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贝类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贝类养殖
分类号: S968.3
页数: 6
页码: 186-19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业海水增养殖贝类养殖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贝类养殖

内容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及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分别在芝罘区、长岛、掖县等地还进行了斑鱼祭、黄盖鲽、燕鳐、绿鳍、马面纯和福寿鱼等品种的人工育苗和养成试验,均未形成生产规模。
  第三节贝类养殖一、扇贝养殖全市扇贝生产在50年代以前,停留在只捕不养的阶段。1957年,荣成县俚岛养殖场采用筏式和底播放流养幼贝6000个,翌年, 扇贝达7.5~7.9厘米,试验初获成功。1958年6月该场又对扇贝进行了人工孵化试验。 1959年5月,烟台养殖场从俚岛移种1505个,在烟台东炮台设置6台筏架上悬挂以扇贝壳为主的附苗器进行半人工采苗,获得少量壳高为3~4毫米的贝苗。60年代初,该场连续3次从长岛县移植种扇贝1450公斤,分别投放在烟台山下、西浪坝外、东炮台,二担岛等地进行自然繁殖。1963年6月,该场从长岛县移植3~5龄种贝500公斤,在二担岛进行了扇贝筏式和海底半人工采苗试验,发现在1.5~2.5米深水层为附苗最佳水层;扇贝壳为最佳采苗器。此后,扇贝养殖试验中辍达10年之久。 1974年春,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同长岛县水产局、砣矶后口大队;烟台养殖场同地区水产研究所合作,分别在长岛县后口村,烟台金沟寨进行栉孔扇贝人工孵化、育苗试验,育出幼贝2200个和1000余个。 70年代中期,山东省水产学校教师王如才分别在荣成县褚岛、宁津所,青鱼滩、嘉鱼旺、瓦屋石、寻山和烟台金沟寨、西口、长岛县南隍城、后口等地海区与当地科研、生产部门合作进行了小面积的扇贝半人工采苗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烟台养殖场在金沟寨进行海上人工采苗也取得了成功。 从1973年开始到1 977年,荣成、长岛、威海3处养殖场及山东水产学校利用笼养和吊耳法分别进行了扇贝筏式海上养成试验,结果优劣不一。由于缺乏种苗,全市扇贝养殖一直处于中间试验阶段。 1978年6月7日~7月6日,受国家水产总局委托,全国首次扇贝养殖训练班在长岛后口村县海珍品试验场举办,全国沿海9个省市,50多人参加学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海阳、文登、乳山、烟台、荣成、威海、蓬莱、黄县、福山、牟平各县(市)相继突破扇贝人工育苗关,并进行了生产试验。1980年,全市9个县(市)在4380立方米的水体中,共培育出0.5公分以上幼贝8690多万粒,比1979年增加3.5倍。全市扇贝放养面积由1976年的5亩,增加到297亩,扇贝养殖由试验阶段开始向大面积生产过渡。 1979年,长岛县砣矶、 隍城、 钦岛等地扇贝大面积半人工采苗获得成功。在1980~1984年的5年间,全县共采苗32亿粒(产值800万元、纯益600万元),除供应本县外,还支援了威海、烟台、蓬莱、招远及河北秦皇岛等地用苗。其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荣成、长岛县水产研究所及烟台市水产局、山东省水产学校等部门与当地生产单位合作分别成功地进行了缩短扇贝养成期、扇贝与海带间养、扇贝半人工采苗和不同器材,不同方式的中间育成试验,逐渐形成以筏式套网笼养为主的扇贝养成技术。 1983年春,烟台海带育苗场、蓬莱县马格庄海珍品增殖站、烟台养殖场等单位分别与省、市水产科研部门合作,从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大连水产养殖公司引种进行夏威夷扇贝人工育苗试验。蓬莱马格庄增殖站在省海养所的指导下,首次育出稚贝4万个,经半年时间的海上暂养,仅剩幼贝2000个。翌年,试验停顿。栉孔扇贝的半人工采苗仍在全市沿海加紧进行。 1984年,市水研所由中科院海研所首次引进(50个)海湾扇贝高产新品种,同芝罘区水产养殖公司协作,在二担岛进行人工育苗试验,获0.5厘米以上幼贝7.5万个。1985年,芝罘、文登、乳山、招远、威海、荣成等11个县(市、区)同时进行海湾扇贝人工育苗、养成试验,养殖面积扩大到390亩(全部采用笼养)。是年,烟台市水产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该所和市水产养殖公司在乳山县海珍品试验场150立方米水体中育出稚贝2.4亿粒,支援了省内50多个单位的养殖生产。在山东省海湾扇贝人工育苗养殖技术交流会上,乳山、荣成、招远等县受到山东省水产局的表彰。是年,全市扇贝养殖达8000亩(采收面积4600亩)、产量达8244吨。比1984年增产1.5倍。到1986年,全市扇贝养殖面积突破1万亩。除掖县、莱阳、栖霞外,有12个县(市、区)开展扇贝养殖,总产量达2.15万吨,占全国扇贝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长岛县发展扇贝6900亩,产鲜贝1.6万吨,分别占全市扇贝养殖总面积、总产量的67.7%和74.7%,成为全国最大的扇贝生产基地。 二、贻贝养殖烟台市紫贻贝人工养殖试验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烟台养殖场, 荣成(俚岛)及长岛县养殖场分别进行了移植和插桩悬养,网衣兜养、条筐盛养、海底礁石播养等方式进行试养。 1963年5~6月,烟台养殖场在二担岛首次进行了紫贻贝人工孵化、育苗试验。是年秋,利用人工培育的稚贝和自然贝苗进行了红棕绳、贝壳、竹板等不同附苗器材的养殖试验,取得一定效果。由于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均未突破,两地贻贝养殖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70年代初,荣成、烟台、威海、文登、长岛、乳山、海阳等7个县(市)利用采捞的自然苗先后进行了人工试养。到1972年,全市首次放养贻贝85亩(计2.7万绳)。为解决苗源,是年春,以烟台养殖场为主,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及山东省水产学校等5个单位组成紫贻贝人工育苗小组,在芝罘湾(金沟寨等地)进行贻贝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试验和调查研究,并对全市贻贝的生长繁殖规律进行了探讨。197 3年秋,该组进行的紫贻贝人工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及饵料培育、筏式人工养成等技术先后取得成功,为山东省贻贝养殖全面展开在理论上、技术上进行了准备。烟台市水产局在沿海推广西口村养殖队的“保绠采苗”经验,芝罘湾、四十里湾逐渐成为贻贝天然采苗场。之后,威海湾采苗场的确立,也为全市开展贻贝养殖提供了新的苗源。 1974年,蓬莱初旺渔队在海带筏架上悬挂贻贝,因效益较差,间养生产未能引起重视。翌年,烟台养殖场首先进行了贻贝与海带的间养试验。到1977年,先后进行贝藻间养生产性试验的有烟台、威海养殖场、蓬莱县大季家公社赵家大队、荣成县养殖场等几个单位均取得贻贝、海带高产丰收,一度推动了全市贻贝养殖的发展。黄县、长岛等地贻贝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1977年,全市贻贝放养面积达2.39万亩,养殖产量达4.25吨,分别占山东省贻贝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1%和85%。 70年代末,贻贝滞销,价格下调50%,多数单位亏损停养。到1980年,全市贻贝养殖面积减少到4302亩、产量下降到1.3万吨。80年代初期,随着养虾业的迅速发展,贻贝作为对虾重要的动物性饵料得到相应发展。1981年后,全市普遍推广了烟台养殖场,蓬莱县大季家初旺渔队、荣成县崂山公社养殖场的贻贝、海带大面积间养生产经验,并采用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和文登县水产局在70年代末试验成功的深水海区长苗绳进行贻贝养殖技术。多数单位实行一年两作(春采秋收;秋包春收),贻贝养殖平均亩产上升到3000~4000公斤;斤成本下降到0.005元以下,经济效益大增,全市贻贝养殖产量和放养面积逐年回升,除满足全市对虾养殖的饵料需求外,并部分销鲜,活跃了市场. 1986年,全市有芝罘,福山、威海、蓬莱、黄县,海阳、乳山、牟平、文登、荣成、长岛11个县(市、区)开展贻贝养殖。.面积达9304亩、总产4.4万吨,平均亩产4771公斤,分别占全市海水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3%和23.80%。 三、泥蚶养殖、 据记载,早在清代,文登县张家埠沿海渔民就已经开始采集自然生长的蚶苗进行撒播护养。之后,荣成、乳山、海阳等地渔民仿效养殖,泥蚶产量大增,并远销闽、浙、沪、苏等地。1943年冬,泥蚶遭受冻害,加之日军封锁,运销困难,养蚶业受挫,直到1946年方得恢复。据乳山县港里区统计, 从事养蚶渔民(多妇女劳力)达1118人,产蚶305吨。 1949年秋,烟台养殖场在文登县张家埠建立分场开展泥蚶养殖,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国营滩涂贝类养殖场。翌年,荣成县(俚岛)养殖场也开始兼养泥蚶。到1954年,国营场蚶田发展到1232亩、产蚶166.5吨。 1956年春,国营养贝场撤销,蚶田全部移交当地渔业合作社经营。 1958年秋,乳山、荣成、文登各县国营养殖场建立后,泥蚶养殖一度有较快发展,各地先后增加了专业养殖人员,加强了对泥蚶的封滩护养。威海从文登县五垒岛港引进种苗在泥沙滩试养成功。 60年代初,受自然灾害影响,社办贝类养殖场先后撤销,专业养殖队纷纷解散,蚶苗被酷捕滥采,资源急剧下降。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后,泥蚶养殖很快得到恢复。到1965年,全市共成立68个以泥蚶养殖为主的专业队,养殖人员增加到330人。部分社、队开始进行人工采苗培育试验,在大规模生产中,蚶苗成活率达40~60%,泥蚶养殖由护养逐步转变为建池精养,乳山县西浤、文登县张家埠、荣成县东慕家成为全市泥蚶养殖的主要生产基地;乳山湾成为良好的天然苗场。是年11月,烟台市水产局在乳山县召开滩涂养殖现场会,在全市推广该县养殖经验。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乳山县水产局、荣成县黎明公社滩涂贝类养殖场及山东海洋学院先后试验成功了“泥蚶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 “泥蚶蓄池越冬”,使泥蚶越冬死亡率由70年代初期以前的30~50%(最高达90%),降低到5%以下,并减轻了初冬季节捕蚶劳动强度,提高了蚶苗南运效率,乳山县蚶苗越冬经验在全市推广;荣成黎明场被列为省、市滩涂贝类养殖先进单位。
  70年代后期,荣成县进行堵海建(水)库造田,毁滩7500多亩,该县养蚶业受损。到1980年,全县14个滩涂区6个被毁,58个专业养殖队员只剩下 12个,余者被迫解散,全市泥蚶养殖受到严重影响。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海阳、乳山、文登各县落实经济责任制,对滩涂实行确权管理,泥蚶养殖面积迅速增加。1983年后,乳山县率先实行泥蚶户养和联户养殖,养殖人员由原来的450人增加到600多人;养殖面积由1.8万亩, 扩大到2.3万亩。1984年,该县西浤辛家村滩涂养殖专业户辛启泰承包80亩滩涂,年产泥蚶等贝类140吨,成为山东省最大的贝类养殖专业户。是年,文登县水产研究所与市养殖公司合作进行"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研究",为大量解决泥蚶苗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全市泥蚶养殖出现了国营、 集体、联合体和专业户一齐上的局面。1986年,全市泥蚶养殖面积达2.3万亩,占全市泥蚶分布总面积的56%;泥蚶总产747吨,约占全市滩涂贝类总产量的9%。
  四、其它贝类养殖在烟台市滩涂贝类养殖中,除泥蚶外,尚有菲律宾蛤、文蛤、青蛤、牡蛎、缢〓等几个主要品种。其中,缢〓为80年代移植品种,其它滩贝均为当地自然分布面积较广,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优势品种。1986年,全市共放养各种蛤类、缢〓及牡蛎4.5万亩,总产7682吨。
  历史上,各种滩贝皆以粗养和人工护养为主。1923年,山东省立试验场对长岛县庙岛一带牡蛎做过调查,述其"肉味丰美,胜于珠贝〓〓等类,吾东人最喜食之,倘能限期禁捕,以保护产卵及稚蛎发育,将来收效甚大,实为该岛民之利源"。日军侵占烟台期间,曾于马岛东端岩礁区打橛,用铁丝把牡蛎串起来吊挂在木橛上放养。
  建国后,滩涂养殖以护养为主。50年代末,荣成、文登、长岛各县的滩贝养殖逐渐恢复起来。1963年4月,荣成县在龙山后村投石养殖牡蛎进行插竹采苗,全县养蛎300多亩,并支援烟台、乳山、青岛等地。60年代中期以后,全市广泛开展的滩贝科研活动,推动了滩贝养殖的发展。1960年,黄县对千亩牡蛎进行了封滩护养,产蛎百吨以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乳山县邹格渔队同烟台养殖场合作,分别进行了牡蛎、菲律宾蛤等人工采苗和养殖生产性试验,取得明显效果;1967年与1970年,荣成县王连东慕家在软泥滩播养菲律宾蛤增重数倍;70年代初期,掖县水产局同该县珍珠公社养殖队合作,采用"线拦法"试养文蛤,防止"跑滩",共采捕暂养文蛤500吨。 1970~1978年,掖县共移植暂养出口活文蛤1.7万吨:1975年高达3000多吨; 获纯益336万元。80年代后,由于采捕过度,海水污染,文蛤暂养产量逐年下降。1974年9月,乳山县贝类养殖试验场正式成立,该场与烟台养殖场、 山东省水产学校、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合作先后进行了青蛤、菲律宾蛤等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和稚贝蓄养试验初获成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乳山、 海阳、牟平、文登、烟台等地生产、科研部门与市水所、省水校合作又先后进行了"青蛤人工育苗与放流增殖"、"紫石房蛤生态及人工育苗与海上过渡"、 "寻氏肌蛤的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形态和人工育苗"等项试验,但滩贝生产一直没有得到较快发展。
  从1982年冬到1983年春,乳山县滩涂开发首先实行专业承包,联产到户,滩涂精养面积占已养面积80%以上。是年10月,烟台地区水产局在乳山、文登两县召开滩涂开发利用现场会,贯彻全国海水养殖工作会议精神, 推广乳山滩涂养殖经验,加强了人工护养管理,精养面积不断扩大,全市滩贝养殖面积及蛤类、牡蛎等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1986年4月8~11日, 市水产研究所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引进缢〓苗种4150多公斤,在海阳县何家村进行移植试验,试养36亩,亩产1400多公斤,为全市滩涂贝类养殖开发了一个新品种,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