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渔业劳力分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0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渔业劳力分工
分类号: F307.4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渔民渔业劳力分工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劳力分工

内容

一、海洋捕捞渔民建国前,烟台市专业和兼业的渔民皆以海洋捕捞为主要谋生手段。渔民出海生产,不论近海、远洋或人员多寡,多以一只船、一项作业为劳动单位和生产目的,一般都是明确的等级和技术分工。每船按技术高低分船长和船’员。船长通常称“老大”、“驾长”或“老师傅”;船员称“伙计”,“艄手”等。荣成定置网船分工最细,有“老师傅”、“贴橹”、“站大舱”,“使钩子”等称谓。为生计所迫,船员年龄相差悬殊,有十几岁的小伙计,也有六七十岁的船老大。建国后,随生产工具和作业方式的演进,捕捞渔民的分工和名称趋向规范化,逐步改变地方称谓,以船长、大副、大车、二车和一般船员等名称取而代之。
  海洋捕捞渔民历来皆为男性。50年代初期,长山岛特区小浩村青年妇女高美兰出海生产,成为钓鱼能手,被选为钦岛乡政府妇女联合会生产委员。50年代后期,长岛县隍城岛等地出现过“夫妻船”,妻随夫出海捕鱼。到70年代初,荣成县大鱼岛渔队18名(后增加到27名)女青年组成“三八”妇女船,驾机帆船出远海捕鱼,一时传为美谈。80年代以后,全市再没有出现过女性捕捞渔民。
  除海洋捕捞渔民外,50年代中期以后,在蓬莱、莱阳、招远、文登、黄县等地出现了兼业的淡水捕捞渔民。因数量较少,历史上未作系统统计。
  二、养殖渔民建国前,全市沿海只有文登、乳山、海阳等地少数渔民从事养蚶生产。据1946年乳山县一个区统计,当地养蚶渔民达1118人。50年代中期,随着海带养殖和淡水养鱼事业的发展,养殖渔民数量迅速增加,1958年超万人,1979年达到25363人,为全市养殖劳力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淡水养殖渔业劳力由1959年的154人,发展到1979年的1095人。除长岛县外,遍布全市14个县(市、区)。
  80年代初期,全市压缩海带养殖面积,更新养殖品种,海水养殖劳力急剧下降;淡水养殖渔民随着淡水养鱼生产责任制的不断落实而迅速上升。到1986年,专业和兼业的海、淡水养殖劳力已达28309人,占全市渔业劳力总人数的27.2%。其中,海水养殖劳力18580人、淡水养殖劳力9729人,分别占全市养殖劳力总数的65.6%和34.4%。
  在养殖渔民中,妇女及年龄较大的男劳力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种情况在沿海重点渔区,如荣成县的大鱼岛、龙须岛;长岛县的砣矶岛、隍城岛等地尤为突出。1960年,长岛公社养殖场(县场前身)18名姑娘组成“三八”养殖队,由刘延凤任队长,养殖27亩海带,总产5.2吨,创全公社(县)20多个海带养殖单位平均亩产最高水平。
  海水养殖渔民以船为基本生产单位,每船2~3人,无等级分工和特殊称谓,以强劳力或技术较高者领船作业。淡水养殖劳力在80年代以前,多由半渔半农的兼业渔民构成。水面承包后,专业劳力增长很快。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