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06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卫生
分类号: R1
页数: 4
页码: 239-242
摘要: 旧社会,大宗村和所有农村一样, 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哪怕是头痛发烧 也要到外村去求郎中。那时卫生条件极 差,经常流行传染病,每年春天,村后 沙滩都会丢弃不少夭折的婴儿。
关键词: 大宗村 卫生

内容

一、简述
  旧社会,大宗村和所有农村一样,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哪怕是头痛发烧也要到外村去求郎中。那时卫生条件极差,经常流行传染病,每年春天,村后沙滩都会丢弃不少夭折的婴儿;如遇一场瘟疫,全村便夺去好多人的生命。在旧社会,村民有病大多无钱医治,小病靠自愈或找嬷嬤扎针,大病等着死,有的死了还不知是何病。有些思想迷信的人,有病求神拜佛,找巫婆神汉,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治疗。村里有一位高茂玲老人,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用单方给妇女治疗产后风,确实救过不少患者。高李氏、高丁氏、杜田氏等几位好嫁嬷,能对崴伤、碰伤的给捋捋包包,对头疼发烧的给扎扎针,或精神上安慰一下,不用花钱,多少还有点效果,有的嬷嬷一直到八十年代都还在为村民服务。
  二、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大宗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生命有了保障。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曾先后聘请大丁庄丁殿喜大夫、仇官庄仇友尧大夫、闵楼村闵凡喜大夫、小于村的于宝朴大夫等来大宗村开办私人诊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意识大大增强,对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宗村三次(1965年、1970年、1972年)聘请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张志福大夫来村开办卫生室,经营方式自负盈亏,助手有宗肇宇(老三组)、宗肇林、孟祥顺,村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张大夫的医术较好,周围村庄有不少患者也慕名前来求医。1971年聘请张开兴大夫来村开办私人诊所。
  1973年,根据农村有关医疗卫生的指示精神,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公社医院分配于宝朴大夫来大宗村。大宗村医疗室赤脚医生有丁德芹、杜厚清、宗承爱、宗肇林等。社员在大队、医疗室看病免费。因当时经济实力不足,加之管理体制、规章制度不健全,合作医疗站于1979年停办。此后,村卫生室就由丁德芹、杜厚清开办起私人诊所。
  1989年,寨子村裴兴界、裴庆邦大夫来大宗村,分别在大宗村四组宗承祥家和田陈矿门口开办私人诊所,为村民就医大大提供了方便。1997年以乡镇医院为核心,同各村建立医疗卫生工作“一体化”(即统一领导、统一供药、统一定价、统一安排医务人员及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统一定任务,超额有奖)。当时大宗村建立卫生室两所,一所是在村内原卫生室,由丁德芹负责,医生有宗绍银、葛全国、郝明柱、郝维菊,另一所是在田陈煤矿对门,由裴庆邦大夫负责,医生有杜厚清、褚衍莉、俞守臣、颜克严、彭迎台。各卫生室人员分工明确,设有兼职会计、出纳员等。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体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体制不健全,缺乏法规制度作保障,于2001年解体。此后仍由本村的丁德芹、杜厚清开办私人诊所,2002年增添褚衍莉零售药品店一处,基本上满足了村民的医疗保健需求。
  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国家于2010年又实行了新的医疗合作制度,大宗村集体负担村民医疗保险金,病号按照指定医院和诊所看病,医药费均按规定比例报销,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大病难的问题。
  三、卫生防疫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讲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开展,首先掀起了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此后各级卫生部门,大搞卫生防疫,使地方传染病、流行病得以遏制。
  过去,大宗村较严重的传染病是寄生虫病、血丝虫病,均为蚊子传播,症状有淋巴管炎,象皮肿等,严重病人腿肿得像水桶,俗称粗腿,1970年前,全村10多人患有此病。1970年至1974年,县卫生部门采取措施大规模防治血丝虫病,对全部人口进行普查,大宗村8人被治愈,基本消灭了这种疾病。
  另外,还有“天花”(俗称痘疮),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天花” 病毒,多在儿童时代“出花”,新中国成立前无条件免疫,皆是自行出花,结痂后留下疤痕就是麻子,严重的还会因此夺去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加强对此类传染病的预防,小孩出生不久就接种“牛痘苗”(俗称种花)。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对“天花”的预防更为简单,对出生婴儿就地在医院注射“牛痘苗”可一生免疫,自此再无“天花” 现象出现。还有如流行性脑膜炎、肺结核(俗称发热病)等,通过定期打预防针,已基本消除。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卫生事业,2003年春夏之季,在全国范围内发生“非典”,大宗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领导对“非典”预防的指示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人员流动,并做好广泛宣传,统一购买预防药品发给村民,预防了“非典”在大宗村发生。与此同时,2003年5月16日大宗集团号召党干部、团员举行爱心捐赠仪式,向“非典”疫区捐款10万元。枣庄市、滕州市领导王序晔、王厚清、党延村、刘玉荣等前来参加了这一活动。
  四、环境卫生
  历史上,大宗村环境卫生条件极差。村民住宅大多狭小,挖粪坑而积肥、饲养家禽家畜,又都在这狭小的空间里。1985年前,村民吃水基本上全靠土井,几十户人家都用瓦罐或水桶到土井打水,罐底桶底沾染的脏物全部带到水井里,井水混浊肮脏,增加了疾病传染的机会,当时人们就有这种说法:“水井是千家的茅厕,太不卫生。”1985年以后,压水井逐步增多,用水卫生初步有所改善。1989年,党支部、村委会为彻底解决村民用水困难和改善卫生条件,投资10万元,兴建水塔一座,塔高25米,井深80米,储水100立方;接着又投资18万元,全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从此,大宗村村民用上了清洁、卫生、方便的自来水。为节约用水,2003年,村又投资2万元,给所有用水户安上水表。村制定了“用水规定”,村民每人每月供水三方,使全村自来水(除特殊情况及夜晚)都能直接压到三楼,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为了村民身心健康,大宗集团于2011年又投资10余万元,从外地调来深井水。
  由于排房规划及环境卫生的需求,传统式的畜禽饲养已不适应。为促进饲养业的发展及利于环卫的管理,村两委专门规划,出20亩土地,投资10万元,在村东、矿北建起饲养基地,扶持伺养专业户发展养殖业,根治了村内“跑养” 或“圈养”家畜家禽对环境的污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投资500万元建有造纸厂、三氯化铁化工厂,效益可观,因造纸厂对环境卫生和水源均有污染,三氯化铁生产所排废气对空气造成污染。党支部、村委会毅然将两厂关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人们做饭基本上全用“地锅灶”“拉风箱”,烧地锅既浪费柴草,又污染空气。为节约柴草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村曾几次派人外出学习改灶技术,使全村用上“节柴灶”,至今有的仍在使用。七十年代末,曾一度推行使用沼气照明、烧火做饭,当时由村集体投资,先在三户村干部家庭实验建造沼气池,然后推行使用,由于装出料困难,故没能广泛使用,以至中止。
  为彻底解决村民做饭、取暖、烟雾污染空气等问题,2000年村投资2000多万元架设天然气管道,村民全部改用天然气做饭,于2011年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为保持村庄街道的环境整洁美观。村委会制订了《卫生绿化管理公约》,公约要求村民:时时保持室内整洁、卫生,物品放置有序。庭院要天天打扫,不随地倒放、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不随地堆放柴草和砖石瓦块,不准在路上(包括自家门前路)堆放障碍物。爱护花草树木,不准践踏攀折,不在公共场所地面、墙壁或任何设施、树木上乱写、乱画、乱刻,不乱扔果皮、杂草、纸片等。村民自觉履行公约已蔚然成风,“以美为荣、以脏为耻”的观念逐步增强。
  村组建了40多人的清洁队,每天按规定时间打扫街道,清理各户各种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
  绿化工人负责管理全村街道两旁花坛中的所有花草树木,包括整修、防虫、浇水、施肥、护理等工作。现在大宗村居住楼房化,整齐排场。街道宽阔平直,两旁路灯林立、花草鲜艳、树木葱绿,昔日脏乱差得到彻底治理,一个井然有序、环境优雅的小康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知识出处

大宗村志

《大宗村志》

本书记载了大宗村自明朝洪武二年建村开始的历史沿革、自然状况、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宗村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在不同历史涌现出来的知名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宗肇宇
相关人物
宗肇林
相关人物
孟祥顺
相关人物
丁德芹
相关人物
杜厚清
相关人物
宗承爱
相关人物
宗肇林
相关人物
褚衍莉
相关人物
俞守臣
相关人物
颜克严
相关人物
彭迎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