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时令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0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时令节日
分类号:
K892.1
页数:
12
页码:
244-255
摘要:
《大宗村志》中对大宗村时令节日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节日
民俗
内容
春节
民间每年进入腊月开始忙年,忙年包括过年的饮食准备和其他年俗活动。
从前生活条件极差,俗语说“阔人过年,穷人过关”;“小孩景年,大人愁年”;“过年没大小”;“陪不尽的闺女,过不尽的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活条件逐步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以后,农民生活明显提高,物质丰富了,准备年货不再犯愁,小孩也不像以前那样盼年景年,因为节曰饮食如今很平常,平时生活天天像过年,过去只有节日和喜事添制新衣裳,如今随季节换置新衣,随年代赶时髦。平时父母与成家的子女在一起过生活的不多了,但逢年父母与子女仍在一起过节。
节日饮食准备有磨面、烙煎饼、做豆腐、蒸馒头、剁馅子、包水饺、酥菜、折糖、炒花生等。
首先是赶集备年货,饮食方面有萝卜、白菜、葱姜、芹菜、藕、粉条、粉皮等。年俗方面有干鲜果、鞭炮、香箔、火纸、蜡烛、天神皮、灶君和写春联的对纸。
磨面磨面有白面、杂面,小米面、瓜干面、大麦面、高粱面等。白面、用来包水饺、酥菜、擀面条。杂面是绿豆、豇豆、黄豆等去皮后混合磨成。
磨面粉用石磨,从前大部分农家都有石磨,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了打面机,人们不再用石磨磨面。白面又有 “八五面”(就是100斤小麦磨出85斤面粉)、精粉有“七二面” “六四面”,个别节俭的农户打一点粗面俗称“百顶百”(就是有多少麦子出多少面),填补着吃或摊煎饼。到九十年代,人们生活更加富裕,平时生活节日化,所以白面大都去面粉厂兑换或购买。
摊煎饼从前煎饼是当地的主食,麦子煎饼很稀罕,主要是杂粮和瓜干煎饼,只是逢年过节烙一点麦子煎饼。进入八十年代麦子煎饼很普通,2000年前后,生活富裕了,主食逐渐被馒头和烧饼代替,偶尔买点煎饼换换口味。
做豆腐临过年不少农户要做豆腐,有一家做一包的,也有两二家做一包的。
蒸馒头过年为吉利,往往在馒头顶上点上红梅花。
剁馅子馅子有荤素两种,荤焰主要是用猪肉、萝卜再加少量葱姜剁成。素焰一般用白菜、韭菜和豆腐、粉条加人少量葱姜剁成。
包水饺水饺,俗称“扁食”,包水铰时头三个水饺要包“铜钱”“麸子”“糖”三样。如谁吃了包钱的水饺,在新的一年里不缺钱花;谁要吃了包麸子的水饺(“麸”音同“福”),表示新的一年里有富贵;要是吃了包糖的水饺,在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样甜蜜。水饺包好要放置有序,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扁食乱行。”酥菜过年酥菜大都用地蛋(土豆)、鱼、肉、山药等,有的还用水饺馅子酥一点丸子。酥菜时第一锅酥菜不能吃,初一上供用。
炒花生、折糖果从前过年,人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只有炒点花生折一点糖果,以便给拜年的小孩尝尝。
熬糖稀把地瓜切成片,放人锅内煮透,渗人大麦芽,然后取出来用布袋挤出汁水,汁水再放入锅中熬,熬到变成糊状就是糖稀。后来有了现成的糖就不兴熬糖稀了,直接用糖折成糖果。折糖果时先把花生米、芝麻或爆米花炒好后加入糖稀(或糖)搅拌,均匀后取出放到桌案上压挤成一二厘米厚的片,稍凉用刀切开即可。
赶年集大村集市场成立在二十世纪初,每逢双日是集,市面短而且早,人称“夜猫子”集;到了六十年代,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市场,把大村集市改为一、四、六、九日,集市面稍长;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繁荣了,市场时间已达半天以上;每逢年集几乎全天市面。
春联俗称“对子”,包括门框两边的条幅、门心、门横。从前门心多贴门画,门画又叫门神,传说是唐朝两位大将的画像,拿锏的大将是秦琼,使鞭的大将是尉迟敬德。五十年代以来破除迷信,不允许出售门神,因而被对纸写的门心所替代。
春联都是用大红纸或黄丹纸写。如果家中老人去世,第一年不贴对子,第二年贴素对子(蓝对子),第三年才正常贴对子;如果是自己的亲叔、伯或婶子大娘去世,第一年贴素对子,第二年贴正常对子。对联内容多为传统用语。其他如“吉星高照” “开市大吉”“身体安康”“苍龙引进”“六畜兴旺”“招财进宝”等。本村进人2000年前后,多数的家庭不再写对子,都是买现成的印刷品春联。
贴春联大都在除夕的上午。贴时先贴堂屋门,再贴大门,最后贴其他。贴完放鞭炮,以示喜庆。
扫尘为迎新年,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过节。从“腊八”开始,室内外打扫干净,缸盆瓦罐、桌椅板凳洗擦干净。厕所、畜禽栏圈里的粪便清运出去。男女老少洗洗衣服,腊月里一般男子都要剃头,俗话说“有钱无钱,剃剃头好过年”。
过除夕除夕那天,中午要填仓,午饭吃水饺与面条混做名曰“钱串子”,好让新的一年里发财发福有钱花。下午各家门前放一根木棍名曰“拦门棍”,拦住家中的财宝不让往外流。到了晚上,一家人做几个菜,在一起喝酒吃团圆饭叫“守岁”。如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文艺联欢晚会。
发纸发纸在除夕夜12点进行,就是在屋内正堂大桌子上摆上供品,同时也给锅前灶王爷摆上,点燃香烛、倒上酒茶、烧纸箔和金银元宝,癒头后,再往屋门、大门口送香烧纸箔、元宝、燃放鞭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农户家庭主房屋门左旁都设有香台子,是祭祀天地神的供台。香台子上用席搭棚,棚门旁插上松柏枝或青竹枝叫“天棚”。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香台子被正堂屋中的大桌子所替代。供品原来是几碗酥菜,上面放一些红粉皮和红菠菜,如今是鸡、鱼、肉生鲜之物和香蕉、橘子、苹果等新鲜果品,核桃、柿饼、葡萄干、果脯、瓜子和面果等。发纸后要把酒、茶倒在地上,这叫“交心”,表示已敬了天地神灵。但一般供品都放置三天方可收起,从年初一到初三连送三天,每天都是早、中、晚三炷香,上香要硫头,每天早、午饭都要放鞭炮。
拜年年初一天拂晓,成年男子要领着儿子,先给父母拜年,接着拜近门长辈,然后给全村每户的长辈拜年。到了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把拜年改为一个生产队集合,在毛主席像前鞠躬,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尊敬老人的最好形式,也是村庄邻里和睦相处的象征,平时互不搭理的人家,通过拜年能消除隔阂。
过年禁忌进人腊月处处有神灵存在,忌说不吉利的话。如穌菜时不准说 “淤啦(油溢)”,面调和不好下到油锅里起泡,气泡炸时不准说“炸”;包完水饺要说“包好了”,不能说“完了”,供品忌供前食用;除夕晚上不能随意泼水,如果泼水出门会遭雨淋和触犯受香火的神灵,可慢慢倒人水沟里流走。
长辈不给晚辈拜年,给晚辈拜年会减晚辈的寿命;死了老人三年内不拜年;未婚的女子不拜年;出嫁的闺女不拜年。
大年初一'至初二不空锅,锅内放一些水饺或馒头叫压锅,意思锅内有饭不挨饿;煮水饺时水饺破了禁说“破了”,要说“挣了”,破是破财,挣是挣钱。除夕晚上包好水饺不空刀,不空擀面轴子,要用面饼封上,否则刀和擀面轴子没饭吃,来年人就没饭吃,同时还要留一小块包水饺的面放在面缸(袋)里。
年初一至初三禁忌烧燎食物吃,若是吃了会长疮或疙瘩。从进腊月到正月十五禁忌骂人,骂人会烂嘴;年五更不能见蒜白子,见了身上会长疙瘩;也不能见鏊子,见了出门会经常走黑路;年初一忌讳损坏东西,损坏东西一年不顺利。
年初一死人不吉利,因平时诅咒骂人都说“叫他死到大年初一”。假如老人在年初一去世,家人不往外传,严格保密,让老人停尸在卧室里,拜年只在堂屋拜,有人问及只说身体欠安,不能起床,到初二再说老人去世。
年初六之前不动碓头,动了一年里会有冰雹;五忙日不动簸箕,动了当年会有风灾;年初一至初三不扫地,即使扫地也不能往外扒垃圾,同时烧锅、烧炉子的灰也不能往外扒,否则是把财扒出去了,到年初三要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收起拦门棍,再从大门外往家里扫柴(财),待到太阳出来后方可把垃圾扒出去。过年期间禁忌打架、骂人、吵架、闹气,忌说“死、咒、逃、病、伤” 等不吉利的话。
阎王日“每年正月初三、十三两天是阎王爷的忌日”,忌讳动工具、农具、针线等。动工干活要特别小心,不然的话擦破皮肤或伤到身体某个部位容易感染。阎王爷的忌日这天,新过门的媳妇要忌三年不能回娘家过。
五忙日正月初五谓之“五忙日”,是动工的日子,动工后就可以开始干活。铁匠、木匠、泥瓦匠、石匠称之行业“四大角”,在初五动工。吃过早饭,铁匠在铁匠炉前烧香和纸箔,磕头放鞭炮后,生炉火,烧红铁在砧子上打几锤;木匠拿出锛、凿、斧、锯等工具,在工具前烧香和纸箔,磕头放鞭炮后,找一段木头拉几锯;泥瓦匠放鞭炮后,开始砌墙正式干活;石匠带着开石头的工具,去石场烧香和纸箔,或摆供品,磕头、放鞭炮后,开始凿石头。各行业在五忙曰动工,希望在新的一年,有干不完的活,俗话说:“有活干、有饭吃”,不然则是“身子得闲,嘴得安”。农民则一般初六动工,取“六六大顺”之意,动工前带着农具来到自家的粪堆前烧香、纸箔、放鞭炮,然后捣粪,一般不去地里干活。捣粪就是把粪捣细,重新堆放发酵,粪一但发了酵就不会生虫,撒到地里减少虫害。
过去对开工比较重视,到了六七十年代程序简化了,动工前放挂鞭炮,象征性地动动工具,没有什么农活急着要干。
请七七神过去在正月初七这天,村内妇女请“七七神”,为少女开始学习女红(gong)举行仪式。先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桌上面放一个盛水的碗,碗中放顶针等物,扎两位妇女模样的人叫 “七七神”。腊月初一开始送香,每天一次,直到正月初七。年五更里把刮好的两个秫秸劈子用发纸的火燎一遍,初七这天,把“七七神”绑在秫秸劈当中,每个林梧劈一个,然后分开20厘米左右距离。两头用细木棒固定,两名少女坐在两边拿着,两位“七七神”根据人的要求,互换耳环到碗中捞顶针,周围的妇女观赏。此项民俗早已不再沿袭。
祭火神正月初七又是火神爷的祀日。是日吃过早饭,各家男子以居住片为单位聚集,拿着香、箔、纸、鞭炮主动集中到场地上,摆上桌子,桌子上面摆放香炉,桌子前烧纸箔放鞭炮,向北磕一个头,桌子前用壶嘴在地上溜半圈水,在桌子南边地上插上香,朝南硫一个头。因南方是丙丁火,火神在南方,同时在桌子北边地上烧香磕头,敬地母娘娘。也有的把火帝真君牌位供在大桌子上,点上蜡烛,请上香,给火帝真君叩头,烧纸箔、放鞭炮。祭完火帝真君后,男子还要聚集会餐,谈论庄稼人的琐事,尽兴而散。现在已很少有人做了。
吃吉利饭“五捏嘴,六挑旗,七粥、八沫、九鲤鱼。”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三天吃水饺,初二中午兴吃肉,初四换口味,做素菜吃。初五中午“捏嘴”,就是包扁食吃,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把“嘴”捏严,把搬弄事非的嘴堵上,多做事少说话,不然会影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初六中午喝面条叫“挑旗”,意思是面条是联结亲朋、邻里的纽带,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亲朋和善、往来不断。初七早饭喝粥,用七种原料做粥喝,其中有小米面、豆腐丁、豆钱、粉条、花生米、萝卜丝、菠菜等,其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丰富多彩。初八早饭喝豆沫,祈盼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初九中午烧鲤鱼汤喝,因鱼谐音同“余”,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家中有余粮。但是从前真吃鲤鱼的只是大户富有人家,如本村丁姓有一位穷人, 活到七八十岁,临终时给在场的人说,他一辈子只喝过八碗辣汤。过去的这些吉利饭,如今已是家常饭,平常生活已节日化了。
过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之为“小年”。过小年也要吃年饭、点萝卜灯、发纸、放鞭炮、放礼花等。吃年饭是在中午和晚上,中午吃水饺,晚上做几个菜,散灯发纸结束后,全家人吃团圆饭,儿童打着灯笼去展灯,青年放花,大人看花、观灯。
萝卜灯是把萝卜洗净,横切成四五厘米长的段,一头当中挖洞只留外皮,用谷秸上端的秆折成火柴棒长短,捻上棉絮,另一头插进洞中,倒人豆油点着棉絮,屋内、屋门两旁、香台上、大门两旁、灶王前、石磨、畜禽栏圈、鸡窝、厕所、粪堆、粮囤等都放一个萝卜灯。家庭主妇在香台上焚一炷香,另还有灶君前,各门旁和粪堆上均上一炷香。然后烧纸箔、磕头、放鞭炮,这叫发纸。后来用面灯取代,面灯有金银两种,共十二盏,是根据阴历月份来制作的。如果阴历闰月就制作十三盏。面灯在灯口根据月份捏角,一月、二月、三月…… 捏完面灯接着捏龙、鸡、狗、勺子把灯。金灯大都用小米面、豆面或高粱面制作,银灯是白面制作。蒸灯时要包几个大包子一起蒸,叫“不空灯”。现在很少有人再用面灯,都用蜡灯。
蒸面灯时农家观察一年的旱涝情况,当蒸熟的面灯刚出锅时,看见哪月灯里蒸馏水多,就说此月雨水多;哪月灯里没有水,就说此月主旱。灯油燃尽后还根据灯花结论出新的一年什么庄稼丰收,若灯花像什么粮食就收什么庄稼。每当灯节散灯时,家庭主妇总要孩子用灯在眼前绕几圈,并说“照照眼、不害眼”,连说三遍,一年里就不会害眼病。害眼病是不讲卫生造成的,其实与照眼无关。
从前除了萝卜灯和小孩挑的灯笼外,青少年就结伙扔刷帚头火把。每当春节过后,男孩搜集刷帚头晒干,到正月十五晚上散罢灯后,几个青少年凑集一起,点燃刷帚头去村外田地里去扔,因刷帚头油多易着火而且燃烧时间长,扔起来像个火球,落在地上像火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有“提溜几”“地老鼠”“麻杆花”等一些玩意。以后有了烟花,灯节丰富多彩。
2000年本村办起了灯展,花灯的品种式样繁多,有宫灯、龙灯、走马灯,塔灯、孔雀开屏、楼台殿阁,牛郎织女步鹊桥、孙悟空看蟠桃,火车、游轮、度假村,花篮、花瓶、摇钱树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从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连展三天,到后来一直展到二月初二日,燃放大型烟花。民间游艺有高跷、花船、舞龙、舞狮、秧歌、小品、武术、花车、锣鼓喧天,本村及周围村庄百姓前来观灯展,也有几十里之外的参观者,大小车辆从四面八方拥来。
庙会每年正月初九是本村东首玉皇阁庙会,也叫“宗阁会”,据传此庙建于汉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香客来此烧香拜佛最为兴盛。每年正月初八,本村的老太太到庙里烧香拜佛,次曰初九庙会,外来香客络绎不绝,庙门口两边都是卖的香、金箔、黄表等。大殿、二殿内香烟缭绕,观神像、壁画者摩肩接踵。会上有说书唱唱的和玩杂耍的,有本村群众自发组织的玩龙、踩高跷、玩花船、秧歌队等民间游艺活动,此外还要请戏班唱上几天大戏。
2009年玉皇阁庙又修复完工,重建玉皇殿,重塑玉皇像。正月初九是玉皇的生日,庙会这天人特别多,为玉皇过生日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间信仰和游艺活动基本上被禁止。庙会上只是卖一些哗啦棒槌、皮老鼠等小孩的玩意,鞋、帽、衣、袜等生活用品,猪羊、木料、家具等。近几年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委领导将搁置多年的民间游艺队伍又重新组织起来,给庙会增添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踩百病“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都去叫妮子。”就是娘家人把嫁出去的闺女从婆家叫来过几天,称“叫客”。出嫁的闺女到娘家去叫“踩百病”,是妇女避灾的节日。包括对小孩也有好处。这种风俗的形成,主要是正月十五灯节的继续。
此外旧社会家庭封建观念严重,女子结婚时大都不够成年,与公婆“一个锅里抹勺子”,当媳妇都要先伺候公婆及丈夫吃,媳妇在婆家不敢多言,到了娘家思想可以放开了,趁“踩百病” 的机会一吐为快,实际上是倾吐百病,清除心中火气。再则,媳妇平时走娘家,要先请示婆婆,得到允许才可走,叫过几天就过几天,还要带上一些针线活回来交差,而“踩百病”则不受限制,也不带任务。
如今男女青年结婚后多数单过,不受封建思想的约束,大都自当自为,所以“踩百病”也就可去可不去了。
灸百病正月十六晚上有灸百病的习俗。从前得病大部分靠自己治疗,因缺少乡医,有的病就用艾灸。将端午节收割的艾叶搓成团,放在槐树皮上,点燃后放在患部。有的慢性病如鼻炎、气管炎、疙瘩肿痛等疑难杂症,一般灸三个正月十六都能治好。灸治也可预防疾病,灸治时边灸边说“灸灸衣裳缝,一辈子不生病” “灸灸门槛,一辈子不生癞”等。
缝公鸡“打春娃娃送春鸡。”每年立春之前,家中为幼童缝布公鸡,缝布公鸡用方布对拼,中填棉花,剪布条作鸡尾,线穿豆(豆同痘:吉祥除“痘” 之意),或用线串几粒辣椒种缝在公鸡嘴上,在头两边各缝一个辣椒种为眼睛,然后用布条拦腰一箍缝在小孩的衣袖上。有的也为幼童缝制布娃娃,现这种习俗只有一部分人在遵循。
二月二围仓囤俗话说“二月二的仓囤——人围(为)的”。每逢二月初二日一大早太阳出来之前,家庭主妇在自家大门口和院子中用炉灰各围一个仓囤,共五圈,对门有梯形,并在中心挖一个小窝埋上高粱、谷子、大豆、小麦、芝麻五种粮食,代表五谷杂粮装满仓。引仓龙,把仓龙引进粮仓,就有永远吃不完的粮食。“二月二,龙抬头”,从此下雨有雷声。二月二也是百虫出蛰之时。当地从則房屋、院墙都是土墙,常有蝎子出没,傍晚,蝎子出来觅食,人不小心就会被蜇,疼痛难忍。
二月二日一大早家庭主妇起来,用锅炒焦大豆,然后加糖叫“蝎子爪”,意思用糖把蝎子的爪粘住,不让它到处爬行。如今环境好了,没有蝎子出没,但“炒蝎子爪”的习俗仍沿袭。
敲瓢墙二月二晚上,主妇坐在床头,用木棒击打破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没瞎的,眼睛都起萝卜花。”一连三遍,是对老鼠过多危害的痛恨。现在家家都没葫芦瓢了,所以也没人再敲瓢碴了。
清明节插柳清明头天下午,各家都要折些柳枝插在大门、屋门两边上方。此习俗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传说晋文公被人追杀,介子推把他藏起来躲过劫难,因几天没吃饭,几乎要饿死,介子推就割掉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吃。晋文公得救,后来做了国君,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派人去请介子推封官加爵,但介子推为孝敬老母,执意不去。后来晋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就下令放火烧山。火灭后搜山发现介子推母子在一棵柳树洞里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号令全国在清明这天插柳,寒食三天,不准生火做饭,所以清明插柳的习俗沿袭至今。
清明正逢柳树发芽,儿童用柳枝编成帽圈戴在头上,说一年不生癞;把柳枝编成圈戴在狗脖子上说不生狗蝇。谁家死了老人,孝子都用柳木棍拄丧,称为“哀棍”。清明插柳,禁忌采坟头柳树上的柳枝,因插在屋门不吉利。清明节还有踏青郊游、放风筝、扫墓添土、上坟绕纸的习俗。
扫墓每年清明节或十月一是为祖坟添土的日子。添土是给死者修缮房子。添坟一般要在上午,下午给祖坟烧纸送钱,禁忌早上或中午上坟。纸钱是用“戳”在火纸上打印圈,或用金银箔叠成元宝。烧纸要用箢子装,忌用胳膊夹着,说是钱会在路上丢掉。返回时箢子里不能空着,要捡点柴草放在里面。
端午节煮鸡蛋、吃粽子:端午节传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写出很多爱国诗篇,但没能阻止亡国的命运,为表示忠节而投江自杀,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为不让江中鱼鳖虾蟹吃他,就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这天早晨太阳还未出来时,采集艾叶煮鸡蛋吃,防治百病。近年来吃粽子的习俗还在,煮鸡蛋的习俗少见。
插艾端午节早晨太阳未出来之前,把艾枝插在大门屋门上,据说能驱赶害虫、治病避邪,端午节收藏艾能灸治许多病症。
系五色绳端午节早晨用红、黄、兰、白、黑五色丝线拧成一股绳,系在儿童的手脖及脚脖上,还有的拴在门挂上,认为能去灾避邪,第一场雨过后,取下来扔在水汪里就说能变蛇游走。
捉癩蛤蟆民间传说端午节这一天癞蛤蟆全部躲起来,怕人捉住它。如果捉到癞蛤蟆就放在太阳下晒,假如生蛆,说明癞蛤蟆已经吃了灵芝草,能人药治病,特别是对治疗疙瘩肿疖之类的皮肤病最有效。
挂钟馗像钟馗俗称“判官”。从前挂钟馗像的户很多,就是一张纸画一个有青面炸腮胡须的人,两眼圆睁威风凛凛,一手持剑,一脚踩怪物,以此驱妖避邪,使家中永保安宁。
缝香荷包端午节女子们有缝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就像剪纸的香案,四周缉上花边,四角带彩穗,当中填艾叶。男性青年的荷包多是女青年赠送的定情之物。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本地有句俗话叫“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的日子,磨刀滴水,因而成雨;磨刀霍霍,形成雷声。如果到五月十三不下雨,说明关老爷磨刀没用水。
六月初一小半年中午有吃水饺、蒸大包子的习俗。在吃午饭前还要摆上供品,烧香磕头放鞭炮,这叫“过半年”(其他地方过六月六)。六月初小麦已收人仓,一年即将过半,感恩老天,喜庆丰收,并祈祷秋季同样有个好收成。
晒龙衣传说每年六月初六,皇帝要晒一晒龙袍,民间这天也晒衣裳被褥,称为“晒龙衣”。因冬天穿过的衣服,过夏容易受潮,所以晒后存放,以防连阴雨天发霉和生虫。六月六下雨湿龙衣,往后四十天不下雨或不晴天,有“六月六湿龙衣,旱涝四十天”的说法。
伏日夏季“三伏天”,有初伏(头伏)、二伏(中伏)、三伏(末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末伏结束。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三伏天最热,农民干活为了解暑,有喝凉面条、吃凉粉、喝绿豆茶、秫米茶的习惯。
立秋“立秋三天遍地红”,是指高粱已到成熟季节,收获后,耕翻晒垡歇地,到秋分种麦,地有劲长好麦。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立秋以后正是农作物成熟时期,需要大量雨水,故有“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 之说。
立秋之后,脆瓜、甜瓜、西瓜都不必多吃。俗话说:“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死了妻子走丈人家。”不但吃着没味,而且容易拉肚子。立秋这天不能洗澡,洗澡会长“秋狗子”。
“立秋处暑风渐凉”,“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立秋三天后天气渐渐变凉,当地促织(寒虫)有催促妇女们“拆拆洗洗”的叫声,妇女们就开始拆洗被褥、套棉衣棉被等御寒衣服。
七夕节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如果落雨,说是牛郎织女的泪水,所以叫“可怜日”。这天见不到飞鸟,说是一切飞鸟都飞向天河,“群鸟填河”搭鹊桥,供牛郎织女过河相会。
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到葫芦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私房话。葫芦必须是正月初七点种,逢七浇一遍水,直到七月七日,还必须是不满十二岁的童男童女方可偷听到。七月七日这天禁忌娶嫁结婚,这天出生的女婴不吉利,每年只能和丈夫见一面,用起名叫“巧” 来破解。
中秋节八月十五叫“中秋节”。民间把中秋节视为大节日,平时说的“逢年过节”指的就是春节和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在外地工作的总要回家团圆。
送节礼中秋节前,亲朋好友总要互赠礼品,特别是出嫁的闺女,要给娘家送节礼。过去一般送几斤肉、二斤月饼、二斤白干酒,还要回一部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礼品数量大增,糖、月饼各八斤,酒、烟成箱论条,还有其他。九十年代礼品档次又有提升,活鸡四只、鲤鱼四条、过滤嘴烟四条、酒四箱等。
过去,中秋节中午饭改善生活要熬肉吃,因平时家中难得吃顿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吃肉已不稀罕,稍微肥一点就感到油腻。从前中秋节晚上圆月只是吃月饼,如今要做几个下酒菜,月饼没人想吃了,都是香蕉、苹果、橘子等新鲜水果。
月饼相传我国在唐代就有月饼,宋朝最为盛行。后来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了汉人,建立了元朝,汉人称他们叫 “鞑子”。他们怕汉人造反,规定每十户就派一人管理并共使用一把菜刀;汉人外出都要请假,听从使唤。因此,汉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把约定“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夹在月饼里,到了中秋节晚上,各家各户在圆月吃月饼时发现了通知,于是一齐动手把管事的给杀了,后来汉人推翻了元朝统治,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盛行至今。
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 “敬老日”。农历九月,农作物已收割,一些大户的雇工已没事做开始辞退。出嫁的闺女禁忌在娘家过,说什么“不过重阳节,死她公公爹”“不忌九月九,死他小两口”。还有九月禁忌套被褥,否则会犯“九女星”,犯九女星就是一连生九个闺女后才能生儿子,如非九月套的话就在被里放一撮艾叶作为破解。实际上七八月农闲季节正好套被褥,到九月冷了直接能派上用场。
十月一十月一日是祭祖日,称“下元节” “寒衣节”,俗称“鬼节”,是上坟的日子,连出嫁的闺女都要到祖坟烧纸祭祖送纸钱。烧纸一般在十月一日前二三天下午傍晚时分。
十月一日又是农家关柴门的日子。各家根据收的粮食多少,到次年麦口差多少而“秋后算账”,男人有的出去“混穷”,或讨饭、打工、做买卖,妇女在家做一些手工副业来添补生活之用。
数九冬至日俗称“数九”,每九天一九,共有九九。当地有数九煮鸡、炖乌鱼或羊肉祛寒的习俗。数九必煮,逢九也过,至四九、五九以后几九就不再煮鸡去寒病了。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一天”,打春后再冷,但风不人骨,得不了寒症。
腊祭每年进人腊月初一,每家要烧香磕头,一天三次上香。民间认为,进入腊月离地三尺都有神灵,因此禁忌吵架、骂人,忌说不吉利的话,家庭邻里、亲朋之间要和睦。
“腊月的东西不变坏”。腊月杀的猪肉叫“腊肉”,腌后放多长时间也不会变坏;腊月磨的面叫“腊面”,放置多长时间也不会生虫;腊月做的馒头、烙的煎饼放多长时间都不变质。
腊月天还是孝天。从前孝顺儿媳为病危的公婆在香台前向老天许愿:如果让公公或婆婆的病好,自己宁愿冬穿单、夏穿棉。老人病好后,儿媳妇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腊月天只穿单衣服,而六月天要穿棉衣。腊月穿单衣别人问她冷不冷,她说不冷,被认为是孝心感动老天。
腊八腊月初八早晨有家家户户 “喝腊八粥”的习俗。用小米和绿豆、大红枣、莲子、鸡头米、花生米、红小豆等八种杂粮同煮称“八宝粥”。馇好后很稠,可以用筷子扨着吃。还有用腊八粥往碌碡上抹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扬场刮好风;也有往各种果树身上抹的,希望来年多结果实;也有往磨上抹的,说“腊八腊八磨,磨面多出面”,同时对畜禽也是这样。
腊八这天,是农家打扫卫生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订婚、结婚的日子。从前儿女生辰日子不记得,结婚不好选大利月,就只有定腊八结婚。腊八还是少女们扎耳眼的好日子,说这天扎耳眼不会感染。
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祭灶的日子。民间有云:“官祭三、民祭四”,是指一些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老百姓腊月二十四祭灶王爷。是日,扎上一个小纸马或用秫秸插一个马,让灶王爷骑着,在锅门前摆上供品,烧香纸箔连同纸马一同烧掉, 为灶王爷送行,并磕头祷告一番。让他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民间传说,灶王爷原名张万昌,家庭富裕,娶妻郭丁香,后来张万昌结识了王海棠,就把郭丁香休了。自从休了郭丁香之后,张万昌家渐渐败落,王海棠就离开了他,张万昌沦为乞丐,四处讨饭为生。郭丁香被休后,用一头癞牛拉着一辆破车任意行走,巧遇一个勤劳忠厚的小伙子结为夫妻,日子越过越富裕,一天来了一个要饭的,张口就喊:“大娘,给点吃的吧!”郭丁香听着声音很熟,来到门口仔细一看,原来是則夫张万昌,大冷天穿着破鞋烂裤,头发像乱鸡窝,脸上灰有铜钱厚,她不禁又气愤又可怜,让他到锅灶前吃了饭再走。张万昌认出是前妻郭丁香,羞愧难当,一头扎进锅底下撞死了。上神念他知错能改,就封他为灶王。
知识出处
《大宗村志》
本书记载了大宗村自明朝洪武二年建村开始的历史沿革、自然状况、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宗村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在不同历史涌现出来的知名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