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参增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42
颗粒名称: 一、海参增养殖
分类号: S968.9
页数: 2
页码: 191-192
摘要: 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业海水增养殖海洋经济生物增养殖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内容

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员对芝罘岛、俚岛、 长岛等地的海参生态分布、生长繁殖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在海带养殖区试养海参和采取限制采捕期、投石筑矶、移植轮采等措施,建立良好的海参养殖生态环境。50年代末~60年代初,荣成、海阳、乳山、长岛等地养殖单位先后进行了小规模的海参移植、放流增殖和人工育苗试验,初步取得成效。
  60年代后期,海参资源日趋贫乏,各级水产行政管理、科研部门在制定章则保护海参资源的同时,开展了海参生产性的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试验,取得显著效果。
  1972~1974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与长岛县科技、生产部门合作,成功地进行了海参人工孵化、育苗养成试验,并在后口湾先后投放海参(耳状)幼体25亿个,体长0.5厘米以上幼参30余万个,同时利用人工养殖两周年的刺参培育成功第二代幼参。
  70年代末,烟台(崆峒岛)、黄县(桑岛)、牟平县(养马岛)、长岛县(南长山岛)海参增殖站(点)建成投产。到1980年,共培育投放稚、幼参60多万头。同时,黄海水产研究所与荣成县俚岛海珍品育苗场合作在马山港做刺参围网养殖试验。
  1982年,烟台地区水产局拨款30万元,投入蓬莱、烟台、福山、牟平、威海5个县(市)进行海参投石增殖,并在全市普遍加强了对海参的封护管理,封养面积达3.8万亩,移植3.5万头,幼参养成14.7万头,投放稚参270 万头。
  80年代初,威海、蓬莱、福山、海阳、掖县海珍品育苗场(室)及中科院渤海水产增殖试验基地长岛增殖试验站相继建成并广泛地开展了海参人工育苗、放流增殖试验。
  从1981年开始,黄海水产研究所在蓬莱县刘家旺海区首次进行了人工投放鱼礁试验。翌年,在该县马格庄、芦洋海区又投石1100立方米,增殖区达 110亩(1985年调查,该区刺参密度由筑礁、投石前的每平方米0.3~1头, 增加到3.25头,增长85%以上)。1984年,由黄海所指导,在刘家旺和抹直口又投放了组袋式刺参人工礁460个,诱参增殖效果明显。
  在1983~1985年间,各科研单位进行投石、筑礁的海区还有威海的小石岛、杨家湾;荣成的东山、褚岛、寻山;长岛的北城、马枪石等地。其中, 长岛县1983年3月~1984年9月,共投石4.2万立方米,筑成条垄式参田420 亩,全县布点27个,投放人工培育的参苗62万头(1985年,投石区刺参密度每平方米达3.3个,平均体重186.3克;未投石对照区为每14平方米有参1头, 体重180克);投放"83—1"型正方体钢筋混凝土件鱼礁282个。1985年 5~8月,荣成水研所在桑沟湾等地投石框架式和屋顶型水泥件人工育礁401 个,海参增殖效果明显提高。蓬莱县人工海参礁海参平均单位分布面积为投礁前的5倍。
  1986年,全市海参增殖投石达10万多立方米,投放参苗300多万头,增殖面积达4500亩,海参产量2.4万公斤。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