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淡水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58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淡水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15
页码: 207-2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淡水渔业,养殖对象,鱼苗鱼种生产,成鱼养殖,淡水捕捞,经营体制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内容

烟台市属低山丘陵地形,河流、坑塘众多,水库、塘坝星罗棋布,1986 年统计有可供进行淡水养殖水面30多万亩。
  建国前,无专人经营淡水渔业,水面一直处于荒芜之中。
  建国初期,莱阳专区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做过淡水养殖梭鱼试验,1956 年,蓬莱、招远、黄县、掖县先后进行了小水面梭、鲻鱼蓄养并获得一定产量,开创淡水养鱼的先河。1957年,莱阳县后赵旺庄、卢格庄等处开始引进家鱼鱼苗进行人工养殖。1958年,随着大兴水利建造水库,烟台、福山、栖霞、文登、乳山、海阳、莱阳等县(市)拥有淡水资源的渔业社、队,在各级政府"社社都养殖","有水就有鱼"的号召下,先后从江苏、安徽或济南、微山湖等地购进鱼苗、鱼种投放粗养。莱阳鱼种场开始采购家鱼苗培育鱼种。是年,烟台市淡水养殖面积由1957年的130亩激增到6427亩。
  60年代,全市30多座大、中水库相继投入渔业生产,淡水养殖面积逐年增加,至1970年已达1.69万亩,比1958年增长26.4倍。由于鱼苗、鱼种价格较高,平均每亩永面投放量仅百尾左右。回捕率除荣成县后龙河水库可达 10%外,其余各较大水库均未超过2%,渔民年年投鱼不见鱼,淡水鱼产量一直在二三百吨之间。
  70年代全市淡水渔业生产发展较快。1972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鱼种场等单位科技人员组成捕捞队巡回捕捞,水产科研部门成立专门班子加强对淡水资源调查和生产技术指导。1973年秋,在各大库区推广了"赶、拦、 剌、拉"新渔法,捕捞产量大增,淡水养殖面积达到31.2万亩,为烟台市淡水养殖面积最多的一年。70年代,鱼苗、鱼种基本实现自给。随投放密度的加大和捕捞技术的不断改进,淡水鱼产量由1969年的295吨增加到年的 1242吨。
  1978年以来,随着水库养鱼管理体制的改变,淡水养殖由大水面粗养, 逐步转变为以小水面精养为主。从1978年冬季开始,连续几年举办各种类型淡水养鱼训练班,培训了大批社队养鱼技术人员。同时,采取改造鱼池,投放大规格鱼种,开展多品种养殖,以及引进罗非鱼新品种等项措施,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和单位产量与日俱增。
  1980年后,由国家投资在全市13县(市)建成2万亩商品鱼基地。自 1982年起,全市逐步落实了淡水渔业生产责任制,经营管理体制由以前的国社联营,集体经营为主体,普遍实行分级管理,承包经营,旧有以捕为主的生产方式,改变为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各库区共建起8座淡水渔用冷库 (一次冷藏能力1100吨),淡水渔业生产开始走向农工商联合生产经营的道路。1985年,全市水利工程共有养鱼防逃设施195处,捕捞船只213只,渔网具47万平方米;淡水养殖面积26.7万亩,占全市可养殖总面积的8995,淡水产品产量3845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0.7%,其中,淡水鱼养殖产量3823 吨,占淡水产品总产量的99%。
  第一节养殖对象一、鱼类梭鱼属广温广盐性鱼类,海淡水均可生长。50年代初,蓬莱、招远等县从海里捕获1~2寸梭鱼苗投放水库粗养一年,体长达6~7寸,重200 多克,二三年后成鱼体重达2~3公斤。1957年前后,全市普遍放养,生长良好。之后,成为蓬莱县主要淡水养殖对象。
  鲤鱼系广布性底栖鱼类。全市除野鲤外,尚有镜鲤、荷包鲤、禾花鲤和红鲤等几种。近几年,杂交鲤已占多数。莱阳县五龙河,文登县老母猪河历史上就有捕捞野生黑鲤鱼生产的习惯。1957年,牟平县大窑乡渔民,率先从济南搬运鲤鱼等鱼苗13500尾试养。1960年莱阳鱼种场鲤鱼人工孵化成功。 此后逐渐成为全市养殖搭配对象进行人工放养,产量可占总产量30%左右。
  草鱼以苦草、菹草以及被淹没的陆生髙等植物的茎、叶为主食。草鱼与青鱼、鲢鱼、鳙鱼通称四大家鱼,又称中南鱼。1957年,被引种到烟台市水库放养,具有食性单一,生长迅速等特点。3龄以上成熟,体重可达 1~2公斤,与其它家鱼混养,所占比例视草资源盛衰而定,水库养殖一般不超过10%,最大个体重约35公斤。草鱼适合在水质清新的小水面养殖, 鲢鱼又称白鲢,是烟台市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所占比例为60%左右。1964年,莱阳鱼种场首次人工孵化成功,70年代中期,基本满足养殖需要。1985年,全市鱼种场共有鲢鱼亲鱼340组。
  鳙鱼俗称花鲢,喜食浮游动物,是池塘、水库的主要养殖对象,比例不超过15%,具有生长迅速等特点。当年放养的3寸鱼种体重可达0.5公斤以上,最大个体约50公斤。
  罗非鱼原产非洲东部,是一个生长快、食性广、繁殖力强、疾病少的优良养殖种类。1973年4月,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从济南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首次引进200尾莫桑比克罗非鱼在文登县呼雷汤温泉越冬试养,但未能推广。1979年和1981年,莱阳、文登两地分别从济南购进鱼种利用电厂冷却水和温泉水进行保种越冬。1983年全市推开。1985年,烟台市水产研究所以及荣成、文登两地又分别引进红、白罗非鱼和澳大利亚罗非鱼。全市以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居多,但品系不纯。
  另外,还引进团头鲂、三角鲂、鳊鱼、银鲫、细鱗斜颔鲴、白鲫、虹鳟鱼等品种。除虹鳟鱼外,其它都是养鱼的搭配品种。其中,除鲂鱼人工孵化并在庵里、门楼水库占有一定比例外,其余均未进行人工孵化,至今尚未形成生产规模。
  二、 蟹类烟台市入海河流均有中华绒螯蟹生长,自70年代兴修水利堵坝截流后, 其数量明显减少。1983年,掖县等地从日照购进蟹苗围池蓄养进行生产性试验,收效不大。
  三、鳖鳖又名甲鱼,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全市河道、水库、坑塘均有生长,但数量有限。库区群众有钓钩和用笈子捉鳖的习惯。1973年,文登县坤龙水库联营渔业队建池饲养并首次孵出小甲鱼。1980年以来,栖霞、招远、莱阳各地也曾建池养殖,产量甚微。
  四、河蚌育珠 60年代,栖霞、莱阳、黄县、乳山等县利用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育珠成功,但销路不畅,此项生产遂被废弃。1970年威海市水产部门从安徽省引进摺纹冠蚌插片养殖珍珠试验。1985年乳山县白沙滩水产科技人员经过四年试验培育出2.5万只三角帆蚌幼苗,并利用帆蚌育出珍珠。
  五、水生植物蒲、苇、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全市养殖较少.1973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从江苏省苏州市引进2000斤水花生、水葫芦养殖试验成功。经 7个月,繁殖水花生1.7万公斤,并在文登县呼雷汤越冬成功。之后,大米草也被引进,增加了饲料来源。80年代后,水生植物不再作为淡水产品统计产量。
  第二节鱼苗鱼种生产一、 鱼苗孵化 60年代以前,烟台市进行养殖用的家鱼鱼苗,主要购进长江水域人工捕捞的自然苗。1960年,莱阳鱼种场首次进行家鱼鱼苗人工孵化试验。翌年,从五龙河捕获野生鲤鱼一组(一雌一雄),孵出鱼苗10万尾。1964年人工孵化鲢鱼鱼苗成功。1967年在孵化环道利用人工催产(给亲鱼注射激素)方法孵出家鱼鱼苗1000万尾。
  1968年荣成县淡水养殖试验场采用同样办法孵化家鱼苗亦获成功。至60 年代末,莱阳、荣成鱼种场生产的鱼苗已达4000多万尾,占当时全市鱼苗总量的25%,全市鱼苗实现自给,从此结束南运鱼苗进行养殖的历史。70年代初,各大库区鱼苗孵化点相继投产。至1973年,全市孵化鱼苗1.12亿尾,为前10年鱼苗孵化量的总和。及至1975年,全市孵化点共达40多处。
  人工孵化鱼苗主要经过亲鱼培养、催产和孵化3个阶段。各地选择亲鱼鲢鱼3~4龄(年)的重3~5公斤;鳙鱼5~6龄重6~8公斤;草鱼 4~5龄重4~6公斤。对亲鱼催产采用流水刺激和人工注射激素的办法进行。1972年,栖霞县庵里水库、海阳县里店水库、福山县门楼水库、招远县城子水库等渔业联营队鱼种场直接捕捞水库成熟亲鱼催产孵化鱼苗获得成功,为群众性苗种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二、 鱼种培育烟台市淡水鱼种培*有池塘培育和网箱培育两种方法。60年代,仅莱阳等几个国营鱼种场建有培育池,利用人工孵化的鱼苗就地培育出鱼种。1972年, 门楼、庵里水库利用网拦库汊培育大规椅鱼种生长良好,70年代中期文登县温泉动植物养殖试验场等地利用坑塘小水面进行培养鱼种试验效果明显。至70年代末,全市鱼种培育池达千余亩,1985年增加到4070.5亩,生产鱼种 3633.4万尾。其中大、中型小库鱼种池面积为983.5亩,培育鱼种656.6万尾, 小(一)型水库鱼种面积350亩,小(二)型水库鱼种池面积92亩,平塘、 坑塘35亩。
  [=此处为表格页(烟台市鱼苗、鱼种生产统计表(1972~1986年))=] 培育3寸以上大规格鱼种,每亩池塘投放0.61寸以下幼鱼(乌仔)1.5 万尾.管理期间主要施以粪肥、化肥,投放商品饵料以及麸皮、豆饼、瓜干等饲料,1982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在莱西县店埠大队1.68亩池塘内进行大规格鱼种高产培育试验,亩净产获鱼种450.55公斤(计6.4万尾)。是年, 栖霞县水产局在马耳崖水库利用0.7亩池塘培首3寸以上鱼种,亩净产668公斤,创全市最高水平。1983年,烟台市开展罗非鱼养殖,文登、乳山、招远3个县分别利用温泉热进行亲鱼或鱼种越冬保种。1984年,乳山建有百亩专塘罗非鱼鱼种培育池,出苗700万尾,占全市总出苗量的50%,到1985年, 全市共有罗非鱼保种池2万平方米,保种成活率达50%。
  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于1974年在栖霞县庵里水库进行网箱培育鱼种试验,未果。1977年,在福山区门楼水库继续试验,效果良好。该库渔业队用 12个网目为1.1厘米的网箱(总面积555平方米)历时4个月(6~10月)培育出鱼种2784.8尾。其中3寸以上大规格鱼种占65%。以后逐步发展到3亩鱼种网箱,1亩成鱼网箱。1985年,全市大型水库鱼种网箱面积13.28亩。
  三、鱼苗鱼种运输 1956年6月,莱阳专区渔业技术人员在蓬莱县水城捕获梭鱼苗300尾, 鱼苗盛于水桶中,用肩挑、车推运至5公里以外的七里庄水库放养,成活率达95%,此后,用同样方法在黄县、招远、掖县等地试验,运输路程20公里以上,成活率均达95%以上。50年代末,牟平等地在济南、微山运输鱼苗、 鱼种多用帆布桶乘火车载运。1959年,莱阳鱼种场率先用飞机空运鱼苗,各县多有仿效。1965年莱阳鱼种场从安徽省宪湖用飞机空运鱼苗到莱阳后分配到各县,1968年后,鱼苗、鱼种运输多不出省,从济南或各县孵化点搬运,鱼苗采用尼龙袋,鱼种采用帆布篓(桶)等器具。尼龙袋运输,先加水至袋容积的1/2~2/3,放足鱼苗后充氧,然后将袋口束紧即可,也有在尼龙袋外加帆布桶运输。短距离运输通常直接采用帆布桶充氧,效果均佳。
  四、生产单位莱阳鱼种场莱阳鱼种场位于莱阳县火车站南,1958年3月成立,为山东省水产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年7月该场下放莱阳县,隶属于县农业局,1963年8月易名烟台专区莱阳淡水养殖试验场。1964年5月划属烟台专署水产局以后,开始执行上级规定的"三站一场"(即鱼种供应站、技术推广站,淡水养殖工作站和养殖技术试验场)的工作方针,承担全市淡水苗鱼、鱼种供应和技术推广工作。1936年易名山东省烟台地区莱阳淡水养殖试验场。1982年下放莱阳县水产局领导,易现名。
  莱阳县鱼种场是以培育淡水家鱼苗、鱼种的试验场,初建场有鱼池70 亩,动力设备有水泵3台。1985年全场有职工35名,鱼池面积155亩,电机 14台,水泵船2只,捕捞网具长5600米,1960年和1964年,该场进行鲤鱼和鲢鱼鱼苗孵化成功。1967年,家鱼鱼苗孵化量由1966年以前的20万尾,增加到1000万尾。此后,鱼苗孵化量常年保持在3000~5000万尾,1985年达到 10817万尾、鱼种243万尾,总收入28.68万元,盈利9.3万元。
  文登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该场于1973年成立,场址设文登县高村呼雷汤,当时称文登县动植物养殖试验场,其前身为文登县养殖场米山养殖分场。1972年易名文登县淡水养殖试验场。翌年冬,进行莫桑比克罗非鱼越冬试验获得成功。1974年该场移交给米山水库渔业联营队后,场址迁至文登县高村乡呼雷汤易前名。是年4月20日,该场利用温泉进行家鱼鱼苗催产试验,孵化草鱼苗20万尾,翌年5月,孵出鱼苗222万尾。翌年,又进行了莫桑比克罗非鱼搭配家鱼成鱼养殖试验。经过135天,成鱼合亩净产400多公斤。1976年2月 1日场易现名。1981年9月,该场由济南引进203尾尼罗罗非鱼越冬试养获得成功。1985年全场有职工15人,鱼池面积20亩,生产各种鱼苗8900万尾,总收入16.65万元。
  荣成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该场位于荣成县黎明公社海崖村南,1958 年成立,原名荣成县海水养殖试验场,时有鱼种培育池30亩,1964年7月易现名。1965年首次生产家鱼鱼苗100万尾,1974年增加到1700万厚并开始培育 3寸以上鱼种,数量在15万尾以上。1985年有职工18名,鱼池119亩,生产鱼苗1780万尾,鱼种30万尾,总收入6.5万元, 海阳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该场1983年建于海阳县凤城乡西大滩。 1985年有职工14名,鱼池亩,生产鱼苗2750万尾,鱼种SO万尾,总收入9万元。
  乳山县淡水鱼良种场 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与乳山县水产局达成协议,双方投资在乳山县浪暖口西8里处建淡水鱼良种场,翌年5月20日该场成立,有鱼池56个,占地335亩,年生产鱼苗能力 1.5亿尾,为乳山县水产局下属企业单位。
  蓬莱县淡水鱼种场位于蓬莱县潮水镇崔家村,1985年12月建成投产。有职工217人,主要培育成鱼鱼种,为群众淡水养鱼服务。
  烟台巿鱼种场 1960年2月,烟台市人民委员会投资4万元,在市郊只楚镇北阜村动工兴建淡水鱼种场。5月23日该场成立,有鱼池30余亩。是年春,该场先后从微山县购进鱼种406尾,鱼苗1000万尾试养,并种植了10 亩荷花和头米,后该场因管理不善等原因,于1962年撤销。
  (二) 国社联营孵化点烟台市自70年代初期开始建国社联营性质的鱼苗孵化点和鱼种培育点。 至1972年,除莱阳、荣成、文登3个县建有国营鱼种场外,另有栖霞、海阳、福山、招远等县水库渔业联营队也建有鱼种场孵化鱼苗。1973年增加到 15处,孵化鱼苗1.12亿尾,约等于全市1963~1972年^化鱼苗的总和。1985 年为13处,其中大型水库5处,中型水库8处,共孵化鱼苗2277万尾。
  (三)集体鱼种场 1958年栖霞县寨里公社半粟大队建14亩鱼池鱼种场孵化本地鲤、鲫鱼苗。1959年从长江空运家鱼苗进行培育,至1960年共培育鱼苗、鱼种1180万尾,60年代初该场撖销。1959年3月,掖县水产部门在大原乡朱家村西修一面积为25亩的鱼种场。是年,威海羊亭公社北小城大队以及草庙子格个庄和孟家庄鱼种场也建成生产面积为10多亩的淡水鱼种场。70年代,社、队办鱼种场建设较多。1972年海阳县里店、栖霞县庵里、招远县城先后建起集体鱼种场.至1973年,全市集体鱼种场已达12处,孵化鱼苗占全市鱼苗总孵化量的 24.5%。鱼种培育点也由1971年的62处,增加到173处,其中栖霞县鱼种培育点达34处。1980年后,建有鱼种场的村镇主要有栖霞县蛇窝泊、乳山县南黄乡常家庄、招远县东庄乡小丁家和文登县小观乡万家、侯家等地。其中除蛇窝泊缺水未能投入生产外,其余各处场生产较好。1984年,烟台市集体经营的鱼种点为334个,鱼种池面积3740亩,生产鱼种2324万尾. (四)鱼种生产重点户 1982年后,烟台市出现个体淡水鱼种生产专业户,1985年达445户,鱼种池面积3134亩,培育鱼种2268万尾。
  第三节成鱼养殖烟台市淡水成鱼养殖分水库大水面粗养和坑塘等小水面精养两种类型。
  一、水库养鱼烟台市水库养鱼始于50年代中期,养殖品种均为本地所产鲤、鲫、梭、 鲻等。1958年后,各水库投放从江苏、安徽或济南等地购进的青、草、鲢、 鳙家鱼鱼苗、鱼种进行粗养,两年后捕捞,回捕率一般不超过2%。1958~ 1968年,全市各水库共投放鱼苗、鱼种2500万尾,平均每亩投放规格为1〜 1.5寸以下的鱼苗20~30尾。70年代,全市水库放养水面可达10多万亩,鱼苗、鱼种投放密度逐年加大,高者每亩可达100~110尾;低者为50~60尾; 投放鱼苗规格为1.5~2寸,投放品种以鲢鱼为主,鳙鱼、草鱼次之,青鱼最少。1972年后,鳙鱼鱼种投放比例逐渐增加到30~40%。捕捞产量大型水库以莱阳沐浴水库最高,1973年,平均亩产4.5公斤;中型水库以荣成县后龙河水库居首,1971~1976年平均亩产24.5公斤。1972年亩产达到35.2公斤, 1975~1977年间,全市鱼苗、鱼种实现自给,各大、中水库鱼种投放规格均达 3寸左右。每亩投放80~200尾左右。据统计,1960~1977年,全市的门楼、 后龙河、坤龙、庵里4座大、中水库共投放鲢、鳙鱼种5394万尾,其中,庵里水库自1960年即开始投放长江天然家鱼鱼苗,投放密度为4座水库之冠。 1972年后,各水库普遍兴修鱼池配套工程。并施设溢洪道拦鱼网,4座大型水库配备12~20马力动力船,水库养鱼产量逐年提髙。1978年后,水库成鱼养殖转为以小(一)型、小(二)型水库为主。大、中水库仍是粗放型养殖。 至1986年全市1571座水库养殖面积已达18.4万亩,产鱼1780吨,平均亩产10 公斤,其中,小型水库1533座,养殖面积8万多亩,约占全市水库养殖总面积的65%。
  二、 池塘养鱼烟台市的养殖鱼池主要有人工开挖池和自然村头湾及平塘、塘坝等几种。 1957年4月,莱阳县后照旺庄渔民从济南购进万尾体长2.5~3寸鲢鱼鱼种, 在10亩自然湾塘里投放词养。至10月底捕获成鱼1000多公斤,最大体重1.3 公斤。莱阳专署水产科在此召开全区淡水养鱼现场会,推广养鱼经验。1959 年,掖县水产部门在城关壕沟放养鲢鱼苗也获成功。此后,湾塘等小水面养鱼由于鱼苗、鱼种价格较高一直没有展开。70年代初,栖霞、掖县、文登、 荣成等地部分社队先后进行了池塘养鱼试验,因经营管理不当,产量不高, 多数池塘被用来培育鱼种。1978年,库容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划归水利部管理。池塘养鱼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全市集体小水面养鱼面积由1978年的1800亩扩大为15000亩,产量由1978年的65吨增长到500吨。单产 150公斤以上的鱼塘达1037亩,占巳养水面的7%,各县(市)均有亩产250公斤的高产鱼塘养殖典型。其中,栖霞县官道公社渔场亩产达到826公斤。自 1981年起,由国家投资先后在海阳、乳山、文登、荣成、招远、栖霞、莱阳及牟平、福山、烟台等13个县(市)建起商品鱼基地标准鱼池36678亩。 1982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后,池塘养鱼多由联户渔民和专业户承包,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到1985年,全市池塘养鱼水面达到14.5万亩(含小(二)型水库养鱼水面43511亩。)。占淡水养鱼总水面的47%;养殖鱼产量达2889吨,占养殖成鱼总产量的84.8%。1981年~1985 年,全市共开挖精养池3.6万多亩,1985年放养3.1万亩,总产量达200吨。 80年代以后,各地出现一批池塘养鱼高产典型,其中,栖霞县桃村乡大楚留村3亩鱼池平均亩产945公斤,官道乡200多亩鱼池一直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另有海阳县窦疃,文登县侯家连片高产鱼池亩产分别达400公斤和150公斤以上。
  池塘养鱼在技术上,生产单位恪守养鱼技术规范操作。养鱼池塘面积以 5~10亩为限,水深2米左右,通风向阳,灌排方便。对鱼苗的选择和鱼种搭配多以鲢鱼为主,草、鳙鱼次之,鲤、鲫、鱼等为搭配鱼种,每亩放养 3寸以上大规格鱼种550尾。对春放冬捕的池塘采取轮放轮捕,池塘管理以调剂水质(灌、排水和施肥)投饵防病为主。1983年后,池塘养鱼增加罗非鱼等新品种。1984年烟台市水产局组织市水产研究所、市水产养殖公司、牟平县渔技站、文登县水产研究所、乳山县养殖公司的科技人员组成罗非鱼养殖技术指导小组在牟平莒城盐场、文登县泽头盐场和乳山县乳山寨乡的9个鱼池,计72.27亩池塘进行了尼罗罗非鱼专塘养殖试验,对饲料配方,水质调节等饲养管理技术和不同放养密度,不同盐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平均亩产成鱼339公斤,亩纯益449.19元的效果。1985年5月21日,长岛县大钦岛乡南村渔民自泰安市水产局桥沟鱼种场购进300尾罗非鱼种试养, 至10月下旬出池,成活率达95%,总产量达702公斤,并生产鱼苗10万多尾。至1986年罗非鱼养殖遍及全市15个县(市、区)其中牟平县最高亩产达 800公斤。
  [=此处为表格(烟台市淡水成鱼养鎗统计表)=] 三、养鱼经济效益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水库养鱼由国家水利部门或集体渔业社、队投资从南方购进鱼苗试养,回捕率低,收入极少,一般收不回投资,惟荣成县后龙河水库产量稍高,可见收益。该库从1964年到1974年的10年间,投放鱼种万尾,捕鱼365吨,总收入17.5万元,纯收益近15万元,15名劳力年均收入1000元。
  70年代末,开展池塘养鱼,亩产千斤的鱼池纯收入达347元(成鱼斤售价为0.55元)。1980年,培育的大规格鱼种每尾售价6分,亩产3万尾的鱼种池收入可达1885元,纯收益715元。1981年亩产250公斤成鱼养殖池,纯收益321元。1983年后淡水鱼价上升,至1984年,亩产万尾的鱼种池或250公斤的成鱼养殖池,总收入可达1600元,除成本390元,纯收益1210元.一个淡水渔业劳力最少可承包5亩水面,年纯收益在4000元左右。
  第四节淡水捕捞一、渔船渔具早期淡水捕捞多是竭泽而渔不用船网。50年代初期采用浅海捕捞的小渔具捕获鱼苗。60年代中期发展了合成化纤材料的三层挂网。70年代初期,大、中水库开始使用小马力机动渔船,并推广了“赶、拦、刺、拉”联合渔法。至1985年,全市淡水渔船共达143只,其中机动渔船45只,572马力,网渔具458个. [=此处为表格(烟台市淡水渔业渔船渔具统计表( 1960~1986年 ))=] (一)渔船小舢舨分平头、尖头两种。尖头舢舨与海水养殖舢舨相似、船长4.9米,宽1.45米,深0.49米,吃水0.3米,载重600公斤。70年代末,在庵里水库使用玻璃钢舢舨,规格同于尖头舢舨;平头舢舨多系从沿海购来旧船,船体稍小于尖头舢舨,一般船长4~5米,宽1.2~1.4米,型深0.6~0.75米,载重400~500公斤,有一支橹,不用帆。
  机动船 1972年8月11日,烟台市第一只淡水水泵船在门楼水库下水投入使用。船体全长6.舂米,宽2米,型深0.55米。此后,各大、中水库先后配备了12马力或20马力的机动船。12马力机船船体长8米,宽2.3米,型深0.8米,排水量6~7吨,载重2.5吨,航速5~6节;20马力的木质机动船长12米,宽3.3米,型深1米,排水量19吨,载重6~7吨,航速6~7节。70年代,水库增添20马力水泥船用于捕捞作业。
  (二)渔具建国初期渔民捕捞野生鱼多使用投网或密扣小拉网。50年代后期开始用棉、丝刺网及中型拉网。60年代水产科技人员首先在后龙河水库试验成功尼龙刺网和三层挂网,提高了回捕率。70年代,莱阳、文登、栖霞等地试验成功用小围网捕获〓条鱼。利用小张网捕捞库汊小虾,并从莱西县引进了鲤鱼刺网。1982年文登县水产研究所根据罗非鱼挖穴产仔难以捕获的特点,制造了双纲拉网,到1985年,全市淡水捕捞网渔具已达8种,1412个,基本满足生产需要。
  刺网呈长带形,上有浮、下有坠,在水中呈墙状,以网目刺获过往鱼类。根据网目大小可分为草、鲢、鳙鱼刺网和鲤鱼刺网、梭鱼刺网等多种。50年代前,多采用棉线,单丝编制。60年代改为尼龙或胶丝材料,直径为0.35~0.5毫米的网长50米,高4~5米。通常使用20片,傍晚下网,清晨起网,以鱼的栖息水层为底刺和中刺多种下网形式. 拉网呈长带形,状似流网,惟上纲长下纲短,两端有叉纲和曳网,按使用水域和捕获对象分大、中、小3种。
  大拉网长500~1000米,高20~30米,网目14~16厘米,用15~18股乙纶编结。在大、中水库使用,主捕草,鲢、鳙鱼。中拉网和小拉网分别长300米和几十米不等。
  鱼种网网长30~50米,网目0.8~1.1厘米,网布以蚊帐布材料为主。50年代为麻制,60年代改为聚乙烯单丝,主捕鱼苗,亦称鱼苗网。70年代中期,栖霞、文登等地把小拉网改成小围网,在水库捕获〓条鱼,最高网获量达4000公斤以上。
  双纲拉网在中、小拉网下纲外,再加一条拉绠,由吊纲结缚,构成双纲拉网。作业中此纲受力较大,能保持下纲的松驰,使其紧贴水底阻止鱼从下纲中逃走,增产效果明显。1982年,文登县水产研究所研制的这种双纲拉网捕捞罗非鱼比一般拉网增产65%。之后,在全市进行推广,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层挂网由中央一片小目网衣和两片外层大目网衣构成。网具规格为网长40~45米、高4米。中央网衣用4~5毫米胶丝编结。目径10厘米水平缩结0.45。外层网衣用0.8胶丝,目径50厘米。水平缩结为0.45。三层网衣都扎结在上下纲上。作业时,一般数块网联在一起,可捕获家鱼和鲤、鲫等多种鱼类。
  小张网 1974年,文登坤龙水库渔业联营队试用小型张网投放在水库干渠里,一昼夜可捕获顺流而下的河虾40多公斤。以后加以推广。小张网网型呈圆筒状,用6~9股乙纶编结,网目由4厘米缩小到2.5厘米,网囊用目大1.1厘米网片缝成的圆筒,周长300目,其余几节为网片经剪裁缝合而成,网身长12米,网口由两杆支撑,张捕顺流而下的鱼虾。
  二、渔法 1972年9月莱阳县沐浴水库联营渔业队,采用赶拦刺拉联合渔法一网捕鱼4.5万公斤,创当时全省淡水捕捞最高网获量。后推广到各水库捕捞鲢、鳙鱼,提高了回捕率。1975年莱西县产芝水库采用此法网获量达7万公斤。
  赶拦刺拉联合渔法,用船6只,其中赶鱼小马力机船2只。放拦网船和放通道网船各两只。作业时,以机船震动声音赶鱼,鱼走船行,并以伸延至岸边的栏网驱之。把鱼群驱集到拉网场后,立即开始拉网捕鱼。所用拉网网高不得小于拉网场水深3.5倍, 网线不能过细,并要有足够的浮力和沉力以防鱼群逃逸。
  第五节经营体制一、国社联营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市的门楼、米山、后龙河、沐浴、庵里等30多座大、中水库相继建成交由水利部门所设水库管理局(所)实施管理。从1961年起,各局(所)陆续成立捕鱼队,开展以渔为主的多种经营。库区渔业生产,水利设施由国家水利部门投资,渔业劳力由库区所在各社(乡镇)、队(村)出员组成,收益由各社、队与捕鱼队按四六比例分配。70年代前,各队经营不当,多是春组织,秋垮台。1972年,中共烟台地委提出成立库区渔业联营队,各捕鱼队由此易名。是年全市45座大、中水库共成立了43个渔业联营队,各队原国社联营的经营方式改为国社合营。即由水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领导,国家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扶持,水产科研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库区社队投入劳力,渔业收入归库区所在各社、队所有。联营队的渔业劳力参加本社、队集体分配。1979年后,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库也划属国家水利部门管辖,库区渔业生产实行分级管理,承包经营(承包期5~15年不等),水利管理部门从渔业生产利润中提成20%,库区渔业联营队成员转为各库区管理局(所)的合同工或临时工。1986年,全市共有淡水渔业联营队38个,207人,其中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25个;“超产提成”的13个。
  二、集体经营 1958年以前,全市仅有蓬莱、黄县、莱阳、牟平等地部分渔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小水面渔业生产,社内不实行独立核算,渔民参加集体分配。1958~1979年,小(二)型水库及塘坝、平塘属权和经营权统归所在社、队所有,经营单位主要有栖霞县官道(乡),牟平县大窑(乡)、姜格庄(镇)、莒城盐场,荣成县寻山、王连(乡)、崖头、城厢(镇)及石岛镇的蚧口、朱口(村)、乳山县乳山寨(乡),文登县泽头盐场和招远、蓬莱、掖县等部分乡镇。1981年后,各乡镇所属淡水水面部分纳入乡镇企业由其设置的管理机构直接经营;部分承包给专业户、联合体经营。1986年,全市共有乡、村渔场167个、渔业劳力4336人,养殖面积6.8万亩。
  三、个体经营 1978年后,文登、荣成、牟平渔民利用院内,屋后空地筑池养鱼。1982年,落实生产责任制,栖霞、莱阳、招远等地出现淡水渔业专业户,是年,栖霞县养鱼专业户宋宝承包百亩水面养鱼,5年间平均亩产72.2公斤,创全市小(一)型水库养鱼产量最高纪录。至1986年,全市除长岛县外,14县(区、市)共有淡水养鱼专业户2327户,承包水面1.2万亩。其中,淡水家庭养鱼户615户,养鱼面积5125亩,养鱼产量118吨。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