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海水养殖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4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海水养殖经济效益
分类号: F326.4
页数: 6
页码: 194-1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业海水养殖经济效益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养殖经济

内容

一、海带养殖效益海带是烟台市海水养殖中投资少,成本低,生产比较稳定,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品种。历年产量约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量80%以上;产值约占全市渔业总收入20~30%左右。1978年以前,国家贷款扶持群众性海带养殖的发展,全国执行统一收购、调拨价格,并在产区采取收购和调拨倒挂、财政补贴、销价正常的政策,在物资、化肥、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全市海带在经过"三上三下"较大起伏之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巩固并发展了国营和集体渔业经济。
  60年代中期以前,全市海带以筏式垂养为主,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投入劳力较多,每个劳力养殖海带1.5~2.5亩(每亩400绳)。养殖器材以草绳类为大宗,损坏严重,更新频繁,尽管海带斤单价平均在0.90元, 高于其它水产品价格,但由于亩产量仅在500公斤左右,产值一直较低。 1959年,全市投养海带8954亩,养殖劳力6303人,海带总产2784吨,平均亩产311公斤,86个养殖单位,除烟台养殖场及长岛、荣成、蓬莱、威海等几个国营企业和集体渔队因单位产量较高有盈余外,全市58%的养殖单位亏损.黄县、乳山等地海带养殖连遭失败,赔累百万元以上。
  1964年后,海带养殖开始恢复,经济效益好转。到1966年,全市101个养殖单位,海带平均亩产达1154.5公斤,平均斤成本0.20元左右,亩纯益 686元,人均创纯益2162元, 70年代初,海带滞销,养殖面积压缩,亩单产下降到800公斤(按实收面积计算),全市255个养殖单位年终贷款1612万元。由于多实行渔业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养殖劳力实际收入只略高于60年代中期水平。
  70年代中、末期,海带养殖方法改变,不用倒置,切尖,施肥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人均养殖海带提高到5~10亩(每亩360~400绳),生产海带2000~1万公斤,海带平均亩产增加到1250公斤。由于养殖器材逐步实现尼龙化,防灾能力加强,成本逐年摊销,海带产值约占全市渔业总收入 20~30%,1979年,全市养殖海带8.4万亩,专业劳力2万多人(季节性劳力七八万人),产量9.3万吨,产值8000万元,占全市渔业总收入以40%以上。
  据统计,1964~1979年的16年中,全市共收购海带45.9万吨,总值6.6 亿元,国家税收(5%)3294.5万元,地方附加税(3%)1976.1万元。国营海带育苗场利润658万元,国营养殖场利润768.6万元。海带调拨环节倒挂亏损5369.3万元,兑除国家财政增加收入1327.6万元。由于海带养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海洋捕捞和水产供销业的同步发展。集体渔业16年来,共放养海带76万亩,可增收纯益一亿元以上。其中,荣成县寻山养殖场 1974~1978年连续5年海带养殖获得丰产,海带平均亩产2238公斤,亩产值 1811元,亩成本633元,海带斤成本0.14元,亩纯收益1100多元,从业劳力年均创纯益4698元,成为全市海带养殖经济效益最好的先进典型之一。
  80年代初,全市推广"贝藻间养"等先进技术,海带平均亩产1500公斤 (1985年达1750公斤,较1930年提高18%),在海带严重积压自1964年以来连续8次降价的情况下,亩纯收益仍有提高。1982年,随着各项生产经济责任制的不断落实。尤其是1985年水产品价格放开以后,由于单位产量增加, 价格随行就市,海带养殖产值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市10个县(市、区)集体渔业养殖单位,从1980年到1986年,海带养殖获纯益3亿元以上;劳均年终分配由1980年的761元,提髙到1986年的3001元。其中,以荣成、长岛、 蓬莱、牟平、威海、芝罘等地经济效益增长最为显著。
  二、对虾养殖效益烟台市自1978年开始大面积养殖对虾,到1982年一直以粗养为主。由于池水较浅(一般不超过1米),管理不善,成本较高,产量偏低,养虾效益较差。据统计,1980年,全市养虾5.4万亩,对虾收获率为19.8%,虾体长11 厘米,平均亩产对虾18.5公斤,全巿9个县(市)67个生产单位有1/3亏损。
  1981年,养虾面积增加到7.5万亩,产虾1363吨,总收入3 总成本 374万元,斤成本1.49元,斤虾产值1.51元(饵料成本占斤成本80%),共盈利6万元。由于自然灾害侵袭,对虾捕获率仅达11.6%,全市86个养虾单位仍有35个亏损。
  1982年,全市实养对虾面积达9万亩,较1981年增加2万多亩;养虾单位由1981年的86个增加到123个。由于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取得突破, 虾苗基础较好,在自然灾害连续侵袭下,对虾总产达1302吨,平均亩产 14.4公斤,40.7%的养殖单位有盈余。
  1983年,全市狠抓了虾池改造和科学管理,对虾实收7.6万亩,平均亩产27公斤。其中,亩产40公斤以上的虾池1.4万亩,占放养总面积18%;对虾总值766.7万元,比1982年提高113%;斤产值1.83元,斤成本1.45元,生产环节总盈余164.7万元。全市10个养虾县(市),99个养虾单位、103个养虾专业户中,有6个县(市)、67个单位、100个专业户有盈余,扭转了全市长期以来养虾效益较差的局面。乳山县养虾1.2万亩,总产601吨,平均亩产 50.5公斤,总值243.8万元,斤值2.02元,总成本181.4万元,生产环节总盈余63万元,成为全市第一个亩产过百斤,效益较好的养虾县;文登县103个养虾专业户,承包虾池3228亩,产虾11.4万斤,生产环节总盈余13.6万元, [=此处为表格页(烟台市海带养殖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统计表(1979~1986年))=] 注:1.此表数字由烟台市水产局生产科提供。
  2."渔业单位"中'包括荣成、威海、长岛、蓬茱、掖县、乳山、文登、黄县、福山、芝罘10个县(市、区)的海水杜办养殖场、 队联营养殖场队、队联营养殖场、贝类杜办养殖场及数量极少的社办捕捞队和渔农结合实际单独核算的渔业队。
  3 1985年以后数字包括以海带为主的贻贝、对虾、扇贝数。
  其中盈利万元以上的6户、5000元以上的4户、1000元以上的14户。
  1984年,全市养虾水面达10万亩,产虾3150多吨,平均亩产31公斤,总产值1540多元,生产环节总盈利273万元,比1983年增长30%,发展了文登、 乳山、荣成、牟平4个养虾基地县。全市2万亩虾池亩产超50~100公斤,养虾万元户增加到18个。
  1985年,全市13个养虾县(市、区)、127个养虾单位、278个养虾专业户共养虾12万亩,产虾4838吨,平均亩产40.3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亩产过百斤的县增加到3个,共养虾4万多亩,占养虾总面积的33.6%,由于价格放开, 斤虾利润提高了1.50元,总利润达1767.3万元,是烟台市养虾创利最高的一年, 对虾成为仅次于海带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养殖品种。其中,经济效益较好的掖县土山镇养虾场和牟平县宁海镇养虾场亩纯益分别达800元和400元;掖县海沧三村养虾专业户焦延德养虾纯收入达22万元,成为山东省第一养虾专业大户。
  1986年,全市养虾总面积达13.7万亩,总产7505吨,平均亩产55公斤, 产量、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年,烟台市芝罘水产开发实业总公司在 2.26亩虾池投虾苗8万尾,进行集约化养成试验,产虾1360.9公斤(斤虾按 11.67元计),总产值31766元,获纯益2.4万元,每亩水面创值10574元。斤虾成本2.89元,斤虾创值8.87元,人均创值2.4万元,各项指标均列全国最高水平' 80年代中期,全市尚有1/3的水面亩单产仍在三四十斤左右徘徊,影响了全市养虾效益的均衡发展。
  三、扇贝养殖效益烟台市养殖的扇贝有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两种。1984年以前,以柑孔扇贝为主。由于受海区、育苗、养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产量不一, 效益参差不齐。据养殖面积最多的长岛县统计,80年代中期采取专养方式的扇贝,每亩长55米聚乙烯绠筏架6行,共放养苗种10万粒,分装416笼,平均亩产鲜贝约3500公斤,(按单价1.00元计)产值为3500元,每亩所需费用支出计2624.2元,兑除亩盈纯益875.80元。按一个养殖劳力养4亩计,可创纯益3503.2元;采取贝藻间养的扇贝产量同于单养法,产值亦相同,但间养费用减少到2331元,兑除亩盈纯益1169元。按一个劳力养4亩计算,共创纯益4676元。
  1984年,烟台市部分单位进行了海湾扇贝生产性养成试验,总产3100吨,亩单产为2500~3000公斤。由于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养殖器材损坏较轻, 产值高于栉孔扇贝。
  1985年,全市共养殖扇贝8000亩(采收4600亩),总产8244吨(其中当年育苗养成海湾扇贝290亩,产贝700吨)、总产值约2000万元,纯益近1000 万元。
  1985~1986年,芝罘、掖县、牟平等地分别进行了海湾扇贝高产养成试验,以牟平县养马岛海区试验结果最好,亩产4821.8公斤、亩盈利7031.5 元.由于海珍品价格上涨,扇贝养殖的经济效益仍有增无减。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