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烟台水产志》 图书 |
唯一号: | 150520020210004191 |
颗粒名称: | (二)后勤船保鲜 |
分类号: | U674.4 |
页数: | 2 |
页码: | 223-224 |
摘要: | (二)后勤船保鲜烟台海洋渔业公司,自1963年开始配备“烟冷1号”520马力冷藏船进行海上保鲜。到70年代,国营水产供销部门开始设船携带渔需物资及碎冰出海收购。在渔汛,尤其秋季渤海捕虾时,各船边收购,边拌散冰入舱或装箱加冰入舱,保住了鱼虾鲜度。1975年12月,荣成、长岛、威海,蓬莱,文登5个县(、市)10多只执行后勤任务的海上收购船首次参加山东省水产局组织的南下舟山渔场捕捞生产,由于收购的经济鱼保鲜好,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70年代中期以后,烟台渔业公司自日本又相继引进了“海丰824、827”两只1800马力的中小型冷冻加工船,1980年开始进行海上加工,船冻鲜鱼。1984年,公司拖网渔轮617号、618号也开始冻鱼。6年间,4只船共冻鲜鱼3万多吨。1985年、1986年,烟台渔业公司与烟台市远洋渔业开发公司分别从西德和日本引进了“烟远1号”5000马力的大型生产、冷藏加工船和2300马力、2000马力的中小型冷藏船,增强了全市的海上保鲜能力。 二、陆上保鲜 (一)制冰厂(库) 在清代以前,登莱渔民就已经开始利用土窑储冰保鲜。这种方法在荣成(石岛)、文登、黄县(龙口)、烟台等地尤为盛行。1925年,烟台资本家集股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专供渔轮用冰的“捷敏”制冰厂。有日产20吨制冰池一个、100吨/次贮冰库一间、20吨制冰机2套。30年代初,威海卫商人先后合办了“新光”、“晶明”两处日产各为15吨的小型冰厂,全市日制机冰百吨左右,仅供50多只手缲网渔轮使用。40年代末,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威期间,各冰厂机件大部分被卖掉,所剩“因机器陈旧,产冰效力减低;或因机器拆走,不能继续生产。为此各厂所制之冰,更显鲜少,不足以供给渔船用冰需要”。渔业用冰基本以自然冰为主,每吨售价达80万元(北海币),渔轮部分用冰需派船从大连、天津等地购进。 建国初期,烟台、威海先后建成国营制冰厂。到50年代末, 日产机冰55吨,贮冰合计390吨/次。比建国前分别提高52.8%和160%。 从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烟台渔业公司及各县(市、区)水产供销公司在各渔业港口先后建成一批中小型制冰厂(库),全市制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缓解了集体渔业用冰, 秋汛渤海捕虾的保鲜基本得到保证。 进入80年代,全市捕捞生产不再使用窖藏自然冰。至1986年,全市共建有制冰厂(库)30处,冷藏量3.1万吨,日制冰1703吨,渔业用冰自给有余。 |
关键词: | 烟台市 渔业 渔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