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2961
人物姓名: 李攀龙
人物异名: 字:于鳞;号:沧溟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109/001
起始页: 0069.pdf
出生年: 1514年
卒年: 1570年
籍贯: 历城县韩仓村
亲属: 李端

传略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县韩仓村人。明代文学家、诗人。嘉靖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河南按察使等职,勤政爱民,清廉正直,减赋税,轻民役,多有善政。后辞官归里,在历城鲍山附近筑“白雪楼”隐居,潜心著述,并以一个平民的身份,与友好、故老诗酒往来。有文记述:“楼在郡东,三十里许鲍山,前望泰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并序》)居家期间,登临华不注,赏菊千佛山,宴集历下亭,夜宿龙洞寺,并往南山寻幽探古,写下不少吟咏济南山水名胜的诗篇。在文坛上与王世祯同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继续推进李梦阳等“前七子”倡导的复古主义文学运动,基本上摧垮了统治一时的虚浮的“台阁体”,对转变当时华靡卑弱之文风,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崇尚摹拟仿古,也对文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他的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暴露,较有艺术感染力,著有《沧溟集》。 李攀龙的父亲李端以贩卖增绢为业,经营有成后,曾纳资德王府,买了个王府官吏的头衔。但他为人善良,喜酒任侠,不问家中生产。李攀龙9岁,父亲病故,留下母子二人,形影相吊。因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自奋好学。后来颇有长进,与同乡人许邦才、殷士儋等一起作文赋诗,为山东督事王慎中所器重、推崇,成为县学的“诸生”。他读书认真,有独到见解,喜汉唐以前的古文古诗。不久,省试为第二人,3年后即嘉靖二十三年一举为进士,始授刑部主事,历迁河北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等。 他任陕西提学副使时,乡人殷学为巡抚,曾下令叫他写一篇颂扬自己“政绩”的文章,他佛然责斥:“文可檄至支耶!”予以断然拒绝。他在任职山西司郎中时,一位边将犯法,但尚不至于死,“柄臣子”怒其不贿,必置之于死地,他从中制止了,后来此人成了大帅,立了功勋。李攀龙任顺德知府时,为普通老百姓着想,博得众人称赞。他认为顺德县土狭民贫,不能与他县相比,于是决定减少该县的税赋,只有临县真定县的十分之三。由于3年政绩赫然,擢迁陕西按察司。 到陕西上任不久,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使他心神不安,一方面“不习于西土”生活,另一方面更加想念在家独居的母亲,于是借故辞职还乡了。到家后,他用平时积蓄造一座楼房,名之曰“白雪楼”。几年间,他仅以“白雪楼”为题,写下了不下几十首诗作,其中有一首深刻地记述了楼座环境形势和他自己的志向: 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 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 无那嵇生成懒慢,可知陶令赋归来。 何人完解浮大意,片影漂摇落酒杯。 “白雪楼”的地点在华山与鲍山之间,鲍山那时山势魏峨。山下有一小城,曰鲍山城,城墙上还有城楼,李攀龙常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白雪楼就修建在离鲍山不远的地方,从此这里成了他的主要活动场所。与他交往的可以说没有高官贵胄,大多是不大得志的中下层知识分子,至于刑部尚书王世祯,早已与其达到推心置腹的程度。这样在家乡呆了将近10年,终于不甘心“文园客”的寂寞和徒有“四壁”的贫困,趁隆庆改年之后,又出任浙江副使,2年后迁任参政,又升任河南按察使。这期间,母亲病故,他急切奔丧回家。哀痛过甚,不久患心脏病而死。 李攀龙是“后七子”公推之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起到一定的作用。适嘉靖年间,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兴起,继续深入开展复古主义文学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高潮。在这个文学复古运动的后期,李攀龙是急先锋,是一面旗帜,李与王世祯共主文盟,对文学事业有所推动;他在一生中写下的30多卷、数百篇诗文,多是赠答酬唱、怀人送别之作。趵突泉公园内有新修“白雪楼”。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分“历史名人”、“往事追忆”、“名胜古迹”、“史海存真”等8部分,随着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一项创举,作为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种特有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他文史研究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勃勃生机。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事
职位
知府
职位
提学副使
职位
按察使
职位
按察司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