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藻类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1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藻类养殖
分类号: S968.4
页数: 8
页码: 174-1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业海水养殖藻类养殖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藻类养殖

内容

一、海带养殖 20世纪40年代以前,山东半岛没有海带自然分布区。自1862年(清同治元年)烟台开埠后,人民食用海带全部依赖从日本和俄国进口。 1943年,日伪芝罘水产组合在烟台海东街增设浅海养殖部,大连关东州浅海养殖株式会社技师大槻洋四郎(后化名杨植昆)来烟任该部技术负责人,开始进行海带、裙带菜试验。1944年10月,由大连运来海带在芝罘镇东口村绳子圈一个面积为四五亩水面的育苗池内敷设10余台竹筏试养,冬季遭风浪侵袭,海带损坏严重,余者在翌年春移到烟台港西浪坝内肥水区试养,“两月余,海带长达5尺”。是年秋,日伪投降,大槻返回大连,海带移植试验中断。 1946年3月,烟台水产试验场正式成立,大槻受聘来场。胶东行署实业处拨出10万斤小米做经费,供海带养殖试验之用。从1946年春到1947年5月,烟台养殖场先后两次派员赴大连移殖种海带,回烟后,分别进行了投石、投筐和绑苗养殖试验。1946年3月,从大连老虎滩岭甲湾捞取122株海带,随大华贸易公司汽船来烟, 因耗时较长,运输方法不当,首次移植失败。1947年5月12日,二次去大连,用一只载重不足1.5吨的小帆船,在大连湾寺儿沟捞取千余株海带,顶风摇橹,沿途泼洒海水,经三天两夜,于15日返回烟台港,成活率达95%,海带全部投放烟台港做海底养殖试验,生长良好。8月间,养殖场首次收割海带1889公斤。9月间,养殖场利用一条破帆船在烟台港内首次进行了海带半人工采苗试验。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养殖场人员疏散,物资转移,秋冬之交,在国民党筹办的烟台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供职的原养殖场技术人员仍然进行了海带半人工采苗、养育和海底移植试 [=此处为表格页(烟台市历年海水养殖面积、产量统计(1950~1986年))=]验。大概一家六口,受养殖场党组织保护,在蓬莱县下薛家等地住了一年零一个月。
  1948年I0月,烟台养殖场恢复海带筏式养殖试验,并收获鲜海带800公斤。
  1949年3月,烟台水产养植场威海分场成立。烟台养殖场于3月和6月先后两次由烟台港向威海市“和记”码头等处移植海带20050株。同时,向牟平县养马岛庙江、烟台崆峒岛、芝罘岛、东炮台共移植900株海带试养。7月底,各处海带均遭强台风侵袭,损失严重,所采种苗分别用投石、投筐和下草绳法投入港内海底进行自然繁殖。是年秋,全市共放养海带70亩,除在烟台港内敷设I0台双架竹筏进行筏式采苗、养育试验外,其余全部采用投石养殖。11~12月,烟威两地海带全人工采苗、筏式育苗均获成功。在翌年春,对人工培育的海带苗首次进行了分散利用。
  1950年春,烟台养殖场相继在荣成县俚岛、草岛寨和长山岛特区南长山岛雀嘴设分场和试验站进行简易筏式和绑苗投石养殖试验,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是年,烟台养殖场从荣成县龙须岛请来打挂子网,渔民在烟台港西浪坝附近打橛,积极开展筏式养殖试验,海带总产1.5吨。
  1950年10月,山东省水产养殖场在青岛市成立,大概等一批技术人员迁到总场工作。
  1951年2月,山东省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集会烟台,提出并通过了“绑苗投石法”作为海带养殖的发展途径,决定在芝罘、青岛、威海、俚岛等地不同海区试养。3月12日,海带首次由芝罘湾南移青岛(中港),利用筏式养育获得成功。6月间,全市绑苗投石养殖的41.5亩海带出现严重腐烂,并遭海胆吞食,绑苗投石试验失败,全省仅有烟台产鲜海带190公斤。
  1952年,烟台养殖场总结经验教训,肯定了以前采取的“水表面养育和(肥)沃区养育后移到(贫)瘠区养育”的方法,在烟台港内利用筏式和外海投石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养殖试验,首次生产出达到商品标准的干海带。
  1953年后,烟台养殖场正式采用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进行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采苗投筐和海底养殖法逐渐被淘汰。
  195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威海市的海带养殖试验。1956~1957年,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推广到荣成、威海两地,国家水产部拨款5000元给威海市,继续进行试验。
  1957年冬,全市除烟台、威海、俚岛3处国营场外,已有烟台西口村、崆峒岛;威海市沟北村;乳山县陶家村几处渔业合作社在国营场的示范和指导下率先放养海带,开创了全省集体渔业养殖海带的先例。 1958年3月,山东省海水养殖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贯砌中央“放手发动广大渔民,普遍开展浅海养殖”的指示。7月11日,成立烟台育苗委员会,褚福吉、郑曙光分别任正副主任,由烟台养殖场科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来烟参加育苗的有牟平、黄县、掖县、福山等地480多人。育委会同时抽调10余名技术工人赴旅大、蓬莱、文登、海阳等县(市)育苗委员会帮助采苗、育苗。是年,全市共放养海带2100亩,总产624吨,群众性的海带养殖由此起步。至1959年,全市沿海除莱阳外,已有12个县(市),86个单位进行海带养殖,面积达8954亩,产量2784吨,其中,集体渔业产量占全市海带总产85.5%。 是年12月,国家水产部决定以烟台、青岛两地海带养殖技术为主,吸收辽宁等地经验,编写海带养殖增产“八字经验”。烟台海带于是年南移江苏连云港,烟台养殖场派员帮助试养,经两年试验,初获成功。 在进行筏式养殖的同时,烟台、荣成、威海等国营场的海底投石和撒孢子水自然繁殖法也取得显著效果。1960年,烟台养殖场推广的海底养殖海带方法受到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的通报表扬。该场1958年试验成功的海带切尖也于是年推广,增产10~15%。随筏式全人工养殖法的推广,海带的海底增养殖逐渐被放弃。到1961年,全市海带养殖产量首次过万吨。 1963年春,全市海带养殖受冰灾影响,产量下降,海带出现亏损,福山、掖县、海阳、牟平4个县海带停养。翌年,全市海带放养亩数下降到5531亩,总产4228吨。 1967年,随制碘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福山、牟平、海阳、乳山等县恢复海带养殖。黄县北马、东风公社在芝罘湾养殖海带首次取得成功。全市海带放养面积和养殖产量比1966年分别增加了75%和58%。到1972年,海带养殖产值可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36.8%。 1973年受特大风灾侵袭和海带降价的影响,乳山、荣成、福山、海阳各县养殖面积减少过半,黄县停养,全市养殖面积减少1.9万亩,平均亩产由1967年的1400公斤,下降到940公斤。255个集体渔业养殖单位年终贷款1612万元,海带养殖再次处于低潮。 70年代中期,海带养殖开始恢复,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至1978年,全市海带放养面积增加到8.48万亩,为烟台海带养殖亩数最多的一年。海带养殖总产突破10万吨。1979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40%以上。其间,海带养殖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全面推广使用夏苗。1957年前,全部使用“秋苗”。 1957年10月,烟台、威海养殖场首次利用从青岛运来的夏苗进行试养,取得好收成。1966~1971年,烟台、威海、荣成、长岛4个海带育苗场建成投产后,夏苗实现自给有余,烟台育苗场在工艺上进行了改革,在全国率先培育出大规格苗种,夏苗出库规格由原来的o.5厘米逐步增加到2~3厘米,海带单产和总产提高30%以上。 改革养育方式。1953年开始筏式垂养海带。1956年改单节长苗绳为多节短苗绳进行倒置调光养育。1960年,烟台、蓬莱、威海几处国营场试验“垂斜平养殖法”,之后,又改“斜平”。70年代初期,荣成县水产研究所和龙须岛养殖试验队及县人和公社养殖场共同试验成功“一条龙”和 “顺流大平养”等方法。1975年后,烟台、威海养殖场及荣成、蓬莱等地成功地试验并推广了海带、贻贝间养技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改施肥为泼肥。1952年10月,大槻在山东水产养殖场年会上倡导海带施肥养殖。1 953年,省场在荣成县俚岛对二年苗进行海底施肥试验效果显著。1954年4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首次进行海带筏式陶罐施肥取得成功。1957年,威海养殖场外海陶罐施肥养殖海带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翌年,烟台养殖场试验成功海带浸肥法,并在全市推广陶罐施肥和浸肥法,养殖区逐渐向外海贫瘠海区扩展。1959~1960年,先后有烟台(养殖场)、文登(前岛)、威海(养殖场)、长岛(砣矶)几个养殖单位在浸肥中增施硼酸、石碳酸等植物生长刺激素,并在养殖过程中泼洒人粪尿等有机肥。使秋苗分散期提前,产量增加。1963~1964年,烟台养殖场试用聚氯乙稀肥袋代替陶罐并在全市推广。1964~1965年,烟台、荣成养殖场改装机船泼肥相继试验成功,陶罐逐渐被聚乙稀肥袋取代。到70年代初期,基本以机械泼肥为主,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效益1~2倍。至80年代初,除暂养幼苗施肥外,整个海带养育期间施肥量大大减少,大部分地区基本中止施肥。 改变放养密度,1954年,烟台养殖场学习“米丘林工作法”。海带实行单株密夹和簇夹相结合的方法。60年代中期由簇夹密养改单夹疏养,海带株鲜重由原来的0.044公斤增加到0.43公斤。 向水深流大海区发展。60年代中期以前,海带养殖区全部设在近海内湾。亩产一直不超过1500公斤(盐干品),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后半期,长岛县小浩大队和荣成县人和养殖场,分别在水深流大的港湾开辟新海区养殖海带获得高产。70年代初期,荣成,长岛、烟台等地多处养殖单位将养殖区延伸到水深流大处,桑沟湾、爱伦湾、四十里湾、庙岛等多处水深流大的海区逐步得到利用。1975年,荣成、长岛两县海带养殖平均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其中,荣成县的龙须岛、寻山、港西;长岛县的钦岛、隍城5处公社海带平均亩产超过2500公斤。长岛县小浩等15个生产队亩产超过3000公斤,创全国海带平均亩产最高水平; 改革养殖筏架施设方法。1958年,烟台养殖场试用单架养育海带取得成功后,在全市很快推广,并取代小双架。由于草质筏架不耐风浪侵袭,60年代,海带养殖因风灾造成的损失可达20~50%左右。1973年7月7日,烟台地区水产局在海带养殖技术座谈会上,提出“长(橛缆长)、短(筏架短)、松(设架松)、少(挂绳少)、牢(系扣牢)”五字安全设架方法,并全面推广使用化学纤维(乙纶等)作养殖器材的经验,安全生产得到保障; 使用海带新品种。50年代末,试用“海青1号”、 “海青2号”。60年代,引进黄海水产研究所的“591”新品种。1973年,威海、 长岛等地推广使用“860”、“243”、“11 70”等高产、高碘新品种。其中,“860” 比普通品种提高产量33~50%。80年代初期,荣成县水产科研人员经过5年试验。培育出“荣l号”、 “荣2号”新品种,并在全县推广。 1980年海带产品出现积压,翌年, 养殖亩数比1979年减少2.4万亩,海带养殖产值比1980年减少1850万元。 1982~1985年,海带养殖一直处于缓慢发展时期。随着海带精养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从1981年以来,全市海带平均亩产均在1.5吨以上,居全国领先地位。1985年,海带总产12.9万吨,分别占山东省和全国海带总产量的96.3%和50.8%。其中,集体渔业产量占全市海带总产量的97.4%。 1986年,海带养殖因价格偏低,全市放养面积比1985年减少1.7万亩,再次处于历史低谷期。
  二、裙带菜养殖 1943~1945年夏,日伪芝罘水产组合浅海养殖部自大连移植裙带菜,分别在芝罘区东口村和烟台山下海区对裙带菜进行绑苗投筐采苗试验。1946~1947年,烟台养殖场又先后进行过两次移植,并利用种裙带菜投筐采苗、筏式养育和海底养殖试验,初获成功。1949年3~9月,该场从烟台港内采捞种菜分别向威海、崆峒岛、东炮台、西浪坝等地做扩大海区移植试验。其中,西浪坝内肥水区长势良好。1950年,在烟台港内利用筏式养殖的2亩裙带菜,产量达250公斤,价值3000元(改制前人民币)。是年10月,成立山东水产养殖场,确定青岛为裙带菜养殖基地,烟台、威海两地所做裙带莱竹帘采胞子筏式育苗及采筐、投石等项试验,因水温和敌害等原因均遭失败。1952~1953年,先后从青岛、大连两地向俚岛、威海、砣矶岛沿岸移植裙带菜,于养殖筏上培育成熟,沉没海底任其自然繁殖,以期扩大分布面积。1953年,全市收获裙带菜225公斤。 50年代中期以后,裙带菜生产由于种苗缺乏,一直处于海底自然繁殖,人工采捞加工的缓慢发展阶段。1958年,荣成县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从青岛移植裙带菜投放荣成湾、俚岛湾、石岛湾岩礁区,因缺乏管理,滥采过度,始终未形成商品生产。 烟台养殖场于1 960年春,在烟台港东浪坝内设4台双架,利用海底采捞的裙带幼苗作筏式平养,株鲜重达500~1000克。 1961年12月27日,自青岛运回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海上首次培育的裙带菜幼苗,分别在烟台西口村、威海市孙家疃、荣成县大鱼岛及文登、长岛养殖场进行了筏式单养,体长达80~ 130厘米,平均株鲜重220克,后因苗种缺乏,生产停滞。 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全市积极开展裙带菜养殖。1967年7月,烟台养殖场建成全市第一座裙带菜常温育苗室,是年育苗成功,养殖裙带菜14亩。1970年,该厂裙带菜养殖面积扩大到60亩。1971~ 1973年,已有文登、海阳、荣成、长岛、威海、福山等地先后共建成13处裙带菜育苗室,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1974年,全市裙带菜放养面积增加到3000 亩以上,产量、产值均为历史最高年份,菜体加工后出口日本。 1978年,裙带菜出口中辍,各生产单位纷纷转产。到1979年春,全市只有荣成县朱口大队养殖裙带菜100亩。是年秋,该队也告停产。此后,裙带菜养殖中断4年之久。1984年春,荣成、威海两地恢复裙带菜育苗和养殖生产。烟台养殖场开始采捞筏架上的野生菜加工销售。到1985年,全市裙带莱养殖增加到500亩,产品主要内销。
  三、紫菜养殖建国前,烟台市场出售的紫菜主要产自闽、浙沿海一带,当地渔民从未进行人工养殖。1922年,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对烟台港紫菜的生态分布及养殖方法作过调查研究和论述。 1950年,烟台养殖场及俚岛养殖分场在全市率先进行小规模紫菜筏式人工育苗试验,烟台养殖场养殖的紫菜生长较好。但由于种苗和技术等原因,紫菜养殖一直没有开展起来。1958年8月16日,山东省水产局下达养殖紫菜的紧急通知.荣成、长岛、文登各县以国营场为主,积极开展紫菜插帘半人工采苗、石灰水扫礁等项试验,由于缺乏充分的养殖技术条件,收效甚微。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烟台、威海两处养殖场又先后进行了小面积试验。 1970年,以烟台养殖场为主,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及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在该场共同进行了紫菜人工育苗和全浮动筏式养殖试验,育出紫菜苗23.5亩。在2亩水面中,获干菜235公斤。是年秋,全市分设6个点试养,其中,文登养殖场取得平均亩产150公斤紫菜养殖单产当时最高产量。1976年,全市已有芝罘等8个县(市)开展养殖,达390亩。之后,因产量不稳而陆续弃养,1982年,全市停养。 四、石花菜养殖烟台市沿海是山东省石花菜的主要产区之一。据记载,人工采捞历史可溯自清代以前。 建国初期,烟台养殖场收购干品进行加工。1958年,该场利用自然苗种在烟台山下岩礁区做筏式分枝夹苗垂养试验,因硅藻附着,生长不良。 之后,此项养殖试验中断21年之久。 1980年5~7月,威海市水产研究所在合庆恢复进行石花菜养殖试验,遭到失败。翌年春,长岛县水产研究所在钦岛采用与扇贝间养方式,试养石花菜27亩,平均亩产获干品30~75公斤。到秋季,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在福山县八角和蓬莱大季家;荣成、威海水产研究所、烟台养殖场分别在荣成县寻山、威海市柳林、小石岛及烟台二担岛等地进行石花菜的间养和单养试验。翌年在寻山和二担岛又继续进行了春茬和秋茬养殖试验,由于苗种不足及动植物敌害的影响,全市石花菜养殖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3年,在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技术指导下,荣成县在桑沟湾推广石花菜分枝多茬筏养技术,收效不大。翌年,荣成县石花菜养殖发展到16亩,但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而放弃。1985~1986年间,以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为主,由荣成县水产研究所协作完成的“石花菜胞子育苗技术研究”课题,为解决石花菜工厂化育苗和全人工养殖又进行了探索。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