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带养殖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47
颗粒名称: 一、海带养殖效益
分类号: S968
页数: 3
页码: 194-1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业海水养殖经济效益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经济效益

内容

海带是烟台市海水养殖中投资少,成本低,生产比较稳定,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品种。历年产量约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量80%以上;产值约占全市渔业总收入20~30%左右。1978年以前,国家贷款扶持群众性海带养殖的发展,全国执行统一收购、调拨价格,并在产区采取收购和调拨倒挂、财政补贴、销价正常的政策,在物资、化肥、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全市海带在经过"三上三下"较大起伏之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巩固并发展了国营和集体渔业经济。
  60年代中期以前,全市海带以筏式垂养为主,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投入劳力较多,每个劳力养殖海带1.5~2.5亩(每亩400绳)。养殖器材以草绳类为大宗,损坏严重,更新频繁,尽管海带斤单价平均在0.90元, 高于其它水产品价格,但由于亩产量仅在500公斤左右,产值一直较低。 1959年,全市投养海带8954亩,养殖劳力6303人,海带总产2784吨,平均亩产311公斤,86个养殖单位,除烟台养殖场及长岛、荣成、蓬莱、威海等几个国营企业和集体渔队因单位产量较高有盈余外,全市58%的养殖单位亏损.黄县、乳山等地海带养殖连遭失败,赔累百万元以上。
  1964年后,海带养殖开始恢复,经济效益好转。到1966年,全市101个养殖单位,海带平均亩产达1154.5公斤,平均斤成本0.20元左右,亩纯益 686元,人均创纯益2162元, 70年代初,海带滞销,养殖面积压缩,亩单产下降到800公斤(按实收面积计算),全市255个养殖单位年终贷款1612万元。由于多实行渔业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养殖劳力实际收入只略高于60年代中期水平。
  70年代中、末期,海带养殖方法改变,不用倒置,切尖,施肥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人均养殖海带提高到5~10亩(每亩360~400绳),生产海带2000~1万公斤,海带平均亩产增加到1250公斤。由于养殖器材逐步实现尼龙化,防灾能力加强,成本逐年摊销,海带产值约占全市渔业总收入 20~30%,1979年,全市养殖海带8.4万亩,专业劳力2万多人(季节性劳力七八万人),产量9.3万吨,产值8000万元,占全市渔业总收入以40%以上。
  据统计,1964~1979年的16年中,全市共收购海带45.9万吨,总值6.6 亿元,国家税收(5%)3294.5万元,地方附加税(3%)1976.1万元。国营海带育苗场利润658万元,国营养殖场利润768.6万元。海带调拨环节倒挂亏损5369.3万元,兑除国家财政增加收入1327.6万元。由于海带养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海洋捕捞和水产供销业的同步发展。集体渔业16年来,共放养海带76万亩,可增收纯益一亿元以上。其中,荣成县寻山养殖场 1974~1978年连续5年海带养殖获得丰产,海带平均亩产2238公斤,亩产值 1811元,亩成本633元,海带斤成本0.14元,亩纯收益1100多元,从业劳力年均创纯益4698元,成为全市海带养殖经济效益最好的先进典型之一。
  80年代初,全市推广"贝藻间养"等先进技术,海带平均亩产1500公斤 (1985年达1750公斤,较1930年提高18%),在海带严重积压自1964年以来连续8次降价的情况下,亩纯收益仍有提高。1982年,随着各项生产经济责任制的不断落实。尤其是1985年水产品价格放开以后,由于单位产量增加, 价格随行就市,海带养殖产值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市10个县(市、区)集体渔业养殖单位,从1980年到1986年,海带养殖获纯益3亿元以上;劳均年终分配由1980年的761元,提髙到1986年的3001元。其中,以荣成、长岛、 蓬莱、牟平、威海、芝罘等地经济效益增长最为显著。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