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1882
专题名称: 春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11/001
起始页: 0098.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春节(正月初一):这是一年当中人们最崇尚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叫过年。 过年是什么意思呢? 据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但这种野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它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称谓“桃符”,还有的用砍来的青竹子燃烧,发出劈劈啪啪的 “声音”和“光”,“年”见了只有远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后来,人们用“红对联”代替“桃符”,用鞭炮代替爆竹,直至现在仍如此。 按史籍记载:“年”的含义,初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叫“年”,谷一熟为一年,所以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记载。后来,人们为了安排农时,开始研究历法,于是对年也就有了具体规定。早在夏代,我国就产生了夏历记“年”,是以月亮圆缺周期而定,一年十二个月,一年的开始叫年。历代朝廷对“年"的具体时间规定也不一样,夏朝的“年”为一月一日,秦汉的 “年”是十月一日,以后又恢复为一月一日 (即正月初一)。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为四季之首,正月初一又是春季的开始,所以,人们所把过年也称为过“春节。” 过春节,人们忙的不可开交,家家打扫卫生、整理庭院、购置年货、洗涤理发、做年饭、备新装、祭祖坟、贴对联、走亲串友送年礼,新婚、未婚女婿尤重此节…家家必做豆腐,寓意“都福”;打汤元面、蒸年糕、意为“合家团圆,年年登高”;户户杀鸡买鱼,象征家中“大吉、有余”;切“全菜”(用胡萝卜、粉丝等做成的凉拌),象征“全家和睦”。还要购置青竹,上面挂有枣、栗子、花生、铜钱,插在磨眼里,谓之“摇钱树”,祈求家庭富裕;有的大家族还要在三十的那天将祖先灵位请出,摆放在正堂屋,以备供拜。傍晚,在大门口放拦门棍,意为不让金马驹子跑出家院。晚饭摆出家中最好的酒、菜、饭,全家共饮团圆酒、共吃团圆饭。至夜,全家围坐火盆旁畅谈娱乐,彻夜不眠,称为“守岁”(现在守岁,多以看电视代之)。子夜伊始,新的一年开始,各家陆续忙煮水饺(必素馅,象征一年之中都过得很素气顺心)、摆供品、烧纸、放鞭炮、敬天地祭灶君、祀家堂。此后,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祝长者多福多寿;长者在除夕晚给儿孙压岁钱,磕头拜年后给儿孙磕头钱。拂晓,男男女女分别结队出门拜年,先拜直系,后拜同族,再拜乡邻。主人以烟酒、糖果待之。路上相遇,互道“见面发财,恭喜发财,过年好”等吉语。拜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为止。在郯城境内,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儿正月初一在婆家拜公婆,正月初二,要同爱人和子女到娘家拜年;有的地方则不然,在年期(正月十五以前)是不到娘家去的,正月十六才开始由娘家人将其叫到娘家去。 在过年期间,民间还有许多文娱活动,如有的地方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有的地方唱地方戏或京剧,正月十五以后,年期结束,人们陆续投入各种生产活动。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习俗正在逐渐淡化或消失,如赌博,新的健康的习俗正逐步成长,如看电视、组织各种文娱活动等。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