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1863—1929年),字鲁山,沂水县城郊冯家庄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家境贫寒,从高祖时代即给沂城的李姓大地主当佃户。先祖父少年时为谋生计,即到浙城学塾当佣工。
先祖父天资聪慧,在校当佣工时,常于工余到教室门口听课,所听课业多能记忆背诵,并理解其义。老师重其才,乃特准为工读生,让其在校一面做工,一面读书。如此十年寒暑,得广读“五经”、“四书”。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科举时考中举人。当时举人考试在省城济南举行。考中后,报喜的差役到沂水家乡报喜,家中无可招待,也无银犒赏。于是,差役赖着不走。后有同族侄儿刘佃祥将自己仅有的一只小猪宰了招待了报喜人。又加有东里店的、沂水县的官府人员亲来劝说,报喜的差役才走了。这件事在我家乡传说了几代,也成为对我们子孙后代的鞭策。
先祖父以贫寒子弟考取功名,在家乡引起了震动。“佃户中举”的佳话传闻乡里。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为难的事。
曾在东昌府、阳谷县等地执过教鞭;还曾在丁宝桢家充任过家庭教师。丁宝桢任山东巡抚多年,省试(科举举人之事)是巡抚份内的职掌,因此他对先祖父的情况可能有所知晓。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先祖父中举后,曾被丁宝桢延聘教其孙子读书,共历时五年之久。
1912年,民国创立,清帝退位。先祖父还皆故乡,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先后在沂水第一高等小学堂、第二高等小学堂、县立中学、以及刘家店子小学堂等校任教,培育学生很多。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徐眉生先生,亦是先祖父的门生。清宣统二年(1910),先祖父带头创办了城郊乡冯家庄初等小学校。该校几易教师,直到1937年因“七七”事变而停办,历时近三十年,培养学生包括附近村庄的共数百名。
民国五年(1916),先祖父被委为沂水县劝学所(等于县教育局)所长。并兼管县属的一些文化、礼教事宜,如每逢节日祭祀文庙;本县的官宦人员亡故,代表县知事点主,即在棺材大头缺笔的神主(主字只写王)牌上用朱笔点上一点,以示对亡者的肃敬,遗属的光荣。
民国十二年(1923)沂水县劝学所奉令改为县教育局,先祖父就机辞却县劝学所所长职务,创设沂水道院,任道院主持,专从事学术研讨。
于1924年受命兼职继修沂水县志。继修县志局与沂水道院同驻一院内,地址在沂水县旧城南关。
1928年春季,刘匪桂棠率部窜扰沂境,沂城附近村庄多有殃及。先祖父亲手创建的冯家庄小学校亦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