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886
专题名称: 端午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11/001
起始页: 010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群众称“五月端午”。据传在战国时代,楚国出了一位有名的爱国者和伟大诗人 ——屈原。当时楚国屡受秦国的侵略,人民深受其苦,屈原为使楚国免受其难,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但受到秦国蓄意破坏和楚国旧贵族的坚决反对,使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遭到失败。楚怀王死后,屈原就被他的政敌排斥出去。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下了,楚国朝内被奸臣搞得乌烟瘴气,60多岁的屈原救国的思想破灭了,他就在极端忧郁、悲愤、满怀爱国热情不得施展的情况下,于五月五日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上,抱着石头自沉了。爱国爱民、正直不阿的屈原深孚众望,当人们知道他投江的消息后,都纷纷从四面八方划来船只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使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用糯米和面粉做的食品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以后每到农历五月端五家家要吃粽子,南方还要划龙船。 五月五日,正是害虫活跃,瘟疫流行之时,人们为防五毒,门上插艾;男子带五香荷包;儿童指、腕系五色线,等下雨才解下放入水中,传说可变成龙。大多数人家还要煮鸡蛋、蒜吃,意在驱害虫逐五毒。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