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村风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06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村风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82
页码: 244-325
摘要: 《大宗村志》中大宗村的村风民俗主要由时令节日、宗族亲眷、婚姻和育儿、丧葬礼仪、衣食住行、畜禽、度量衡、防病和治病、人生俗事等组成。
关键词: 村风 民俗

内容

第一节时令节日
  春节
  民间每年进入腊月开始忙年,忙年包括过年的饮食准备和其他年俗活动。
  从前生活条件极差,俗语说“阔人过年,穷人过关”;“小孩景年,大人愁年”;“过年没大小”;“陪不尽的闺女,过不尽的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活条件逐步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以后,农民生活明显提高,物质丰富了,准备年货不再犯愁,小孩也不像以前那样盼年景年,因为节曰饮食如今很平常,平时生活天天像过年,过去只有节日和喜事添制新衣裳,如今随季节换置新衣,随年代赶时髦。平时父母与成家的子女在一起过生活的不多了,但逢年父母与子女仍在一起过节。
  节日饮食准备有磨面、烙煎饼、做豆腐、蒸馒头、剁馅子、包水饺、酥菜、折糖、炒花生等。
  首先是赶集备年货,饮食方面有萝卜、白菜、葱姜、芹菜、藕、粉条、粉皮等。年俗方面有干鲜果、鞭炮、香箔、火纸、蜡烛、天神皮、灶君和写春联的对纸。
  磨面磨面有白面、杂面,小米面、瓜干面、大麦面、高粱面等。白面、用来包水饺、酥菜、擀面条。杂面是绿豆、豇豆、黄豆等去皮后混合磨成。
  磨面粉用石磨,从前大部分农家都有石磨,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了打面机,人们不再用石磨磨面。白面又有 “八五面”(就是100斤小麦磨出85斤面粉)、精粉有“七二面” “六四面”,个别节俭的农户打一点粗面俗称“百顶百”(就是有多少麦子出多少面),填补着吃或摊煎饼。到九十年代,人们生活更加富裕,平时生活节日化,所以白面大都去面粉厂兑换或购买。
  摊煎饼从前煎饼是当地的主食,麦子煎饼很稀罕,主要是杂粮和瓜干煎饼,只是逢年过节烙一点麦子煎饼。进入八十年代麦子煎饼很普通,2000年前后,生活富裕了,主食逐渐被馒头和烧饼代替,偶尔买点煎饼换换口味。
  做豆腐临过年不少农户要做豆腐,有一家做一包的,也有两二家做一包的。
  蒸馒头过年为吉利,往往在馒头顶上点上红梅花。
  剁馅子馅子有荤素两种,荤焰主要是用猪肉、萝卜再加少量葱姜剁成。素焰一般用白菜、韭菜和豆腐、粉条加人少量葱姜剁成。
  包水饺水饺,俗称“扁食”,包水铰时头三个水饺要包“铜钱”“麸子”“糖”三样。如谁吃了包钱的水饺,在新的一年里不缺钱花;谁要吃了包麸子的水饺(“麸”音同“福”),表示新的一年里有富贵;要是吃了包糖的水饺,在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样甜蜜。水饺包好要放置有序,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扁食乱行。”酥菜过年酥菜大都用地蛋(土豆)、鱼、肉、山药等,有的还用水饺馅子酥一点丸子。酥菜时第一锅酥菜不能吃,初一上供用。
  炒花生、折糖果从前过年,人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只有炒点花生折一点糖果,以便给拜年的小孩尝尝。
  熬糖稀把地瓜切成片,放人锅内煮透,渗人大麦芽,然后取出来用布袋挤出汁水,汁水再放入锅中熬,熬到变成糊状就是糖稀。后来有了现成的糖就不兴熬糖稀了,直接用糖折成糖果。折糖果时先把花生米、芝麻或爆米花炒好后加入糖稀(或糖)搅拌,均匀后取出放到桌案上压挤成一二厘米厚的片,稍凉用刀切开即可。
  赶年集大村集市场成立在二十世纪初,每逢双日是集,市面短而且早,人称“夜猫子”集;到了六十年代,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市场,把大村集市改为一、四、六、九日,集市面稍长;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繁荣了,市场时间已达半天以上;每逢年集几乎全天市面。
  春联俗称“对子”,包括门框两边的条幅、门心、门横。从前门心多贴门画,门画又叫门神,传说是唐朝两位大将的画像,拿锏的大将是秦琼,使鞭的大将是尉迟敬德。五十年代以来破除迷信,不允许出售门神,因而被对纸写的门心所替代。
  春联都是用大红纸或黄丹纸写。如果家中老人去世,第一年不贴对子,第二年贴素对子(蓝对子),第三年才正常贴对子;如果是自己的亲叔、伯或婶子大娘去世,第一年贴素对子,第二年贴正常对子。对联内容多为传统用语。其他如“吉星高照” “开市大吉”“身体安康”“苍龙引进”“六畜兴旺”“招财进宝”等。本村进人2000年前后,多数的家庭不再写对子,都是买现成的印刷品春联。
  贴春联大都在除夕的上午。贴时先贴堂屋门,再贴大门,最后贴其他。贴完放鞭炮,以示喜庆。
  扫尘为迎新年,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过节。从“腊八”开始,室内外打扫干净,缸盆瓦罐、桌椅板凳洗擦干净。厕所、畜禽栏圈里的粪便清运出去。男女老少洗洗衣服,腊月里一般男子都要剃头,俗话说“有钱无钱,剃剃头好过年”。
  过除夕除夕那天,中午要填仓,午饭吃水饺与面条混做名曰“钱串子”,好让新的一年里发财发福有钱花。下午各家门前放一根木棍名曰“拦门棍”,拦住家中的财宝不让往外流。到了晚上,一家人做几个菜,在一起喝酒吃团圆饭叫“守岁”。如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文艺联欢晚会。
  发纸发纸在除夕夜12点进行,就是在屋内正堂大桌子上摆上供品,同时也给锅前灶王爷摆上,点燃香烛、倒上酒茶、烧纸箔和金银元宝,癒头后,再往屋门、大门口送香烧纸箔、元宝、燃放鞭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农户家庭主房屋门左旁都设有香台子,是祭祀天地神的供台。香台子上用席搭棚,棚门旁插上松柏枝或青竹枝叫“天棚”。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香台子被正堂屋中的大桌子所替代。供品原来是几碗酥菜,上面放一些红粉皮和红菠菜,如今是鸡、鱼、肉生鲜之物和香蕉、橘子、苹果等新鲜果品,核桃、柿饼、葡萄干、果脯、瓜子和面果等。发纸后要把酒、茶倒在地上,这叫“交心”,表示已敬了天地神灵。但一般供品都放置三天方可收起,从年初一到初三连送三天,每天都是早、中、晚三炷香,上香要硫头,每天早、午饭都要放鞭炮。
  拜年年初一天拂晓,成年男子要领着儿子,先给父母拜年,接着拜近门长辈,然后给全村每户的长辈拜年。到了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把拜年改为一个生产队集合,在毛主席像前鞠躬,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尊敬老人的最好形式,也是村庄邻里和睦相处的象征,平时互不搭理的人家,通过拜年能消除隔阂。
  过年禁忌进人腊月处处有神灵存在,忌说不吉利的话。如穌菜时不准说 “淤啦(油溢)”,面调和不好下到油锅里起泡,气泡炸时不准说“炸”;包完水饺要说“包好了”,不能说“完了”,供品忌供前食用;除夕晚上不能随意泼水,如果泼水出门会遭雨淋和触犯受香火的神灵,可慢慢倒人水沟里流走。
  长辈不给晚辈拜年,给晚辈拜年会减晚辈的寿命;死了老人三年内不拜年;未婚的女子不拜年;出嫁的闺女不拜年。
  大年初一'至初二不空锅,锅内放一些水饺或馒头叫压锅,意思锅内有饭不挨饿;煮水饺时水饺破了禁说“破了”,要说“挣了”,破是破财,挣是挣钱。除夕晚上包好水饺不空刀,不空擀面轴子,要用面饼封上,否则刀和擀面轴子没饭吃,来年人就没饭吃,同时还要留一小块包水饺的面放在面缸(袋)里。
  年初一至初三禁忌烧燎食物吃,若是吃了会长疮或疙瘩。从进腊月到正月十五禁忌骂人,骂人会烂嘴;年五更不能见蒜白子,见了身上会长疙瘩;也不能见鏊子,见了出门会经常走黑路;年初一忌讳损坏东西,损坏东西一年不顺利。
  年初一死人不吉利,因平时诅咒骂人都说“叫他死到大年初一”。假如老人在年初一去世,家人不往外传,严格保密,让老人停尸在卧室里,拜年只在堂屋拜,有人问及只说身体欠安,不能起床,到初二再说老人去世。
  年初六之前不动碓头,动了一年里会有冰雹;五忙日不动簸箕,动了当年会有风灾;年初一至初三不扫地,即使扫地也不能往外扒垃圾,同时烧锅、烧炉子的灰也不能往外扒,否则是把财扒出去了,到年初三要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收起拦门棍,再从大门外往家里扫柴(财),待到太阳出来后方可把垃圾扒出去。过年期间禁忌打架、骂人、吵架、闹气,忌说“死、咒、逃、病、伤” 等不吉利的话。
  阎王日“每年正月初三、十三两天是阎王爷的忌日”,忌讳动工具、农具、针线等。动工干活要特别小心,不然的话擦破皮肤或伤到身体某个部位容易感染。阎王爷的忌日这天,新过门的媳妇要忌三年不能回娘家过。
  五忙日正月初五谓之“五忙日”,是动工的日子,动工后就可以开始干活。铁匠、木匠、泥瓦匠、石匠称之行业“四大角”,在初五动工。吃过早饭,铁匠在铁匠炉前烧香和纸箔,磕头放鞭炮后,生炉火,烧红铁在砧子上打几锤;木匠拿出锛、凿、斧、锯等工具,在工具前烧香和纸箔,磕头放鞭炮后,找一段木头拉几锯;泥瓦匠放鞭炮后,开始砌墙正式干活;石匠带着开石头的工具,去石场烧香和纸箔,或摆供品,磕头、放鞭炮后,开始凿石头。各行业在五忙曰动工,希望在新的一年,有干不完的活,俗话说:“有活干、有饭吃”,不然则是“身子得闲,嘴得安”。农民则一般初六动工,取“六六大顺”之意,动工前带着农具来到自家的粪堆前烧香、纸箔、放鞭炮,然后捣粪,一般不去地里干活。捣粪就是把粪捣细,重新堆放发酵,粪一但发了酵就不会生虫,撒到地里减少虫害。
  过去对开工比较重视,到了六七十年代程序简化了,动工前放挂鞭炮,象征性地动动工具,没有什么农活急着要干。
  请七七神过去在正月初七这天,村内妇女请“七七神”,为少女开始学习女红(gong)举行仪式。先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桌上面放一个盛水的碗,碗中放顶针等物,扎两位妇女模样的人叫 “七七神”。腊月初一开始送香,每天一次,直到正月初七。年五更里把刮好的两个秫秸劈子用发纸的火燎一遍,初七这天,把“七七神”绑在秫秸劈当中,每个林梧劈一个,然后分开20厘米左右距离。两头用细木棒固定,两名少女坐在两边拿着,两位“七七神”根据人的要求,互换耳环到碗中捞顶针,周围的妇女观赏。此项民俗早已不再沿袭。
  祭火神正月初七又是火神爷的祀日。是日吃过早饭,各家男子以居住片为单位聚集,拿着香、箔、纸、鞭炮主动集中到场地上,摆上桌子,桌子上面摆放香炉,桌子前烧纸箔放鞭炮,向北磕一个头,桌子前用壶嘴在地上溜半圈水,在桌子南边地上插上香,朝南硫一个头。因南方是丙丁火,火神在南方,同时在桌子北边地上烧香磕头,敬地母娘娘。也有的把火帝真君牌位供在大桌子上,点上蜡烛,请上香,给火帝真君叩头,烧纸箔、放鞭炮。祭完火帝真君后,男子还要聚集会餐,谈论庄稼人的琐事,尽兴而散。现在已很少有人做了。
  吃吉利饭“五捏嘴,六挑旗,七粥、八沫、九鲤鱼。”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三天吃水饺,初二中午兴吃肉,初四换口味,做素菜吃。初五中午“捏嘴”,就是包扁食吃,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把“嘴”捏严,把搬弄事非的嘴堵上,多做事少说话,不然会影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初六中午喝面条叫“挑旗”,意思是面条是联结亲朋、邻里的纽带,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亲朋和善、往来不断。初七早饭喝粥,用七种原料做粥喝,其中有小米面、豆腐丁、豆钱、粉条、花生米、萝卜丝、菠菜等,其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丰富多彩。初八早饭喝豆沫,祈盼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初九中午烧鲤鱼汤喝,因鱼谐音同“余”,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家中有余粮。但是从前真吃鲤鱼的只是大户富有人家,如本村丁姓有一位穷人, 活到七八十岁,临终时给在场的人说,他一辈子只喝过八碗辣汤。过去的这些吉利饭,如今已是家常饭,平常生活已节日化了。
  过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之为“小年”。过小年也要吃年饭、点萝卜灯、发纸、放鞭炮、放礼花等。吃年饭是在中午和晚上,中午吃水饺,晚上做几个菜,散灯发纸结束后,全家人吃团圆饭,儿童打着灯笼去展灯,青年放花,大人看花、观灯。
  萝卜灯是把萝卜洗净,横切成四五厘米长的段,一头当中挖洞只留外皮,用谷秸上端的秆折成火柴棒长短,捻上棉絮,另一头插进洞中,倒人豆油点着棉絮,屋内、屋门两旁、香台上、大门两旁、灶王前、石磨、畜禽栏圈、鸡窝、厕所、粪堆、粮囤等都放一个萝卜灯。家庭主妇在香台上焚一炷香,另还有灶君前,各门旁和粪堆上均上一炷香。然后烧纸箔、磕头、放鞭炮,这叫发纸。后来用面灯取代,面灯有金银两种,共十二盏,是根据阴历月份来制作的。如果阴历闰月就制作十三盏。面灯在灯口根据月份捏角,一月、二月、三月…… 捏完面灯接着捏龙、鸡、狗、勺子把灯。金灯大都用小米面、豆面或高粱面制作,银灯是白面制作。蒸灯时要包几个大包子一起蒸,叫“不空灯”。现在很少有人再用面灯,都用蜡灯。
  蒸面灯时农家观察一年的旱涝情况,当蒸熟的面灯刚出锅时,看见哪月灯里蒸馏水多,就说此月雨水多;哪月灯里没有水,就说此月主旱。灯油燃尽后还根据灯花结论出新的一年什么庄稼丰收,若灯花像什么粮食就收什么庄稼。每当灯节散灯时,家庭主妇总要孩子用灯在眼前绕几圈,并说“照照眼、不害眼”,连说三遍,一年里就不会害眼病。害眼病是不讲卫生造成的,其实与照眼无关。
  从前除了萝卜灯和小孩挑的灯笼外,青少年就结伙扔刷帚头火把。每当春节过后,男孩搜集刷帚头晒干,到正月十五晚上散罢灯后,几个青少年凑集一起,点燃刷帚头去村外田地里去扔,因刷帚头油多易着火而且燃烧时间长,扔起来像个火球,落在地上像火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有“提溜几”“地老鼠”“麻杆花”等一些玩意。以后有了烟花,灯节丰富多彩。
  2000年本村办起了灯展,花灯的品种式样繁多,有宫灯、龙灯、走马灯,塔灯、孔雀开屏、楼台殿阁,牛郎织女步鹊桥、孙悟空看蟠桃,火车、游轮、度假村,花篮、花瓶、摇钱树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从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连展三天,到后来一直展到二月初二日,燃放大型烟花。民间游艺有高跷、花船、舞龙、舞狮、秧歌、小品、武术、花车、锣鼓喧天,本村及周围村庄百姓前来观灯展,也有几十里之外的参观者,大小车辆从四面八方拥来。
  庙会每年正月初九是本村东首玉皇阁庙会,也叫“宗阁会”,据传此庙建于汉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香客来此烧香拜佛最为兴盛。每年正月初八,本村的老太太到庙里烧香拜佛,次曰初九庙会,外来香客络绎不绝,庙门口两边都是卖的香、金箔、黄表等。大殿、二殿内香烟缭绕,观神像、壁画者摩肩接踵。会上有说书唱唱的和玩杂耍的,有本村群众自发组织的玩龙、踩高跷、玩花船、秧歌队等民间游艺活动,此外还要请戏班唱上几天大戏。
  2009年玉皇阁庙又修复完工,重建玉皇殿,重塑玉皇像。正月初九是玉皇的生日,庙会这天人特别多,为玉皇过生日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间信仰和游艺活动基本上被禁止。庙会上只是卖一些哗啦棒槌、皮老鼠等小孩的玩意,鞋、帽、衣、袜等生活用品,猪羊、木料、家具等。近几年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委领导将搁置多年的民间游艺队伍又重新组织起来,给庙会增添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踩百病“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都去叫妮子。”就是娘家人把嫁出去的闺女从婆家叫来过几天,称“叫客”。出嫁的闺女到娘家去叫“踩百病”,是妇女避灾的节日。包括对小孩也有好处。这种风俗的形成,主要是正月十五灯节的继续。
  此外旧社会家庭封建观念严重,女子结婚时大都不够成年,与公婆“一个锅里抹勺子”,当媳妇都要先伺候公婆及丈夫吃,媳妇在婆家不敢多言,到了娘家思想可以放开了,趁“踩百病” 的机会一吐为快,实际上是倾吐百病,清除心中火气。再则,媳妇平时走娘家,要先请示婆婆,得到允许才可走,叫过几天就过几天,还要带上一些针线活回来交差,而“踩百病”则不受限制,也不带任务。
  如今男女青年结婚后多数单过,不受封建思想的约束,大都自当自为,所以“踩百病”也就可去可不去了。
  灸百病正月十六晚上有灸百病的习俗。从前得病大部分靠自己治疗,因缺少乡医,有的病就用艾灸。将端午节收割的艾叶搓成团,放在槐树皮上,点燃后放在患部。有的慢性病如鼻炎、气管炎、疙瘩肿痛等疑难杂症,一般灸三个正月十六都能治好。灸治也可预防疾病,灸治时边灸边说“灸灸衣裳缝,一辈子不生病” “灸灸门槛,一辈子不生癞”等。
  缝公鸡“打春娃娃送春鸡。”每年立春之前,家中为幼童缝布公鸡,缝布公鸡用方布对拼,中填棉花,剪布条作鸡尾,线穿豆(豆同痘:吉祥除“痘” 之意),或用线串几粒辣椒种缝在公鸡嘴上,在头两边各缝一个辣椒种为眼睛,然后用布条拦腰一箍缝在小孩的衣袖上。有的也为幼童缝制布娃娃,现这种习俗只有一部分人在遵循。
  二月二围仓囤俗话说“二月二的仓囤——人围(为)的”。每逢二月初二日一大早太阳出来之前,家庭主妇在自家大门口和院子中用炉灰各围一个仓囤,共五圈,对门有梯形,并在中心挖一个小窝埋上高粱、谷子、大豆、小麦、芝麻五种粮食,代表五谷杂粮装满仓。引仓龙,把仓龙引进粮仓,就有永远吃不完的粮食。“二月二,龙抬头”,从此下雨有雷声。二月二也是百虫出蛰之时。当地从則房屋、院墙都是土墙,常有蝎子出没,傍晚,蝎子出来觅食,人不小心就会被蜇,疼痛难忍。
  二月二日一大早家庭主妇起来,用锅炒焦大豆,然后加糖叫“蝎子爪”,意思用糖把蝎子的爪粘住,不让它到处爬行。如今环境好了,没有蝎子出没,但“炒蝎子爪”的习俗仍沿袭。
  敲瓢墙二月二晚上,主妇坐在床头,用木棒击打破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窝瞎,还有一窝没瞎的,眼睛都起萝卜花。”一连三遍,是对老鼠过多危害的痛恨。现在家家都没葫芦瓢了,所以也没人再敲瓢碴了。
  清明节插柳清明头天下午,各家都要折些柳枝插在大门、屋门两边上方。此习俗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传说晋文公被人追杀,介子推把他藏起来躲过劫难,因几天没吃饭,几乎要饿死,介子推就割掉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吃。晋文公得救,后来做了国君,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派人去请介子推封官加爵,但介子推为孝敬老母,执意不去。后来晋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就下令放火烧山。火灭后搜山发现介子推母子在一棵柳树洞里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号令全国在清明这天插柳,寒食三天,不准生火做饭,所以清明插柳的习俗沿袭至今。
  清明正逢柳树发芽,儿童用柳枝编成帽圈戴在头上,说一年不生癞;把柳枝编成圈戴在狗脖子上说不生狗蝇。谁家死了老人,孝子都用柳木棍拄丧,称为“哀棍”。清明插柳,禁忌采坟头柳树上的柳枝,因插在屋门不吉利。清明节还有踏青郊游、放风筝、扫墓添土、上坟绕纸的习俗。
  扫墓每年清明节或十月一是为祖坟添土的日子。添土是给死者修缮房子。添坟一般要在上午,下午给祖坟烧纸送钱,禁忌早上或中午上坟。纸钱是用“戳”在火纸上打印圈,或用金银箔叠成元宝。烧纸要用箢子装,忌用胳膊夹着,说是钱会在路上丢掉。返回时箢子里不能空着,要捡点柴草放在里面。
  端午节煮鸡蛋、吃粽子:端午节传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写出很多爱国诗篇,但没能阻止亡国的命运,为表示忠节而投江自杀,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为不让江中鱼鳖虾蟹吃他,就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这天早晨太阳还未出来时,采集艾叶煮鸡蛋吃,防治百病。近年来吃粽子的习俗还在,煮鸡蛋的习俗少见。
  插艾端午节早晨太阳未出来之前,把艾枝插在大门屋门上,据说能驱赶害虫、治病避邪,端午节收藏艾能灸治许多病症。
  系五色绳端午节早晨用红、黄、兰、白、黑五色丝线拧成一股绳,系在儿童的手脖及脚脖上,还有的拴在门挂上,认为能去灾避邪,第一场雨过后,取下来扔在水汪里就说能变蛇游走。
  捉癩蛤蟆民间传说端午节这一天癞蛤蟆全部躲起来,怕人捉住它。如果捉到癞蛤蟆就放在太阳下晒,假如生蛆,说明癞蛤蟆已经吃了灵芝草,能人药治病,特别是对治疗疙瘩肿疖之类的皮肤病最有效。
  挂钟馗像钟馗俗称“判官”。从前挂钟馗像的户很多,就是一张纸画一个有青面炸腮胡须的人,两眼圆睁威风凛凛,一手持剑,一脚踩怪物,以此驱妖避邪,使家中永保安宁。
  缝香荷包端午节女子们有缝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就像剪纸的香案,四周缉上花边,四角带彩穗,当中填艾叶。男性青年的荷包多是女青年赠送的定情之物。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本地有句俗话叫“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的日子,磨刀滴水,因而成雨;磨刀霍霍,形成雷声。如果到五月十三不下雨,说明关老爷磨刀没用水。
  六月初一小半年中午有吃水饺、蒸大包子的习俗。在吃午饭前还要摆上供品,烧香磕头放鞭炮,这叫“过半年”(其他地方过六月六)。六月初小麦已收人仓,一年即将过半,感恩老天,喜庆丰收,并祈祷秋季同样有个好收成。
  晒龙衣传说每年六月初六,皇帝要晒一晒龙袍,民间这天也晒衣裳被褥,称为“晒龙衣”。因冬天穿过的衣服,过夏容易受潮,所以晒后存放,以防连阴雨天发霉和生虫。六月六下雨湿龙衣,往后四十天不下雨或不晴天,有“六月六湿龙衣,旱涝四十天”的说法。
  伏日夏季“三伏天”,有初伏(头伏)、二伏(中伏)、三伏(末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末伏结束。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三伏天最热,农民干活为了解暑,有喝凉面条、吃凉粉、喝绿豆茶、秫米茶的习惯。
  立秋“立秋三天遍地红”,是指高粱已到成熟季节,收获后,耕翻晒垡歇地,到秋分种麦,地有劲长好麦。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立秋以后正是农作物成熟时期,需要大量雨水,故有“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 之说。
  立秋之后,脆瓜、甜瓜、西瓜都不必多吃。俗话说:“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死了妻子走丈人家。”不但吃着没味,而且容易拉肚子。立秋这天不能洗澡,洗澡会长“秋狗子”。
  “立秋处暑风渐凉”,“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立秋三天后天气渐渐变凉,当地促织(寒虫)有催促妇女们“拆拆洗洗”的叫声,妇女们就开始拆洗被褥、套棉衣棉被等御寒衣服。
  七夕节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如果落雨,说是牛郎织女的泪水,所以叫“可怜日”。这天见不到飞鸟,说是一切飞鸟都飞向天河,“群鸟填河”搭鹊桥,供牛郎织女过河相会。
  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到葫芦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私房话。葫芦必须是正月初七点种,逢七浇一遍水,直到七月七日,还必须是不满十二岁的童男童女方可偷听到。七月七日这天禁忌娶嫁结婚,这天出生的女婴不吉利,每年只能和丈夫见一面,用起名叫“巧” 来破解。
  中秋节八月十五叫“中秋节”。民间把中秋节视为大节日,平时说的“逢年过节”指的就是春节和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在外地工作的总要回家团圆。
  送节礼中秋节前,亲朋好友总要互赠礼品,特别是出嫁的闺女,要给娘家送节礼。过去一般送几斤肉、二斤月饼、二斤白干酒,还要回一部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礼品数量大增,糖、月饼各八斤,酒、烟成箱论条,还有其他。九十年代礼品档次又有提升,活鸡四只、鲤鱼四条、过滤嘴烟四条、酒四箱等。
  过去,中秋节中午饭改善生活要熬肉吃,因平时家中难得吃顿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吃肉已不稀罕,稍微肥一点就感到油腻。从前中秋节晚上圆月只是吃月饼,如今要做几个下酒菜,月饼没人想吃了,都是香蕉、苹果、橘子等新鲜水果。
  月饼相传我国在唐代就有月饼,宋朝最为盛行。后来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了汉人,建立了元朝,汉人称他们叫 “鞑子”。他们怕汉人造反,规定每十户就派一人管理并共使用一把菜刀;汉人外出都要请假,听从使唤。因此,汉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把约定“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夹在月饼里,到了中秋节晚上,各家各户在圆月吃月饼时发现了通知,于是一齐动手把管事的给杀了,后来汉人推翻了元朝统治,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盛行至今。
  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 “敬老日”。农历九月,农作物已收割,一些大户的雇工已没事做开始辞退。出嫁的闺女禁忌在娘家过,说什么“不过重阳节,死她公公爹”“不忌九月九,死他小两口”。还有九月禁忌套被褥,否则会犯“九女星”,犯九女星就是一连生九个闺女后才能生儿子,如非九月套的话就在被里放一撮艾叶作为破解。实际上七八月农闲季节正好套被褥,到九月冷了直接能派上用场。
  十月一十月一日是祭祖日,称“下元节” “寒衣节”,俗称“鬼节”,是上坟的日子,连出嫁的闺女都要到祖坟烧纸祭祖送纸钱。烧纸一般在十月一日前二三天下午傍晚时分。
  十月一日又是农家关柴门的日子。各家根据收的粮食多少,到次年麦口差多少而“秋后算账”,男人有的出去“混穷”,或讨饭、打工、做买卖,妇女在家做一些手工副业来添补生活之用。
  数九冬至日俗称“数九”,每九天一九,共有九九。当地有数九煮鸡、炖乌鱼或羊肉祛寒的习俗。数九必煮,逢九也过,至四九、五九以后几九就不再煮鸡去寒病了。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一天”,打春后再冷,但风不人骨,得不了寒症。
  腊祭每年进人腊月初一,每家要烧香磕头,一天三次上香。民间认为,进入腊月离地三尺都有神灵,因此禁忌吵架、骂人,忌说不吉利的话,家庭邻里、亲朋之间要和睦。
  “腊月的东西不变坏”。腊月杀的猪肉叫“腊肉”,腌后放多长时间也不会变坏;腊月磨的面叫“腊面”,放置多长时间也不会生虫;腊月做的馒头、烙的煎饼放多长时间都不变质。
  腊月天还是孝天。从前孝顺儿媳为病危的公婆在香台前向老天许愿:如果让公公或婆婆的病好,自己宁愿冬穿单、夏穿棉。老人病好后,儿媳妇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腊月天只穿单衣服,而六月天要穿棉衣。腊月穿单衣别人问她冷不冷,她说不冷,被认为是孝心感动老天。
  腊八腊月初八早晨有家家户户 “喝腊八粥”的习俗。用小米和绿豆、大红枣、莲子、鸡头米、花生米、红小豆等八种杂粮同煮称“八宝粥”。馇好后很稠,可以用筷子扨着吃。还有用腊八粥往碌碡上抹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扬场刮好风;也有往各种果树身上抹的,希望来年多结果实;也有往磨上抹的,说“腊八腊八磨,磨面多出面”,同时对畜禽也是这样。
  腊八这天,是农家打扫卫生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订婚、结婚的日子。从前儿女生辰日子不记得,结婚不好选大利月,就只有定腊八结婚。腊八还是少女们扎耳眼的好日子,说这天扎耳眼不会感染。
  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祭灶的日子。民间有云:“官祭三、民祭四”,是指一些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老百姓腊月二十四祭灶王爷。是日,扎上一个小纸马或用秫秸插一个马,让灶王爷骑着,在锅门前摆上供品,烧香纸箔连同纸马一同烧掉, 为灶王爷送行,并磕头祷告一番。让他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民间传说,灶王爷原名张万昌,家庭富裕,娶妻郭丁香,后来张万昌结识了王海棠,就把郭丁香休了。自从休了郭丁香之后,张万昌家渐渐败落,王海棠就离开了他,张万昌沦为乞丐,四处讨饭为生。郭丁香被休后,用一头癞牛拉着一辆破车任意行走,巧遇一个勤劳忠厚的小伙子结为夫妻,日子越过越富裕,一天来了一个要饭的,张口就喊:“大娘,给点吃的吧!”郭丁香听着声音很熟,来到门口仔细一看,原来是則夫张万昌,大冷天穿着破鞋烂裤,头发像乱鸡窝,脸上灰有铜钱厚,她不禁又气愤又可怜,让他到锅灶前吃了饭再走。张万昌认出是前妻郭丁香,羞愧难当,一头扎进锅底下撞死了。上神念他知错能改,就封他为灶王。
  第二节宗族亲眷
  宗族家族各姓氏在本族内论远近。亲兄弟,同一父亲;叔兄弟,同一祖父;堂兄弟,同一曾祖父;重堂兄,同一个太祖父。论“五服”,五服里是近门,五服外统称本家。
  同族称“本家”“自己” “一家子”“当家子”。也有的“同姓不同宗”,论是不是本家,先论祖先是谁,再论是几世,才是真正的本家,否则,以姓同班辈同来判断是不准确的。过去各姓氏起学名大都按班辈,共三个字,第一个字为姓氏,第二个字为班辈,第三个字则是名。第三个字也有兄弟或叔兄弟排行起名的。
  家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家庭,崇尚以不分家为荣,故复合式家庭居多,祖孙三代大家庭一起过日子,巴望“四世同堂” “五世其昌”“人丁兴旺”。六十年代以后,儿子结婚后就分出去单过,一对夫妇及子女三至四人的小家庭占多数。
  家谱家谱大都是H四十年一续,叫“续家谱”。按男丁人数集资,作为费用开支。续家谱之目的:“有谱之家则长幼有序,有序则家宁、家宁则国清”;“学先人之长、杜世人之劣,教化子孙,发扬先祖有史以来为国尽忠、为民请命之道德风范,保持勤劳俭朴、艰苦创业、尊老敬贤、和睦团结、忠厚传家之优良传统”“劝人和睦乡里,唯美唯善,启迪后人知书达礼,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从这些族规家训中可看出积极向上、宣扬美德、教化后人的思想。
  族谱内容繁多,有序、规、训词,还有家范等。谱序有“创修族谱序”“重修族谱序”等。姓氏源流中大部分家谱都记载先祖明初从山西野鹊窝迁来等。家谱分支系排列,每班辈标明几世、所居住何村。
  称谓祖宗十八代称呼:上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下次序称谓一-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ūn)孙,累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暴、仍、云、耳。
  宗族成员之间的称呼,不同姓氏对父亲的称呼不一样,口语、书面语、当面、对人又有不同。
  子女对父母的,对人统称“老人家” “双亲”“高堂”。
  子女称父母,过去叫“爷”“大”“爹”,字面称“父亲”,对人称“家父”,后来叫“爸爸”。
  子女对母亲,当面称“娘”,书面称“母亲”,近些年,称母亲为“妈妈”。
  祖父称“老爷”“爷爷”;曾祖父称“老老爷” “老爷爷”;太祖父称“老老老爷” “老太后”;再往上辈称“老白毛”“老朽疙瘩”。
  祖母称“奶奶”,曾祖母称“老奶奶”。再往上与太祖父之称同。
  父之兄称“大爷”“大伯”,按排行称“二大爷”“二大伯”……父之兄妻称“大娘”“大妈”,按排行称“二大娘”“三大娘”……父之弟称“叔”,按排行“二叔”“三叔”……父之弟妻称“婶子”,按排行称“二婶子”“三婶子”……姐妹相称“姐姐、妹妹”。
  兄弟相称“哥、哥哥”和“兄弟、弟弟”。
  夫称妻书面直呼学名,对人称“家里”“老婆” “爱人”“家属”“对象”“贤内助” “夫人”“暖脚的” “贱内”“媳妇” “那口子”“办饭的”“老伴”,当面称“孩子他妈”“孩子他娘”或直呼学名。
  妻称夫,对人称“男人” “丈夫”“外头的”“当家的” “出力的”“那口子”“爱人”“孩他爷”,当面称“孩他爹”“孩他爸”。
  妻对夫之父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 “老公公”“公爹”。
  妻对夫之母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 “老婆婆”“婆婆”。
  妻对夫之兄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大伯” “他大爷”。
  妻对夫兄之妻当面随夫叫“嫂”“嫂子”,对人称“大伯嫂”“他大娘”“妯娌”。
  妻对夫之弟当面称“兄弟”“您叔” 或直呼其名,对人称“他叔” “小叔子”。
  妻对夫弟之妻当面称“妹妹”“我妹” “妹来”“你婶子”,对人称“他婶子”“兄弟媳妇”“妯娌”。
  妻对夫之姐当面称“姐”,对人称 “他姑” “大姑娘”。
  妻对夫之妹当面称“妹妹”“我妹”“妹来” “您姑”“您姑娘”,对人称“小孩他姑” “小姑子”,或直呼其名。
  父母称儿子,当面呼乳名,结婚生子后“ X X他爸”,称儿媳“ X X他娘”,或直呼其名。
  父母呼闺女,当面直接呼乳名,过去女儿出嫁后称“老张”或“老李”等夫姓,现直呼学名。
  兄弟之子女称“侄子”“侄女”。
  妇女改嫁带来的子女,对母亲后夫当面称“爹”、对人称“月白爹” “继父”。
  家庭家务包括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来往、生产劳动,另外赶集上店,一般情况下男主外、妇女主内。丈夫下地劳动,妻子在家“收干晒湿”。集体化以后,男女都一同下地干活,中午办饭时间妇女提前回家,吃饭时男子再收工吃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土地分到户,男女关系平等,共同操持家务,家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
  家业家业也叫“祖业” “家产”“家当”,包括田地、宅基地、房屋、家具、农具、树木、粮食、钱款等。家业归全家人所有,平均享受。
  家庆婴儿出生,送粥米喝喜酒以庆祝;男子结婚、女子出嫁,请族家喝喜酒,共同庆贺;老人过生日祝寿也是一种喜庆,出嫁闺女给父母送寿礼也是一种家庆。
  家教家教包括幼教、成教。家教严称为美德众人敬慕,对“缺调少教” 的青少年被骂作“有娘生无娘管”。
  幼教幼教是婴儿出生一个月后母亲常常和他的对话,婴儿慢慢“喉咙眼透气”,面露喜色。四十五天后,由大人引导而逐渐笑出声音。父母起到言传身带的自然教育,逐次对幼儿手、腿、动作的训练,对语言、智力上的培养。
  亲戚称呼亲戚是以婚姻为基础,两宗族之间联婚就有“千刀割不断的亲戚”。联婚称为嫡亲,下一辈子就是表亲,表亲又分为“里表”“外表”,姑兄妹称舅兄妹为里表,反之称外表。
  称呼母亲的父亲,当面叫“姥爷”,书面称“外祖父”,对人称“外姥爷”。
  母亲之母当面叫“姥娘”,书面称 “外祖母”。
  母亲之兄弟称为“舅”,书面称“舅父”,其妻子当面叫“妗子”,书面称 “舅母”。根据排行称为“大舅”“二舅”“大妗子” “二妗子”。
  外祖父之父母称为“老姥爷”“老姥娘”。
  外祖父之姊妹称之为“姑姥娘”,外祖母之姐妹称之为“姨姥娘”。
  舅之子女,当面叫“哥”“兄弟” “姐” “妹”,对人书面称“表哥”“表弟” “表姐”“表妹”。
  女之子女称为“外孙” “外孙女”。
  母之姊妹当面称“姨”,书面称“姨母”,其夫称“姨父”。
  姨之子女,当面称“哥”“兄弟” “姐” “妹妹”,对人称“姨哥”“姨弟” “姨姐”“姨妹”。
  父之姊妹,当面称“姑”“姑娘”,书面称“姑母”,其配偶当面称“姑父”。
  姑之子女当面叫“哥”“兄弟”“姐”“妹妹”,书面称“表兄”“表弟” “表姐”“表妹”,对人称“表兄弟” “表姊妹”。
  父之舅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奶奶”。父之姨称“姨奶奶”,其配偶称“姨老爷”。
  父之姑称“姑奶奶”,其配偶称“姑老爷”。
  姑奶奶之子女当面称“大爷”“大叔” “姑”,对人称“表大爷” “表叔”“表姑”;其配偶当面称“大娘” “婶子”,对人称“表大娘” “表婶子”,表姑的丈夫称“表姑夫”。
  妻之父,当面称“大爷”“叔”,如今不少随妻叫“爸”,书面称“岳父”,对人称“老丈人”“泰山”。
  妻之母,当面称“大娘” “婶子”,如今随妻叫“妈”,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 “泰水”。
  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兄弟” 或“您舅”,书面称“内兄” “内弟”,对人称“大舅哥”或“大舅子” “小舅子”,还有“小孩他舅”。
  妻之姊妹,当面叫“姐” “妹妹”“您姨”或叫学名,对人称“大姨子”“小姨子” “小孩姨”;其配偶当面叫“姐夫” “您姨夫”,书面称“襟兄”“襟弟”,对人称“连襟”“两乔” “两来襟” “两来拽” “对脊骨”。
  姊妹之夫,当面称“姐夫”“您姑夫”, 对人称“小孩他姑夫”或“老X (姓)家”。
  父母对其女之夫当面称“您姐夫”,对人称“老X(姓)家”“闺女婿”“贵客”。
  夫妻双方之父母当面称“哥”“兄弟” “嫂子”“您婶子”或“妹妹”,对人称“亲家”,书面称“姻兄” “姻弟” “眷兄”“眷弟”。
  八兄弟之间当面按原称呼,对人称 “仁兄弟”。
  干父母当面称“爷”“娘”,书面称“犹父”“犹母”,“义父”“义母” 对人称“干爷” “干娘”。
  干兄弟当面称“哥”“兄弟”,书面称“犹兄” “犹弟”,对人称“干兄弟”。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取决于长辈的性格,根据关系远近、年龄长幼、场合不同,而变换不同的称呼。
  对于亲联亲、亲摞亲、亲上加亲的称呼,俗话说“亲戚撸不直,撸直没亲戚”,意思说完全按一门亲戚称呼,就会乱套,农村遵循“先叫后不改”的方法,但具体情况也具体对待。
  新亲称呼与三代以内的老亲发生冲突,以老亲为准,俗话说“老亲为根,不能乱来”;一般亲戚与本家之间称呼不一致,以本家为准,俗话说“有千年的本家,没有千年的亲戚”;至亲与远亲以至亲为准,俗话说“亲的打不掉,易的安不牢”;远亲与干亲、仁兄弟,以远亲为准;姑娘亲与姨娘亲以姑亲为主;仁兄弟和干姊妹之间,仍按结拜前相互称呼,不因结拜而更改。
  第三节婚姻 育儿
  婚姻
  民间把婚姻称作大喜、把娶妻看作“小登科”。娶亲花轿与官轿相遇,官轿让花轿先走,甚至土匪也不去断喜路,怕引起民愤。旧社会,婚姻不管合理不合理,男女双方是否般配,结婚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提亲提亲就是“说亲” “说媒”“找对象”,对女子来说叫“说婆家”“找婆家”。俗话说:“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一家有女百家提。”提亲的年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在旧社会,女子十四五岁、男子十六七岁则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女子十八岁、男子二十岁登记结婚。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年龄一般是女子二十三岁、男子二十五岁才办理结婚手续,个别的男三十岁、女二十八岁才结婚。过去男女双方大都由媒人或亲友说合,新社会经人介绍只起个牵线搭桥的作用,自由恋爱逐渐增多。
  媒人俗话说:“无媒不成婚。”过去男女双方由媒人说合,这些媒人大都是亲邻、朋友,是因关系而成人之美,“不图麸子不图面”,一般要考虑到家庭状况、人品才貌等各方面是否般配。专业媒人说媒,大多是男方家庭因孩子找不到对象而托人说媒,要先送一些礼品,让他们物色个女孩。媒人收受男方的礼物,竭力为男方服务,当然他们也要考虑到家庭条件和般配等问题,因此说合的成功率高,而且结婚后还都不错。
  打听过去男女找对象有打听媒的习惯,多以女方为主。“种庄稼一季子,说婆家一辈子”,所以说媒总要了解一下对方。女方家庭调查男方家庭情况、为人处事、男子相貌及品行等,男方打听女方家庭是否忠厚、女子长相、作风等。一般打听媒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调查了解邻居、同事、亲朋。为此,有的男方预计女方要去谁那里打听,就事先给谁打个招呼,让其说好话。近年来,由于本村经济迅速发展,村民富有了,有不少外村女子托人来本村说媒,所以村里男青年不到结婚年龄都已找妥对象。此外,本村原有三个自然村合并,全村有十八个姓氏,宗氏人数最多,占全村总人数的60%左右,其次是丁姓、高姓、杜姓、於姓等,所以进入九十年代,女子不出村,自由恋爱相当多,专业媒人已无用武之地。
  和年命在男女提亲过程中,还有看属相和不和的习俗,如属相和叫 “四水通和”,不和一般不成亲。男女生肖相和的属相是“鸡和兔”“虎和猴”“蛇和猪”“龙和狗” “牛和羊” “鼠和马”。不和属相有“鸡和猴泪交流”,“自古白马怕青牛” “虎蛇如刀斩” “鼠羊不到头”,“一床若卧两条龙,不主贵,只主穷。”又将人的命分为“金” “木” “水” “火” “土” 五种。二命相克的是:“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等。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无稽之谈,即使在过去也有人不认这一套,说“人不与人和,与什么和”?
  另外,过去有溜乡的盲人手敲凸脐小铜锣,口喊“算卦和年命”;还有一些老私塾先生好查八卦、万年历,根据生辰八字能算出每个人的命的重量来,按两是九两命最重,从生辰、生肖等计算出来。如今男女青年大都自由恋爱,结婚都用国家通用的公历节日,早已不信什么“和年命”了。
  相家相家是指女方的父母到男方家中看一看家庭,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相家一般由媒人预约商定,大都是女子的母亲去相,男方布置好家庭,并准备酒席。假如到了男方坐一坐,看看就走,表明是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留下吃饭,这媒基本成了。如今大多数自由恋爱,男女家庭相互了解,已无相家之说。
  见面见面是男女双方相互看一看,增加了解,由媒人征得两家同意,先确定好日子。让双方母亲或嫂子跟着,男女双方见面后,有的让单独谈一谈。
  见面礼见面礼的多少随时代和经济状况来决定,由起初的十元二十元,到三五百元、上千元,后来上升到一万零一元,一万零一千元,“万里挑一” 的意思,后来发展到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都有。
  下通书通书俗称“红纸绿帖”,即十六开的红绿纸各两张,也称“鸳鸯礼书”。红纸上款写上女方祖父或父亲的名字,中间一行“大德望翁X X老姻伯或姻兄大人阁下”,左边“谨依冰言、敬求金诺”,下边写新郎的名字;绿帖内容是“姻愚弟或侄X X率子X X (新郎名字)鞠躬”,右边写“光前裕后、金玉满堂”。下通书并送鞋袜、衣料、手巾、香皂、胭脂、粉等物品。在旧社会,下通书就是定亲,双方不能反悔,女子更是“活着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完聘礼后也有反悔现象,如果是女方“退婚”,要把聘礼原原本本地退给男方。
  下启下启也叫“传启”,同时由男方送给女方厚礼,是正式确立男女婚姻的形式,礼品大都是女子穿戴、首饰、化妆品等,如今兴“进城”。根据时代的不同,男方花费也都不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几十元钱就可办成,到了八十年代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今少则几万元,要买“三金”或“三银”,进城回来要设筵席款待,而且还要给见面礼。下启中一些信物必不可少,有用红纸包一小撮米、面和一包麸子,叫“米面夫妻”,麸寓意“有福”;两条干鱼象征“有余”;一包艾叶,“艾”同“爱情”;信物用两个红包楸皮包起来再用红绿头绳捆扎,绳两头拴铜钱,说“月老牵线”;铜钱外圆内方,象征天地,叫“乾坤相连”;另插松枝,寓意“松柏常青、枝繁叶茂”。下启,男方用红纸写上“谨依冰言,敬求金诺”吉语,也可写“谨具鸾笺,敬企金诺”,或“大德望X翁X老亲家先生大人阁下”;女家回启,同样写上“钦承含命,仰答伦音”或“书具尺幅,仰答含命”敬复。左边写“大德望X翁X老亲家先生大人阁下”。下启是办喜事的前半年内,一经下启,都知道办喜事的日子不远了。
  登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男女双方定亲是以下通书、下启、买信物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实行登记订婚,男女双方自愿去乡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后方为合法夫妻。以前登记需男女双方单位开具介绍信,带户口本到民政部门登记,九十年代后只要双方带身份证去县级婚姻登记处办理登记手续就可以了。
  男婚
  择曰子择日子也叫“看日子”,男方让媒人到女方家开生辰八字、属相等,然后由男方确定迎娶的日期。先按属相确定月份如“正七月,鸡和兔”,“二八月,虎和猴”,“三九月,蛇和猪”,“四十月,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腊月”。月份选定后再选哪一天,一旦娶嫁日子确定,男方忙娶妻,女方忙嫁妆。如今多数定在国家法定节日办喜事。
  备新房和喜床为娶新娘而准备的房子叫“新房”,新房根据家庭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富裕,房子扁窄,一般新房大都是堂屋西居一间,即使盖东西厢房最多不过两间,而且都是茅檐到地的土墙屋。到了七八十年代,集体给划宅基地,大都是独门独院的三间马褂或瓦屋。到了八十年代均为八八石基浑青瓦房或平楼。
  喜床过去床有“耙桄床” “格子床” “面子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穷人用耙桄床作喜床,四条腿支撑着一个床架;有的备不起床,使用父母结婚时的面子床,用水胶调色刷新便可;有的面子床上画四季花,如“蝴蝶牡丹” “鲤鱼穿莲” “蜜蜂菊花” “喜鹊闹梅”等。进人九十年代后喜床已被席梦思替代。过去安放喜床靠后墙,一头顶山墙,靠墙和山墙用红圈席围上,后来圈席被花纸和布围代替,新房扎红席顶棚。顶棚上四角贴云子,并拉上拉花。
  安客过去结婚前一个月就要通知至亲到喜日喝喜酒叫“安客”。被安的亲戚是姑家、姥姥家、姐家、姨家等,其他亲朋大都不通知,到时带喜礼喝喜酒。现在其他村庄仍兴安客。
  送喜礼至亲到男方送喜礼,过去一般五元、十元的,另有一块布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到现金三十、五十元外加一床被单或被面,2000年前后又发展到一百元、二百元到五百元,个别的一千元,另有羊毛被及高档成品衣一套等。
  撒喜帖亲朋一般喜日头几天送喜礼,结婚头天派专人去撒喜帖,当日带礼喝喜酒的不再撒喜帖。
  迎送亲女子出嫁,找女送女客两人,两位送女客最好是两辈人。男方同样也要找两名女迎亲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送女客换成了伴娘,一般四人或六人,大都是新娘的同学或好友。
  过去送女客坐独轮车或大车,如今则一律小汽车,伴娘返回时要送纪念品,内装喜烟喜糖或化妆品等。
  当地禁忌习俗有怀孕的妇女不迎送新娘、姑不迎新娘、姨不送新娘等。
  执喜执喜即主持操办喜事的人,一般是由族内或外姓德高望重者担当,安排结婚日的一切事务、客人招待,抬嫁妆的招待、开赏,喇叭和厨师的招待和开销,帮助主家敬酒等。
  请厨师结婚喜日一旦确定,主家就要请厨师,并在喜日前两三天让厨师根据要办席桌的多少开出菜单,然后去集市买菜。同时厨师支锅,破菜酥菜,主家找人蒸馒头或去馍馍房定饭,烟酒糖果及喜宴上需要的一应购齐。
  租花轿喜日确定后,男方就去约定花轿。喜日头天晚上,由男方放路炮人领着花轿去女家,并带着喜被、蒙脸红子。抬花轿一般四人,脚力钱视路途远近由男方支付。抬花轿中专有一人用抬花轿术语指挥,“起轿” “落轿”“后甩尾”“往左靠”等。
  定喜乐喜乐就是“定喇叭”。过去喇叭多用于丧事,结婚极少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结婚开始用录音机放戏曲、歌曲,有个别的放场电影。进人八十年代结婚兴乐队,到了九十年代不仅有民乐喇叭,还有西洋乐器,有专门的唱角,唱歌曲戏曲,跳舞蹈等,场面热闹。乐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少则上千元,多则四五千元。
  拜祖、上喜坟喜日头天上午,新郎由族人领着,以乐队前导,去本族家庙(祠堂)上供称拜祖,去祖坟烧香磕头并放鞭炮叫“上喜坟”。上喜坟回来后,给本族长辈磕喜头,先给父母、爷爷奶奶(健在的),接着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这样由近族到远族。
  铺喜床、滚喜床铺喜床一般在喜日的头天或当日,由新郎的哥嫂或叔婶,特殊情况远房和外姓也可。铺喜床必须头生是男孩的公母俩来充当。
  过去铺床时,先放一捆秫秸,一顺头秫秸根部向新郎睡觉的一头,秫秸忌折断,一顺头叫“一顺百顺”;床中间还要放两个秫秸疙瘩,再铺上谷草,然后铺上红席;四条床腿垫上用红纸包裹好的新整砖,这叫“四块金砖垫床腿”。喜床铺好后,要找一男孩,最好是新郎的晚辈,如侄子、外甥等在床上滚一通这叫“滚喜床”,滚喜床的目的是希望新娘结婚后很快生个大胖小子。
  从喜日起一个月内不能空喜床,新人双方不在家时要找小叔子或小姑子居住,喜日起第三天不动床,三年以内不能动床,男女双方不全在的人或无子女的人(指不能生养)不能坐新床。
  套喜被套喜被要找夫妻都健在、头生是男孩的妇女。喜被必须是三面新,被面从前是红、蓝粗印花布,六七十年代是大花红线哔叽,现在都是红缎子,被里白粗布叫“白头到老”,喜被一头敞口不缝,说是留作钻小孩的,喜被中间只引一道线,四角放艾叶(寓意“爱”)栗子、红枣、花生和铜钱,寓意婚后“早立子”“掺和着生”。
  套喜被禁忌七月和九月套被;禁全部引线,禁没有男孩的妇女摸喜被。被口和其他引线由新娘喜日第二天来做。
  贴喜对子喜日的头天上午,主家大门及屋门及叔、伯家大门都要贴喜对子,也有贴房分再远一点的。主家的大门,主房屋门及新房门两旁斜贴“青龙见喜”,上贴“双喜”,用水红纸把新房门窗内部糊上,到新娘入洞房后再撕掉。
  烧喜纸喜日当天上午,在新娘未进门之前,由女迎亲连同她的丈夫在主家香台前烧喜纸。喜纸过去是一张红纸叠成信封模样,烧时夫妻俩一起磕两个头,说是给天地神送信来接受礼拜。据说“如果一对夫妇一生能替人烧七次喜纸,就可免去一切罪过”。
  迎新人花轿来到村头停下,等主家人来迎接。花轿来到门口落轿,民间有个顺口溜叫作“一拜不动,二拜摇臂,三拜下车”。迎送女客对拜后,送女客由迎亲人一前一后引着来到花轿前,由两位少女解开轿门,把每人手中一对用红纸包着的铜钱交给新娘,新娘把手里两对铜钱分别交给两位少女,这叫“换制钱”,从此新娘在婆家有了新的天地。送女客从轿中把新娘搀扶出轿门后坐在椅子上,由两位男子架着进门,进家前要把大门关上,这叫“勒性子”。门关上片刻再开开,迎亲人迎面撒麦麸、红枣和栗子,并说“一把麸子、一把枣,来年生个大胖小”,这叫“撒迎面麸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花轿被地排车取代。九十年代以后,结婚都用小汽车,新娘下车后由新郎抱回家。
  拜天地新娘被架到香台前,站在红席上,这时女迎亲的给新娘换耳环,并说:“取下耳坠换上耳环,再想为闺女难上难。”拜天地的香台上摆放着一个升,升里装满粮食,并用红纸全部封上,上面放一铜镜和秤,并用楝木条或竹劈作弓,红头绳作弦,用红纸条裹三支箭,放在其上。“升”音同“生”,“一生一世”的意思,弓箭和铜镜是避邪之物,因结婚时妖魔鬼怪会趁机来“受香火”。升前放一香炉,内插一把捆有红丝线的香,两边各有一个蜡烛台,燃着红蜡烛。拜天地前主持婚礼者高呼“请新郎”!因过去新郎在家坐等结婚。新郎来到新娘左边站立。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步人洞房。”一对新人磕头后由新郎把新娘领入洞房。然后迎亲人撒喜糖,传说妖魔鬼怪忙着抢糖,新娘把它们甩在洞房外面了。同时,把升及上面所放物件一同搬入新房,放置在新郎睡觉的一头。然后由新郎用秤杆或擀面杖,把新娘的蒙脸红子挑起搭在福棚上,并由迎亲人说:“蒙脸红子搭福棚,一年一个小书生。”蒙脸红子是一块大红布,四角均钉上一枚铜钱,新娘上轿时蒙上。二十一世纪以来,新娘改穿红祅为穿白婚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香台后墙上挂毛泽东画像,把拜天地换成给毛主席鞠躬,其余礼仪均鞠躬。八十年代结婚典礼也是将跪拜礼变为鞠躬礼。
  坐帐挑完蒙脸红子,新郎新娘才第一次见面。有人从家里拿件衣服让新娘一披,这叫“换帐衣”。接着由女迎亲人拿来床公床母,让新人双方在床前磕头烧纸,祷告“床公床母脚踏子神,我家娶个掌家的人。又穿金又戴银,满堂儿女一大群。不要挎箢的,不要讨饭的,专要骑马拉弓射箭的”。烧完床公床母后,新娘坐在新床上,这叫“坐帐”,过去新娘坐帐要两三天,每天只吃几个鸡蛋,喝点水,以免坐帐时解手不方便。新社会思想解放了,新娘不再坐帐。
  喝交心汤坐帐期间,由女迎亲人端进一碗挂面汤,并用两根红线拴着的葱白在碗里搅一搅,并说:“一搅金、二搅银,三搅儿女一大群。这屋装不了,往他奶奶屋里跑。”然后由新媳妇沾一沾,新女婿喝干,表示夫妻同心同德,生活幸福美满。
  开席开席就是用酒席招待客人。头场席是招待送女客和抬嫁妆的。送女客一般安排在主客屋,由迎亲人作陪,抬嫁妆和抬轿的在偏房客厅,七人一桌。开席前先上餐具、烟酒,接着上八果四肴,然后十个大碗。上第一个大件碗时,主婚人(新郎的父或祖父、伯叔)由执喜人领着到席前谢客,先作一个揖,然后双手把这道菜由桌边放到桌子中间,俗称“慰菜”,对客人客套一番,退后一步再作一揖,告辞。慰菜是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也是让客人认识一下主婚人,上齐菜后由新人敬酒。本地还有送女客开赏厨礼的习俗,赏厨礼一般在上第一道菜后,用红纸包好礼金让端大盘的捎去,厨师若是自己人或与主家交情过密,原封返回。新人敬酒后,要先由客人提出上饭,方可上饭。
  送客人开销过去送女客临返回前,要见新娘的公婆,说些恳求老人对新娘多多教导之类的话,并问新娘回门的曰期。同时由执喜人开销抬嫁妆和抬轿的脚力钱和租轿钱,并赏给喜烟喜馍馍。
  赏拜喜日中午把送女客送走后,开始“赏拜”。拜至亲是从父母拜起,再拜家族近属。至亲从老姥姥家、姥娘家、姑家、姐家、姨家等,受拜人要赏 “磕头礼”,礼金随时代和亲属关系来定,由原来的三五元至六七十年代的十元、二十元,八十年代三五十元,九十年代一二百元,多者五百元,2000年以来发展到一千元,个别的礼金一万元。新人挣来的磕头礼钱,属新人所有。
  闹房闹房也叫“闹新媳妇”“吵喜”。一帮年轻人以要喜糖、喜果子、喜烟为名,对新娘刁难打逗。民间认为 “吵喜吵喜,越吵越喜”,说明主家人缘好。
  点灯傍晚时分新房里点灯俗称 “长寿灯”,是新娘陪嫁的灯,从則是菜油灯、煤油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了高座的罩子灯,后来是用电的台灯。由小姑子负责点灯并唱曰:“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小姑来点灯,右手举着红红火,点亮不灭长寿灯。”送床晚上喝喜酒的人散去后,由女迎亲人连同喝喜酒没走的至亲,把新人送到床上休息,并唱曰:“状元爹、状元娘,状元奶奶来送床,送床不是白送的,又吃果子又吃糖。”然后新娘开柜拿果子、烟、糖交给送床的人。
  开脸新娘入洞房喝完交心酒、交心汤后,由女迎亲人张罗给新娘绞脸,也叫“开脸”,就是用红丝线把新娘脸上及发际的汗毛绞掉。开脸前,新娘从柜里拿出四枚红鸡蛋,让女迎亲人在新娘脸上滚,边滚边说:“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开脸是区分是否结婚的标志,未开脸的女子叫“黄毛丫头”,开了脸就叫媳妇。
  听床待送床人散去后,一对新人关门休息,这时就有好奇的亲朋邻里悄悄来新房外边探听洞房里的动静。新娘开柜把土罐(尿罐)里的果子、好烟等拿出来招待新郎。新人有说有笑是恩爱和睦的表现。
  拾柜第二天一早,新娘起来梳洗完毕,忙着把柜里未分散完的果子和烟、压柜的糖饼都拿出来让新郎送到堂屋交给父母叫“拾柜”。
  请安新娘拾完柜后,随丈夫来到堂屋给公婆磕头问候叫“请安”。从前有钱有势的公婆,要求儿媳每天早晚两次请安,早上请安后问干什么活,傍晚请安后问有什么事,征得同意后才能回房。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只在结婚第二天请安。
  女嫁
  备嫁奁闺女出嫁娘家要陪送,嫁妆在不同时期陪送的数量、档次不一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一般户陪送 “小三件”“大三件”。也有“小五件”和“大五件”。
  小三件一个箱子或柜,一对马杌子,一个脸盆架子,“大三件”抽屉桌取代盆架。“小五件”在大三件的基础上再添一件高低橱,“大五件”有大站橱、柜、箱子、抽屉桌、一对椅子。八十年代后,一般陪送小五件,另加“三转一提”(收录机和缝纫机等)。2000年前后除收录机被影碟机代替外,又增加了彩电、摩托车、冰箱、“家庭影院”、高低组合家具、沙发、被褥等。有个别的陪送空调、轿车等。
  添箱嫁女前亲朋送礼物称“添箱”,过去添箱为毛巾、袜子、饼干、布料类。朋亲添箱两三元钱,后来增长到十元、三五十元。如今添箱好布料一身或成品衣一套,另有喜礼一百元、二百元不等。
  盘头闺女出嫁前要盘头,由嫂子或姐姐把嫁女的发辫取开挽成鬏子,用发网兜起来,俗称“盘网子”,插上银插针,前额“牙子”变成“流海”。六十年代后,盘头由发辫剪成短发叫“剪发头”,较时髦。2000年后出嫁女要进行美容化妆、描眉抹口红、头上盘花等。
  发嫁发嫁前嫁女穿大红衣裳,穿绿绣花鞋,用红丝带扎腿。花轿披上轿衣、轿顶,轿衣由缎子做成,上绣“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轿顶四面插上八仙人子像,顶部有“麒麟送子”塑像。花轿抬到大门口后,这时嫁娘头顶 “蒙脸红子”,倒趿拉着父亲的鞋(因上轿前脚不能沾娘家的土,如沾土穷娘家),两手中各攥两枚铜钱,由两位男掐轿人用椅子把嫁女架到轿门口,再由两位女送女客扶着上花轿。这时鞭炮一响,四位轿夫其中一人局喊“起轿”,花轿启程,嫁妆随后,并有两位掐轿人 (掐轿人一般是嫁女的哥或叔侄)两边扶轿杆出庄,送一程再返回。
  哭嫁嫁女出嫁时不穿红鞋,穿红鞋叫“跳火坑”。发嫁时嫁女要哭嫁,说是“给娘家掉金豆子”,金豆子掉的越多,娘家越富。其实,因为闺女在娘家与家人朝夕相处,到了婆家地方陌生人陌生,出嫁时才不由得落泪。新社会新风尚,出嫁女已不兴哭嫁。
  抢喜一个村同一天有两家结婚的,说谁家的新娘先进门,就能抢到富贵好运,谁就头生生个男孩,所以都尽量早发嫁早进门,这叫“抢喜”。
  穿富贵嫁娘出嫁时,不论逢什么季节都要穿棉袄上轿这叫“穿富贵”,穿棉衣寓意今后的日子过得“厚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此俗不兴,嫁女都是随季节穿衣。
  叫对月、送对月闺女出嫁后一个月,由娘家兄弟去接回娘家,称“回门”,也称“叫对月”,后来演变为十八天回门。过去说法有“叫三过三、越过越欢”;又变为“叫两过两,越过越长”,并且连叫三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变为喜日第二天娘家人来叫对月,后来又“当日叫,当日送”。如今兴当日叫送两趟,就是叫头趟客的把新娘叫走后,到家AL 即送回;随后来人叫第二趟,叫走到娘家后又立即送回。两趟送客人都设酒席招待,但不能在一处座席,并且互不照面。叫对月送回时要带一些馒头、果子、糖等礼物。一般送对月要摆四五桌酒席。
  封建婚姻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大事,父母做主”,“嫁狗随狗、嫁鸡随鸡”,女子没有社会地位,丈夫有权休妻,所以婚姻极不平等。
  指腹为婚两家交情特别好,两家男人商定,有了孩子,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
  童养媳、家庭贫穷,孩子多养不起,就把女儿从小送给另一家男孩为童养媳,长大到结婚的年龄再举行结婚仪式。虽说当闺女喂养,实则当小媳妇看待,当佣人使唤,多数受尽折磨。新社会提高妇女地位,再没有童养媳了。
  爱好做亲两家父母关系一般,待双方儿女将到结婚年龄提出做儿女亲家,实际是包办婚姻。
  姑舅亲兄弟的闺女嫁给姐妹的儿子这叫“姑舅亲”。民间认为是“亲上加亲”,实则属近亲结婚,对优生不利。姑娘亲:姑娘亲叫“闺女看姑”,就是姐妹的闺女嫁给兄弟的儿子做妻。这种婚姻极少,因民间认为“姑血不倒流”,“姑肉不还家”,一旦结婚,称舅父叫爹不合情理。
  姨娘亲姐妹俩的子女结婚叫“姨娘亲”;这种婚姻也属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
  换亲、转亲两家男子相互娶两家女子为妻叫“换亲”,三家都有男子和女子相互转圈婚嫁,叫“转亲”也叫“串亲”。这些婚姻的男女大都在年龄上不大般配,多数是委曲求全凑合着过。
  替婚拜天地前因新郎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婚礼又不能推迟,只有临时找人代替,一般找新郎的妹妹女扮男装,也有抱只红公鸡替拜天地。
  买卖婚姻花钱买女子为妻。一般情况是女家贫穷,又赶上天灾人祸,女家把闺女卖给男家做妻子。还有一种就是花钱买人贩子拐骗来的女子做妻子。
  招养老女婿有女无儿又没有近门“过嗣”,于是招来个女婿落户。女婿家一般兄弟多难找对象,愿意入赞结婚费用由女家出,婚后子女随女方姓,女婿称岳父母为爹娘,生子女称岳父母叫 “老爷”“奶奶”,并负担老人的养老送终义务。
  后婚就是离婚或丈夫去世后再婚。从前女子由丈夫一纸休书就可离婚,那时离婚对女子来说是件非常伤心的事,因此有的就以死抗争。丈夫死且无子女,再嫁并不顺利。婆家明知留不住,还是百般阻挠。再婚的女子拜天地前要抱一抱大树,意思是前夫是她的命毒妨死的,抱树让毒注进树里就挡去了。大部分寡妇膝下有儿女,若带着孩子再婚还怕受人家的气而放弃再婚念头。在封建社会,民间把守寡视为美德。
  另外还有“坐山招夫”、抢婚、逃婚、私奔、夺妻、棺头成亲、填房婚等五花八门的社会陋习。
  婚姻禁忌同姓不能通婚;不娶姑家的闺女为妻;至亲之间禁“差辈”;穿孝期间不娶不嫁;确定喜日后不能更改推迟;腊八除外逢八不娶嫁,否则婚后日子过得扒扒叉叉;孕妇不当迎送新人,也不进新房,否则“喜见喜,有一秕”;孕妇不摸洞房门,摸了后小孩手摸门挂环.新娘才能怀孕;戴孝不能进喜家,进喜家会把喜冲散;新娘进门三年内男家要出事,就说是新娘妨的;忌一家一年娶或嫁两件喜事;新娘禁忌许多节日: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不在自家过不吉利;忌立春,因“春比年还大,不忌穷娘家”;忌正月十五,“不忌灯节,死她公爹”;忌二月二,“吃了娘家的蝎子爪,死其公母俩”;“不忌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不忌清明节,死她公公爹”;“不忌四月八,死了婆婆她当家”;“不忌六月六,死她婆婆舅”;另外还要忌四月四、七月七、九月九、正月初三和十三阎王日、端午节、数九(冬至)、祭灶等;八月十五为团圆日不在家过不吉利。禁忌的节日几乎每月都有,目的是约束媳妇。因过去闺女出嫁大都十五六岁不大懂事,留恋娘家,好事者用忌日来催促闺女回婆家。
  贞操家庭、社会特别看重女子的贞操,女子把自己的贞猶见为生命。女子一旦失去贞操,大多数男人不愿娶,即使娶过去也受到歧视和虐待,被人看不起。
  育儿习俗
  民间把生育作为人生的“三大喜事” 之一,注重四世同堂、儿孙满堂,“宁愿让孩子多气死,不愿没孩子盼死”。当然是以男孩为中心,女儿再多也不算数,这种“重男轻女”的观念,至今在农村仍存在。
  祈子我国传统家庭崇尚“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五世其昌、九世同居”,结婚目的主要是传宗接代。婚嫁的祈子习俗:在新娘陪嫁妆中放一些红枣、花生、栗子、麦鉄子、松枝等物,其寓意是:早(枣)立(栗)子;花搭着生;“麸” 音同“福”,富贵有福;松柏寓意夫妻恩爱,长命百岁。出嫁当日还要陪送一只老母鸡,称之“认路鸡”,大吉大利之意,若到新郎家后就下蛋最为吉利。
  撒帐祈子新娘入洞房喝交心汤后,要撒帐祈子。如撒帐时说“一把麸子两把枣,一年一个小毛小(儿子)…… 五撒五子登科,六撒辈辈朝郎,七撒七子八婿……”均为祈子。
  贴喜对祈子如“喜看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且喜今夜小登科,未卜他年大学士”。
  装枕头祈子装枕头由婆家女性直系亲属如婶婆、嫂子、姑姑操作,同时边装边唱喜歌,“你一把,我一把,两年养活(指生孩子)俩”;“填一把豆秸,养活一个秀才”;“放上一根葱,生个胖书生”;“填上一块砖,生儿做大官”等。
  开脸祈子新娘结婚的当日,用两根红线沾粉,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并用煮熟的红鸡蛋滚脸,并唱开脸歌:“绌脸要红线,滚脸要鸡蛋,今年喝你的喜庆酒,明年吃你的红鸡蛋。”烧床公床母祈子新娘结婚当日,婆家在新房的新床前烧床公床母祈子,除此以外还有挑蒙脸红子祈子,戳窗户纸祈子。
  送花新娘结婚后的当年年底,春节(打春)之前,娘家兄弟给新娘送花,过年新媳妇要戴上花拜年。送花时还要带花生、栗子、山药,还要给公婆买衣物、鞋帽、扎腿带子,给小姑、叔伯、小叔子买化妆品、日用品、衣物等。吃过饭回去时要回鲤鱼。这叫“扎根的山药,回头的鱼”。
  害喜病妇女结婚后怀孕,出现妊娠反应。妊娠反应有轻有重,轻则不想吃平时的饭菜,老想呕吐;重则不想吃不想喝,浑身酸懒无力,如害大病。这叫“害喜病”“有喜了”“小孩上身了”。妊娠反应时,有的想吃些酸类水果,饭食有的想吃荤腥,有的想吃素食。好事者以此判断生男还是生女,说想吃荤生男孩,想吃素生女孩,俗话说:“肉儿菜闺女。”胎教妇女怀孕期间,为使胎儿健康发育,要心情舒畅,不能过度劳累;在生活上要不偏食,多吃些有营养的食物,经常去医院检查。在言行、饮食上还有许多讲究和禁忌。
  怀孕称“双身子”,双身子不见新娘,不进新房;不进丧家,见死尸怕被扑着;肚中有孩子不能系孝绳;双身子不用手接盐,否则婴儿出生时先露一只胳膊;孕妇不坐石臼,坐了婴儿出生时为“腚生”;忌坐绳子,坐绳子婴儿出生后脐带攀脖子;不迈牲畜套,迈过牲畜套会延产;忌倒坐门槛,否则难产;忌进葡萄架,否则生葡萄胎;孕妇洗衣服不能多呼啦水,否则胎水多;晒衣服挂得太高,胎衣来得慢;孕妇刷锅时先刷勺子再刷锅,这样生出小孩头发黑;刷锅水不从锅门口掉出去,否则生小孩流口水;孕妇不送嫁和迎嫁,否则生出小孩“雨角”;孕妇舔蒜槌,生男孩生殖器大;吃姜生小孩六指;吃狗肉、驴肉化胎;吃兔肉生小孩豁嘴;吃鹌鹑蛋,小孩脸上有雀斑;吃鸭肉,小孩脚趾分不开;吃生葱或蒜,小孩长狐臭等。所有这些,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迷信经。
  催生临产前,母亲到闺女家去催生,量一鞋小米带着,做小米粥给闺女喝叫“催生粥”。母亲前去带几斤挂面、几斤糖和十几个鸡蛋,鸡蛋要奇数,叫 “男单女双”,希望闺女生个男孩。民间有“一个孩子一等生,不知哪个孩子送性命”之说,生孩如过鬼门关,催生是一种安慰,只有生下孩子来母子平安,才真正让人放心。
  接生孕妇临产前肚子疼下坠,叫 “作病”,婆婆忙着邀请东邻西舍有经验的两三位老太太前来帮助接生,冬天要在室内生火取暖,直至婴儿落地,全屋人才放下心来。细心的老太太听到婴儿第一声啼哭,就可以断定是男是女,说声音急促而洪亮是“大喜”(男孩)。
  过去孕妇生产时,要在地上铺草。截脐带不用剪子,一方面怕感染,另一方面剪子同“减子”。婴儿出生,由接生婆用秫秸篾子把脐带切断,包好放到床上。接着用天母草(益母草)烧汤加红糖让产妇喝,排除子宫内的“脏污”,还要煮白鸡蛋让产妇吃下。红糖补血、活血,益母草使子宫收缩。婴儿出生后,通常要熬制大黄汤灌人其肚中,一是去火,二是洗肠胃排脏气。产妇产后三天下奶,之前婴儿可让邻居的妇女喂奶汁,到母亲下奶后再哺育婴儿,也可用白面加一点白糖打稀粥喂婴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培养了接生员,采取新法接生,用碘酒、消炎粉消毒,婴儿成活率达百分之百。到了七十年代,生孩子都去医院,八十年代后期本村多数就近去滕南医院,少数去微山县人民医院或滕州市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确保了产妇母子安全。
  忌响器婴儿出生后,怕被较响的声音惊吓。响器有许多种,人和动物的喊声,用具的碰撞声、爆炸声和雷声等。
  报喜婴儿出生后,一般三天向姥姥家报喜,姥姥家确定哪天去送粥米。报喜人是家中或近门的一名男孩,用箢子放十几枚单数的红鸡蛋,然后用红或花包袱皮盖上。如果是男孩就在上面放一本书,如果是女孩就放一朵花。姥姥家人一看便知是男孩还是女孩。小客人中午吃过招待饭,姥姥家把红鸡蛋留下,再加倍回一些鸡蛋送小客人返回。
  送粥米孩子出生后,一般男孩十二天、女孩十八天选双日子送粥米,姥姥、舅舅必须前往。过去一般送粥米只是两三个箢子东西,鸡蛋、糖、米、面、挂面等物,另外还有两块色彩鲜艳的布料和婴儿的衣、帽、鞋袜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局,又新添了羊毛线、小转车、小睡车、儿童自行车、手推车等。箢子要用花包袱皮蒙盖并用红攀鞋带子扎紧,还要带上一只红色公鸡一只母鸡,鸡脖子上用红布剪的花套,到家时把鸡拴在婴儿的床腿上。饭后返回时,带回一只母鸡,留下的鸡不能杀吃,要卖掉后买布给婴儿做衣服,回去的鸡放开继续喂养。姥姥送粥米还要给婴儿见面礼,从五K年代的两三元到七十年代的一二十元,到九十年代前后的上百元和2000年来的上千元不等。其他亲属也随着送粥米拿见面礼。
  过去中午招待送粥米的客人,吃糖饼、喝糖茶。饭后姥姥返回时,要带回两块大糖饼、单数红鸡蛋若干,米、面、红糖、挂面等。婴儿家还要另外回一点豆子,说婴儿长大聪明是“能豆子”。姥姥带回的糖饼和红鸡蛋分散给左邻右舍,同时婴儿家同样把糖饼、红鸡蛋分散给东邻西舍,并用红糖、粉面子打“红糖茶”,分散到各户喝“喜糖茶”。
  坐月子产妇产婴后一个月内,既要精心照料婴儿,又要调养身体,很少出大门,大都坐在床上,俗称“坐月子”。坐月子时落下毛病最难整治,主要有“四怕”:怕热、怕冷、怕累、怕“查奶”。夏天焐皮肤会落下起痱子的根,如果热得厉害会落下头痛或头晕的毛病;冬季月子里被冷水冰着会落下手指关节痛的病根,如果冷风吹进脑子,见冷就头痛很难除根;干活过累,会留下腰酸腿疼的根。“查奶”就是断乳,一旦产妇断乳,婴儿不能及时喂奶,最重要的是不能生气,生气容易查奶。坐月子期间产妇要多吃一些发奶滋补的食物,不食用查奶食物,酱油、醋、花椒、棉籽油、玉米、扁豆等;产妇禁喝茶叶、吃辣椒,否则宝宝会生火;夏季产妇喝生水、凉水、生瓜梨枣等生凉之物,婴儿容易拉肚了。月子里忌同床,否则妇女容易生妇科病。
  踩生婴儿出生后,专叫一男孩去产房看婴儿,这叫“踩生”。踩生的男孩要身体健康、聪明伶俐,有“谁踩生随谁”的说法。如生人踩生,婴儿容易生病;如产妇闺女多,男子进产房就受欢迎,说是能带来男孩。若孕妇进产房脏气扑着容易早产;戴孝的人进产房会带进秽气;做买卖的人进产房生意会不好。
  叫满月叫满月也叫“挪臊窝”。女孩二十八天,男孩三十天,由舅舅前来接去姥姥家住几天称为“叫满月”。过去叫满月一是用“窝篓”挑着,一端放婴儿,一端放产妇母子用的东西;一是用独轮车推着,一边坐产妇并抱着孩子,另一边是使用的东西。如今叫满月都用汽车。
  婴儿用方被包好,再用红胭脂涂抹婴儿的鼻梁直通两腮,像“人”字形,然后用母亲的蒙脸红子盖严,再将桃木枝子(向阳的一枝)用红线串上染红的花生和红枣挂在其上,用来避邪。到了姥姥庄头,先进场里(因为“场”与“长” 同音,长久的意思),由妗子把宝宝接过来抱着,让姥姥接怕“癞姥姥”。如果真要是“癞姥姥”,可由姥姥送给宝宝一把勺子便可破解。同时用锅底灰抹小孩的手,以免忘姥姥。到姥姥家先用一点猪食抹在婴儿嘴里,以便将来不挑食好喂。姥姥还给婴儿做鸳鸯裤、鸳鸯鞋,也叫“退毛衫”,让宝宝褪去胎毛。婴儿随母亲在姥姥家做客六天(取六六大顺之意),再由舅舅送回家。离姥姥家时,用白粉涂抹鼻梁像舞台上的小丑,意思是“去时是个红大侠,回来吃得白煞煞”,也是路上起着吓退妖魔鬼怪的作用。
  送百曰坠旧时封建思想重男轻女,富人家男孩少就娇,百天时亲邻给送百日坠、银锁,上有“长命富贵”字样,还有乞来百家的布做成“百家衣”、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能免灾,耳坠则戴到结婚由新人摘下。
  抓生抓生也叫“抓周”,是指男孩一周岁时的礼仪活动。在升里摆放书本、胭脂粉、枰、食品等让婴儿任意去拿。如先抓书本,说孩子长大爱读书;抓到胭脂粉,爱美色;抓枰,长大会做买卖能挣钱;先拿取食品,长大有饭吃。如今小儿生日是做个生日蛋糕,唱生日赞歌,给婴儿买套衣服或玩具用品等。
  小产当孕妇怀孕期间不到分娩的时候由于意外造成早产,婆家人就把媳妇送回娘家,一般在娘家过六天,再由娘家人送回婆家,并要带公鸡或鸣鸭和一把锁,还要给老婆婆买扎腿带子和攀鞋带子,送的人一定要在婆家住下,吃完饭方可返回。鸡为吉利,鸭子音同“押子”,意为再生是儿子,锁就是把孩子锁住、保住的意思。扎腿带子和攀鞋带子就是“带子”,即带儿子来。公鸡或鸣鸭,要卖了买盐吃。
  种花种牛痘疫苗,俗称“种花”,防止婴儿出天花。一般在婴儿出生六个月以后每年的农历二月进行。种花时在婴儿的胳膊肘上用双针划十字花或“井” 字形,然后滴一点牛疸疫苗即可。从前是在两只胳膊上各种两颗或三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婴儿出生三个月就接种花苗,不过只在一只胳膊上种两颗。九十年代后,婴儿出生后在医院随时就种,不再另外接种。
  过去种花失误时,落下一脸麻子的大有人在,极个别也有双目失明的。二十多年前,天花菌在地球上绝迹,小儿不再种花,当地医生用卡介苗代替牛痘疫苗,也起到同样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种花三天后,要买些草鱼发花(禁用草鱼以外的鱼),买不起鱼的人家,就熬芦芽水喝。五天以后花盘红肿,说越“发”效果越好,大约十天止热,花盘结疤,也叫“顶疤”,时间不长就会掉疤。顶疤后不能再吃发物,否则会延长掉疤时间,让疤盘自行脱落。
  种花后发热期间,不少儿童同时还被瘆子、水痘所感染,此时要避风、怕渴、怕盐等,否则落下“风砂眼”“哑巴”或“駒子”等后遗症难以医治。
  看花大约一个星期后,小孩的姥姥就来看花发的情况,并带一些油条和烧饼,希望花发得如同烧饼。“掉盘” 俗称“掉疙疤”,麦收后小孩的舅舅、姑、姐、姨等都拿一些烧饼、油条前来看望“掉盘”,交红子后不能再去。凡来掉疙疤的油条和烧饼,都要回一半留一半,待客人走后,两家都要分散烧饼、油条给邻里,说是“喜烧饼”。意思是花盘已掉,孩子从此冲出“鬼门关”。
  挑红子、挂红子当婴儿接种花苗后五天开始发热,同时伴随着“出水痘子” “出疹子”,出现烦躁不安,不想吃饭,睡不好觉,经常哭闹。这时家庭主妇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子”挑在屋檐上,叫“挑红子”。同时还挂在婴儿的背后,叫“挂红子”。挑红子和挂红子时,主妇向“疼母娘娘”祈祷保佑孩子。挑红子时要绿色在上首,挂红子时要把绿色布条放下面,因绿色布条稍宽稍长点。男女红子的区别是男孩红子下边折成“剑形”,而女孩的红子是齐边。
  交红子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日或六月初一日是“交红子”的日子。家庭主妇擀两碗面条,买些鲜果供品,摆上酒、茶,焚香,磕头,放鞭炮,把用黄表纸条分别写的“天地”“灶君”“疼母娘娘” “撒豆哥哥”等灵符,连同挑的红子在供桌前烧掉,这就叫“交红子”,表示孩子已度过鬼门关。这种习俗至今已不多见了。
  迷魂鞋婴儿出生八个月时,由出嫁姑娘做双虎头鞋送去,俗称“迷魂鞋”;同时,婴儿的姨要做双袜子,姥姥做条裤子,“姑做鞋、姨做袜,姥姥做个两裤衩”。到八个月零八天时,找一个外姓爷们(最好找刘姓),把两条裤腿里各装上一根豆芽和一个馒头,到十字路口去穿。豆芽表示扎根,发面馒头表示 “发”,意思先扎根、后发展。豆芽和馒头掉落在十字路口,穿上裤、袜、鞋回家。
  剁絆脚绳俗话说:“六坐、七卧、八爬叉、十个月栽茬茬。”也就是说,婴儿出生后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翻身,八个月会爬,十个月会站。婴儿学走步时,前面大人引着另一人用刀在婴儿两腿之间剁几下,这叫“剁绊脚绳”,说婴儿学不好走路有绊脚绳扯着。其实,婴儿学走路需要有个渐进的过程。
  乳名“小孩三天不起名,长大糊涂虫”,这里说的名就是乳名,也叫“小名”。在起名上显示出时代特征、时间特征、生理特征、期盼特征、性别特征、忌讳特征及其他一些特殊性的乳名。
  带有时代特征如“四清” “文革”“国营” “胜利”等。
  带有时间特征的有“春生”“国庆” “雨生”等。
  带有期盼色彩的有“金成”“安生”“平安” “新发”等。
  带有生理特征的如“大俊”“小白”“二黑”“二丑”等。
  带有感情色彩的有“爱国”“爱民”“满意” “甜甜”“阳阳”“心心”等。
  过去男孩起名的前边加顺序词如大孩、二孩等,女孩起名如“兰、花、荣、英”等,姊妹多前边加上序词如大妮、二巧、三荣等。有的比较娇贵的男孩子以动物起名“马、牛、狗、猫、虎、豹” 等,女孩则以“鸭、鹅”等起名,因动物容易成活,好喂养;也有给男孩起坚实的名字如“铁蛋、石头、大山”等,希望连阎王爷也奈何不得;有的为养住孩子起名“拴柱、留住”等;有的为女的起名叫“红娈”,男的起名“臊乎”。闺女多而没有儿子,就以“菊(足)、够、改”来起名,还有“换小、招弟、盼弟”等,期待再生是男孩。
  进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名品位提高,乳名大都叠字,如“娟娟、丽丽、贞贞、婷婷、惠惠、芳芳、媛媛、强强、聪聪、超超、龙龙”等,给人以文雅、亲切、温馨之感。
  学名学名又称“大号”,儿童人学由私塾先生和老师起名,家庭由识字的父母或祖父母起名。兄弟排行起如 “仁、义、礼、智、信”,“忠、厚、传、家、远”,“荣、华、富、贵”,“江、海、湖、河”等;有的按偏旁而起名,有的与叔兄弟或堂兄弟排列起名,有的起学名把班辈放在最后。八十年代后,还有不少的人起名不用班辈,只有姓氏和名两个字。
  过去因女子没有进学堂的机会,大都没学名。十二岁前,都直呼乳名;十二岁后,本族长辈呼乳名,外姓以“您姑、您姐”称之;出嫁后随夫姓,娘家村里人称呼“老张、老李、老王”等;在书面上称“张王氏、王季氏、刘孙氏” 等,夫姓在前,本姓在后;口头称“您婶子”“您嫂”。新中国成立后,女孩有了人学机会,也就有了学名;另外国家颁布《婚姻法》,女子结婚登记要有名,女子的学名也与男子相同大都三个字,只不过后一个字是以“花、英、兰、红”居多。八十年代后尽管女子名字有了文雅度,但回娘家时,长辈和平辈岁数比她大的仍称“老张、老李”,认为这种传统称呼显得亲切。
  绰号绰号也叫“外号、诨号”,农村有“人无外号不发家”之说。绰号有文雅之分,有根据相貌、性格、生理缺陷、行业等方面起绰号的,也有开玩笑时相互起的。但绰号文雅的少,所以依生理缺陷而起的绰号是对人格的污辱。
  称呼和禁忌无论乳名、学名和缚号,对方的称呼都有一定的范围和习惯界定。孩子自起乳名后,除晚辈不能直呼外,其余的可以直呼乳名。男子十六七岁则称“您哥、您叔”,结婚后禁称“乳名”,连父母也不能当着儿媳和亲戚的面称儿子的乳名,有了孩子则称“X X爹、X X爷”,当着子女的面呼其父母或祖父母乳名,是非常忌讳的。学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称呼,本村长辈和同辈长者均可直呼。
  取名禁忌在本村内尽量避免同姓同名,无论学名、乳名不能与家庭和本族长辈重复。
  儿子禁忌呼父名,晚辈禁忌呼长辈学名或乳名,对有生理缺陷的绰号一般不在当面直呼。
  第四节丧葬礼仪
  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脱离肉体到天堂去生活,即通过殡葬各种仪式,超度亡灵顺利进人天堂;另外,通过仪式也减轻思念亲人的痛苦。也有人借此大操大办,来炫耀经济实力和家庭势力。
  过去人到六十岁以后,子孙为老人 “准备后事”。砌墓称之为“喜墓”,备棺材称“喜棺”,还有备“寿衣”“寿鞋”“寿帽”,人死后改称为“送老衣”“送老鞋” “送老帽”。
  备喜棺棺材俗称“活”“方子”。老年人自称“屋”。棺材用木料解板合成,棺材质量的高低,除木料质量外还有厚薄之分,有“六六天同”“天地六”“天地五”“三三四” “薄匣子”,极个别的做不起用大沙缸代替或箔卷、席包等。六六天同也称“浑六”,盖、底、帮都是由六寸厚的上等木板做成;天地六是盖、底为六寸,两帮为五寸;天地五是盖、底五寸、两帮为四寸;三三四是盖为四寸,底和两帮为三寸,薄匣子为薄板拼成,棺材前后封头一律二寸厚的木板。当地最好的木料是楸木和松柏木,久经不坏。忌用榆木,因其易生啄木虫,杨柳木最差,易朽不延年。做喜棺时最后一道工序是“上底”,上底时底口朝上,翻棺前要由闺女送烟酒等礼物,称为“翻棺礼”。民间把做喜棺叫“长寿棺”,有句俗话叫“一咒十年旺”。据说老人有病厉害了,做喜棺冲一冲就会好。
  放置的棺材最忌讳敲打,敲打会惊动小鬼小判前来把人的灵魂摄去。传说棺材铺如果一时不发市,一敲棺材,一两天就会来人购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实行火化以来,大都是骨灰盒。可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又兴起用棺材,不过没有以前那么大,长度大都是一米三至一米五。
  砌喜墓砌喜墓往往是较殷实的人家在老人还健在时就砌好墓。墓有“明墓” “框墓”和“券墓”三种,另外还有墓碑、墓地界等。明墓是坟四周围用砖石砌金一圈圆形,目的是兜土不使坟头土流失变小。框墓,先挖坑,坑四周用砖石砌垒,底亦用砖石铺平,入棺后,上面用墓盖石盖上。券墓,用砖石垒成拱形,上面盖土,一头留门以后进棺。
  墓碑在墓前树立的石碑。墓碑由碑身、碑座、碑框、碑帽组成,也有只有碑身和碑座的。碑身一般高两米,宽一米,碑文竖写在当中,靠最左边写某朝某时字样。如有石框,两边刻一副对联,还有龙凤、花纹等图案。碑帽脊形,刻有角云、兽形等图案,过去有功名的人才能有碑帽。碑前设一石案,案前立石香炉。墓地后立小型石碑,上写“后土神位”,墓地四角各立一个石橛,为墓地“四至”界。
  砌喜墓、树碑是族内大事,要选吉曰,定鼓乐,主家要办酒席招待。“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扒墓、砸碑、平坟造地,此后很少有人再立墓碑。
  备寿衣寿衣男女有别,但都是天蓝色布料。因天空是蓝色的,希望穿着蓝色衣裳升人天堂,忌穿黑色,因穿黑色代表下地狱。男寿衣上身棉袄外衣,忌穿褂子,音同“挂子”,怕连儿子挂走。经济宽裕的可做棉袍,外套马褂,下身棉裤,帽子有的是帽壳,有西瓜壳形的棉帽,穿浅口鞋白袜,黄或蓝色鞋带。女寿衣除棉袄带大襟外,其余内衣与男性相同。寿帽像勒子形,布料可蓝可酱色,前面镶八个莲花瓣,绣金童玉女各四人,手挑灯笼给亡魂引路。寿鞋为深口靴子用靠子做成,满帮插金童玉女过天桥图案,女性寿帽寿鞋均以莲花绣在其上,莲音同 “连” “怜” “恋”,希望阴阳间相连,怜恤阳间,留恋阳间。
  穿寿衣老人咽气前就开始穿寿衣,也是为了冲一冲,本村宗姓有一人已架到灵箔上,穿寿衣时又活了过来,过了二十多年才去世的。另外还有宗姓的媳妇和丁姓的一位媳妇,二十多年前就穿上送老衣裳了,至今还健在。如咽气后再穿到阴间就得不到。穿衣前还要洗脸洗脚,男性剃头,女性梳头。
  寿终正寝老人在咽气前,都要从暗间里移至明间,靠东墙铺铺,头朝外仰卧,盖上被,儿女在一旁守着咽气。咽气后用一张白纸把脸蒙上,成殓前有人守着,防止动物靠近串了气,会“游尸”。若是老人在暗间咽了气再移尸于明间,灵魂就会困在暗间出不来。俗话说“隔梁如隔山”,得用绳子从梁上搭过去往外拉,牵引灵魂出来。老人咽气后还要制作指甲盖大的熟饼子,一岁一个,俗称“打狗饼子”。灵魂经过恶狗庄,用此饼打发恶狗好过路,打狗饼用线穿起来挂在手腕上,男左女右。另一手拿制钱,去阴间好疏通过关。
  灵前祭品老人咽气后,族人把箔截成四道经,名曰“灵箔子”,用凳子在中堂支上灵床,把遗体安放在上面俗称“停灵”;并用苘把双脚扎拢,名曰 “络脚绳”;灵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一个碗,碗内放一插着模子的馒头,名曰 “悼头饭”;并放一油灯,名曰“阴魂灯”;桌旁放一瓦盆专供烧纸用,俗称 “老盆”,老盆底部钻眼;并按死者的岁数扎一杆草把,上面挂上金、银、纸锞子,称“隐魂草”;糊一长纸条,俗称“纸杆子”,又称“引魂幡”;再糊一背褡子放在秆草把子上。老人过世,贴封门纸,家里大门和屋门上贴一火纸条(如今都用白纸条),俗称“封门”,也称“藏魂纸”,意为把门神盖上,好让死者的灵魂出入不害怕。如两个老人去世一个,一个门板贴一张纸条;两位老人都不在,一个门板交叉贴两张纸条。在大门旁,男左女右挂上打好并剪口的火纸,俗称“纸堳墩”,也叫“丧墩”。纸堳墩是家中死人的标志,溜乡小商小贩见了不敢在门前吆喝停留,当官员下乡看见不去办公事,这叫“官不差,民不找”。在灵堂,用火纸包上纸封放在门槛两边,前三后四摆好。喊路,由长孝子用一秫秸(或竹竿),长度与死者身高相等,站在磨顶上,指向西南并高喊“爹或(娘),西南冥光大路”。连喊三遍后,烧纸钱,全家大哭。西南方向通天堂,走那条路好成神。民间认为,人死后不喊路之前不能哭,否则死者的灵魂会迷路。
  喝豆腐汤从前老人咽气后,丧主就烧一锅豆腐汤,把本村本族内成年男子叫来,每人喝一碗。然后由族长主持,丧主把丧葬计划通报给大伙,对族人来说称“喝豆腐汤”,对亲朋来说是“送殓”。
  成玲就是把遗体移放到棺材里。首先棺材底铺一层草木灰,以隔潮湿。死者脚头放一块干牛粪,意思是“牛粪也还有发热的时候”。草木灰上面铺一层很厚的新棉;棺材四角和当中各放一枚铜钱;对角放麻批,“批”寓意下辈人才成批出现。头下放一块土坯(亦是 “批”的意思),棉花上再铺褥子,用白布缝公鸡枕头。死者人棺后仰面朝上,蒙脸纸褪到胸前,露出脸来以防看不见路。并把络脚绳割断,以防灵魂被绊住不能走路。如果是女性,须娘家人验看一遍,征得同意方可成殓。如果是年轻的妻子因闹气自杀,其丈夫一声不吭,到岳父家进屋磕头后起来就往外跑,外有保护的人接应以免挨打。岳父母就知闺女已死便不肯前去吊丧,就由族里或本村外姓头面人物,前去说事调和,直到娘家人肯去吊丧为止。大打出手、大闹一场的是少数,大都让主家破费钱财。
  封棺成检后用棺材盖封上,钉上封棺钉。封棺钉三根,男的左两根右一根,女的左一根右两根,一般由木匠事先钻好眼,把钉穿进去就是。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子的舅舅或表弟执锤穿钉,死者为男性由族长执锤楔钉。楔时孝子在一旁高喊“爹(娘)——躲钉”,连喊三遍。
  择曰子择日子就是“看日子”。二宅先生问亡人在什么时辰咽气、大拇指掐住什么指头,以此为根据确定葬日。一般看死后三天以外的日子,只有少亡才三天以内葬或当天埋。有的二宅先生择日时,由于亡人死的时辰不好,会作出“逢辰”和“出殃”的破解之法。
  送信老人咽气后,由族人根据丧主的至亲送口头通知叫“送悼头信”。至亲遂召集需吊丧的家属族人,买刀火纸(一般死者夫妻俩有一人还在,就用半刀火纸;若两人都不在,就拿一刀火纸)前去吊丧,俗称“哭悼头”“哭人”。哭的人先到灵前磕头,起来走进丧屋门方可蹲下哭,以示尊重。这时由丧主近属破孝、覆白鞋。戴孝后再哭一场方可返回,一是换孝吊丧,是辞灵。女亲眷一般席地而哭。哭后男女孝子分别谢客,孝子若谢亲外甥时,外甥要磕头还礼。本家族的人吊丧不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凡送过悼头信的至亲都到过之后,便可成殓,然后择日发丧。七十年代以来,推行火化,人去世后停灵三日再火化。火化前至亲都要到场设供祭奠,向遗体告别。九十年代后,凡向遗体告别的至亲一律设席招待。
  举简遗体火化后择日发丧,家族头面人物与丧主商定动什么至亲,场面有多大,先请先生写丧简,也称丧帖,简面写“讣窆”。讣是以亲之殁告于人,窆是以亲之埋葬告于人;陈丧则写“告窆”,是将丧葬日期告于亲友。夫主妻丧写期启,夫丧妻要穿孝,妻丧夫则不穿孝。简文以丧主口气书写,谁人、几庚、何因、何时去世、何时开门动场、何曰出殡发丧、葬于何处等。写好简后派族人分头举简。至亲的亲友,由收简主家口头通知,跟帖行来往。
  定制11八、定厨师、定家什发丧日子确定后,喇叭和厨师都要写订约,写清某年某月某H某村某人用乐。厨师要根据场面的大小、桌数的多少开出菜单,由族人按菜单买菜。家什根据要办桌数的多少和堂口来准备家什和架棚。哭灵、辞灵和守灵老人咽气后,每天其子女、儿媳、侄子、侄女等族内近房围在灵旁大哭一场,叫“哭灵”;傍晚睡觉前仍如此大哭一场,叫“辞灵”;一直到埋葬,不能间断,否则后代会出哑巴。老人咽气后家人必须日夜守护在遗体旁,这叫“守灵”。在灵前老盆里,每天要烧开门纸、关门纸。纸烧的越多,亡人得的钱越多。
  发丧过去有钱人家,发丧兴开三天门,第一天至亲到场叫“开门”;第二天所有送殡的客人都到齐,叫“烧纸日”;第三天为葬日。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头日开门,第二天埋葬。但六七十年代,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政策的限制,则当天开门当日埋葬。大宗村由于土地减少,改革了丧葬制度,三天火化后,骨灰盒直接送进“上寿居”编号排放。
  请执事发丧日头天上午,由本村一些能办事、威信高的各姓头面人物组成执事或叫理事,负责操办丧事,灵棚、大门、客屋棚悬匾、挂挽联。丧事操办人的角色:老执们也叫“大老总”“执事”,是丧事中的大拿,一般要十几人。他们分工明确,有大总理两人,外柜两人,执灵棚两人,客屋棚总理两人,接号盒子、挂帐子三人等,另外还有内柜和女执事的各一至二人。女执事负责招待女客人、劝哭、破孝等。大老总是丧事中的总理事,分内事总理和外事总理。内事总理主要负责物资保管发放,对本家忙工的监督支使,与外事总理的协调。外事总理负责老执们的分工,对“厨上” 和“乐上”的照料,开销和丧事活动程序的安排和督促。待按约定乐队到场,放炮三声,喇叭响起,启家门奠,先举行告先仪式,是到死者先人的神主、神像前,孝子青衣青帽去祭奠,行告先礼。回来除去青衣青帽,呈孝服去张案。张案就是张贴公布执事人员分工名单,唱完案孝子要叩恳,接着安神行启门礼,也叫“开门礼”,下午还要去土地庙泼汤,傍晚送魂俗称“送盘缠”;晚上喇叭要大吹大擂,往后有女唱角连唱带跳,俗称“闹棚”。最后行关门礼,放炮三声关门。
  泼汤泼汤也称“攉汤”。即孝子孝眷、近族及亲眷戴孝人排一长队,最前面挑着旗、伞、扇,长子孙挑着纸幡,两面鸣锣开道,乐队吹奏前导。后边有一人端大盘盛放香、纸箔、供品,后有两人抬一瓦罐或水桶面汤水,用勺子不断画汤水泼在地上,一直到土地庙前。孝子按排行排列,大孝子由扶丧客扶着,假若大孝子特殊情况不在家,就让一人端着大盘,上面放着孝衣、孝帽、孝疙瘩,以示还在,如大孝子去世就由长子孙代替。后面是女眷,顺序与男性相同,不同的是女眷统一用一块长白布搭连在头上,像一条白龙。泼汤人们到土地庙前跪倒磕头,焚香烧纸箔,并用面汤水圈起来。去时不哭返回哭,返回不走原路要绕圈回去。
  扎社号社号种类繁多,有纸人、纸马、纸牛、纸轿、纸狮子、纸鹤、纸幡、摇钱树,后来又有聚宝盆、电视机、小汽车、沙发、盆花等。乾丧扎马当坐骑,坤丧扎牛好到阴间喝脏水,还有一顶轿子四盆花。纸幡叫“旗号”,旗杆顶端扎有姜子牙骑坐天鹤,竖在大门旁,男左女右。若两位老人都去世,两旁各竖一个,好让死者灵魂被姜子牙封神位。杉杆套几个用竹蔑扎成的圈,外用白纸条包裹,人们看几个圈就知道死者有几个儿子。所扎纸人都要“开光”“起名”,如放牛小(马夫);书童轿夫起名“来兴”“来旺” “来福”“来财”;丫鬟 “春红” “秋莲”等。
  送盘缠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升天、转世和入地狱过程中要花很多钱,烧纸箔就是给亡人送钱花,专门举行送钱仪式叫“送盘缠”。送盘缠队伍由孝子、孝眷及至亲戴孝人组成。在家行辞灵礼后,大孝子手捧亡者牌位在前。孝眷在后,女眷手中都拿一•支香,到达村外十字路口。把牌位放在大桌子上,首先由大孝子行五叩礼,为亡人请开路神;再由孝子带领孝眷往家行九叩礼,意为请神;最后再往西南行大礼,为送亡灵去西天成神。礼毕,由孝眷把扎纸和捏的七个面灯,还有秆草把子、香箔、祭品等统一点燃。大孝子手持冥杆站在発上高喊“爹(或娘),西南冥光大路”,连喊三声后,与送盘缠的队伍齐哭返回,返回时不走原路。送盘缠之前,用公鸡冠子上的血,给纸人、纸马(或纸牛)某部位涂抹开光,边抹边说,“开眼光,明四方”,“开耳光,听声响”,“开鼻光、闻香臭”,“开嘴光,吃猪羊”,“开腿光,跑四方”。说是只有经过开光,这些人和动物在阴间才能起作用听使唤。开光由死者出嫁的长女或孝眷进行,还要对书童丫鬟交代一番,嘱咐要侍候好老爷或奶奶。送盘缠回灵棚后还要行大礼,即吊素礼。
  破孝、戴孝破孝也称“撕孝”,主要有孝衣、孝帽。女至亲上场前就要缝好穿在身上,男至亲葬日烧完信纸再破孝。孝子孝帽用一尺二寸长,宽九寸的白布,取其一半缝成筒形,上口用麻绳缩紧,麻绳两端带穗并聋拉下来。耳朵上掖一团带棉籽的棉花团,男左女右,如果父母都去世左右两边都要掖。意思是孝子把耳朵塞上,装聋作哑,一心守孝。其余男性孝帽用八寸宽的方白布,对角折成三角形,三个角捏在一起缝住即可。女孝帽称“白手巾”勒在头上,儿媳妇、出嫁闺女在后边抒几圈,从鬏子下盘上来系两个结。其余孝眷不拧只系一个结。孝媳还要顶“搭头”,搭头三尺白布,折叠成双层,一边只缝半截,顶在头上,两头搭肩。未婚侄女、孙女、外孙女则用三尺长白布,缝成半截筒形,另一半缩紧口,在to后父叉,搭在身后。前额侄女为兰线圈,孙女为红线圈,外孙女为黄线圈。孝子的孝衣叫“孝褂”,长九尺,背后另加一块四方白布叫“搭腰”,搭腰专为隐藏死者灵魂的。发丧期间,亡灵除受祭外,均藏于搭腰里。孝女、孝媳的孝褂,半截要低于腚下,底沿毛边,其余至亲男孝褂不带搭腰,底沿齐边。闺女婿束腰俗称“系腰子”,为五尺白布,侄女婿束腰为鱼白布,孙女婿束腰为黄布。如二老丧一人,则用布的一半,如二老均去世则用整块布。假如未婚的女婿、侄女婿、孙女婿前来送殡,则另加红布把原来系腰包裹起来作区分。孝子、孝女、孝妇的孝褂一律用苘绳束腰,均在束腰绳上挂“孝疙瘩”,男左女右,二老均去世则挂两边。孝疙瘩为可把粗的苘拧成,底端挽疙瘩。孝妇、孝女用长一尺、宽五寸白布缠腿,死者死三天内用麻批扎腿,三天后换绳带系扎。侄女用蓝带子扎腿,孙女、孙媳用红带子扎腿。孝鞋俗称“白鞋”,孝子、孝女、孝媳均毛口,白袜子,鞋面覆一道毛白布条。侄子、侄媳、侄女用白布覆鞋帮,后边要留一块不盖严。孙子、孙媳、孙女要留出鞋口和后鞋帮不覆盖。本族不出五服晚辈一律穿孝。孝子三天之内只能赤脚趿拉鞋和穿软底白袜,以报母亲坐月子时三天不穿鞋之恩。
  哭丧棒哭丧棒俗称“哀棍”。孝子、孝妇、孝女每人一个。哀棍长八寸左右,上面旋转贴着花边白纸条。不论需要几个哀棍,只能在一枝柳树枝上截取,从长子按排序截开分发。
  灵棚、丧屋丧屋门前用竹帘隔着,外面用秫秸箔搭棚叫“灵棚”。棚内放大桌子,是供族人、亲友吊丧、祭典、行大礼的地方。亲朋行大礼时,死者的侄儿、侄孙分别跪在两边叫“跪棚”。待客人礼毕哭完退出灵棚过程中,由执灵棚者高呼“谢”!跪棚者给客人癒头,以表感谢,客人行进间以揖相还,跪棚的大都由青年担当。停放灵柩的中堂称丧屋。孝子、孝妇、孝女守灵在棺材两边,男左女右,以堂屋而言,男孝子在棺东,女孝子在棺西,俗称“棺东棺西”。
  烧纸、行礼丧日当天早上,孝子及族内穿孝者在灵棚行大礼,称家奠,族家及执事人,开始吃饭称“开家宴”。开完家宴后放炮三声开始待客,至亲陆续到来,到灵堂烧纸称“烧信纸”。暗示已来吊唁,由族人专人破孝,破孝后到外柜上账,再由族人把带来的祭品摆放在灵棚祭桌上行大礼。大礼有“九叩礼” “七叩礼”和“五叩礼”。九叩礼有“起九叩”和“懒九叩”之分,起九叩礼是作揖后跪下每磕一个头前后都作揖,懒九叩礼是作揖后跪下连续磕四个头,再起来作揖。不论行几叩礼,中间一个头要去祭桌前传完香再蕴,然后起来返回原地再硫。大礼毕去丧屋哭丧,返回后由跪棚的磕头谢客。行九叩礼除孝子外还有闺女婿、娘家人、亲外甥,孝子仁兄弟等。侄女婿、孙女婿、如孙等行七叩礼,其他亲属可行五叩礼。
  座席、安座亲朋烧纸、行礼、上账后,由执事人招呼去客屋棚座席,过去是八人一桌。外柜先生拿着账簿和客棚总理领着孝子,在喇叭的伴奏下,逐桌安坐正主席、副主席的客,其余的人随便坐,这叫“安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本地就不兴安坐了。
  金纸钱、素吊礼金纸钱也叫“纸箔钱”,也有“素吊纸”。从前本村外姓没有亲属关系,发丧日买捏子箔或买刀纸,到外柜账簿记上,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闹棚“闹棚”就是头天晚上或腰席中吹鼓手在灵棚前吹奏传统戏曲,用卡碗吹奏出男女声音、百鸟朝凤等。还有的变戏法,从口中拽出一大堆白纸条。后由一两位女唱角以唱歌曲、戏曲及表演代替吹奏,闹棚有的到深夜结束。
  打圹、踩林打圹就是“打墓坑”。二宅先生找穴地就是找“风水地”,定下大体方位后,再点穴,点穴用一只公鸡绑上两条腿,让它不停地蹦跳挪动,一旦挪动某处时公鸡“哎”地叫一声,就此刨坑叫“点穴”。下辈必须埋葬上辈坟的下首位置,长兄在左,依次往右排列。妻子要埋在丈夫的左边。打圹破土前必须“踩林”。踩林一般由年轻力壮者担当,孝子本人或二宅先生,也有花钱觅的。前去踩林时由吹鼓手奏乐,踩林者牵着马,没马可用纸马或一棵秫秸代替。林地四角各放一挂鞭炮,踩林者斜攀肩披红,牵马在林地边沿跑,正转三圈,倒转三圈。踩新林必须是男性死者,而且是老者。
  发引、路祭路祭客坐完腰席后,举重捆棺发引。孝眷在灵棚先行遣奠礼,追魂号响起,接着放炮,发引开始。孝子在棺前、孝眷在棺后号啕大哭,送灵柩出门上街。路祭选择在通往墓地的路上。灵柩抬到街上落架后,由大孝子一人祖道(给路神行礼),也叫开路。再转过来领孝眷一起行祖饯礼,意为死者饯行。礼毕都哭,扶丧客一手架孝子,一手举起灵盆往大孝子头上一绕往地上一摔,对孝子而言叫“顶劳盆”。孝子跪到灵柩侧,至亲依次行路祭,并“换乐”(换乐要交换乐礼)。路祭毕,喇叭在前,孝子随后,最后众人抬灵柩奔向墓地,男性孝眷及至亲随灵柩同去林地。女孝眷留原地哭后,解孝疙瘩回家,门口有专人发给每人一支香烟。
  墓祭灵柩来到林地时,抬架子的要快行几步,意为“抢穴”。到墓穴前落架,孝子孝眷先行朝祖礼,就是给掌穴人行礼,然后大孝子扫墓、安灯罐,灵柩下葬后行墓祭礼,接着至亲共同行一礼哭奠。孝子摘去耳绒,解去孝绳,把哀棍放进墓坑,孝子站在墓前接执事人撒的五谷粮食,除孝子外,其他孝眷、至亲除去服孝,孝子披上自己的衣服,戴上帽子。这时举重人一齐铲土埋灵柩筑坟。至亲返回,孝子兜着粮食回家。
  圆坟圆坟就是对埋葬死者时堆起来的坟堆举行的一种仪式。过去葬日的第二天,如今放在当天傍晚,孝子、孝女、孝妇、侄女等抬着准备好的水饺,水饺有大有小为红糖馅。大水饺有几个儿包几个,小水饺按死者的岁数,一岁包一个。大水饺给儿子每人吃一个,小水饺在坟上东西南北和坟顶各埋一对,其余的分给在一边围观的小孩吃,坟顶端栽一棵葱(音同“聪”),寓意后代聪明。坟顶旁插阴魂幡及雪柳,然后烧香和祭酒,大哭一场除去孝衣孝帽返回家。
  烧纸钱传说烧纸是从汉代兴起。因造的纸粗糙卖不出去,造纸的人就想办法,自己装死用棺材装起来,为了不被闷死,就在棺材盖、帮、前堵头交界处留有一个通气的缝隙,并在棺材里放一些食物和水,食物就是现在俗称的“岁数饼子”,每日只吃一块饼子喝一点水,勉强维持生命。让家人用造出来的纸烧五七三十五天,打开棺盖一看“死人” 又复活了。这个消息传开,说烧纸可以把死去人的命买回来,因此造的纸很快就卖出去了。除了烧“五七”夕卜,还要烧百天、烧周年、清明节、十月一、过年时也要到坟前烧纸。
  插雪柳人死埋葬后,坟前插一束雪柳。为什么?这也是造纸人装死为自己准备的。因为死了人,择日子发丧不到五七,把假死人埋入坟里就会闷死,就想出了这种插雪柳的方法,用透气的雪柳杆与棺材的前头的通气孔相接,这样坟里的人可通过此孔进行呼吸,不至于缺氧而窒息。
  三官四相过去富贵人家发丧,要请道士及僧人念经超度亡灵,办“三官四相”的场。“三官”(点主官、祖道官、祀土官)。一是“点主官”也叫“题主官”。神主就是用好木质刻制如碑型,上有槽下有台座,正面是粉面,背面是陷中。如给父母书主(见附图)。
  例如孝子父叫李玉贝他母马氏大孝子叫李世德题主官先用黑笔在王字头上点一个点,再用朱笔重点上红点。合主,请主登台座,请主人龛(kan),覆华盖,披吉红,送主入彩孕,发引时一同抬上林。—是 “祖道官”,发引后棺材落在架子上,请祖道官来给亡人祖道,也叫“开路”。三是“祀土官”,到林上给后土神行的礼。棺材下葬后,孝子怀主人墓,孝眷看守封墓,奉祀男扶主归家。到家门口,由迎神宾行迎神礼,后怀主人神堂。晚上行虞祭礼,即迎神回家的安主礼。
  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五七的日期就是死者死后三十五天,几个儿减几天再减去本人一天的天数。傍晚,孝子、孝女、孝妇及侄子、侄媳、侄女等戴孝聚集坟前祭酒、烧香和纸箔,大哭一场换服。烧百天,死后第一百天,人员同烧五七。烧周年,死后一年时间上坟祭奠(以农历为准)。俗话说:“偏五七,正周年,人员如同烧百天。”传说死者死后三十五天才知道自己已去阴间;百天、周年是死者灵魂转世、成神的时间。
  谢客、酬谢丧事罢后第二天,主家把执事人请来处理善后工作,中午酒席招待这叫“酬谢”,也有的丧事当日丧事罢后磕头致谢的。丧葬的第二天一大早,由族人领着孝子、拿着账簿给外姓氏吊丧者挨门磕头,意叫“谢客”,“谢纸”。
  守孝守孝就是死者儿女在死者死后恪守的孝道。父母去世一人,穿孝半年,换穿青或灰衣一年;孝子白毛口鞋、白袜,上衣要白领子,帽子白布条镶边;孝妇、孝女穿白鞋白袜,裤腿扎白布带子,半年后转入正常穿戴。父母双双去世,穿孝一年,一年后换服,连穿两年,然后转入正常穿戴。
  守孝期间,禁忌娶嫁,不走亲串友,不远行,不搞娱乐活动,不大声说笑。春节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素对联,第一年春节不酥菜,不杀猪宰羊,吃素水饺,年初一不拜年。
  第五节衣食住行
  衣
  纺织纺线织布需要棉花,棉花是农民种出来的。棉花摘下来晒干后,把籽棉中的棉籽与棉絮分开这叫“绞棉花”,绞出来的棉花称棉瓤子,绞棉花由原来的手绞改为脚蹬,后来改为畜力。弹棉花就是把棉瓤子制成均匀而绵软的棉花,以前弹棉花用一张弓,一把榔头,一个竹篦来弹,后来有了弹花机。纺线先要将线棉搓成棉条,棉条一般一拃多长,手指粗细,当中空心,俗称“棉不几”,然后用纺车子纺线,纺车子是用木板做成,左手绞纺车,右手滤棉絮,形成线后往锭子上绕线,纺成线后还要拐经线、浆线、络线、迁线、刷线,最后才能织布。根据线的质量确定织布的质量,线纺的均勻而且细,织出的布则光滑细腻,否则织出的布粗糙。过去称为“粗布老衣”就是指的手织布。
  染布染布有自家染或送染坊里染。自家染要先怄制“酸浆水”,将石榴皮捣碎加生锈铁和怄泥,晒到水呈酱油色。把白布放入里面浸透捞出来晒干,最后晒洗干净,颜色虽不鲜艳但不掉色。染坊染就是把布送到染坊,染坊染布要先用清水浸透后,放在石头上用大木棍敲砸,去浆晒干后,再根据花色染布,染坊老板用两块牌子区别。布的花色有蓝色、鱼白色、青黑色、红色、蓝印花布等,一色布一次可以成功,印花布要两三遍方可完成。
  禁忌每年正月十三阎王忌不纺线、不动针、不绞棉花、不弹棉花、不织布。二月二不纺线,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忌动针线,动针线会戳龙眼;龙有水、火二龙,水龙最忌讳像蜘蛛网一样的线。清明节不纺线、不绞棉花、不弹棉花,否则就会拧坏了青苗。
  种棉纺织歌谣脚蹬手摇绞车绞,香椿弓、牛皮弦,枣木榔头来弹棉。纺线纺到五更天,累得胳膊腿血酸。拐子缠、使浆面,接着又把线来迁。根根经线进机抒,还要忙着备纬线。白天黑夜梭子穿,织出白布上色染。剪刀剪,针线连,针脚密密瞅疼眼,这才变成鞋帽和衣衫。
  织株子过去,人们穿的袜子都是用布缝制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用手工织线袜子,到了六十年代机器织的袜子,颜色样式齐全。
  织绢生丝线用来织带子、绢布。织带如扎腿带,攀鞋带,要先桄好经线、纬线用手来回穿织。织絹用织机来织,必须技术熟练的织匠,织絹抽出来的生丝,织成绢布后不定期要用碱水放锅里煮叫“练”,练熟后用鱼肠子水泡几天漂白,这时的绢又软又白,然后根据需要可染成各种颜色,做成各种服饰。
  头饰男人帽子由于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和季节的变化各有变化。
  西瓜壳帽,又称“西瓜帽” “瓜壳帽”。六块瓦布扣成,黑色缎子布料,顶端用红线结成红玻璃珠作点缀。从前青年人春秋天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只有结婚时才戴,如今很少有人戴。
  礼帽,多数是浅灰色,是从前乡绅、商人等有身份的人所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青年人结婚,礼帽替代西瓜壳帽,帽檐上绕几道红丝线,身穿长袍,过后不再穿用。
  耳朵帽,多为蓝布或青布的棉帽,两边长耳可系于帽顶,也可放下护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冬季戴这种帽子较多,八十年代后逐渐看不到。
  三块瓦帽,是用黑或蓝褐色条绒布制成,硬壳套棉花两旁缝长耳系于帽顶,显出长绒,可放下掩耳,如用皮毛作料更暖和。
  一把撸,用棉线或羊毛线手工织成圆筒形软帽,上顶扎起佩上帽穗,放下只露出两眼,防风挡寒极佳。多为老年人所戴,年轻人一般出门挡寒才戴。
  虎头帽,一般黑色,当中套人棉花,上面造型是虎头模样,眉间绣以“王”字,帽周围走花边,有带尾巴和不带尾巴两种。带尾巴的搭到后半腰,佩两条红飘带。尾巴上系铜铃铛,跑起来铃声作响。也有的帽顶露圆洞,多为男童冬季所戴。
  凉帽,用袼褙作胎,里表用金丝红锻,帽胎圈框形,前额上方共三层图形:第一层花卉,第二层蝴蝶,第三层蜜蜂,中间用弹簧支撑。儿童戴在头上,走起路来由于弹簧作用颤颤巍巍,蝴蝶、蜜蜂好像飞动。加上脸两旁佩以帽穗,周围镶嵌玻璃珠。一般五六岁以下儿童走亲串友时才戴。
  草帽,先用麦秸莛掐成辫子然后缝制而成,只能遮太阳,不能蔽雨雪。
  席荚,用苇篾或秫秸篾编制而成,边六角,顶尖。既可遮太阳,又可挡雨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戴的较多。
  斗笠,也叫“斗篷”,用竹篾编成,圆形平顶,“五角眼”,中间夹一层粽叶,边圆形,戴上用来遮太阳。
  军帽,仿解放军绿色军帽制成,六七十年代盛行,八十年代后逐新无人戴。
  八角帽,婴儿一岁后,夏季戴八角帽,用一块布缝制后再捏成角,男绿女红。
  莲花帽,表用青布,里用软薄的粉红色布,套一层薄棉,周围是一道麻葛红辫子,前额上方帽子部位用莲花瓣扣制而成。莲花瓣用袼褙剪成,再用不同颜色绫缎裱上,四周压上银色或金色装饰条,当中插上各种花卉或蝴蝶、蜜蜂图案,六个花瓣相配,绣成后分左右两边安在帽子上,当中绣一道花蕊,后边尾巴顶端缝上大铜钱,以免帽子前移遮脸。十岁以后少女戴的莲花帽不带尾巴,后边帽檐与发际齐平。
  帽壳,婴儿出生后,用软布缝制成帽壳状,男绿女红,便于睡觉时戴。
  耳巴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未出嫁的大姑娘,时兴一阵子耳巴帽。不再安莲花瓣,周围用麻葛子辫子捏成拱鼻缝制作为装饰,春秋天不套棉。
  头巾,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流行头巾。从五六岁的女孩到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一律用头巾,小媳妇及一把年纪的老太婆用蓝、黑顶头手巾,除夏天外,一般都围头巾来防风挡寒。
  围巾(围脖),由棉线或羊毛线织成,冬天围在脖子上御风寒。
  勒子,结婚妇女拜天地时戴用,周圈雜在头上,箭形叶状,表面绣花,后面有带,系紧箍在头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再戴用。
  发型与发饰发型因年龄、性别、时代不同而各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男孩剪发,前留“牙子”,后留“吃嘴窝”两片不剪;一两岁后剪牙子,左右两边各留一片至十岁以后;男孩剃光头,女孩留柄头后,左右各扎一发辩,在后脑勺只扎一个辫子的也很多;出嫁时盘网子,外边并用四根银插针绾上,中间用银插针别上。六十年代以后,男孩长大以后有留平头的,也有留分头的,还有留背头的。女孩留辫子,由后脑勺上方一边一个。也有部分女孩留短发的,称“剪发头”,结婚后均留短发,不过六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仍盘网子。扎耳眼每到腊八,是四五岁的女孩扎耳眼的日子。从前扎耳眼前用两块冰块把耳垂夹住,直到发木失去知觉,然后把针头在灯头火上消毒,用带线的针穿透稍稍拉动,以免耳眼再长死,并在线两端穿入小彩珠,作为耳坠用。还有一种“卡耳眼”的方法扎耳眼,用“豆芽银耳环”卡在耳垂上,并不断地捏一捏耳环,时间一长耳唇就卡透了。
  戴耳坠根据年龄不同,佩戴耳坠不一样,十二岁之前的女孩,大都是自制的“小耳坠”,即用红线穿人几颗小琉璃彩珠。十二岁后,购买“宝石坠”,一头带钩挂在耳眼上,另一头镶嵌指甲盖大小圆形红宝石;十六七岁后戴银质的长耳坠;中年妇女则戴豆芽耳坠。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妇女都戴上了金耳坠和金项链。
  扎耳眼戴耳坠是妇女的事,但个别娇贵男孩也有戴耳坠的习俗。据说用来迷惑勾死鬼,误认为是女孩不再勾引,十二岁后不再戴。还有个别娇贵的男孩, 后脑勺留一撮毛的,称之为“鸭尾”,十二岁后,听到邻居有吵架的便用剪子铰掉,并说“你那里吵,我这里铰”。还要向其姥娘讨一只羊,称之为“铰头羊”。
  上衣上衣有褂子、衬衣、棉祅、夹袄,毛衣也称“线衣”,长袍、大衣、风衣、儿童穿的兜兜等。
  过去褂子、棉祆、长袍、大衣大都是带大襟,如今都是对襟。过去多数是手工缝制做成的粗布老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棉祆大都是机工做成的青蓝色布料,只有儿童穿一些花色衣服,五十岁以上妇女大都是大红祅。有的儿童怕冻手还给做个虎头袖棉袄穿。褂子有衫褂和外套褂子。过去纽扣均为布条打结而成的“疙瘩迷子”,如今多为排扣子,而且外套褂子以西服取而代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内衣花色品种多,档次高,如T恤衫、保暖内衣等。
  下衣儿童下衣有土裤、鸳鸯裤、连袜裤、肩膀裤、背带裤、蛤蟆皮裤、单裤、夹裤、棉裤、裤头等,这些除土裤外均有肩膀或背带,并都是开裆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小儿开裆裤一般要穿到五六岁。土裤是婴儿出生后穿的,较短较瘦。把裤腿扎上,往里装上温热细沙土,待婴儿尿湿后换掉。鸳鸯裤是男婴八个月时姥姥家给做的,两条裤腿一边是绿布料,一边是红布料。蛤蟆皮裤是上下身连体,下边开裆,身后开襟,适用于一两岁男婴夏季穿用,春秋天穿夹裤。
  成年人下衣有单裤、夹裤、棉裤、线裤、衫裤、裤杈子、裤头等。过去的成人裤均上裤腰,大都是自家手工缝制的直裆裤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都是机工缝做,不同的是男式前面带衩,女式在右侧留衩;衫裤有布料和化纤的两种;线裤有棉线裤和羊毛线裤;裤头有外穿大裤衩和内穿短裤头、三角裤头两种。
  腰带过去束腰带大都是旧布条和自纺线织成,只有新婚时才用蓝或鱼白布缝成筒,两端加大红布,呈猫耳状。多数中老年人用布条搓成的布绳,少数也有用粗线织成的板带束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逐渐被卡扣和别扣商品腰带所代替。八十年代后,皮带、皮革、腰带更是五花八门。
  裙子过去农村妇女无人穿裙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妇女也随潮流穿起裙子,裙子有长、短、超短裙,还有裤裙,各种裙子花色品种不同,面料不一,档次也不同,多数是小女孩和青年妇女所穿,中老年妇女大都穿裤裙。九十年代以来中年以下妇女时兴穿紧身裤、踩裤和牛仔裤。
  扎腿带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老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一年四季都系扎腿带子,少妇扎红、绿带子。五十年代后只有老年妇女扎腿带,也有个别的年纪大的男性扎腿。
  鞋子鞋子称足衣有单、棉两种。鞋子过去是手工自做,先准备的鞋靠也叫“抹悫子”“搓麻线”。单鞋帮一般一层鞋靠,裱上青布面,贴上白布里,然后沿上边。鞋底要先下鞋靠,正面铺一层“铺衬”,铺衬外面用新布蒙上,称作“蒙鞋底”。纳鞋底用“针锥”,要求麻线粗细一致,拉线均匀,这样纳出的鞋底才不会走样。绣花鞋要先绣好花然后再绱底。做棉鞋与做单鞋方法相同,只不过鞋帮要肥大,内里好铺棉花,一般棉鞋是双脸鞋。另外有呱嗒、毛窝、雨鞋(俗称水鞋)、雨靴、泥屐子,还有球鞋、皮鞋、凉鞋、软弓鞋、高跟鞋、尖脚鞋和送老鞋等。
  袜子过去男女老少穿,不论是单抹还是棉抹,都是用白布或鱼白布、蓝布手工缝制,袜底用线纳的软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机制袜逐渐取代布袜,且花样品种繁多,有线袜、丝袜、尼龙袜,有长筒、半长筒、短筒等。
  裹足旧社会,当地女子五六岁开始把脚用宽布条缠起来,俗称“裹脚”。裹脚非常痛苦,硬是把四趾勒弯,束缚脚不让长,其痛苦可想而知,白天不能走路,晚上睡不着觉。封建社会里把“三寸金莲”当作女子丑俊的标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才从裹脚的苦难中解救出来。针功民间针功有纳、绱、缝、绗、缀、缉、弓丨、绷、插、割、补、撮、网、织、纤、连、刹等针法。手工缝衣、做鞋、套被等,针法看针脚(俗称“线扒锯”),针脚匀称笔直是好针功。如今大部分中青年妇女不做针功,除了套被褥外其余活络用机功完成。
  洗衣从前洗衣服要用皂荚树上结的皂荚。成熟的皂荚是黑色,形如镰刀,洗衣时先用棒槌砸碎用水泡,放在衣服上用手搓或夹在衣服内捶出泡沫。也可洗头洗身。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了肥皂,俗称“胰子”,洗脸用香皂;八十年代后洗头用洗头膏、洗发精,九十年代洗衣用洗衣机、洗衣粉。搓脸用粉、胭脂、面油等。如今高档次的化妆品应有尽有。
  针线望妇女做针线活离不开针线筐,针线筐大都是秫秸莛子编成,也有的针线筐为柳条编制,是用来盛放剪子、锥子、针、线、针锥和碎布,还有放样品的书本子。
  烟袋过去抽烟要用烟袋,烟袋由烟嘴、烟杆、烟袋头、烟包组成。烟嘴多数是玻璃的,也有白玉、水晶石、玛瑙的;烟袋杆大都是竹子的,个别有用核桃木条做成,烟袋头是黄铜或生铁的;烟包是青布缝制束口,并用线绳系在烟杆上,个别的是用羊皮做成的烟包。如今都抽香烟,已没人再用烟袋抽烟。
  肩子过去夏季取故用扇子,有纸折扇、芭蕉扇、蒲扇、麦秸扇、鹅毛扇等。折扇方便易携带,芭蕉扇是南方芭蕉树叶加工成圆形;蒲扇是湖边生长的一种水草编制成的牛心形圆扇。
  食
  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开门两件事,吃穿两个字”,本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每天实行两餐制称“两顿饭”——早晨饭和上午饭。每天早晨起来后要干两三个小时的活,九点左右吃清早饭,下午两点左右吃上午饭。晚上一般不烧水做饭,饿了就吃点干食喝点开水,农忙时晚上吃饭叫“喝汤”。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工作时间的需要,由每日两餐改为三餐。主食煎饼、稀饭,称之为“糊涂”或“汤”。待客一般不吃煎饼,要吃单饼、油饼等,现在待客换烧饼、锅饼和馒头。
  招待客人一般四至八个菜,新客或大客一般要成席,找陪客人。本地酒席桌均用大八仙桌,设在主房屋明间,对面右边为首席,左边为副席,挨着首席另一边的人员为主陪,其余次之。与主席对面的人员叫“门席”,门席一般只坐一人,多为晚辈,负责倒茶、递烟、斟酒、摆菜、拿饭等服务。席桌情况根据时代、生活水平等来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白事席桌一般四个凉碟十个大碗,八十年代后增加两个大件,九十年代后期,两个大件后跟两个炒碗;喜事席桌八十年代前是八果四肴,十个大碗,后来增加两个大件四个炒碗,十个大碗变为八个大碗。九十年代后期变为四个大件,一跟二的炒碗或一跟四的炒碗。也有四个六至六个六的酒席,有一道中饭的也有两道中饭的。不论红白喜事上菜都是有序的,即一鸡、二鱼、三酥菜、四丸子……十猪肉依次出菜。白事席仍有“告坐”“谢客”之举;红事席桌有“慰菜” “敬酒”之动。席桌烟酒大都根据不同年代、生活水平和惯例随行就市。
  主食煎饼,有瓜干煎饼,麦子煎饼,高粱煎饼、棒子(玉米)煎饼、三碰头、足豆子、芝麻、鸡蛋、菜、糖、柿子、面等煎饼。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六七十年代时兴滚煎饼。从前各家都有鏊子,九十年代后多为机器煎饼。
  稀饭俗称“糊涂” “汤”。单独使用某种粮食烧的稀饭叫什么糊涂、什么汤,如高粱糊涂、麦子、小米、小米面、大米、玉米、瓜干等糊涂或汤,两种以上混合如绿豆小米汤,高粱豆钱糊涂,瓜干绿豆麦面糊涂。放人各种粮食多少比例不同,做出的稀饭就不同。不论是单独的粮食还是混合面,加人白菜、萝卜丝、菠菜等制作各种咸汤又叫“咸糊涂”,加入南瓜叫“方瓜糊涂”,加地瓜叫“地瓜糊涂”等,另外还有菜豆腐。当地人还养成每顿饭必须喝稀饭的习惯。
  副食过去菜均以辣、咸为主,俗话说:“要拉馋,辣椒子盐。”还说“菜不够,盐来凑”“高粱煎饼卷辣椒,越吃越添膘”等。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讲口味营养,穿讲时髦漂亮,住讲宽敞明亮”。对鸡、鱼、肉、蛋讲新鲜,肉以猪肉为主,鸡、羊、牛肉经常食用,狗肉、驴肉随买随有;蛋以鸡蛋为主,还有鸭蛋、鹅蛋、鹌鹑蛋、松花蛋。豆制品除常用豆腐外,还有豆腐干、豆腐皮、豆腐卤、腐竹、蛋白肉、黄豆芽、绿豆芽等。淀粉类有粉丝、粉条、粉皮、凉粉等。食油以豆油为主,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猪油,还有提清油、食用油。过去只在夏秋两季才有的鲜菜,如今一年四季不缺。
  饭具锅,从則大都是生铁铸的锅,大小用“张子”和“印”来区分。最小的是耳朵锅,两边带耳朵当把端方便;稍大一点的叫“张子”,直到五张子;“印”有“六印”“八印”“二十四印”,二十四印锅最大,但不多用,每家根据人口的多少选用不同型号的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有了钢精锅,到了2000年前后有了电饭锅。五十年代前后各户用的勺子大都是铜勺和柳木勺,六十年代用上了铁勺,八十年代后用的是铝勺和钢精勺。铲子是用来炒菜的,铲子使用时代与勺子等同。炊帚俗称“刷帚”,用来刷锅,“秫挠”扎制而成;有用扫帚苗扎制的,也有洗刷用清洗球和丝瓜筋的。碗,按颜色分黑碗、白碗、花碗;按大小分扣碗、大碗、海碗;质量上分为粗碗、细白碗。用料上有瓷碗、木碗、铁碗、铝碗、钢精碗、塑料碗等。六十年代前一般吃饭用黑碗,少数人家用细白花碗,体积较大的碗叫 “海碗”。白碗有精细之分,黑扣子碗只有酒席上馏酥菜用,如今已不常见。酒席上多用盘子、碟子和调羹,碟子和调羹有陶瓷的、塘瓷的、铝的,钢精的等。盘子也是多种多样,圆形、扇叶形、鱼形、椭圆形等五花八门。农家吃饭、招待客人大都用竹模子,上等的还有乌木筷子、银筷子、象牙筷子等。
  茶具茶壶、茶碗、茶杯称茶具。从前有顺茶壶、烧茶壶,烧茶壶是黑砂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为洋铁壶,七十年代以钢精壶取代,如今已用电热壶。六十年代前有的用锅做饭前烧茶,六十年代后有了暖水瓶,做饭时多添些水,刮出茶后再做饭。开水,当地统称为“茶”。八十年代大多数用煤炉烧茶做饭。想让茶保温就用暖水囤子保暖,囤子是用麦秸编制,装上顺茶壶,周围填上棉花或软柴草,可保温一段时间。冲茶壶有朱砂壶和白瓷壶。白瓷壶有带金属提系和端把两种,另外还有土陶的 “茶罐”,如今有玻璃端把冲茶壶。暖水壶外壳七十年代前为竹皮,七十年代后铁皮,后有塑料、钢精皮,高压水壶已普及,村民大都喝上了矿泉水。
  酒具有酒壶、酒瓶、酒盅、酒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大都使用锡酒壶,后来用黑、白瓷酒壶取代,饮酒的酒具有瓷杯和玻璃杯。酒杯有盛三钱、五钱、八钱、一两、二两半、半斤等。
  盛具盆,分为窝盆、三盆、二盆和大盆。大盆又称“煎饼盆”。从用料上分为泥盆(即土陶盆)、沙盆、瓷盆、搪瓷盆、铝盆、塑料盆。土陶罐,五十年代打水用,盛水,水桶有木板扣成的水筲,有黑铁桶和白铁桶,后有不少塑料水桶。缸,有土陶缸、沙缸、泥缸、水泥缸等,用以盛储粮食。沙缸可盛水还可腌咸菜,沙缸最小的叫“顶腚帽”,最大的叫“鲸缸腿”。土陶缸最大的叫“典缸”,其余的按盛粮多少叫“斗缸”“五升缸”等。另外还有簸箕、箩筐、簸篮、笊篱、锅拍、箅子、笼头、瓢等。其中簸箕、簸篮均为柳条编制,箩筐、笊篱和箅子多为竹篾编制。锅拍有秫秸莛缉成或木板钉成,如今笊篱为铁和铝质,锅拍大都是钢精和铝制,箅子多为铝制,专供蒸馏饭用。笼头用麦秸秆编成,中间隆起,顶上有提手,专供在铁锅上蒸馏饭用。
  锅灶锅灶有地灶俗称“地锅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使用。这种灶做饭浪费柴草,到了六十年代大都用风箱灶,上层是火膛,前留锅门,上面放锅,风箱灶既可以烧柴草,也可以烧煤炭,做饭快而省柴草。七十年代推行一种节能灶,分前后两个锅,前锅做饭,后锅用作炒菜,后垒高烟囱。到了八十年代,煤炭充足了,大部分家庭都用炉子烧水做饭,但仍有用风箱锅做饭的。另外还有高灶锅,一般红白喜事用,炉条粗而长,炉口高,只能烧煤,上放八印或十二印锅。框灶俗称“锅框子”,是用泥巴捏成,底部像干瓢,三条腿正是原始社会炊具陶鼎之遗风,底部中间留洞烧柴草,坐张子锅炒菜用。如今大部分都用煤气灶、电饭锅做饭。
  磨磨有大磨和拐磨。磨都是上下两脐,下脐固定在磨盘上,磨盘是一块大圆石板,一边留有“磨嘴”、磨圈,上胳有“磨眼”,用来添粮食。大磨边沿有“磨鼻”,用来拴绳子插棍推磨用,磨膛周围凿有斜沟叫“磨齿”,用来磨碎粮食。另外小拐磨与大磨相同,只是安一 “L”形木把,用手转动便可磨粮,大都用来磨烧稀饭的糊涂。
  石碾碾的下部是直径大约三米的圆石板,叫“碾盘”,碾盘中间安上木桩,用来固定碾椁子。碾椁子是“井字形”木架,中间安碾砣,碾砣与碌碡相似,碾椁其他三端可凿斜洞,用来插入碾棍推碾。碾一般用来去粮食壳或乳糊涂面子。碓窝与碾的用途一样,少数粮食就用碓窝砸砸。八十年代磨、碾已不再使用。
  禁忌人禁止往磨顶上站,因为只有家中老人去世才站磨上“喊路”。正月初三、十三阎王忌日不动磨和碾,正月初十是“石头生”,二月二龙抬头也不动磨碾;男婚喜日用红被把其盖严或贴上青龙贴,以免新人冲犯了“白虎”。
  饭菜的制作用语
  村民见面先打招呼,见面后问:“你吃饭了吗?”这种“饭”,连干饭、稀饭、菜都包括在内。在饭桌上,饭的范围只指干粮和稀饭(汤),有时连稀饭也不包括在内。平时即使吃了干粮,如果没喝稀饭或汤总觉得好像没吃饭。
  做饭又叫“烧饭” “办饭”,做菜统称“熬菜”或“炒菜”。不同的饭有不同的烧制方法,不同的菜肴烹调方法也有区别。煮一般粮食不加工,浸在水中用火加热至沸腾,使食物熟透。
  蒸下边放水,当中放箅子或笼,上放食物靠蒸汽蒸熟食物,如蒸馒头、蒸包子等,蒸后的水叫“蒸馏水”。
  馏熟饭放人笼里或锅里重新加热叫馏,如馏馒头,特殊情况如馏酥菜。
  闷闷干饭,把米淘净放入锅里,水一般比大米多一点,烧干后抽出明火,暗火慢煮熟透;或用暖水壶装人适量的米,冲入沸水,然后盖上塞,过一段时间便可食用。
  烙把粮食加工成面糊,面糊放在热鏊上摊成薄片叫烙煎饼。先擀好单饼,再放在饼鏊子上烤熟叫烙饼。
  熥先擀好面饼,然后放入热锅里用文火烤叫“熥”,如“熥油饼”“熥菜饼”。
  馇响水米下锅,做出很稠的汤,像干饭,如“馇米饭”“馇菜豆腐”。
  贴把生面饼贴在铁板或陶器壁上用火烤熟叫贴,如“贴烧饼”(也叫打烧饼)“贴缸贴”等。
  烀凉水与面一起下锅,边烧火边搅动叫烀,不同程度的熟称“烂”或“不烂”,如“烀猪食”也叫“馇猪食”。
  熬稀饭开锅后仍需要烧火促其熟透叫“熬”,如“熬绿豆汤”。
  浸凉水长时间泡并要不断地换水,如“浸杏仁”。
  泡干货放入水中浸透变软,如“泡海带”“泡粉条”等。
  津用开水稍稍煮一下,使其变硬,如“津猪血” “津豆腐”。
  打把面粉化开放入凉水中烧开,边烧边搅动,如“打糨子” “打凉粉”。
  热使凉饭菜汤变热,如“热汤”“热菜”等。
  温熬的菜为避免变凉,用“温罐” 放在温火上,如“温小炒”。
  烧把鲜菜先放人火灰里烧熟直接食用,如“烧地瓜”“烧茄子” “烧鲜辣椒”等。
  烤放在火边烧使其慢慢变熟,如 “烤肉串” “烤花生”。
  煎热锅放入少量食油把食物反正熥,如“煎鱼”“煎鸡蛋” “煎包子”。
  炒热锅放食油、盐、葱花等佐料,然后趁热锅倒入生菜搅拌使熟,如“炒辣子鸡” “炒蒜薹”。
  烹放适量油烧热再放少量菜,如 “烹鸡蛋”。
  炸有水炸、油炸两种。如“炸白菜” “炸苔菜”等,炸后晒干备用。油炸,把食物直接或挂一层粉面(叫“挂糊”)放人热油中炸透,统称“炸丸子”,也叫“酥菜”“干炸鱼”等。
  纯把肉、骨头或块茎类菜先炒一炒,然后放人水煮熟,如“炖牛肉”“炖鱼”等。
  焯放人响水或开水中短时间烫至七八成熟。如“焯闷菜”“焯花生米”。
  烫把生菜放在盆里,用响开水或开水冲泡,如“烫小白菜”。
  浴把活鱼等放入凉水中用锅慢慢烧开,如“浴泥鳅”“浴螃蟹”等。
  泖将洗净的动物下水煮一会儿,把里边的“脏气”排出来,如“泖猪头”“泖羊肚”等。
  拔焯好的菜放人凉水中浸泡使其发脆,如“拔芹菜”“拔花生米”等。
  腌鲜菜或肉蛋放入一定比例的食盐进行脱水腌咸,便于长时间存放,如 “腌咸鱼” “腌鸡蛋”“腌咸菜”等。
  麻新鲜菜先放少量食盐再做成品菜,如油煎黄苗子鱼之前先用少许盐麻一麻。
  调开水炸的菜经凉水拔后凉拌,如“调藕片”等。
  拌调菜时再加入另外一种菜。如 “花生米拌芹菜” “麻汁拌豆角”等。
  炼动物油有“膘油”和“膛油” 放入锅里熬成液体,冷却后变为固体,如“炼猪油”。
  扒当地人叫拆,把整鸡、羊腿等炖烂,把骨头剔出,如“拆鸡肉”。
  炝热油锅爆炒,到一定火候迅速放入酱油或醋,如“炝土豆丝” “炝鲜辣椒”等。
  烩两种以上的菜合炖叫“烩”,如“土豆烩牛肉”“萝卜烩鸡”等。
  爆大火猛炒,菜中起火,如“爆螃蟹”。
  焐把地瓜用烧红的坷垃熥熟称 “焐”,如“焐芋头”。
  居住民俗
  村落家家户户群居而成村落。大宗村原有宗家村、小丁庄和杜道沟三个自然村,后组成大宗村。全村有三千多口人,18个姓氏,东西长二华里多,南北宽一华里多。从前村内居住以姓氏为片,每姓氏集于一片。原以宗姓为主,从村东首一直延续到村西南角,长一华里多。村北为小丁庄,小丁庄以丁姓和高姓为主,丁姓在原小丁庄西首,高姓在小丁庄东首。杜道沟村在小丁庄北以杜姓为主。
  院落村内民居,院落坐北朝南,冬季避西北风,夏季得东南风,即冬暖夏凉。一般东西长15米,南北长15米,院内能建东西厢房,南边能盖过道屋就是好院落即好宅基。院子一般讲究长方形或正方形。
  院内布局靠北面建三间主房,堂屋门安在中间。门东旁安放香台子,香台子是家庭中祭祀天地神的地方。堂屋西间窗前往南安石磨,厕所安在西南角或东南角,并留有下水道俗称“阳路口”。院子前墙当中建“过道屋”,门留在中间叫“大门”,如果前后有邻居,可留东西大门,但伙房、厕所等布局相应发生变化。若留东西大门时尽量离堂屋远一此。
  门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大多数农户置不起大门,有的用树枝编“篱笆门”,有的是简易的“板子门”,个别户甚至连院墙都没有。只有少数人家 “双扇大门红牙子”,门上方建门楼子护门。六十年代后,多数都有双扇大门,门上建有担挑门楼,下有“过门石”,门框下面有“门枕石”;门框中间有“腰卡”,也叫“门挡”;上有“顶卡”,也叫“户对”;“门槛石”压盖。门石、腰卡、槛卡都是固定门框的。因腰卡一边有洞一边起槽,可用插较粗的木棍挡住门扇,俗称“腰棍”。九十年代以来,村中进行小康房建设,大部分户大门都是特宽“双扇铁大门”,可进出汽车。
  建房建新房一般都要选吉日良辰,地基四角各楔木橛,叫“插地工”。木桩要用红纸包裹,泥瓦工可依此放线施工。过去盖房都是找泥瓦工帮忙,八十年代盖房实行包工,工钱五六百元,后来上升到几千元,发展到近万元。房子的档次也高了,由原来的四檐青屋、全瓦屋、平楼房以至如今的两层楼、= 层楼、小康楼、别墅楼。
  盖屋先是地基也就是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茅檐到地的土墙屋,没有基础石,只是用夯打几遍就挑墙;七十年代前大都一层基础石,上铺两层石坚或五层砖;到了八十年代前后,大部分都是浑青屋,八八石坚(基)。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村规划盖小康房,房子都是砖石和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层绝大多数现浇,里墙刮仿瓷,外水泥墙皮或用瓷砖镶贴。
  盖房时在插地工、打圈梁、上楼板或打现浇、安门窗、贴对联、起工等都要放鞭炮,以示喜庆。浇灌每层楼顶和竣工时还要招待工匠,建房竣工前还有亲朋好友谢匠的习俗。
  房子堂屋大多数是三间,分一明两暗三个室,室与室之间用墙隔开,有用箔隔开的,也有用木板作隔山的。中间是明间作客厅,两暗室为卧室,东为主,供父母居住,西间是供儿孙居住。也有的西间留外门,供儿孙结婚用。有的盖东西配房供儿孙结婚用。七十年代起,本村实行排房化,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儿孙结婚大多数是单家独院三间正房,东间住人,西间放粮,明间作客厅、餐厅。伙房叫“锅屋”,大都根据宅式在大门北旁建一间。因多数是东式宅和西式宅,大门朝南靠街是正阳宅。
  居住禁忌宅基不冲剪子股路,否则会被剪的人财不旺;宅基不冲路箭,冲路箭会家破人亡,特殊情况可用朱砂在石碑上写“泰山石敢当”避之;院中的水往前流,忌倒流;院前禁栽桑树,院后禁栽柳树,“桑”音同“伤”,“柳” 音同“流”,即前伤后留。大门不能冲山墙,冲山墙做事不顺利,破解方法是在山墙上挂一砂壶头,这样“冲湖不冲山”。建房打地基、苫屋不能选“逢八”“逢五”的日子,因“八”音同“扒”,“五” 音同“焐”不吉利;禁忌“初七”火日苫屋,初一、十五不打地基、不苫屋,否则有人盖无人住。建房开工选二、四、六、十双日子,好事成“双”,逢九动工也吉利。
  冬季取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建房基本上都是草屋,而且后屋墙又当后院墙,这种屋称作“露腚屋”。窗户也是较小的花棂格子窗,通风、光照很差。冬季青壮年不大嫌冷,舍不得烤火,老人和小孩觉得冷,取暖是在堂屋明间设一火盆,里面放入不能烧锅的碎柴草或糠等暗火取暖。每到有客人或过春节时,准备一个“树疙瘩”来烤火取暖。有少数人家单建“地屋子”取暖。在院外挖一大坑,上面架上三根木棒,用秫秸覆盖,两檐地平中间起脊,上用麦穰或土覆盖,向阳一侧留一个小门,供人上下,这叫地屋子。地屋一般深一米多,长三米、宽两米多,可在里面编席、潮烟叶、撸叠烟叶和聚众聊天等。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室内洁白明亮,用柴草取暖不卫生,逐渐都以煤炭炉取暖,并能在炉子上烧水做饭。到了九十年代小康房建成,有不少家庭都用上了电暖器和空调。
  采光照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草房只有两暗间,前墙各留一个小窗,采光效能很差,有些活只能在明间敞门操作。八十年代前后,房屋门窗均为玻璃,采光效能好,关严门照样在室内干活。五十年代前夜晚照明用菜油灯,用一小碗倒人菜油,用棉花搓一小捻点燃。五十年代后照明灯用煤油灯,外出照明用马灯或玻璃罩灯,可以提着或挂起来照明。八十年代前后本村室内外用电灯照明,外出用手电照明。
  取暖照明离不开“火种”工具。从前取火用“火镰家什”,它包括“火镰” “火堳”“火筒”。火镰钢质,用其背蹭火石刃发出火花,火花落到火堳上,点燃火堳引火。火石是一种石头,坚硬而色如牛角,故也叫“牛角火石”;火堳有“纸堳”和“煽杆子” 两种,纸堳是用草纸卷成细条点着弄灭形成灰头,再打火时火星落在灰头上便可引着,然后猛吹纸堳,使其燃着火引柴做饭。也可到邻居家“掏火”,就是到邻居家取来“火炭”,回来吹着做饭。堳杆子是用苘杆代替,六月怄苘剥去苘皮剩下杆,趁苘杆湿时,用青灰拌后放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曝晒,否则“截火”。堳杆使用前也要造灰头,取一段放入“火筒里”,火筒也叫“火闷子”,取火时火镰家什打着,用完时可将火筒用盖盖上,把火闷死。五十年代用火柴代替了火镰家什取火,如今取火用打火机。远古有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民间也有摩擦生火的习俗,在野外没有取火工具时,就用铁制农具把相互摩擦起火,然后用棉絮引着。
  禁忌忌往火上大小便和妇女跨火盆。用柴草烙煎饼后的死火灰堆放一时不灭,应用水把它泼灭,以防火灾。锅屋内放置柴草,点燃引火的火柴头不能随便乱扔,烟头也不要乱扔,弄灭后再扔或放置在专门盛烟头的器具里。对易燃易爆物品不放置在家中,不让儿童携带火具、火种玩耍。烤火、烧饭烙饼时,一定要把柴草与火种隔绝,以免串荒着火。
  行
  道路人员出行要有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本村东西三条大路,三条小路,南北两条大路,三条胡同,斜大路有两条,都是弯曲的泥路,下雨下雪道路泥泞而且发滑,晴天刮风时尘土飞扬难以睁眼。七十年代以后,村民住房有了规划,同时整修了村内道路铺上沙子,九十年代前后硬化了村东西的中心路和村东首南北路。九十年代中期村小康房建设拓宽了村东西三十米的中心街,2000年以来又相继拓宽了前后两条三十米的东西路、环村路和五条南北路,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同时对每排小康屋之间的胡同进行了硬化。村内大小道路四通八达。村东西两头都有柏油路通往枣沛公路,枣庄至柴里、田陈矿至滕州的班车十来分钟一班,来往在村东西中心街上,每天早上村西公路有一班从微山去济宁的班车,两年后又开通了滕州的市郊东,出行相当方便。
  行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本村村民出行访亲串友靠步行,妇女脚小不能步行坐手推车(木制独轮车),有条件的用畜力双轮大车。男女走亲串友也有骑走驴的,南下经商远行也有去大王庙坐船走水路的,还有去官桥车站坐火车的。七十年代后,大部分家庭人员出行都骑自行车,近程买卖出行用地排车;2000年前后人员出行在门口就可坐公共汽车,同时不少家庭还买了摩托车、电动车,少数人家买了小轿车。农用三轮车和面包车,拖拉机、大汽车搞运输。老年人单独走亲访友骑脚蹬三轮车。
  出行禁忌平时人员出门和外出经商者都要选日出行,俗话说“要出走,三六九”,就是说每逢三、六、九日出行吉利,如果出外人员返家时即选择 “二五八,返回家”。早上外出时禁忌有不认识的老娘们跟随,不能见妇女解手,否则会倒霉;早上出行禁忌迎头遇见兔子,否则不顺利。出行还禁忌迎头遇死尸。
  信息传递民间信息传递可分为远距离、近距离和面对面。远距离传递信息靠书信和口信,近距离一般口传信息,面对面是靠语言来传递,近几年电话取代了书信。红事喜事用请柬,请客用请帖,显得郑重礼貌;白事丧事靠举简,过去定亲要媒人和长辈带着书信专程下聘,俗称“传启”。不便直说的用暗示和表情动作来表达。
  生活习俗
  剃鸭尾在封建社会里,医疗卫生条件不发达,再生男婴苗娇,就给小孩留鸭尾,就是在后脑处留点发毛不剌,到十二岁时剪去。并在他姥姥那里要只羊,羊脊背上用洋红染上,称为“绞头羊”,还要通知亲友祝贺。
  谢匠建新房快竣工时,亲戚朋友来馈送烟、酒、鱼、肉等礼品酬谢工匠称“谢匠”(不过人们都说白了叫“射匠”)。如今谢匠买物品的极少,大都给现金。
  温锅迁居新房时,亲戚朋友买一些礼品,如“中堂字画、落地钟、煤气灶”等祝贺新房主。房主设宴招待,俗称“温锅”。
  店铺、行业开始营业,也叫开市。店铺内外装潢一新,门前对联多数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金日银业,开业大吉”等,亲朋带来钟、匾、壁镜、花篮、花瓶等礼品庆贺,店主设宴招待。
  送寿礼闺女出嫁后除逢年过节看爹娘外,每逢农历闰月之年的闰月之前给娘家爹娘买衣服,叫“送闰月褂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闰月兴起送面鱼,娘家回粉条,称为“扯络”。娘家父母六十六岁时,闺女给父母买猪肉送去,俗话说:“六十六,吃他闺女一块肉。”还要带六十六个馒头等,须切六十六片肉炖吃,返回时给粉条。后又兴起连送三年之风,就是父母六十四岁开始一直送到六十六岁。俗话说“人到七十三,吃他闺女的老板犍”,老人到七十三岁时,出嫁的闺女要给老人送蒸的面牛,用红头绳拴着,闺女领外孙送去的话,外祖父要给摘笼头的钱。近些年来不蒸面牛了,都是买牛肉送去。还有“人到七十七,吃他闺女的老母鸡”“人到八十八,吃他闺女的老鸣鸭” “人到九十九、吃他闺女的老黄狗”等习俗。以此祝老人健康长寿。
  生活禁忌旧时吃饭忌把筷子插在饭碗里,插在饭碗里意为“悼头饭”。给客人倒茶、倒酒忌把壶嘴朝里。出门喝茶,茶馆里也有此忌。壶嘴音“虎嘴”,不能对客人。盛鱼放在桌子上忌鱼头朝里,其意就是吃里爬外。同桌吃饭,先吃完的不能离开桌子,更不能收拾碗筷,否则对客人不恭。喝酒时头盅酒不能端起就喝,要先往地上奠几滴,意为先敬天地神。给长辈和客人端饭忌用一只手,作客也忌用一只手去接,否则对人不礼貌。同屋吃饭,不论有多少桌,要听从首席的安排,不能单独行动,先吃完不能离席。正月、五月小孩不剃头,否则小孩主癞。民间五月不拆被,拆被没人睡;七月也不拆被,有人说当天拆当曰套没事;九月不套被,套被会犯九女星,说内放九月菊可破解。六、腊月不分家, 过了六、腊月再分。孕妇生活禁忌最多,除前面列举之外,孕妇不要喝压豆腐水,喝了会化胎。产妇月子里不吃生凉食物,否则会引发婴儿的肠胃疾病。女孩从小在饭食上禁忌:炒菜不尝菜,不尝扁食馅,不吃动物的生殖器,不吃鸡爪子(吃了绣花像鸡挠),不吃油渣,吃了油渣 “油嘴”;不吃鹌鹑蛋,吃了会长“盖脸痧”;不吃头鏊子煎饼,吃了婆婆专打脸。小孩不吃鱼籽,吃了会不识数,不吃“锅绫”,吃了 “烂领子”;不吃 “懒煎饼”“锅巴”,吃了会变懒;小孩吃饭禁坐首席,坐了会折寿。吃饭舀汤要搅匀,不能先挖稠饭,挖稠饭种出的庄稼光地头上长得好。饭前不用筷子敲碗,不然会受穷;吃饭不呱嗒嘴,吃饭时禁止说话,俗话说“饭不言,觉不语”;不吃猫肉,吃了猫肉死后灵魂过不去“奈河”;忌用筷子指人或打人,打人会“生癞”。年节做水饺和馒头,酥菜要先盛两碗敬老天,“破供”俗称 “浇心”后方可食用,否则吃了嘴会长疮;招待客人不做奇数菜,等于一条腿走路;与沿湖渔民、船民在场吃鱼禁说 “翻”,要说“抬一抬”。不吃葫芦籽,吃了会长影脖子等。有些禁忌具有迷信色彩,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了。
  春季萝卜食而无味,立春后萝卜发糠、发柴;胡萝卜长疥、发糠、有黄蒿味;大葱变空壳,味道不鲜;大白菜容易腐烂,出莛变硬;清明后芫荽、芹菜变硬有筋,还有黄蒿味。青草发芽时少吃食草动物,特别放牧的羊肉带有一定的毒性,直到枣树开花方可食用。
  春天小鸡正处在生长期,少食用;鱼正处产卵期,也不能捕食。夏季暑天食山羊肉、中秋食绵羊肉最佳,但食后禁喝冷水;夏季猪肉油腻荤腥,食后减食欲;夏季到中秋节食辣子鸡最佳。饮用高粱、绿豆等汤水清热解暑。夏季不食用香椿叶,一怕太阳毒晒死香椿树,二是知了的尿药人。夏季不吃韭菜,俗话说“五月六月臭韭菜”,吃了易生病。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除南瓜、甜瓜、西瓜不能大量食用外,其他均可;秋季吃“萝卜鸡”新鲜。冬季猪、狗、牛、羊、鸡等肉营养丰富,肉美新鲜,补身暖身,但柿饼不能多食,有长远病人治好后禁食“发物”,像驴肉、母猪肉、獗猪肉为大发物,鲇鱼、螃蟹、芫荽为小发物。
  第六节畜禽
  畜禽
  畜类俗称
  牛有公牛、母牛。公牛俗称“忙牛”,忙牛捶蛋后叫“犍子”;母牛叫 “牝牛”,小牛叫“牛犊”,两年左右叫“半帮子”。
  牛、驴、马的年龄以“口”定论,有“一对牙” “四对牙” “满口”,还有“边牙”“齐口”等说法。
  驴公驴称“叫驴”,专养的种驴称“走驴”“驴差子”,母驴叫“草驴”,小驴叫“驴驹子”。
  马有公马和母马,公马又称“儿马”,母马叫“骒马”。
  骡子是马与驴交配而成,称“驴骡”,体形像马,但耳朵比马大。
  羊羊有山羊和绵羊之分。山羊也称“狗羊”,雄山羊从小叫“公羊”“公羔”“羯乎头”“臊乎蛋”,雌性山羊从小叫“母子”“母羔”“水羊”。后来从新疆、内蒙古等地引来细毛绵羊,因毛质的区别,称为“一代羊” “二代羊” “三代羊”和正宗的新疆细毛羊。
  猪有公猪、母猪、肥猪。小猪称 “猪秧”“猪羔”,公猪秧叫“騌猪”,能交配叫“獗猪”,母猪叫“豚”;不论公猪母猪阉后皆称“肥猪”,肥猪之前叫“壳娄猪”,追肥后才叫“肥猪”;獗猪、母猪中途去势后称为“老改”,据说若有不能除根的病若食用老改肉后容易犯病。
  狗公狗称“牙狗”,狗小时称“狗崽”。
  猫公猫称“儿猫”,母猫称“女猫”,小猫称“猫娃”。
  鸡有公鸡和母鸡,母鸡又称“草鸡”,小鸡称“小鸡僚”。
  鸭公鸭称“鸣鸭”,母鸭称“草鸭”,小鸭称“小鸭僚”。
  鹅鹅称公鹅、母鹅和小鹅。
  畜类繁殖
  母牛发情叫“迈栏”,交配叫“邀牛”。邀牛如掏火,怀孕叫“带犊子”,产牛叫“下犊”。邀牛后,必须赶着牛快走或小跑,不能让牛撒尿,否则带不上犊,交配后八个月下犊。驴发情也叫 “思驹”,发情时狠使活有意累一累,说是怀孕率高,配驴叫“邀驴”,邀驴时要有人助交。猪发情叫“打圈(ju fi n )子”,配猪叫“邀猪”,邀猪时要让公猪从性起到性落,时间较长一些,交配后往回赶时不能太急,不能过河蹚水。母猪怀孕后不喂精饲料,怕追肥后肚子里的小猪“化了”;也不能抽打猪肚子,怕流产,猪交配后五个月便可产小猪;临产前往窝里拉草叫“拉窝”,产仔时还要有人守候,产后要及时清理胎衣,不能让猪吃掉,吃了会影响下奶,并马上用面粥喂老猪,否则母猪产后口渴,会吃掉猪羔;给小猪喂奶时开始怕压死小猪,因此要有人守护几天。狗发情叫 “走秧子”,交配叫“吊秧子”,母狗发情时会引来很多牙狗争风吃醋,民间把一些招惹男人、不守妇道的女子比作 “吊秧子狗”。狗交配时腚对腚好长时间,像锁住一样,待性落方才交配完毕;母狗交配后四个月方可下小狗,小狗生下七天要掰眼,一个月后可抱去喂养。猫发情称“叫猫子”,猫交配一般在深夜,叫猫子时叫的很难听,像小孩哭,猫怀孕叫“带猫”,产猫叫“下猫”,交配三个月下猫,但产猫时不能让属虎者看见,否则母猫就会把小猫乱叼或治死。羊发情叫“欢羔”,怀孕叫“带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都是群羊中随发情随交配,后来实行圈养才有了种羊。山羊开始发情时不住地叫且不想吃草,外生殖器潮湿变大叫“膀脐”,第二天再去找种羊交配,早了“不到正红”不能怀孕,晚了过时也不能怀孕,交配后六个月下羊。下羊时要有人守护,小羊产下要抠嘴以免闷死,胎衣及时清理,羊吃了会断奶。猫、狗、猪、羊怀孕期是“猫三、狗四、猪五、羊六”。
  鸡、鸭、鹅等交配称“压绒”。孵小鸡叫“拾小鸡”也称“抱小鸡”,母鸡只有蹲死窝时才能抱小鸡。抱小鸡时放鸡蛋要放单数,母鸡在窝里不时地翻动鸡蛋,使其受热均匀。母鸡要每隔两天放出来饮水、喂食、大便。同时要用棉絮把鸡蛋盖严,以免“闪了鸡蛋” 不出小鸡,在出小鸡之前两三天时要用温水饮小鸡俗称“摆水”摆水后小鸡开始在里面琢蛋壳叫“餐尖”,三天后出齐。过去农家大部分喂养的小鸡都是母鸡抱出来的,有些人家想多喂养,就买部分炕鸡填到里面,但不能让母鸡发现,否则会被叨死;抱窝鸡非常厉害,领小鸡觅食时,若有胆敢侵害小鸡者,它会拼命相救,直到把侵犯者赶走为止;傍晚把小鸡领到窝里,并用两翅把小鸡夹护在体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有养鸡专业户喂养炕鸡。孵鸭、鹅与孵鸡一样方法,但鸭要二十八天孵出,鹅需要三十二天才能孵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鸡,鸡,二十一;鸭,鸭,二十八;鹅,鹅,一月单两个”。
  畜禽饲养牛、马、驴一直是个体饲养,到了新中国成立集体化以后集体词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村实现了机械化,取缔了牲畜劳作,因此有喂养肉食牛驴或运输专业户喂养驴骡。五十年代前养猪户较多,但都喂养跑猪,由于猪的品种、喂养方法等原因,喂一年也只不过能宰杀六七十斤肉,很特殊的能杀八九十上百斤肉。六七十年代以后,猪的品种有改良,喂一年能宰二=百斤肉。如今只有养猪专业户饲养,大都两三个月出栏,体重能达二百多斤。养鸡,六七十年代农民没有什么收人,靠喂鸡卖蛋换几个零花钱,但这些鸡体态小且下蛋少,一年只能下几十个蛋。到了八十年代前后引进了“二八八”新品种鸡,一年能下二百多个鸡蛋。九十年代后新品种有蛋鸡和肉食鸡,肉鸡长得快,个头大,蛋鸡下蛋多,大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鸡蛋“缺八月,不缺腊月”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信仰、禁忌小猪买来松绑前,主妇立即用勺子头卡小猪的头说:“小猪小猪别想家,勺子头是你姥娘家。”一连三遍,然后松绑,小猪从此不会跑掉。当鸡下第一个鸡蛋,主妇用干瓢卡鸡蛋,边卡边说:“瓢卡着,碗养着,小鸡下蛋你想着。”一连三遍,然后用碗盛粮食给鸡吃,这是为了防止鸡落(U )蛋。小猪视为“血财”禁忌送人,若想送人就象征性地收几毛钱。买牛禁忌前膀有穴的牛,前膀有穴叫“拉棺穴”,当地人认为“妨主”。牛、羊、猪产后一个月不动圈内粪土,其胎衣应挂在枣树或石榴树h,不能让狗吃掉。鸡抱窝期间不动鸡窝,禁忌用碗喂狗,用碗喂狗肯 “下口 ”(咬伤人)。
  第七节度量衡
  度量衡
  杆子专用来丈量土地和宅基,240平方杆子合一亩,一亩10分地。
  白布尺主要用来量土白布,一白布尺约等于0.55米,等于1.6市尺。
  步大约数,前脚跟至后脚跟的距离约0.8米。
  庹两臂伸展到两中指顶端的距离。一庹的长度等于自己的身高,五尺左右。
  拃大拇指尖至中指尖端最长距离,大约20厘米。
  摇两中指尖衔接,两姆指尖衔接,最大距离是一拃(或捺)的二倍。
  指分“扁指”和“立指”。扁指是指手指肚到指甲距离;立指是指手指两侧的最大距离。如除大拇指,其他四指并拢,食指外侧与小指外侧之间距离叫“四指”。
  “纹”与“跪”指的是手指每一节的长度运用起来有区别,如试播种深度用“纹”名称,把手指插人耩沟里两个指节叫“没二纹”。如果拃长度,拃一拃还有剩余,用指节量一节叫“一跪”,两节叫“两跪”。
  虎口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距离。
  另外,还有“人把高”“一席之地”“一箭之地”等作为长度。
  量器量有升,一升十斤,一斗十升,一秤一百市斤,一石十斗一千斤。
  民间还有不标准量具。如“一升”“二升” “一斤瓢”“二斤瓢”“半升瓢”……口袋有一百斤口袋,有一百二十斤口袋;麻袋有一百六十斤和二百斤麻袋;尼龙袋有八十斤和一百斤尼龙袋;“洋面袋”有三十斤和五十斤面袋。卖油、醋等用“端子”,端子有一两、二两、半斤、一斤、二斤等。做菜添油用 “撇子”。
  衡具主要是秤,有木杆大秤、木杆小秤、磅秤、戥秤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木杆小秤是十六两秤(十六星根据“北斗七星”为文曲星、文状元星,南斗六星为武状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而制作)。六十年代以后国家为了方便,改为十两秤以后使用镑秤、电子秤。估量如“掂量” “论堆”“论个”。秤的信仰和禁忌,俗话说“秤平斗满”“秤称儿女的心”,不论买卖、借还,都要讲究公平,如少给人秤、克扣斤两,会对儿孙不利,会折福、折禄、折寿。男子结婚拜天地时用升作香案,寓意步步高升,生儿育女、新郎、新娘幸福一生。同时放一个斗,斗里插入一杆秤,随新娘人洞房放在新郎铺头上,并用秤杆挑蒙脸红子,祝愿新娘以后生文武二状元。
  第八节防病 治病
  预防疾病
  俗话说:“要想身体安,多耐饥和寒。”“饭养人,饭害人。”吃饭要定时叫“打顿”,但吃得太饱叫“撑人”,对胃不好;吃急了会消化不良,要避免生气吃饭和吃冷食,特别是空腹时吃冷食容易生病。小米熬成稀饭,凉透了喝易生胃病;地瓜凉了吃胃酸过多虚饱,也易生胃病;黏窝窝不能生气吃,特别小孩哭着吃饭易“压住食”。老改母猪、獗猪和驴肉是大发物,有长远病根的人食用了易犯病,突然死亡的牛、羊肉不可吃,吃了易得陡病。蝉(又叫“知了”)的尿禁人口,否则会致耳聋;壁虎(又叫“蝎虎”)的尿食了会被毒死;耳屎又叫“耳碎”,吃了沾有耳碎的食物会使嗓子沙哑。茶叶水不能冷饮,否则会虚饱和腹泻,喝凉绿豆汤也如此;秫米茶、绿豆茶可防暑、解热、止渴;冬季喝母鸡汤、狗肉汤可祛寒;吃獾肉和狼肉可免种牛痘。姜、辣椒吃多了易“上火”;吃了带头油(即脑油)的食物会“犯胃”(即干哕),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忌口,否则会留后遗症。以前没有暖水壶没有喝茶的习惯,下地干活早饭一般多喝稀饭不害渴,还养胃。
  穿衣有“捂春晾秋”之说。春日载阳,万物复苏,活动或干活时身体易出汗,不能马上脱掉棉衣换上单衣,否则易感冒着凉。而秋后渐凉,不能立即添加衣服,要适应一段时间,否则易出汗着凉感冒;秋、冬、春三季干活要视活路的轻重,在出汗前先把衣服脱掉,以免出大汗着凉,干完活要及时把脱掉的衣服穿上。冬季要勤洗头、洗澡,擦干或晾干后再见凉风,否则会头痛、关节痛,冬季要勤晒被褥、枕头和苫子,既暖和又杀菌预防疾病。夏季身体出汗后不要用凉水激或炸,要洗澡最好用温水,既不生病还解乏。冬季不要喝冷风,注意正常饮食,否则轻则伤胃,重则受风寒很难治愈。
  草方治病
  俗话说“单方治大病”。民间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积累了一些偏方、验方。
  感冒感冒多发生在四季之交、气候变幻无常之时,可用茄子根、薄荷或柴胡熬茶喝,喝后捂出汗来就好。也可用姜汤冲寒,喝羊肉汤治感冒也很有效。
  咳嗽咳嗽原因很多,若是吃菜多、吃咸菜缺水受凉而咳嗽叫“駒着”,傍晚睡觉前,把三只土元(即“土鳖子”)在瓦上焙干研末,开水冲服;若是“晾汗”而咳嗽,用豆油炸姜末、姜丝炒鸡蛋或炸三个柿饼趁热吃下,开水送服;也可用马蜂窝焙煳研末白酒送服;还可用杏仁、白果、核桃、萝卜、白菜心等治疗咳嗽。咳嗽禁吃荤油。
  气管炎可喝生豆油二两,或用川姜、川贝、黄姜煮鸡或猪肺(不放盐)趁热喝下,喝红小豆、豌豆汤也见效。
  努伤干重活不慎努伤,剥酸桃树皮熬水加红糖服;土鳖子用瓦焙焦研末加红糖冲服;一斤食醋加一只母鸡放锅里扣瓦盆盖严,面糊抹缝,用三斤谷草文火烧熟,一顿吃完;用“伤娄根”樟木加红糖熬服。
  外伤脚崴伤或扭伤,用“活血条” 或“伤娄根”熬水洗患部;用童尿洗伤部;头破用香粉按上包扎,然后剪几缕麻劈炒鸡蛋,防止发炎。干农活割破或碰破皮肤,马上用火柴盒磷面纸贴伤口,在家用对联纸贴上;也可用自制“石灰胆粉”就是鲜猪胆内放一块生石灰晾干成粉,按伤口不会发炎;还可以用“灰泡”(即成熟的大蘑菇)的粉按伤口。局部皮肤烧伤或烫伤用大酱抹伤部,用腊月猪油或用獾油抹效果最佳。冻伤,用经霜麦苗汤洗,用辣椒棵煮汤烫洗,冻破皮肤用麻雀脑浆抹。
  骨折、错位骨折先整复位,用竹劈或木条作夹板,夹在两边捆住,新中国成立前后,本地伤骨都去郝寨找生先生接骨、贴膏药;错位叫脱臼,及时推拿可复位。
  咬伤被狗咬伤立即剪一撮狗毛,烧煳研末按敷伤口,如今去医院注射“狂犬疫苗”。其他动物咬伤按一般伤口处理,若被毒蛇咬伤,用嘴吸出毒液,然后用黑豆末浸泡可解毒。被蝎子蜇伤用鲜柿子或南瓜叶使劲搓患部,也可用碱水浸泡伤口。被马蜂蜇伤,挑出刺后用碱水洗或用墙头上的马蜂菜挤汁抹伤部。被毛虫蜇伤,用鲜柿或南瓜叶搓患部。
  疮疮的形成有因伤口发炎而成,有皮肤自生成疮。伤口感染发炎、流脓淌水,先用花椒熬汤加盐洗烫,杏仁、地丁根烧焦研末加香油调成糊敷疮口。自生疮其中有“A头老”,开始用夜间“哑巴唾液”抹患部;稍大一些的叫“疖子”,红肿时用地丁根捣烂敷患部,以拔毒气;如出脓,用盐水花椒水洗净,用地榆根或野黄花烧焦研末加香油敷患部。因手抓破而感染,叫“指甲风”,剪指甲烧煳研末抹患部。嘴角发火叫“羊胡子疮”,剪一撮山羊胡子烧煳研末按上。头部生疮叫“沾皮子疮”,采野黄花晒干焙干研末加香油调匀敷患部,或杏仁灰研末加香油调匀敷抹。皮肤过敏起疙瘩,喝小豌豆汤。上下眼皮长“刺瘊”(叫“橛眼”),或皮肤长刺瘊,用蜘蛛丝缠根部,过几天被缚掉。腮腺炎,也叫“痄腮” “长疙瘩”,剥蟾蜍皮贴患部,也可用仙人掌一块加白矾捣烂糊在患处,皂荚树针加压豆腐水熬汤内服,牛蹄印里水煮鸡蛋半熟,用银插针每个鸡蛋刺七个洞,再煮熟食之。
  泌尿常见的尿道感染最初小便疼痛,叫“小肠火”,喝绿豆汤、服石竹花茶,或用鲜绞股蓝贴身掖于腰部,效果很好。
  风湿性关节炎用白芥籽(芷)(芥苜)、大麻籽若干捣碎糊患处可愈。
  神经痛关节痛、腰疼、腿疼及其他关节疼痛,用山胡萝卜煮鲜猪肉吃,炒煳盐馏或绞股蓝草馏,具体方法:烙完煎饼,在热鏊子窝洒水铺上绞股蓝草在上面铺草,患者睡在上面盖上棉被,馏出汗方可愈。
  头晕、头疼用黄牛尾草煮鸡蛋吃,集七家(七个姓氏)鸡蛋七个、集七家磨眼粮食、七家纺车上的弦熬汤加白糖内服可治。
  眼疼、牙疼喉咙疼叫“有火”,用治上焦火的凉性中草药医治,不然治不好又带出“寒”来。眼疼时用白菊花、鸡爪莲熬茶洗,加白糖内服;下眼皮肿叫“长眼蛋”,用人的乳汁点眼。牙疼用臭椿树根皮或苦楝子树根、皮或生地黄熬汤加白糖服用,侧柏叶熬汤加白糖内服等。喉咙疼用槐米、楝豆子、楸花、金银花、金花萼子、大苍耳棵、白益母草分别熬茶加内糖服用,最见效的是“槐黄”熬茶服用。槐黄是槐树上长的真菌,极难得,民间传说是龙尿所生,一棵国槐有,与它遥遥相对的远处一棵槐树也必定有,以此配对。白桑叶治上焦火亦很有效,还有嗓子因火所致叫“掉对嘴子”,特别是儿童,用白矾烧煳研末按一按,消炎消肿。
  妇科病催孕俗称“熬茶喝”,结婚两年后的妇女仍“没有动静”,就开始想法子整治,用白或红夹竹桃棵、白或红鸡冠花、茴香、益母草(俗称天母棵)、转经草、猪食菜、伞头、丹参(俗称“血参”“红娘子”)、红花、红月季熬汤加红糖内服,以调经为主,一旦怀孕生了孩子,再想生第二个孩子,仍要“熬茶喝”才能怀孕。怀孕期间,不慎闪了一下,下部见红,为防早产,用饼鏊子底部煎鸡蛋吃可治疗。催乳,月子里乳汁不足,可食用猪蹄或用王不留草熬茶,加红糖内服。满月后用丝瓜络烧成灰加红糖冲服。乳房受冲撞,俗称 “狙奶”,乳汁出不来,用梳子从上到下梳几遍可治疗。月经不调或经痛,红月季花、红花、丹参、杏仁壳、红夹竹桃花、红鸡冠花、益母草、转经草熬汤加红糖内服医治。月经来潮肚子下坠疼俗称“痛经”,用茴香草煮鸡蛋吃。白带多,用白鸡冠花加糖或艾叶熬汤加红糖内服;血流不止,用红鸡冠花熬汤加红糖医治。产妇手被冷水冰了会留下手骨节疼症,用透骨草熬茶内服可治。
  落枕早晨起来,脖子转动疼痛叫 “落枕”,受凉所致,让人用手转一转头部推拿颈部马上会好。
  生痧子等生痧子也叫肩周炎,让人使劲搓揉并捶打患部,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头疼有的人头疼是受故引起,让人在印堂穴捏一捏。有人休克,描人中穴;有的四肢伸直不能弯曲,急救时用力扳曲,慢慢使其苏醒。溺水,让其趴在碌碡上头稍低,把肚里的水给控出来。
  食疗民间认为“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吃伤了什么粮食得的病,再用什么粮食治疗。
  高粱是“热粮食”,做汤可止泻补肚子。甚至家畜家禽拉稀,喂一些高粱可止泻。高粱茶叫“秫米茶”可解渴、防暑。
  绿豆属凉性,去火、消热、解毒。有“绿豆解百毒”之说,无论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服用绿豆汤可解,畜禽误食毒草,亦可服用绿豆汤解毒。
  大豆能解毒消肿。常食辣椒中的毒素用大豆可解,吃野菜用大豆糁或面在一起烧煮,一方面吸收其营养,另一方面用其解毒。
  芝麻止咳、助消化、通便润肠胃。秋末冬凉,人出现“虚饱”,吃芝麻可解。
  地瓜、胡萝卜熟食可防大便干燥。小儿没奶吃,胡萝卜有“小人参”美誉,烧熟胡萝卜喂养是最理想食品。
  萝卜止咳、止渴生津治感冒。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人了口,医生袖了手”。
  气萝卜或萝卜籽顺气通气,常用来烧萝卜姜汤防治感冒。
  黄姜称为“热物”,去寒暖身治感冒,还治肚子疼、胃疼、咳嗽等多种疾病。
  大蒜杀菌消毒,用来医治腹泻、痢疾、瘟病等,大部分生冷菜用蒜泥作调料用来杀菌,饮凉水就大蒜长年不生病。
  另外,红小豆、小豌豆治皮肤过敏;芹菜可降血压;白菜止咳、润肠和胃;大枣补虚,花生治胃酸过多;柿子化痰润肠胃;核桃治消化不良等。
  有食疗作用的动物也很多。
  鸡,公鸡作吉祥物和做菜,母鸡汤作补品增加身体营养,暖肠胃,治内伤,鸡肝治“夜盲症”(俗称“雀盲眼”),鸡内金治消化不良。
  狗肉是“热物”,数九用狗肉可治由风寒引起的疾病,如肠胃病、咳嗽等。
  羊肉可补虚,暑天羊肉可解暑去热增加食欲,有“百草方”之美称。
  猪肉可治病,猪蹄用来催乳,猪肺去寒健肺,猪胃治胃病,猪大肠头可治脱肛。
  民间还用野生动物治病,食用狼肉治很多疾病,说吃狼肉不出天花,不需种牛痘;獾肉可解治许多病,其油治烧、烫伤;狐狸头可治小儿惊风;刺猥治尿道感染;另外螃蟹防治软骨病;乌鱼去胃寒;蝎子治关节炎等。
  第九节人生俗事
  人生礼仪禁忌
  民间认为“借死不借生”,若死在别人家里,其家人认为晦气不吉利。在别人家生小孩也是忌讳,实在不可避免的话,就从本姓土地上取一些土垫在室内生产,或者到另外一个姓的地上取一些土垫在室内生产。取土时不能让外姓人家知道,否则人家也不同意。
  “借娶不借嫁”,能在别人家娶妻,不能在别姓家嫁女,在别姓家嫁女,会把人家的财气带走。
  一年中未有立春这个节气叫“滑年”,滑年不娶不嫁。见了生人不喊大哥,说大哥为王八。见姑娘忌喊“妇女”,因妇女是指已婚女子,娘家人对已婚的闺女不能称“妇女”。
  祖坟上忌动土,动土是欺祖,特别是外姓如果动了人家祖坟上的土,人家会跟你拼命,俗话说“老林上的土——动不得”。老年人损头“七十三岁”和 “八十四岁”,这个年龄别人询问时,增或减一岁。对老年人不能说“活一千岁” “活一万岁”的话,因为“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人到四十五岁时也要增或减一岁,因说四十五是“老半吊子”。
  生产贸易禁忌
  在场里打粮食多不能说多,只能说 “凑合”“大是”“可以”。说粮食打得多,下季老天爷不收成变歉年。
  对牛、羊面前不能说“好牴人”,否则变得更牴人;在马驴面前不能说 “踢人”,否则变得更踢人;在猪、狗面前不能说“好咬人”,否则咬得更厉害;在鸡面前不能说“落蛋”,说落蛋会变得更甚。
  木匠做棺材、门板、嫁妆、桌子等禁用四页板扣面,这叫“四扇五叶”,音同“四散无业”。
  做生意忌头桩买卖的买主是妇女而且未成交,头桩生意忌别人讲价,忌别人一早来找后账,忌妇女跨越扁担,否则一天不发事。
  衣食住行禁忌
  衣服下边不带毛边,因只有孝服才如此;衣扣数五个或七个成单不成双,如果是四个或六个叫“四六不上线”;穿在身上的衣服不缝补,因为“按着身上连缀,千人膈应(讨厌)万人嫌”;七月不拆被褥,拆被褥会“七零八散”,女子晾晒衣服夜间怕见星星,否则脸上会起花;男人不从女子衣裳下走过,否则晦气。
  煎饼忌用刀切,只有发丧时才切着吃。不在别人背后吃饭,这样把别人心眼子给吃掉。勺子舀糊涂不能向外反倒人碗里,否则喝了会“干哕”。不舔碗,只有讨饭的才如此。跟前不放刀吃饭,放刀吃饭心如刀绞。不放炊帚吃饭,放炊帚吃饭百爪挠心。不用筷子指小孩、打小孩,否则小孩吃饭臭饭桌,还主癞。
  屋旁不盖矮屋,因为“人不在人眼下,屋不在屋檐下,树不在树底下”。配房不能高于主房,高于主房叫“欺主”。房子不高于上首屋或后院房子,否则“欺邻”,因此举与邻居不和睦的不少。建房不留后窗,怕有窥视别人家隐私之嫌,建三间房不能有四个山墙,否则叫“四山(散)无业”。
  开玩笑
  大宗村人在长期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了相互开玩笑的风俗习惯。有分寸的开玩笑可活跃生活气氛,增强人际关系,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算得上精神生活的调料,同时还能锻炼人的口才,学习丰富口语。
  开玩笑俗称“嘻瞠” “闹笑话”,可划分为说笑、笑骂、戏耍。
  说笑:说笑玩笑范围很广,熟人、陌生人、亲朋、本家、自家、平辈、长辈、大人、小孩、男女之间均可相互说笑,甚至发丧期间相互开玩笑。玩笑是根据相互关系亲疏和对方性格决定内容的深浅。平辈、表叔爷们开玩笑最为普遍,平辈大都以嫂子和丈人门上作对象;表叔爷们大都为笑骂玩笑。
  笑骂:笑骂玩笑俗称“骂大会”,双方可以骂对方的娘,也可以骂其姥姥门上的女人,在此范围内任意发挥,或啳(jue)或骂或编顺口溜,特别有“嘻瞠场”的表叔爷们几乎见面就笑骂,好像有嗜好似的。表老爷笑骂表孙多为“婊子孙子”或“王八孙子”,但绝对不能对骂。
  戏耍:表叔爷们,同辈之间可打闹,做各种恶作剧,如“看瓜” “打夯”等。
  另外打赌也是一种玩笑方式。这种玩笑要先讲好输赢条件,但最后很少兑现,相互取乐而已。
  开玩笑禁忌:开玩笑看起来很随便,其实有很多禁忌,否则超越一步,对方就会恼火。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开玩笑也如此,揭短的玩笑不能开。开玩笑不能摸头,特别女人更不能摸男人的头,否则男子一天“不发事、晦气”。
  碍嘴的人在场不能开玩笑,否则会觉得尴尬。
  不与本族内的姐和姑表姊妹笑骂,平辈不能骂娘及上几辈的人,也不能骂对方的下辈人。
  表叔爷们能笑骂对方姥姥门上的人及母亲、婶子、大娘,其余一律禁骂。老大伯一般不能与兄弟媳妇开玩笑,不管是本族还是外姓。
  百姓俗语
  爱好作亲:两家自愿结为儿女亲家。
  碍嘴:意思有些人在场有些话不能说。
  不见兔子不撒鹰:意思托人办事,办不成就不送礼。
  不打勤利不打懒,专打不长眼:做事看火候,否则累死也无功。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长官对百姓。
  不四节:指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不均匀,也指日子过得紧巴不富裕。
  不问头青脸肿:不问三七二十一的意思。
  不沾: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相差太远,想办成事是根本不可能。
  不咋的:不怎么样,不太好。
  不图麸子不图面:意思是什么好处都不想得。
  不说不笑,耽误青春少年:趁年轻多嬉笑打闹,青年人常用此语顶撞有年纪人。
  不着稳:形容忙得脚手不闲着。
  不喘人气:言行不通人情。
  不搁抹:表示人与人之间不和睦。
  扒皮认出骨头:对某人很熟,很了解。
  白文:犟嘴,理论,有说书唱唱不能“白文”之说。
  白白:对婴儿的昵称。
  白撂:白搭、不管的意思。
  半夜哭妗子,想起一阵子:意思是不加思考想起啥说啥和干啥。
  百人百性百脾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不要求全责备。
  百日管子千日箫,万天胡琴拉不高:民间乐器认为好长时间才能学会。
  百帽头子:一百倍的意思。
  大门口的光棍:只能在家门口逞强。
  板正:齐整,指人表现庄重。
  拔香根:拜把兄弟散伙。
  扁窄:不宽绰的意思。
  棒打鼓心上:办什么事都达到人人满意。
  搬家三年穷:过去搬家只带随时用的东西,其他东西再慢慢购置,所以三年穷。
  摆设:当样品,有时对人不用而偏要放在其位上。
  摆铺:摊开摆放,有点炫耀的意思。
  窜三窜,蹦三蹦,捞不到二道桶箍:形容个子矮。
  从小看大,二岁看老:从小知道长大是什么性格。
  常穿大褂,没有遇不到亲家的:穿大褂子用来遮羞,意思经常做丑事的人没有不被发现的。
  驰法:也叫“玩魔术” “变戏法”。吃老食:老年人临终前饭量很大叫吃老食。
  吃壮饭:青年人到十七八岁左右,饭量增大,好像吃不饱的样子。
  吃全羊:吃整只羊。全家多人打另一家一个人也叫吃全羊。
  吃猫食:猫吃食极少,比喻某人的饭量很小。
  吃独食:一家中或公共的东西由一人独吞。
  吃土还土:吃土产出的粮食、死后被土埋葬最终变成土。
  吃小灶:单做较好的饭菜给一人吃。
  吃粮当兵:新中国成立前,战乱年代,当政者招募农村青壮年当兵,但谁也不愿去送死,于是谁去当兵,就拨给一定粮食作交换,许多挨饿的农民为充饥活命,去当兵叫吃粮当兵。
  吃磨眼粮食:吃巧食,不经过出力流汗得来的东西。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意思是好事不该贪的人却赶上了。
  吃个蚂蚱,少不了你一条腿:意思两人关系极好,小事都会想着。
  吃红肉拉白屎,转眼无恩:指狼屎,比喻某人毫无良心,恩将仇报。
  吃食的吃食,熬眼的熬眼:意思是得到吃喝的人不劳动,劳动的人得不到报酬。
  吃亏人常在,赚巧人死得快:意思是吃亏人精神安宁,爱赚便宜的人活不长。扯络:牵扯,联系。
  床下君子,床上夫妻:意思是夫妻之间平时相互尊重,在床上可以不拘小节。刺挠:皮肤痒,有时对别人的排挤。秤称萝卜秤称姜:意思是以物换物。朝廷无福民遭殃:皇帝没有福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馋猫鼻子灵:指变着法找饭吃的人。馋咬舌饿咬腮:吃饭过急,不慎咬破了舌头是馋的表现,咬破腮帮是饿的表现。
  龇鼻子上脸:意思是做事有点太过分。
  船烂三千钉,钉烂三千眼:意思家当底子厚。
  钉人木,蛇钻窟:事成定局,不易变动。
  大老侃:意思说话有很大水分,不实在。
  大手抓财:迷信人认为手大只能挣钱。大包大揽:答应完全能给人解决困难或办成某件事。
  大面朝天:事情或工作接近尾声,可以放心了。
  大差不差:相差不多,无关紧要。大褂子眼:对能行的巴结、不能行的瞧不起。大笔写大字:用来比喻宽宏大量、能办大事的人。
  大胆吓唬小胆的:吓唬别人不要去冒险,目的怕影响自己去“冒险”得利。
  大哥王八二哥龟:当地见了生人喊大哥最忌讳,但喊二哥却乐于接受。
  大米掺着黑豆卖,一样价钱亏死人:本地不产大米,大米价格高于黑豆价格。意思贵的与贱的掺和在一块就太亏了。
  头生稀罕末生娇,可别托生老半腰:意思是出生排行中间的孩子没人疼爱。
  叫街:从前在集市口摆摊要钱的人。打不准:话说不到点子上。
  打反巴:原来同意的事情后来又变更。
  打得得:冻得全身发颤、上牙打下牙的样子。
  打盘:老鹰在天空盘旋,形容人做事老是做不完。
  打破头血:在计划实施某项工作之前极力反对。
  打前驱:走路由于脚抬的低被绊而趔趄。
  打锣鼓:对做好某件事没把握而犹豫。
  打龇愣:破坏别人的好事。
  打明铁:从前小孩棉衣的污垢多,既硬又脏且发亮称为打明铁。
  打狗匠子:从前开狗肉铺的人,身上穿的很脏,常用来比喻不讲卫生的人。
  打里打外:意思是既顾里又顾外,里里外外一把手。
  打屈骂不屈:意思是无故怀疑人而打人致人委屈。
  当面鼓,对面锣:当场把事情说清楚。
  吊起牙来剥:剥狗、黄鼠狼等用绳子拴住牙吊在树上剥皮,目的保存完好的皮毛。形容对某人的痛恨。
  灯里无油熬捻子:对人透支身体的比喻。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形容人有志气有骨气,遇到再大困难也不低头。
  肚饥好下饭:饿了吃饭食香甜。
  吊儿歪:不庄重,与吊儿郎当、吊儿呱叽意思相同。
  担子不过五:担子多加五斤觉得很重。
  到老砍不出犁塞来:到老连犁塞这么小的作用都没有。
  倒牙:酸牙,再吃饭影响咬嚼(吃棵大葱可解)。
  搅家精:背后说家庭的坏话,搅和的全家人不和睦。
  倒跟鞋:不跟脚的鞋,后脚帮当鞋底的鞋。
  倒边子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嘴。得便宜耍怪:得到好处不但不感谢别人,反而有意见。
  赌博鬼:赌博人迷的人经常熬夜,身体瘦弱如鬼。
  腚上有一瓜:自觉了不起而趾高气扬。
  等不穷迭:迫不及待。
  躲躲忙:尽管很忙也要抽空相帮的意思。
  滴流的雨:天将要下雨的样子。饿断丝头:蚕如果吃老食时缺少桑叶,结的茧又小又薄叫饿断丝头。比喻人饿过时。
  饿死鬼托生:对整天吃不饱的人说的一种气话。
  饿死别做贼,屈死别告状:从前做贼名声极坏,甚至会殃及后代,称“贼子贼孙”;同样,没势力即使花大钱告状也不一定赢。
  饿死卖姜的,饿不死卖蒜的:蒜煮吃可以充饥,而姜则不可以。
  犯忌讳:触犯了禁忌。
  发财不知哪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财。
  双身子:怀孕的妇女。
  凫水:游泳房份:族内远近。
  放好日子不过,拉枪攮牛:从前耕牛对农家来说是大半个家底子。有的人过日子过得好好的,却突然做出令人难解的举动。
  封建:思想保守不开化。
  爽当:办事既快又干净利索。
  属老鼠的,搁爪就忘:意思与老鼠一样肯忘事。
  干发水:一条河上游下大雨下游未下雨,而河内突然流淌下来大量的水。
  干拔毛:宰杀家禽不用热水烫就拔毛。常形容不付本只得利的人。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端谁的碗,属谁管,否则出力再大主人不喜欢。
  干事不讲良心,不是父母生父母养的:民间把讲良心视为做人的根本。
  光管抬不管埋:指有的人办事管前不计后,不负责任。
  光打雷不下雨:意思是只说不干,只许诺不落实。
  改沟子:放水浇地浇完一畦改过来再浇另一畦。泛指改变主意。
  杠筋骨:从前衣服少,为节省汗褂子,整天光着脊骨让太阳晒。
  狗咬狗:狗与狗互相打架。泛指坏人之间互相争斗。
  狗眼看人低:比喻看不起人的人。
  狗肉上不了桌子:过去鲁南一带酒席上没有狗肉,因狗肉难登大雅之堂。
  狗撕羊皮没有反正:意思是没有是非标准。狗养狗疼,猫养猫疼:意思是谁养的孩子谁疼爱。
  狗黑子吃饱不认大马勺:意思是吃饱了就不那么听使唤。
  狗肚子里盛不了四两香油:有话巴不得说出去,生怕话在肚里长毛。
  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封建社会,当官的打老百姓被认为不是羞耻,父亲处罚儿子也一样。
  该到哪里发财到哪里发财:常用于赶走不适合干事的人。
  孤杆子:一个家庭只有一口人,多指男性青壮年。
  给兔子撵着:常许诺就是不兑现。
  给你个好脸上了天:稍一表扬,就得意忘形的样子。
  高岗:高处,比喻好占小便宜,高舔下躏:对上巴结,对下欺负。
  鬼怕恶人:恶人胆子大,连鬼都惧怕。
  跟大鱼上串:跟着大人学和做。
  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去做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隔皮猜瓜:有些事不好预料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意思是不是内行人就做不了内行事。
  火大无湿柴:湿柴在大火里烧得更旺。
  火炭不落谁脚面,谁不觉得疼:遇到难处才知其中滋味。
  汉子:女子指自己的丈夫,多指有骨气的人。
  旱锄田,涝浇园:旱时锄地田耐旱,涝时浇园可避免抠根。
  话说三遍狗也嫌:民间不喜欢说重话,“话绕三遍绕如山”。
  好拳打不过赖戏子:会拳的不一定能打过戏台上的武生。
  护食:食物不愿给人吃,多指儿童。
  护犊子:据说母牛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发起怒来连老虎都害怕,指溺爱孩子。
  护窝子:不分是非只向着自己的孩子。
  还账如割脾:大多数人欠账如同心病,还账后就好像卸掉心中大块累赘。
  话赶话:意思是我的话也是由你的话逼出来的。
  话不传六耳:秘密的话传给第二个人,传开后与原来说的有些不同。
  话是开心的钥匙:意思是好多矛盾都是由猜疑引起,只要解释清楚便可化解。
  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意思是只有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别人才会知晓。
  货卖一张皮:说明商品包装很重要。
  胡哕哕:胡说,一般指不该外传而外传的话。
  恨病吃药:药指中药,尽管难以下咽,为了治病再苦也得吃。
  孩子生日,娘的苦日:母亲分娩是大命换小命,因此子女要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换帖:拜把兄弟。
  悍恶:对横行霸道人的一种评价。
  横:秤杆。秤音同撑,特别女子买东西忌用此语,故用“横一横”。
  吃柿子专拣软的捏:欺软怕硬的意思。
  黑土地的嵝蛄,到黄土地拱不动:指在这环境适应,到另一环境不一定适应。
  猴子不爬杆,多敲两遍锣:指让人办事要有激励办法。
  慈人有慈福:愚純之人可能是有福之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见圈就跳:见风使舵的意思。
  尖均毛:指斤斤计较的人。
  鸡不吃狗不喃:鸡狗都不吃的意思,指没人理睬。
  艰悛:日子过得不富裕。
  紧嘴:饭菜不熟就等不得开始吃。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过天飞:家鸡指妻子,野鸡指情人。
  挤破头:争先恐后的意思。
  挤眼打叭:不好明说,挤眼暗示。
  架事:关键时候帮大忙。
  借募无门:怎么也借不出来。
  借狗打鸡:借打狗之名,行打鸡之实。
  撙肚煞腰:勒紧腰带的意思。
  钻过头不顾腚:顾前不顾后的意思。
  就腿搓绳:借别人的力达到个人目的。
  撅着眼皮等:等待的时间太长。
  嘴大舌敞:好说大话、空话。
  嘴头拉溜地:喜欢大吃大喝。
  光腚戳马蜂,能惹不能撑:指一种人无事喜欢挑起事端。
  侃空:说假话。
  砍倒蒿子狼出来:意思是现出原形。
  看蚂蚁上树:闲着无聊,消磨时间。
  看山跑死马:山看来很近实际上很远,指目测与实际距离有差别。
  龙挂:夏季下暴雨时,天空出现一黑橛子接天连地叫龙挂,认为龙在吸水,实际上是龙卷风。
  龙眼无恩: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对谁都不存在感恩戴德。
  立马叠桥:骑在马上等着架好桥过去,指意欲立即实现的事。
  论堆:形容不求上进的人,不思进取。
  老板板:一是一,是办事呆板的人。
  老如顽童:上了年纪的人,返老还童。老不管少事:老人不多管年轻人的事。
  老天不会掉馍馍:意思是要生存必须要靠双手劳动。
  老无铁心,少无良心:老人对子女没有狠心,子女对父母却不知道报恩。
  老虎吃天,无法下口 :意思是事情很难去办。
  驴不走磨不转:指事出有原因,互为结果。
  两头打瞎子:两头说瞎话欺目两。
  两头不收礼,难为抬盒子的:意思是两方有矛盾,难为中间人。
  俩夹:专门掏衣袋钱的小偷。
  恋土难移:自己生活惯的地方不想迁徙。
  累趴窝:累的倒下不想起。
  脸皮厚的像地屋墙:形容脸皮厚的不能再厚。
  溜沟子:巴结有权势的人。
  泥蛋子眼:对事情看的不准确。
  捏弯:找借口打击对自己有成见的人。
  拿自己皮槌捣自己的眼窝:自己骗自己。
  能娶瘸和瞎,不娶鬓角疤:民间认为脸面上的缺点最直观。
  发扎:一指事大发了,二指富裕起来。
  路不平,大伙踩:世间不平事只有引起众怒才能解决。
  懒嘴会调对:懒人总能找出理由来敷衍塞责。
  露多少脸,现多少眼:指风光一时的人,一旦倒霉结局更惨。
  麻溜:行动敏捷。
  麻利地:快着点。
  毛宝:好宝贝。
  妈妈经: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都是老太太的专利。
  麦打短秆,豆打长狭:麦短杆、豆长秧多打粮食。
  忙得像孝子:丧葬期间孝子最忙。
  忙得像织梭:织土布的梭子运行速度最快。
  没怕角:没有他怕的人,一般指小孩。
  没鼻吹: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
  没有不沾手的人命:一直没介人的人怎能是杀人犯?没人敢拍他的锣:意思是没有敢对他说“不”的人。
  没管教:谁也管理不了,大都指家庭中的小孩。
  没学会爬,就学会走了:连最基本的能力也没有,就想做高技能的事。
  没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人的适应性很强,再大的福能享,再多的罪能受。没有孩子夸干净,没有父母夸孝顺:抚养孩子难免有不卫生的地方,赡养老人难免有照顾不周的地方。
  卖高:抬高自己,看不起别人。
  卖缺市:趁市场上缺货抬尚价格。
  卖野药的嘴:溜乡卖野药的常夸口能治很多疑难杂症。
  骂大会:相互谩骂取乐。
  免腰:穿单裤无腰带时把裤腰口收紧挽成疙瘩掖好便可。
  慢工出巧将,快了没好样:细活慢了才能出好的产品。
  瞒天理良心:对有恩于自己的人不讲良;L、。
  默头大发财: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寡言的人往往威信高。
  牛头马面:传说阎王使唤的两个恶鬼,常比喻其貌不扬的人。
  鸟虫、蚂蚁都想好:意思是连鸟类、蚂蚁都向好处奔,何况是人。
  宁愿~~人单,不让—意思是我一人如果受点苦就能换来两个人的温暖。
  奶奶老爷撇下的:意为是祖上撇下的遗产。
  泥巴猪:夏季,饲养的猪往往到泥窝里打泥解热,常比喻人全身是泥土的样子。
  皮眉瞪眼:小孩不听大人的话。
  怕死不得江山坐:意思是畏首畏尾,创不了大业。
  便宜怪:意思是得了便宜还有意见找碴儿。
  拼着坷垃砸坷垃:意思是把求来的东西再送给所求的人办事。
  跑了猪,跑不了圈:意思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碰班子: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共事。
  七漏眼八漏缝:破烂不堪。
  窃害人:毁坏东西的人。
  巧买哄不了拙卖的:意思是正常交易中再聪明的买主也占不到卖主的便宜。
  曲里拐弯:指心眼小而多的人。
  穷死不倒辙:再穷也要支撑门面。
  穷生虱子富长疥:穷人衣裳破好生風子,阔人穿得暖和反而好生济。
  穷怕亲戚富怕贼:以前穷人之间交往相互无礼物可送,怕来亲戚招待不起,阔人最怕偷盗。
  穷人乍富,挺腰凹肚:指有的人变富后趾高气扬的样子。
  亲的打不掉,易的安不牢: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也有“生得近不如处得近”之说。
  亲戚有远近,邻居有厚薄:亲戚越走越亲,邻居越处越近。
  墙倒一溜歪:随大溜的人多,容易一边倒。瞅瞪眼:两人四眼相对而不眨眼。出现棘手的事大家都围坐着不动,也叫啾瞪眼。
  人小鬼大:指懂事的小孩言行有大人之度。
  人多把戏多:众人办法多,办事多。
  人穷生恶气:恶气指不怕死、不怕事。
  人穷生盗心:穷极了,就想着去偷盗。
  人不人,鬼不鬼:是人不干人事,是鬼披着人皮。
  人饰衣裳,马饰鞍:意思是说人靠打扮才漂亮,如同马配好鞍好坐骑。
  人挪活,树挪死:人在一处混不易发展,但树经常挪动则易死。
  人心都是肉长的:意思以心交心才能打动人心。
  人过四十天过午:俗说“人到四十血气衰”,精力、体力均不如以前。
  人抬人高,人灭人低:意思是不要自觉了不起,大家拥护你,才有得地位,“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人领不走,鬼领冒跑:不听人话听鬼话,不干正经事。
  人喜有的,狗咬丑的:意指是势利眼的人。
  人能的吃不了,你能的不够吃:意思说,应该把智慧用在正道上去,起码解决好吃饭问题。
  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人过于善良为软弱,马听话骑的人多。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不能以貌取人。
  人叫人死人不死,天叫人死不留情:意思是人的生死由天定,生老病死不可抗拒。
  人行好事,莫问前程:意思是好人终究有好报。
  让钱:做买卖与熟人打交道总要少收钱,叫让钱。
  肉:固执,执拗,不灵活。
  热得像裤套:裤套为棉裤里的棉花,喻对某种事物的执着追求。
  三呲两咧:指人的嘴大而说话随便。
  三尺以下,不宜搭话:一是不允许小孩参与大人说话;二是身材矮小的人太精明,不可多与打交道。
  水不污人:脏水照样洗掉灰尘。
  水过地皮湿:不够深人,只求表面。
  手指抹蜜不饱人:靠占小便宜是富不了的。
  手摆的像荷叶:交往中以摆手表示不同意。
  少脑子:健忘,遇事欠思考。
  少如天仙老如猴:年轻时如天仙般美丽,到老了就丑陋如猴。
  生身母不如养身母:也作“生身不如养身重”。
  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贬语,一般指那些做坏事或说坏话的人。
  杀人不过头点地:头点地:即齡。意思是人家已承认错误,不要碰住不放。
  长人不说短话:长人,被无意中影射的人;短话,无意识地影射人的话。
  受哄不受呛:与“吃软不吃硬”意思相同。
  身子得闲嘴得安:意思是人如果不劳动,就没饭吃。
  事不过三:能忍让的事不超过三次。
  事大事小,到时候就了:意思指任何事到时候自有解决的办法,同“车到山前必有路”。
  事从两来,莫怪一人:事有来龙去脉,要从两方找原因。
  拾鸡贼:东啾西瞧、不看正路的样子。
  省了盐,瞎了酱:不该节约的节约,结果造成更大的浪费。
  顺毛驴:顺心的驴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指非常听话的毛驴。
  是亲三分向:亲缘关系有一种相互亲和力。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意指是优是劣实践检验见分晓。
  烧香买,磕头卖:买也买不到,卖也卖不出去。
  谁也没有前后眼:由于缺乏预见性,把事情办坏而常说的宽慰话。
  商量不如强量:意思来软的不如来硬的有效果。
  善门难开,善门难闭:意思是想做好事很难,做了好事不想再做也难。
  天赶地催:不好的事都赶在一块了。
  天冷火也寒:热天离火很远还觉烤得慌,而天冷离火很近不觉热。
  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形容某人从头坏到脚,坏得不能再坏。
  头没脑油脚没汗,白在阳间转一转:民间认为有脑油、出脚汗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讨饭还嫌凉:白接收来的东西还挑剔。
  吐口唾沫砸个坑:说话算数的意思。
  听人劝,吃饱饭:意思是多倾听大伙的意见,就能得到较理想的答案。
  抬举:高抬,看得起的意思。
  低头不见抬头见:意思是每天都见面(是熟人)。
  铁凉了还打这一锤:只能趁热打铁事情才能成功,错过时机无效。
  甜敬:嘴甜讨人喜欢,一般指青少年。
  脱滑:偷懒的意思。
  偷牛逮住拔橛的:橛,拴牛的木桩,牛被人偷走后,误认为拔橛人为偷牛人。蹚浑水:跟随或参与不好的事。
  万恶:指无恶不作的意思。
  五脊六兽:本指屋脊上的动物雕塑。比喻是不知怎样才舒适。
  为了一个虱子,烧了一个大棉袄:意思是得不偿失。
  问客杀鸡:先请示客人再做饭菜。
  污娄:农作物顶部被蚜虫危害变萎缩。
  往南走一'千,不往北走一•砖:从前农民穿着极艰难,南方暖和,冬季不穿棉衣照样冻不着。
  屋檐滴水四指雨:下雨草屋檐滴水时证明有四指雨。
  剜到篮子都是菜:到手的都是好东西。
  雾漏:下零星小雨。
  雾毛雨:牛毛雨。
  小孩口里吐实话:小孩单纯、诚实,实话实说。
  小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小小子,小男孩。从前男孩十岁左右就开始从事田间劳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的事急于求成反而不成。
  向理难向人:理是真理,即对事不对人。
  向客误客:主观希望维护对方,结果害了对方。
  先君子,后小人:熟人相互交易也要讲原则,以免以后出现歧乂。
  先明后不争:先把情况讲清楚,以免以后再发生争执。
  西瓜皮滑倒都是你的事:意思是你不要威吓我,以后有一点麻烦就找你。
  现安鼻子现安眼:为了让人办事而临时套近乎。
  现上轿现扎耳眼:意思是没有准备,急事现办。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比喻能办事的人事前不宣扬,夸夸其谈的不办实事。
  削职拔簧:去掉官职和薪水回家为民。
  俗话落不到空地里:民间流行的俗语多为经验之谈。
  雪叶:零星较大的雪花叫“飘雪叶”。虚饱:由于胃内气体满胀假饱。喜情事:让人高兴地事。
  像死眠香:香4兑皮休眠,不吃不动。比喻人精神萎靡不振。
  像吃碰头奶:羊羔吃奶时向奶头冲撞。比喻乍经大场面不知所措的样子。
  瞎话篓子:意思是说瞎话连篇,可用篓子装。
  瞎猫碰个死老鼠:侥幸得到成功。一物降一物:世上任何东西都是相互制约,如“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一锤子买卖:为取眼前利益不顾后果。
  一秤来百秤走:整批发,零销售。
  一头石南墙上:石,撞。意思是认死理,头撞南墙不回头。
  一枝动百枝摇:意思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步金,一步银:经商做买卖地理位置很重要,好地方“寸土寸金”。
  一只手掖裤腰里:意思是办事不费大劲,很有把握。
  一滴汗珠摔八瓣:指种田人辛苦,饭食来之不易。
  一个巴掌拍不响:意思事出有因,不能全怪一人。
  一分精神一分财:只要打起精神,就能把日子过好。
  一个馍馍上蒸笼:少和多费同样工夫。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意思是成功全靠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同学一起结下了的友谊,连后代也觉得亲密。
  艺多不精:知识门类学多了,很难都精通。
  艺多不压身:多才多艺提高身价。
  有病乱求医:有疑难的事到处找人帮忙。
  雨行旧路:夏季下雨往往出现在老地方,常比喻习惯成自然。
  雨淋坟,出贵人:认为雨淋了刚埋葬老人的坟头,其后代出大官。
  远怕水,近怕鬼:远水不知深浅,近处常听说某处闹鬼,因而每到此处就害怕。
  夜晚千条路,白天卖豆腐:夜晚计划要干的事很多,第二天起来一切照旧。
  咬磨:闲谈中不直接而含沙射影指责他人。
  哑巴太阳:夏季薄云,似遮非遮太阳晒人更厉害。
  要紧要忙:关键时刻。
  盐酱都有他:指喜欢管闲事的人。
  眼尖:眼神好。
  眼巴眼望:望眼欲穿的意思。
  眼馋肚饱:眼见了想吃,但肚里已满。
  眼高鼻子洼:以地位取人的势利眼。
  眼色不济,净揽蠓虫放:硬充有本事的人。
  硬的给脚指盖子样:脚指盖,指甲。指有错误死不承认或有困难硬撑。
  越往客屋里拉,越往茅厕里扎:意思是不受抬举。
  瑶大是瑶大,贼是贼:相传瑶大由于别人误会,偷了东西,后来其真相大白。人们常用来说明好人终归是好人。
  愿情买,愿情卖:意即买卖是双方情愿的事。
  扎古:打扮、修理的意思。
  占窝:事先抢占公共地方。
  只见活人受罪,没见死人享福:对薄养厚葬的不孝子孙的评价。
  挣命:指为过好日子不顾身心健康地拼命劳作。
  争,争,两头空:两人都争,谁也争不到。
  众人是圣人:意思是大家智慧汇集起来会超过圣贤人。
  装疯卖傻:以精神失常的名义干坏事。
  败家子:就是败坏家产、不务正业的人。
  作假:作客时不好意思吃饱喝足。
  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意思是张口向别人索要借钱物,即使不给也不会折本。
  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真人,有一技之长的人。一再显示自己有本事的人反而没本事。
  坠趟子:拖后腿。
  纸糊的耳朵,面糊的心:意思是毫无主张,谁说听谁的。
  指后脑勺:不得人心的人常遭背后议论,同“戳脊梁骨”。
  指山卖磨:比喻做事坑蒙拐骗。
  做你的饭:做好你的饭了,打算治你的事。
  贼不打三年自招:时间长过后,放松警惕,闲谈中主动承认从前干过的事。

知识出处

大宗村志

《大宗村志》

本书记载了大宗村自明朝洪武二年建村开始的历史沿革、自然状况、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宗村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在不同历史涌现出来的知名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