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网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096
颗粒名称: (四)围网类
分类号: S972.1
页数: 4
页码: 143-1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海洋捕捞,渔期渔场,渔船渔机,渔具渔法,海洋捕捞经济效益,海洋捕捞企业,生产指挥机构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具 捕捞

内容

网地呈长带状,由若干条网衣组成。取鱼部网衣高,网目小,上缘有浮子纲,下缘有沉子纲,两端有曳纲,是一种流动性的过滤渔具。通过包围鱼群达到捕捞目的。烟台市属此类的有小黄鱼风网,鲐鱼风网、小风网、圆网、机轮围网、灯光围网等七八种。 小黄鱼风网是一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网具。据调查,在清朝末年(1904年)由掖县渔民从旅顺学来,后传至长岛、福山、烟台、牟平、威海沿海一带。据1915年统计资料记载,全市有风网341盘,1936年增加到455盘,战争期间遭到破坏,到建国前仅剩104盘,建国后有所恢复,1958年达到219盘。60年代后,由于小黄鱼资源衰退,风网数量逐年减少,到1965年全部被淘汰。 该网由棉线或麻线制成,一般长300米,高30米, 浮子纲比沉子纲长27~30米(以此形成网囊)。渔法原为双船操作,从40年代改为单船操作,用一只舳板带绠,劳力14~15人,听鱼叫或看“老照”(一种鲸鱼)下网,网获量高达数万公斤。长岛县有句渔谚称“赶鱼郎(鲸鱼)黑又光,帮助渔民找渔场;赶鱼郎四面窜,当头撒网鱼满舱”。围捕黄姑鱼要有人登桅瞭望鱼群,靠察看浪花和海水颜色来辨别鱼群大小.建国前,一般发现鱼群其他船只竞相赶来争捕,先发现鱼群者往往贻误渔时,故有的渔船采取向海中偷倒猪血的办法,使他船误认为是鱼群盲目下网而上当。 小黄鱼风网4月上旬出海,至6月下旬结束,为期两个多月,单船汛产3 ~ 4万公斤,个别高的6~8万公斤。掖县渔民在莱州湾渔场于小黄鱼渔汛结束后,把“网苗”截短用于围捕黄姑鱼,网产量常达数万公斤,收获甚佳。 鲐鱼风网分布在芝罘、福山、牟平沿海。建国前1930-,.,1937年为盛期,三地共有风网百余盘,40年代减少到50多盘,建国后有所恢复,达到96盘,至50年代中期被机轮围网所代替。 该网由棉线和麻线制成,目大5~15厘米,浮子纲一般长300米,结构与小黄鱼网基本相同,唯有沉子纲上每隔10米缚结铁环一个,使其过括纲锁住网底。网高30,--,35米。作业时两盘网为一组,用大帆船及舢板各4只,劳力50余名。立夏”后出海,“夏至”前结束,一般汛产量5~8万公斤,高者达15万公斤以上。其渔法需“鱼眼”(看鱼群人)登桅瞭望,鱼群有明暗之分,明群海水扬起微波;.暗群海水呈紫红色。发现鱼群时,“鱼眼”吹哨,由船长下达投网命令。投网时有风驶帆,无风摇橹.两船朝相反方向投网包围鱼群,并不时投掷石块威吓,使鱼在包围圈内游动。网下妥后,先起有鱼的一盘,然后把鱼集在取鱼部捞取渔获。一天最多投网四五次,每次约70分钟,鱼多时每网作业时间可达3个小时以上,网获量一般上万公斤,一网可载几船者也屡见不鲜。 与鲐鱼风网渔法相似的一种网具通称圈网,为福山区沿海独有。其特点是一组圈网用万斤以上帆船6只,舳板四五只,劳力70多名,用3盘网间时作业,其中一盘专门阻拦鱼群,名日挡网。此渔法包围圈大,产量高,比鲐鱼风网增产20~30%以上,在50~60年代中期,圈网生产在福山曾盛极一时. 小风网由小黄鱼风网演变而来,.在浅水围捕真鲷,鲅鱼、对虾、河豚、鲈鱼、梭鱼等,因“网苗”较矮,故名小风网.此网主要分布在掖县、黄县沿海。1914年,两县共有小风网131盘,建国后无多大变化。60年代,由手机帆船风网的兴起,此网逐渐被淘汰。其渔法特点是:一盘网由两只帆船操作,一只载重lo~20吨的网船,另一只载重5吨左右的小船带绠俗称“拨浪”,一般不看鱼群,凭经验下网,通常以鸟翔、鱼跳和水质变化估计鱼群存在而投网,准确率较低,常以多投网赢得产量。一年春秋两季作业,单产3~4万公斤,高者5万公斤以上。
  圆网主要分布在乳山、海阳、文登沿海一带,约有百年以上历史。民国初年,3县共有圆网1310盘。1936年发展到2047盘。建国后恢复和发展较快,1957年达到3698盘,创历史最高水平。50年代后期,随着带鱼资源衰退,圆网逐年减少,到1966年减少到1136盘,并且捕获对象由带鱼为主变为捕马面纯、墨鱼、沟鲹为主。进入80年代极少使用。
  圆网是一种小型单船围网,用线较细,采取减目编结而成,一般长380米,高44米,渔民4~5人,使用载重3~4吨的〓子型渔船作业,视风、流摇橹下网。其渔法是在一网端拴一弹绳,边放网边投弹绳,使网与流基本垂直,船只下锚,先抡起底纲使鱼无法逃逸,再从网两端收拢浮子和网衣,使鱼集聚在取鱼部倒入舱内,投网一次需20~30分钟。一天最多投网20多次,产量几百斤至几千斤不等。汛产量一般在1~1.5万公斤。
  机船围网1948年,国民党行政院、农林部善后救济总署渔业善后物资管理处的两只250马力美式渔轮,雇用崆峒岛渔民于五六月份在烟威渔场首次使用围网试捕鲐鱼,先后共捕获鲐鱼、鲹鱼近15万尾,开创中国机轮围网作业的先河。1952年,旅大水产公司的双船围网(俗称对腚网)在烟台外海捕鲐鱼,获鱼颇丰,引起烟台水产界的注目。翌年,烟台水产公司、渤海渔业公司等捕捞企业仿效装备了12盘双船围网,最高产量达100吨。1954年增加到30盘。1955年,由双船围网改为单船围网,当年有35只船投产。1956年,群众渔业在福山下刘家首次利用机帆船使用一盘双船围网生产,当年捕鲐鱼20余吨,比同期拖网作业产量高30%。与此同时,掖县、长岛、蓬莱使用风网加底环改为名符其实的单船机帆船围网,并开展了常年作业。1964年,掖县有50只50马力以下的机帆船秋季围捕青鳞鱼首战告捷,找到了机帆船秋季作业门路。70年代初期,由于青鱼资源大幅度回升,机船围网得到迅速发展,至1975年,群众渔业大小围网已达732盘,比1970年的54盘增加了6.3倍,大马力船一般汛产100吨,高者150左右。围网的规格依船的马力大小而定,一般长500米,高50米,用聚乙烯线800公斤. 在70年代初,烟台渔业公司为执行中日渔业协定,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组建了5组灯光围网船队(每组一般一只450马力网船及两只270马力灯光船),赴外海围捕,和用了舟外、沙外渔场的鲐鱼和蓝圆〓资源。1974年扩大到6个组。后因鲐鱼资源变动,到1981年,缩减到3个组,一直坚持蓟1985年.灯光围网作业规模较大,使用的网具规格一般长820米、高64米,用27~60股尼龙线制成,重2.5吨。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