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塔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胜古迹》
唯一号: 150035020220000684
作品名称: 四门塔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99/001
起始页: 006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古塔-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四门塔(见图3)位于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青龙山南麓,金舆谷南口,与殿堂遗址仅隔一溪的台地上。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单层塔,平面作方形,每边长7.4米。四面各有一拱门,故俗称四门塔。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23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蕉叶,中筑项轮至刹部。塔墙厚0.8米,墙壁刻有简洁的几何花纹。塔心正中筑有石砌空心方形柱,柱上擎16条三角石梁,上置石板拱起,形成方形廊道。整个形体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是单层塔之早期范例。《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塔室内,塔心柱四面台上,现存四尊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圆雕佛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南面谓保生佛,北面谓微妙声佛,东面谓阿閦佛,西面谓无量寿佛。南北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有手势不同,南面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是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东面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四尊造像神情端庄自然,造型洗练,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的佛教艺术珍品。据《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有造像记两则。一在南面佛座下,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朔十四日戊辰,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原为亡考生常值佛。”这块题记刻石,据传,清末被古董商盗去,售于大官僚端方,后流入日本(见《陶斋藏石记》)。现佛座下的造像记,是依据原刻石拓片重刻。另一则是:“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乙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主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界苍生,咸同斯福。”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该铺造像亦均残破。 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清《泰山道里记》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据专家测定,树龄已有一千五百年。清代有诗云:“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残烧五代空,唯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现在九顶松仍然挺拔苍劲,茂密葱茏,与四门塔相互辉映,愈显得秀丽而壮观。 四门塔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是青龙山南坡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建的石塔塔铭上,称之谓四门石塔。 四门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解放时已残破不堪。东西墙面出现了裂缝,拱门顶部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和下垂,塔内三角石梁全部断裂。塔项叠涩石和塔刹、塔檐,多以损坏风化,塔内佛座倾记,佛像歪倒于地。为了保护古塔,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从而使古塔得到了妥善保护。 1951年,山东省文管会首先对此塔作了加固处理,围绕塔身加了三道铁箍。塔室内用石柱顶住断裂的石梁,同时整理了佛座,扶正了佛像。1963年,济南市文化局又在塔的外围加了一道挡土墙,以保护塔基。1964年,设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并建立了文管所,设专人负责管理。 1971年至1973年,作了解放后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首先在塔外围墙增建了九米见方的挡土墙,墙基周围砌筑了护坡石,进一步加固了塔基。同时对塔顶、塔身作了维修加固,塔顶和塔之残碎部分全部照原尺寸更换了新石。断裂石梁用环氧树脂粘接并穿钢筋加固,石拱板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加固,檐口处加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和井字形拉梁,对外墙裂缝、垂裂拱门和佛座也都作了维修。另外还根据拓本重刻了东魏武定二年造像记,仍置于南面佛座之下。

知识出处

历城名胜古迹

《历城名胜古迹》

本书记录了历城区的名胜古迹史料,分为古迹篇、名胜篇、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篇,其中包括了千年古刹——神通寺、济南最古的道教宫观——华阳宫、洪家楼天主教堂、党家庄清真寺、老寨清真寺、天齐庙、云雾润蒸华不注、幸福柳、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