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酒精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394
机构名称: 华北酒精厂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00/001
起始页: 0181.pdf
地址: 青岛市大港普集路
起始时间: 1928年

机构描述

华北酒精厂,原址在大港普集路,由基督教会长老王宣忱于一九二八年创办,集资五万元。王不懂技术,聘白俄柯西达为技师,王以青岛附近盛产地瓜干,在青岛设厂可以就近采购原料,当时国产酒精不多,市场上销售的全是舶来品,在青岛开设酒精厂预计大有前途。开工生产之后,因受洋货排斥,销路不畅,资金不敷周转,后来又招募一部分新股,改为两合公司。这种性质的公司组织,当时在青岛是不多的,即新投资的股东只对投资后的企业负责。不承担投资前企业亏损的偿还责任,旧股东则负无限责任,这说明当时华北酒精厂的困难局面,已经使人不敢投资了。招募了一部分新股之后,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不得不以产品抵押的方式,向银行求援,当时的东莱银行和王宣忱关系很好,给予贷款。后因洋货倾销,国产酒精无人问津,酒精长期积压,无力归还贷款,东莱银行几乎被其拖垮,后来双方还打过一场债务官司。从这个厂的坎坷经历看,在旧中国,民族工业要得到生存和发展,是何等不易。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侵占青岛之后,日本曾企图中日合资接办该厂,王宣忱坚决不同意。王认为日本人要强行没收,无法抗拒。要求入股则可以拒绝。"七七”事变后,进口酒猜减少了,汽油缺乏,提倡以酒精代替汽油。华北酒精厂的营业有了好转,产品销路打开了。王宣忱去世之后,由其侄子王凤亭接任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洋货重新充斥市场,华北酒精又厂陷于危境,解放后始得复苏。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青岛的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和特点。这不仅为研究青岛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为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材。同时,它也为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材料。特别是民族工商业处于当时比较艰难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民族经济,其中有些方面是可以供今天参考和借鉴的。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宣忱
相关
柯西达
相关
王凤亭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