到阴间喝脏水,还有一顶轿子四盆花。纸幡叫“旗号”,旗杆顶端扎有姜子牙骑坐天鹤,竖在大门旁,男左女右。若两位老人都去世,两旁各竖一个,好让死者灵魂被姜子牙封神位。杉杆套几个用竹蔑扎成的圈,外用白纸条包裹,人们看几个圈就知道死者有几个儿子。所扎纸人都要“开光”“起名”,如放牛小(马夫);书童轿夫起名“来兴”“来旺” “来福”“来财”;丫鬟 “春红” “秋莲”等。
送盘缠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升天、转世和入地狱过程中要花很多钱,烧纸箔就是给亡人送钱花,专门举行送钱仪式叫“送盘缠”。送盘缠队伍由孝子、孝眷及至亲戴孝人组成。在家行辞灵礼后,大孝子手捧亡者牌位在前。孝眷在后,女眷手中都拿支香,到达村外十字路口。把牌位放在大桌子上,首先由大孝子行五叩礼,为亡人请开路神;再由孝子带领孝眷往家行九叩礼,意为请神;最后再往西南行大礼,为送亡灵去西天成神。礼毕,由孝眷把扎纸和捏的七个面灯,还有秆草把子、香箔、祭品等统一点燃。大孝子手持冥杆站在発上高喊“爹(或娘),西南冥光大路”,连喊三声后,与送盘缠的队伍齐哭返回,返回时不走原路。送盘缠之前,用公鸡冠子上的血,给纸人、纸马(或纸牛)某部位涂抹开光,边抹边说,“开眼光,明四方”,“开耳光,听声响”,“开鼻光、闻香臭”,“开嘴光,吃猪羊”,“开腿光,跑四方”。说是只有经过开光,这些人和动物在阴间才能起作用听使唤。开光由死者出嫁的长女或孝眷进行,还要对书童丫鬟交代一番,嘱咐要侍候好老爷或奶奶。送盘缠回灵棚后还要行大礼,即吊素礼。
破孝、戴孝破孝也称“撕孝”,主要有孝衣、孝帽。女至亲上场前就要缝好穿在身上,男至亲葬日烧完信纸再破孝。孝子孝帽用一尺二寸长,宽九寸的白布,取其一半缝成筒形,上口用麻绳缩紧,麻绳两端带穗并聋拉下来。耳朵上掖一团带棉籽的棉花团,男左女右,如果父母都去世左右两边都要掖。意思是孝子把耳朵塞上,装聋作哑,一心守孝。其余男性孝帽用八寸宽的方白布,对角折成三角形,三个角捏在一起缝住即可。女孝帽称“白手巾”勒在头上,儿媳妇、出嫁闺女在后边抒几圈,从鬏子下盘上来系两个结。其余孝眷不拧只系一个结。孝媳还要顶“搭头”,搭头三尺白布,折叠成双层,一边只缝半截,顶在头上,两头搭肩。未婚侄女、孙女、外孙女则用三尺长白布,缝成半截筒形,另一半缩紧口,在to后父叉,搭在身后。前额侄女为兰线圈,孙女为红线圈,外孙女为黄线圈。孝子的孝衣叫“孝褂”,长九尺,背后另加一块四方白布叫“搭腰”,搭腰专为隐藏死者灵魂的。发丧期间,亡灵除受祭外,均藏于搭腰里。孝女、孝媳的孝褂,半截要低于腚下,底沿毛边,其余至亲男孝褂不带搭腰,底沿齐边。闺女婿束腰俗称“系腰子”,为五尺白布,侄女婿束腰为鱼白布,孙女婿束腰为黄布。如二老丧一人,则用布的一半,如二老均去世则用整块布。假如未婚的女婿、侄女婿、孙女婿前来送殡,则另加红布把原来系腰包裹起来作区分。孝子、孝女、孝妇的孝褂一律用苘绳束腰,均在束腰绳上挂“孝疙瘩”,男左女右,二老均去世则挂两边。孝疙瘩为可把粗的苘拧成,底端挽疙瘩。孝妇、孝女用长一尺、宽五寸白布缠腿,死者死三天内用麻批扎腿,三天后换绳带系扎。侄女用蓝带子扎腿,孙女、孙媳用红带子扎腿。孝鞋俗称“白鞋”,孝子、孝女、孝媳均毛口,白袜子,鞋面覆一道毛白布条。侄子、侄媳、侄女用白布覆鞋帮,后边要留一块不盖严。孙子、孙媳、孙女要留出鞋口和后鞋帮不覆盖。本族不出五服晚辈一律穿孝。孝子三天之内只能赤脚趿拉鞋和穿软底白袜,以报母亲坐月子时三天不穿鞋之恩。
哭丧棒哭丧棒俗称“哀棍”。孝子、孝妇、孝女每人一个。哀棍长八寸左右,上面旋转贴着花边白纸条。不论需要几个哀棍,只能在一枝柳树枝上截取,从长子按排序截开分发。
灵棚、丧屋丧屋门前用竹帘隔着,外面用秫秸箔搭棚叫“灵棚”。棚内放大桌子,是供族人、亲友吊丧、祭典、行大礼的地方。亲朋行大礼时,死者的侄儿、侄孙分别跪在两边叫“跪棚”。待客人礼毕哭完退出灵棚过程中,由执灵棚者高呼“谢”!跪棚者给客人癒头,以表感谢,客人行进间以揖相还,跪棚的大都由青年担当。停放灵柩的中堂称丧屋。孝子、孝妇、孝女守灵在棺材两边,男左女右,以堂屋而言,男孝子在棺东,女孝子在棺西,俗称“棺东棺西”。
烧纸、行礼丧日当天早上,孝子及族内穿孝者在灵棚行大礼,称家奠,族家及执事人,开始吃饭称“开家宴”。开完家宴后放炮三声开始待客,至亲陆续到来,到灵堂烧纸称“烧信纸”。暗示已来吊唁,由族人专人破孝,破孝后到外柜上账,再由族人把带来的祭品摆放在灵棚祭桌上行大礼。大礼有“九叩礼” “七叩礼”和“五叩礼”。九叩礼有“起九叩”和“懒九叩”之分,起九叩礼是作揖后跪下每磕一个头前后都作揖,懒九叩礼是作揖后跪下连续磕四个头,再起来作揖。不论行几叩礼,中间一个头要去祭桌前传完香再蕴,然后起来返回原地再硫。大礼毕去丧屋哭丧,返回后由跪棚的磕头谢客。行九叩礼除孝子外还有闺女婿、娘家人、亲外甥,孝子仁兄弟等。侄女婿、孙女婿、如孙等行七叩礼,其他亲属可行五叩礼。
座席、安座亲朋烧纸、行礼、上账后,由执事人招呼去客屋棚座席,过去是八人一桌。外柜先生拿着账簿和客棚总理领着孝子,在喇叭的伴奏下,逐桌安坐正主席、副主席的客,其余的人随便坐,这叫“安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本地就不兴安坐了。
金纸钱、素吊礼金纸钱也叫“纸箔钱”,也有“素吊纸”。从前本村外姓没有亲属关系,发丧日买捏子箔或买刀纸,到外柜账簿记上,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闹棚“闹棚”就是头天晚上或腰席中吹鼓手在灵棚前吹奏传统戏曲,用卡碗吹奏出男女声音、百鸟朝凤等。还有的变戏法,从口中拽出一大堆白纸条。后由一两位女唱角以唱歌曲、戏曲及表演代替吹奏,闹棚有的到深夜结束。
打圹、踩林打圹就是“打墓坑”。二宅先生找穴地就是找“风水地”,定下大体方位后,再点穴,点穴用一只公鸡绑上两条腿,让它不停地蹦跳挪动,一旦挪动某处时公鸡“哎”地叫一声,就此刨坑叫“点穴”。下辈必须埋葬上辈坟的下首位置,长兄在左,依次往右排列。妻子要埋在丈夫的左边。打圹破土前必须“踩林”。踩林一般由年轻力壮者担当,孝子本人或二宅先生,也有花钱觅的。前去踩林时由吹鼓手奏乐,踩林者牵着马,没马可用纸马或一棵秫秸代替。林地四角各放一挂鞭炮,踩林者斜攀肩披红,牵马在林地边沿跑,正转三圈,倒转三圈。踩新林必须是男性死者,而且是老者。
发引、路祭路祭客坐完腰席后,举重捆棺发引。孝眷在灵棚先行遣奠礼,追魂号响起,接着放炮,发引开始。孝子在棺前、孝眷在棺后号啕大哭,送灵柩出门上街。路祭选择在通往墓地的路上。灵柩抬到街上落架后,由大孝子一人祖道(给路神行礼),也叫开路。再转过来领孝眷一起行祖饯礼,意为死者饯行。礼毕都哭,扶丧客一手架孝子,一手举起灵盆往大孝子头上一绕往地上一摔,对孝子而言叫“顶劳盆”。孝子跪到灵柩侧,至亲依次行路祭,并“换乐”(换乐要交换乐礼)。路祭毕,喇叭在前,孝子随后,最后众人抬灵柩奔向墓地,男性孝眷及至亲随灵柩同去林地。女孝眷留原地哭后,解孝疙瘩回家,门口有专人发给每人一支香烟。
墓祭灵柩来到林地时,抬架子的要快行几步,意为“抢穴”。到墓穴前落架,孝子孝眷先行朝祖礼,就是给掌穴人行礼,然后大孝子扫墓、安灯罐,灵柩下葬后行墓祭礼,接着至亲共同行一礼哭奠。孝子摘去耳绒,解去孝绳,把哀棍放进墓坑,孝子站在墓前接执事人撒的五谷粮食,除孝子外,其他孝眷、至亲除去服孝,孝子披上自己的衣服,戴上帽子。这时举重人一齐铲土埋灵柩筑坟。至亲返回,孝子兜着粮食回家。
圆坟圆坟就是对埋葬死者时堆起来的坟堆举行的一种仪式。过去葬日的第二天,如今放在当天傍晚,孝子、孝女、孝妇、侄女等抬着准备好的水饺,水饺有大有小为红糖馅。大水饺有几个儿包几个,小水饺按死者的岁数,一岁包一个。大水饺给儿子每人吃一个,小水饺在坟上东西南北和坟顶各埋一对,其余的分给在一边围观的小孩吃,坟顶端栽一棵葱(音同“聪”),寓意后代聪明。坟顶旁插阴魂幡及雪柳,然后烧香和祭酒,大哭一场除去孝衣孝帽返回家。
烧纸钱传说烧纸是从汉代兴起。因造的纸粗糙卖不出去,造纸的人就想办法,自己装死用棺材装起来,为了不被闷死,就在棺材盖、帮、前堵头交界处留有一个通气的缝隙,并在棺材里放一些食物和水,食物就是现在俗称的“岁数饼子”,每日只吃一块饼子喝一点水,勉强维持生命。让家人用造出来的纸烧五七三十五天,打开棺盖一看“死人” 又复活了。这个消息传开,说烧纸可以把死去人的命买回来,因此造的纸很快就卖出去了。除了烧“五七”夕卜,还要烧百天、烧周年、清明节、十月一、过年时也要到坟前烧纸。
插雪柳人死埋葬后,坟前插一束雪柳。为什么?这也是造纸人装死为自己准备的。因为死了人,择日子发丧不到五七,把假死人埋入坟里就会闷死,就想出了这种插雪柳的方法,用透气的雪柳杆与棺材的前头的通气孔相接,这样坟里的人可通过此孔进行呼吸,不至于缺氧而窒息。
三官四相过去富贵人家发丧,要请道士及僧人念经超度亡灵,办“三官四相”的场。“三官”(点主官、祖道官、祀土官)。一是“点主官”也叫“题主官”。神主就是用好木质刻制如碑型,上有槽下有台座,正面是粉面,背面是陷中。如给父母书主(见附图)。
例如孝子父叫李玉贝他母马氏大孝子叫李世德题主官先用黑笔在王字头上点一个点,再用朱笔重点上红点。合主,请主登台座,请主人龛(kān),覆华盖,披吉红,送主入彩孕,发引时一同抬上林。—是 “祖道官”,发引后棺材落在架子上,请祖道官来给亡人祖道,也叫“开路”。三是“祀土官”,到林上给后土神行的礼。棺材下葬后,孝子怀主人墓,孝眷看守封墓,奉祀男扶主归家。到家门口,由迎神宾行迎神礼,后怀主人神堂。晚上行虞祭礼,即迎神回家的安主礼。
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五七的日期就是死者死后三十五天,几个儿减几天再减去本人一天的天数。傍晚,孝子、孝女、孝妇及侄子、侄媳、侄女等戴孝聚集坟前祭酒、烧香和纸箔,大哭一场换服。烧百天,死后第一百天,人员同烧五七。烧周年,死后一年时间上坟祭奠(以农历为准)。俗话说:“偏五七,正周年,人员如同烧百天。”传说死者死后三十五天才知道自己已去阴间;百天、周年是死者灵魂转世、成神的时间。
谢客、酬谢丧事罢后第二天,主家把执事人请来处理善后工作,中午酒席招待这叫“酬谢”,也有的丧事当日丧事罢后磕头致谢的。丧葬的第二天一大早,由族人领着孝子、拿着账簿给外姓氏吊丧者挨门磕头,意叫“谢客”,“谢纸”。
守孝守孝就是死者儿女在死者死后恪守的孝道。父母去世一人,穿孝半年,换穿青或灰衣一年;孝子白毛口鞋、白袜,上衣要白领子,帽子白布条镶边;孝妇、孝女穿白鞋白袜,裤腿扎白布带子,半年后转入正常穿戴。父母双双去世,穿孝一年,一年后换服,连穿两年,然后转入正常穿戴。
守孝期间,禁忌娶嫁,不走亲串友,不远行,不搞娱乐活动,不大声说笑。春节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素对联,第一年春节不酥菜,不杀猪宰羊,吃素水饺,年初一不拜年。
知识出处
《大宗村志》
本书记载了大宗村自明朝洪武二年建村开始的历史沿革、自然状况、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宗村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在不同历史涌现出来的知名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