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葬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唯一号: 150034020220000890
专题名称: 回族葬礼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11/001
起始页: 0249.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回族葬礼实行“速葬”、“薄葬”、“俭葬”。其特点是“葬必从俭,入土为安”。三日必葬,葬不披孝,不用棺材,无纸扎,无随葬品,不放鞭,不摆灵位,不奏乐,坟墓筑土实扩(即穴坑)。葬礼具体做法按照“洗、穿、站、埋”几步进行。“洗”就是将死者身体用净水冲洗干净;“穿”就是用大约三丈六尺白布做成简便衣服,再用几条白布条,洒上香料,把尸体裹严紧扎好,请阿匍诵念经;“站”就是用清真寺里公用大板,外罩扎布,再用木质大杠外穿衣(本地叫架子),八人抬到埋葬地,进行安葬;“埋”坑深2米,宽1米,在坑底北端往上70厘米,再开挖套坑(本地叫川塘)。塘内四周挂图(本地叫满棚),由阿匍用白布幅写经文,(阿拉伯文),将尸体放入川塘内,身子呈仰卧姿式,以北面为枕,面朝西,后用土坯封门,阿匍诵经成葬,用土培成长梯型坟墓。 对已故亲人,要做“日子”,分别有:当日、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这五个日子,当年必须做,每次请阿匍走坟(本地叫走林),做“油香”,之后每周年做一次。

知识出处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平邑县文史选辑》(第二辑)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经过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者和全县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现又功成付梓。它的出版,是全县文史工作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县政协文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涵盖了政治军事、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族宗教、风土民情等诸多方面,凸现了平邑历史的璀璨光点,勾勒了平邑发展的清晰脉络,反映了平邑大地的沧桑巨变,补阙拾遗,珠玑频见,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