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994
颗粒名称: 二、资源变化
分类号: S932
页数: 3
页码: 70-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水产资源资源调查与变化的概括。
关键词: 烟台市 渔业 资源变化

内容

烟台市是全国的重点渔区之一,水产品产量随着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逐年有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产量达到53.5万吨,比抗日战争前产量最高的1936年提高了4.3倍;比50年代和80年代初分别提高了7倍和59%。其中,经济鱼虾产量几十年来一直在I0万吨上下波动,资源变化基本是:在本世纪20~30年代,由于迅速发展了渔轮手缲网渔业,加上日本的侵渔,致使黄、渤海底层鱼资源发生过衰退现象。日本侵占胶东沿海期间,随着捕捞力量的减弱,海洋鱼虾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出现了资源利用不足的局面,主要经济鱼有较大的群体和明显的渔汛。50年代末,发展了海底拖网作业,尤其是1963年开展了秋汛渤海捕虾以后,鱼虾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较长时间盲目追求大计划、高指标,实行酷渔滥捕,放松了资源保护,在短时期内,产量逐年上升,水产资源却遭到严重破坏。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鱼比例下降。60年代前, 国营和群众渔业捕捞生产占主导地位,主要利用小黄鱼、带鱼、鲐鱼、对虾、黄姑鱼,鲆、鲽、鳓鱼、鳕鱼、真鲷等品种。到70年代,众多的经济鱼虾在黄渤海渔场已不能形成渔汛,真鲷、鳓鱼等个别品种甚至有绝迹的危险。至70年代末,经济鱼比例仅占全市渔获量的30%左右。 二是低值鱼成为主要捕捞对象。60年代中期,发展了胶丝流网,鲅鱼资源得到了利用。70年代初,太平洋鲱鱼资源也有大幅度回升。之后,对虾、鹰爪虾、马面鲀、青鳞鱼、黄鲫鱼、幼鲅鱼、梭子蟹等虾蟹类和低值鱼成为说明:莱西、即墨已划归青岛市主要捕捞对象,年产量约占捕捞总产量的70~80%。随着捕捞品种的变化,作业渔场也由以黄渤海近海为主转移到黄海南部及东海、济洲岛以及对马海峡一带。
  三是捕捞对象的个体明显变小。60年代以前,在黄、渤海捕获的小黄鱼以2~3龄鱼为主,平均体长212毫米。70年代,在东、黄海捕获的小黄鱼平均体长降到209毫米。80年代,在上述渔场利用的是1~2龄鱼,平均体长在200毫米以下,其中,1龄鱼占绝大多数,平均体重不足50克。带鱼也是如此。60年代,利用的是2~3龄鱼,平均体长361毫米。70年代降到300毫米。80年代,主要利用东海资源,多数是1~2龄鱼,体长不足250毫米。 60年代,在黄渤海捕获的黄姑鱼,以2~3龄成鱼为主,平均体长293毫米。70年代,体长降至262毫米。80年代,利用的是1~2龄鱼,其中l龄鱼占绝大多数,平均体长226毫米。作为80年代大马力船主要捕捞对象的马面鲀, 个体也明显减小,幼鱼占有较大比例.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