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水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8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地区的概括。
关键词: 概述 牟平县 山东省

内容

概述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渔场环绕,滩涂广阔,水产资源丰富;内陆河流纵横交错,水库、湾塘、温泉星罗棋布,发展渔业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
  烟台市水产由海洋捕捞、海、淡水增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多种门类构成.。渔业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早在7000年左右,烟台沿海一带就有渔猎活动,这里的居民已经开始利用水产资源维持生计,成为我国开发海洋的先驱者之一。
  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实行"官山海"的国策,由官府垄断经营渔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改变了以"渔采"为特征的分散活动。齐"国以殷富,士气腾满",成为"海王之国"。
  秦汉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渔业生产出现了"莱黄之鲐, 不可胜食"的渔景况。
  自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重农轻渔,令"至有田者不得鱼捕"并加重渔税,搜刮渔民膏脂,严重地影响了渔业的发展。及至明代初期,渔民才使用木筏和麻网作业,生产工具极为落后。
  明末清初,烟台渔业生产方式有所发展,渔具中,除小型旋网、流网及钓钩外,尚有数十人操作的大拉网。在清康熙十一年 (1674年)刊行的《登州府志》中已有这样的记述:"四民之外, 渔者为最……用拨(泊)网、重网几绝流而渔"。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拥有丰富水产资源的烟台近海渔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侵掠对象。自1911年开始,日本大批渔船先后侵入莱州湾、石岛、烟威各渔场,肆意掠夺真鲷、对虾、鲨鱼等资源。在侵捕中,我渔场资源遭到破坏,渔船、渔具被毁无数,渔民被绑架或枪杀,政府屡禁不止,侵渔气焰甚嚣尘上。
  清末民初,山东省政府为保渔权,振兴渔业,曾于烟台建政企合一的渔业公司和水上警察设船护渔,并先后举办水产小学堂和水产试验场,开展水产教育和水产科技活动,烟台一时成为山东省的渔业中心。
  20年代初期,随着烟台港的兴建,以烟台、威海卫为代表的机轮双拖渔业迅速发展起来。到30年代中期,烟台渔业进入昌盛时期,烟台港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据统计,1936年,全市有渔民38071人,各种渔船9741只,其中渔轮100只,居全国首位;水产品产量达10万多吨,占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5%。
  1937年后,日军占领封锁了胶东所有海口,烟台渔业遭受战争摧残,日趋衰落。在日军占领的8年间,全市失业渔民达13万人, 渔船损毁1720只。渔网具损坏38147个,水产品产量锐减至2万多吨,不足1936年的1/5。
  日本投降后,胶东行署及各级地方民主政府及时发放贷款,积极扶持渔民增船、补网,恢复发展生产。但由于劳力不足,渔船、 渔具损坏严重,渔业产量终难达到战前水平。到1949年,全市渔民减少到30587人、渔船7806只,其中机动渔船13只,水产品产量5.3 万吨,比1936年下降47%。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把恢复渔业生产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沿海县市首先成立了水产行政管理机构,通过发放渔贷和救济款组织渔民迅速恢复生产。同时,发挥鱼市场、渔联社和渔业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大力运销鱼货,稳定鱼价,来保护渔民的利益。在沿海渔区,经过民主改革的广大渔民,以互助合作的形式,不失时机的出海生产,从而使渔业产量连续3年大幅度上升。到195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98191吨,比1949年增长85%, 接近建国前1936年历史最高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对私营渔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长期分散单干的个体渔民组织起来,走上了集体生产的道路。同时, 国营水产企业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并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国家为扶持集体渔业生产,在沿海县市先后建立了渔业技术推广站、暴风警报站和水产供销等机构;在重点港口设立了渔用灯桩、灯标等安全设施,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到195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2.27万吨,产值达3923万元,比1952年分别增长23% 和34%。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原有的渔业生产合作社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改变为渔业生产大队。全市贯彻了中央提出的"以养为主,积极捕捞"的渔业方针。在增加机动渔船继续搞好海上捕捞的同时,狠抓了水产养殖。全面推广了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淡水养鱼在兴建水利设施的基础上也逐步发展起来,一举扭转了全市渔业长期单一海洋捕捞的生产布局。但由于受"浮夸风" "共产风"的错误影响,渔业生产一度受挫。直到1963年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后,渔业生产才有了新的转机。至1965年,全巿机动渔船发展到443只,比1957年增长了3.3倍;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8.2 万亩,比刚刚起步的1957年增长74.4倍;水产品产量达14.7万吨, 比1.957年增长20%。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市渔业贯彻"捕养并举,多种经营, 全面发展"的方针。国家大量增加了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建设了一批重点渔港码头及冷藏库,渔船修造厂等辅渔设施。全市机动渔船、网渔具大量增加,到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渔船动力化、网渔具化学纤维化。从而增强了生产能力,作业水域不断向远海拓展。海淡水养殖生产,随着苗种场的建设和一批养殖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遂年上'升。到197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3.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比1965年增长2.8倍;养殖产量增长15倍,占全巿水产量的 25%。由于片面追求产量指标,酷渔滥捕,致使近海渔场多种经济鱼虾资源严重衰退,鱼货质量下降,经济效益差,渔民分配较低。 海水养殖也因长期品种单一,发展失调,到70年代末,造成海带、 贻贝产品滞销,生产受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渔业进入了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浙时期。贯彻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打破了过去只有国营、集体生产经营的局面,实行了国营、集体和个体一齐发展的渔业新体制。在集体渔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从加强渔政管理,保护近海水产资源入手,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发展大功率渔船,增强远洋和外海的捕捞能力。同时, 依靠放宽政策和科技引路,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浅海、滩涂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生产。遂步形成了以对虾、扇贝、贻贝、海带为主要品种的养殖新结构。水产品加工摒弃了传统的"一把刀、 一把盐"的加工方法,开始向多品种、深层次和外向型的方向发展。1984年后,随着烟台对外开放,以及水产品价格的全面放开, 烟台水产业逐步打破封闭式格局,大力发展创汇渔业,渔业产量、 产值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1986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3.47万吨,占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的58.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18.6 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39%;渔业产值达84481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2.4%;渔民人均收入3001元,烟台市的渔业经济出现了持续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知识出处

烟台水产志

《烟台水产志》

本志上限1852年,下限1986年。记述了烟台水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烟台市水产的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水产行政机构、渔业生产体制、渔民、渔港、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