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地理名称: 济南市
唯一号: 150033020220000131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86/001
起始页: 0111.pdf
地名类型: 行政区
层级分类: 市(地区、自治州、盟)

介绍

1929年7月1日设立济南市,将历城县城及附近村庄约150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出,成立济南市。市区范围包括“计自省城东北乡黄河南岸姬家庄起,往东南至前后王二庄中包高家庄于市内。又南经农学院殷家小庄,南马家庄,燕子山后麓至森林局蓄水池。由森林局转西,经千佛山阳,安家庄南,马鞍山庄南,梁家庄南首,丁家山南口绕王官庄西南角白马山阴,至任家山口,中包南张腰袁柳庄东西红庙于市内。次由任家山口折北,沿历城长清两县界,中经腊山、靶场、飞机场,西傍大饮马庄,东河王庄、南河王庄、六(刘)七沟李家寺,蒋家庄至黄河南岸,凡属历城各村均为市区,由此旋东以黄河为界,至北洛口利荷汽车东站西面过河,绕北洛口北面大堤,与北洛口毗连之东纸房东首,再至黄河北岸,便由此顺河而东,即与始起姬家庄相连接……面积约六百方市里”⑤历城县辖12个区,921个村庄。当时济南市范围很小,市不管县、县不属市。市县范围划定之后,历城县公署等机构仍在市内办公,迟至1937年才迁入新建县城王舍人庄,济南与历城一千多年的纠葛告一段落,但当时的工业、商业、交通、邮电、人口及城市建设等情况仍难以分清那是历城的、那是济南的。 1937年至1949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及以后的人民解放战争,历城的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更加频繁与错综复杂,而济南市则相对平静了一个时期。 日本侵略者占据山东后,增设济南道,历城县归济南道管辖。 193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划全省为17个行政督察区,历城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5年,历城属鲁中办事处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6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分别从清河区、泰山区向历城发展。1944年5月,以原泰安县泰莱铁路以北部分和原历城县的胶济铁路以南部分成立泰历县。为进一步发展历城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以原历城县区划范围(不包括黄河以北的清宁区、马家区)成立历城县。当时主要辖胶济铁路以南的卧龙、柳埠、西营、东梧、邵而、泉泸6个区,1945年又开辟铁路以北的唐王、董家、遥墙3个区。1945年8月,为便于粉碎济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以章丘县的胶济铁路以北部分和历城县的东北部分成立章历县。至此,在历城境内三县并存,均属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鲁中行政区泰山专署区领导。泰历县于1946年1月撤销。 1948年9月,历城全境解放。到1950年建立乡镇政府时,历城除黄河以北2个区和东北部分一个区分属齐河、济阳、章历县外,基本保持着1929年济南市与历城县划定的区域范围,从东、南、西三面对济南市形成拱卫之势。1955年11月,济南市成立郊区,将历城县的七贤、土屋、姚家、窑头、祝辛、华山、张家等7个乡划入济南市郊区,济南市区范围又一次扩大,这时,历城县归泰安专署领导。 1958年1月,历城归属济南市。济南与历城的归属关系再次确立,直到现在未变。同时撤销济南市郊区,原郊区的峨眉山乡、北园乡、段店乡、药山乡、千佛山乡、华山乡、腊山乡、洛口镇等8个乡镇划入历城县,郊区划入历城县后,加上1956年从章丘县划入的唐王、彩石、孙村3个区的31个乡,历城的区域面积增大,其内界逼近济南市中心区,总面积达1900平方公里。而济南市区的面积缩小至不足100平方公里,其位置处于历城县中部。 1960年7月,历城县的东郊、西郊、北园公社和南郊、平原、港沟公社的一部分划入济南市,一年后,又划入历城县,到1979年,历城县与济南市区的区划变动不大,除随着济南城区建设的发展逐渐向近城之村扩展而划入济南市区少部分村庄外,没有较大的划入划出。1980年4月重建济南市郊区,将历城县的东郊、西郊、北园、吴家堡、华山、姚家6处公社和邵而、英雄山公社的一部分划入济南市郊区,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济南市区的面积一下增加了4倍多。历城辖域面积缩小至1381平方公里,人口由103万减至58万,这是历城县建国后面积最小的一个时期。机关驻地也被划入济南市郊区,历城寄居洪家楼达7年之久,这与1929年成立济南市后历城县治所寄居济南市8年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历城县政府机关直到撤县也没有搬迁,这就给后来成立济南市历城区增添了一个因素。 1987年5月,撤销济南市郊区和历城县建置,以原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的王舍人、洪家楼、华山3个镇成立济南市历城区。悠久的历城县在建县2140年后被撤销,成了济南市的一个区,使济南市区的面积扩大了近3倍。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历城县,历史足音、委员撷英、史海存真、施政纪实、往事回眸、风云录、人物春秋、史林探幽、文教史话、时代新貌、名人续补12个栏目,其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既有“三亲”特色,又有综合性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