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书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1473
机构名称: 琅琊书院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321/001
起始页: 0262.pdf
地址: 临沂
起始时间: 清乾隆二十四年

机构描述

清乾隆二十四年沂州知府李希贤率七属捐款,在原王羲之废祠基内重新创建,由兰山知县沈玉琳主持承修。整个建筑,前为碑亭、大门,门内立有康熙御书龟驮碑,周围廊下墙壁上嵌有琅那法帖及众多历代著名石刻碑。庭中左右建书室30间,选拔七属优秀士子在这里学习。同时,原洗砚池经过整修,院内、池旁遍植翠竹杨柳和各类花木,与书院建筑相辉映,遂成为临沂一大名胜。 琅琊书院与府学、考棚相配合,成为当时沂州府培育和挑选人才的地方。历任知府李希贤、熊遇泰、花泳春等都常来书院讲学课士。主讲人还有滨州游百川等。 琅琊学款比较充裕,原有学田4处共797亩,所收地租发当生息,供给府学、书院一切开支,有时还帮助部分县学解决学款不足的困难。 清末废科举以后,约在光绪二十七八年间,琅珊书院曾一度改为“沂郡校士馆”,学习内容有明显改变。从沂水县廩生黄玉栋遗物中看到,他的“琅琊书院课卷”文章题目都是《孟子曰士非为贫也全章》、《孟子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等八股文,而“沂郡校士馆”的课卷论题却迥然不同,如《汉武帝惮汲黯唐元宗惮张九龄论》、《日本之凄川亲王比法之拿破仑、日本之伊腾博文比美之华盛顿其学问功业孰优?试详言之》等,则表达了政治改良和向东西方学习的思潮。 光绪二十九年,琅琊书院改为兰山(临沂)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民国四年第一高小改为临沂县立乙种工业学校,以后工校又改成职业学校。到北伐战争前几年,终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倒塌而闲弃。民国十八年省立第五(临沂)中学扩建,原琅琊书院旧址与右军祠划为五中第三院(学生宿舍),房屋大部新建,书院所藏图书6200余册也全部移交给五中图书馆。民国十九年琅琊学款拨归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临沂三乡师)作为筹建经费。“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临沂期间,两所省立学校全部毁于敌人的轰炸和焚掠之中。日军占领时期,琅琊书院已是一片废墟。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希贤
相关
熊遇泰
相关
花泳春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