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鱼虾类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鱼虾类养殖
分类号: S968
页数: 5
页码: 182-1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业生产海水增养殖鱼虾类养殖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海水养殖

内容

一、对虾养殖文登县侯家区后岛乡渔民于1956年在该乡西北海滩上挖沟筑坝,修建30亩虾池,在全国率先开始人工试养对虾,后因防潮坝被海水冲塌,试验失败。1957年,养虾业在文登县以鱼虾混养方式扩展到4个区,养殖面积达1200亩。 1958~1960年,乳山县双峰庄、海阳县大埠圈、掖县黑港口和三山岛、文登县长会口、荣成县林家流、黄县北皂、牟乎县孙家疃、威海市和蓬莱县等地先后建不同类型港养池进行鱼虾混养试验,养虾效果不佳。 烟台养殖场,于1959年和1963年分别在烟台芝罘岛与黄县龙口人工掘池和利用自然港湾堵池进行养虾试验,为港养对虾积累了经验。山东海洋学院于1965~1968年间,承担国家科委下达的“重要港湾、滩涂调查和利用”的研究课题,同乳山县水产局、县海阳所辛家大队合作,利用双峰庄渔港进行了鱼虾混养和以对虾为主的不同养殖方法试验。至1968年,全市共有乳山县金港、双峰庄;文登县后岛、西海庄、龙门港等5个点进行了养虾试验,养殖对虾4893亩(含即墨县),其中单养对虾340亩,共产虾4.5吨,部分个体达到出口商品标准。 1969~1972年,文登县后岛大队先后同县水产局、烟台养殖场、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532亩港养池中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对虾精养生产试验。4年间,共产虾8.32吨,并总结出“彻底清池、提前肥水、及时纳水、合理放养、精工饲养、防洪防害、适时出池”等经验,推动了全市养虾业的发展。 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进行较大面积养虾试验的地方尚有海阳县东田埠头;牟平县港崖、林北、孙家滩3处盐场;荣成县大泊子、靖海两处盐场和邱家大队及乳山县金港潮汐发电站等地。到1975年,开展对虾养殖的有文登、乳山、荣成、海阳、牟平、掖县等7个县8个盐场、 2个试验场,共7343亩,产虾34.3吨。其中,文登县8个养虾单位产对虾27.9吨,占全市养虾总产量的81.4%。对虾精养面积2141亩,占养虾总面积的29.2%。 翌年1月,烟台地区水产局在文登县召开了对虾养殖经验交流会议,强调抓好养虾中的水、饵、苗、精、密、管6个环节,促进了全市养殖向纵深发展. 1978年,文登县被国家水产总局选定为全国对虾养殖基地试点之一,投资160万元,新建虾池9000亩,利用自然虾苗和天然饵料进行大水面养殖,产虾174.3吨,盈利15.24万元。是年,黄海所与文登县小观公社养殖场合作进行对虾精养高产试验,在4个面积为2亩的土池中总产对虾391、5.3公斤,平均亩产489.5公斤,其中有两个池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达551公斤,创当时全国对虾养殖亩产最高记录。是年,威海、掖县首次分别试养对虾60亩和40亩,收获对虾900和2100公斤。
  1979年,专事经营养殖对虾出口的中国水产养殖公司成立,全市养虾基地的建设加快速度。1979~1980年,文登、乳山、荣成、牟平、掖县、莱阳6县养虾基地和一大批中小虾池及9处对虾育苗场相继建成投产,全市人工育苗9800多万尾,占全市养虾用苗量40%,对虾产量约占山东省对虾总产量的80%。但由于饵料成本过高,虾苗成活率偏低,加之管理措施不善,致使对虾养殖一直停留在粗养阶段,全市平均亩产18.5公斤,虾体只有11厘米左右,1/3以上的养虾单位亏损。
  1981年,在山东海洋学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部门的指导下,文登、莱阳、荣成、乳山、牟平等地对虾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全市9个育苗单位人工育苗6.47亿尾。对虾养殖扩大到10个县(市)的86个单位,放养面积达7.5万亩,在连续遭受大旱、高温、高盐以及大海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对虾总产值达1256吨,比1979年增加2.2倍。
  1982年,烟台地区水产局承担国家水产总局下达的“对虾养殖技术研究”攻关课题,以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为主,在牟平县城关等地进行了500亩以下中小水面对虾精养高产试验,亩产对虾过百斤。是年,全市9万亩虾池中精养面积约占1/5以上,平均亩产25公斤以上的虾池1.2亩,占养虾总面积12.8%。
  1983年,全市养虾生产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文登县率先发展了103个养虾专业户,开发滩涂3206亩,产虾60吨。在管理中,各地普遍加强了对虾池的改造,加深池水,广开饵料资源,试投人工合成饵料,提高虾池换水能力,全市67.6%的养虾单位,97%的养虾专业户生产环节有盈余,一举扭转养虾业多年来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
  1984年后,对虾收购价格提高,全市对虾养殖发展迅猛,到1986年,全市对虾放养面积达13.7万亩,比1984年增加了7000亩,其中,精养面积达9万亩,比1985年增加4万亩。由于精养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虾总产达7506吨,比1985年增长55%,分别占全省对虾放养面积和总产量的39%和43.7%;对虾平均亩产首次达到55公斤。是年,牟平县莒城盐场养虾4000亩,平均亩产10 3公斤,其中,4.9亩高产试验池,平均亩产486.5公斤,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二、罗非鱼养殖山东海洋学院在1977年与文登养殖场合作,首次进行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获得亩产411公斤,平均体长14.1厘米,平均体重103克的良好效果。1982年后,荣成县海珍品试验场、莱阳县水产局也先后进行了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1983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张震东和芝罘区水产局合作,在孙家滩盐场试养由莱阳、文登、掖县引进的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鱼种176.5公斤,是年秋,收鱼827公斤,亩净产284.7公斤。冬季将3万尾罗非鱼在烟台白酒厂温水池越冬,翌年春,出池6600尾,成活率达22%。 1984年,烟台市水产局组织市水产研究所、市养殖公司、牟平渔技站、文登县水产研究所、乳山县养殖公司等单位科技人员组成“烟台市尼罗罗非鱼养殖技术指导小组”,在牟平莒城盐场、文登泽头盐场及乳山县乳山寨等地,利用总面积为72.27亩不同盐度的9个鱼池,进行尼罗罗非鱼成鱼养殖试验,平均亩产349公斤,亩纯益449.19元。其中,牟平莒城盐场38号池刨每亩700公斤的高产纪录。 掖县海潮坝管理局于1985年5~10月,在面积7.28亩的池中,进行对虾与罗非鱼混养试验,经154天饲养,收获对虾529公斤(体重200克以上)、罗非鱼1352.5公斤。是年,荣成县利用盐度较高的“截海型”鱼池405亩试养68万尾罗非鱼,平均亩产225公斤左右,为充分利用“截海型” 水面养殖罗非鱼开辟新路。 三、鲟鱼养殖烟台市水产局于1976~1977年,在于家滩海区水深7米处打橛设置网箱,放养5~6厘米长的真鲷,试图越冬后养成,试验失败。1981年和1982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烟台崆峒岛进行真鲷人工诱导与训化产卵孵化及鱼种培育试验,经百余天培育,获得70~105毫米较大规格的真鲷幼鱼。此后,此项试验中辍。
  1985年9月~1986年春,烟台海带育苗场与市养殖公司合作,在烟台育苗场利用落网秋捕的平均体长10厘米左右的幼鱼进行了真鲷、黑鲷幼鱼越冬试验,成活率分别达到51%和76%。
  1986年5月,烟台市水产局渔业考察组在对日本的真鲷网箱养殖进行考察之后,以市养殖公司为主,在牟平县养马岛西港湾利用育苗场越冬的鱼种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真、黑鲷成活率分别达93.2%和97.5%,平均尾重分别为279.3克和290.6克,为全市名贵海水经济鱼的养殖增加一个新品种。
  四、梭鱼养殖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同乳山县水产局合作于1979~1981年,在该县白沙口湾进行了梭鱼人工繁殖和越冬试验,人工育苗1.5万尾,越冬梭鱼成活、率达90~93%。1981~1982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又同乳山县对虾育苗场合作,在白沙口筑池进行了梭鱼、对虾混养试验,均未取得较好效果。
  1982年,由国家拨款,乳山县水产局在乳山湾创建一处拥有150亩培育池的梭鱼苗种场。翌年,该场建成后到1985年共育出梭鱼150万尾,但梭鱼养殖在全市一直没有形成商品生产。
  五、虹鳟鱼养殖虹鳟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冷水性鱼类,1874年经人工移植驯化以来遍布世界各地。
  1981年秋,长岛县水产研究所由大连市水产养殖公司率先引进平均体重为375克的虹鳟鱼苗进行海水驯化和海上网箱养殖试验,经240天培育,平均体重达850克,试养成功。1982年4月,该所由太原市又购进虹鳟鱼苗102尾,在该县海珍品增殖站继续进行驯化和试养,到7月收获,平均尾增重67克。
  1985年4月,烟台育苗场从潍坊市老龙湾网模试验站引种进行虹鳟鱼人工孵化、养成试验。到-1986年秋,引种仔鱼从平均体重250毫克增重到500克,个别达到1500克以上,为虹鳟鱼人工养成积累了经验。是年5月,山东海洋学院在威海市马家滩也进行了虹鳟鱼养成试验。翌年,莱阳鱼种场首次引进600尾虹鳟试养,均未取得较好结果。
  全市除上述5种主要经济鱼类养殖外,从1975~1985年,山东省水产学校、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及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分别在芝罘区、长岛、掖县等地还进行了斑鱼祭、黄盖鲽、燕鳐、绿鳍、马面纯和福寿鱼等品种的人工育苗和养成试验,均未形成生产规模。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