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558
人物姓名: 张家驹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5/001
起始页: 0146.pdf
出生年: 1909年
卒年: 1984年
籍贯: 北园东大张庄
非亲属: 张芹香

传略

张家驹,1909年阴历9月出生于北园东大张庄。自幼生活俭朴,勤恳好学,在济南正谊中学(初中)东鲁中学(高中)上完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当时大学生都服装考究身着大褂,而他却平布短装,被称为短褂学生。法学院毕业后,由于看到政治腐败,官场倾轧,便改行干了教育,并终生乐此不疲。 他先在商河中学、惠民中学任教师,抗战前夕,回到他的母校东鲁中学任教。他生性耿直,教学认真,和学生打成一片,所以虽然所学不是教育,但很快就变成行家里手,博得广大师生的赞誉。1938年,日寇占领济南,许多学校遭到破坏,被迫停课,东郊的莪雅坊小学更是一片瓦砾,学校负责人各自离走。为了不让孩子失学,由贾乃宽(原校务董事)和曹若山(本校毕业生,后任日伪训练所所长)等人出面,聘请张家驹担任校长,重建校舍,筹备复学。 这时的莪雅坊小学已是断壁残垣,荒草遍地。张家驹到校后,立即组织人力,清理场地,重建学校。由于经费缺乏,他动员在校职工并亲自动手,参与搬砖运瓦、整理校园的工作,经常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天下来,腰酸腿痛。他自称这犹如:“良医给人治病,药品不足的时候,只好利用输血的方法,这血就是我们的血汗和时间。”经过艰苦努力,1938年11月,学校正式开学上课。 张家驹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拥护者,十分推崇杜的“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的主张。他曾经说:“我们于书本学问教授之余,使之达到知的地步之后,还要用种种方法,让每个学生本着其所知的去行,这才能够使之在学校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到社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在教学上他提倡“上(先)知而后行”,重视引导作用,不仅注意读书,于书本之外,所有应用的东西,都应加以注意。他提倡学生在精神上“坚苦诚正”,在知识方面学以致用。他当校长期间,十分注意教学秩序的建设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每月召开一次校务会议,每周召开一次教务会议,专门研究教学问题。他常到班级听课,参加各种研讨会,注意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经常开展各种讲演、辩论和文体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师生写作,他创办了定期出版的《莪雅周刊》。周刊上刊登有学生的作文、日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有张家驹亲自写的文章。1940年学校校庆时,张家驹从已出版的38期周刊中,选出165篇,编辑成《莪雅周刊汇编》一书,在全市广泛交流。 张家驹在莪雅坊小学工作了五年,于1942年离开,是该校解放前任职最长的校长。 离开莪雅坊小学后,张家驹到了泰安,任泰安师范校长。解放前的师范学生,多为贫寒人家子弟,依靠微薄的公费吃饭。张家驹到校后,除了抓紧教学工作外,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问题。他和事务老师经常研究学生的伙食,检查帐目,深入伙房、食堂、宿舍,查看学生的起居饮食。他在泰安师范工作了两年,以后又到临沂中学当校长。临中地处偏僻,师资缺乏。他到任后,到处寻访人才,当听到当地有两位有学问的人,一位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数理化水平很高,一位是前清秀才,古文很有根底,就千方百计,辗转托人介绍,亲自登门拜访,终于把这两人聘入校中。他看到地区师资缺乏,积极争取筹办专科师范,先在本校附设了一个师范班,可惜尚未办成就调走了。 日寇投降后,张家驹回到济南,筹办为纪念抗日殉难的张芹香而建立的芹香中学,并担任校长。芹香中学就在张家驹的家乡,他本人又是张芹香的学生。芹香中学是当时北园唯一的中学,尽管存在的时间不长(解放前夕由于经费问题停办),但在当地的中等教育中起了一定作用。 解放后,张家驹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济南三中、泰安二中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他仍在29中、北关小学做一些辅助工作,直到1984年去世,终于75岁。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