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晨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556
人物姓名: 王祝晨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5/001
起始页: 0124.pdf
出生年: 1882年
卒年: 1976年11月
籍贯: 安头乡毛举人

传略

在山东教育界提起王祝晨先生,大家都十分钦佩和崇敬他的为人和业绩。他一生耿直认真,坚持真理,艰苦朴素,治学严谨,革新教育,奋斗终生,从教60个春秋,桃李满天下,对山东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这位老教育家,与济南师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的高才生(济南师范前身),从1919年就在省立一师(济南20年代的校名)执教兼一师附小主任,1922年至1926年担任省立一师校长,1930年又返回一师任教务主任,前后在济南师范求学任教达16年之久。他改革师范教育,倡导新文化,被誉为“革命的教育家”,是当时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 山东优级师范学堂的高才生 王祝晨先生,原籍山东齐河,1882年(清光绪八年)出生于安头乡毛举人村。幼年十分聪慧,1904年(光绪三十年)报考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当时考生有420多名,其中有举人30余人,结果祝晨先生名列前茅,荣居全榜第三名,时年23岁。 祝晨先生中学基础极好,在新的环境中,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科学知识,学识才华突飞猛进。他曾说:“我辈学习,应惜寸阴,浑噩虚度,后悔莫及。”他目睹神州大陆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而痛心疾首,悲愤地说:“自身苟安、列强欺凌,血性男儿当为今日羞。应振我教育,育我人才,为神州吐气扬眉。”由于他勤奋攻读,每次考试成绩均在季军以上(头三名),是班级的高才生。而且他又担任班长,在班内服务一丝不苟,颇为同学们敬重。教师们对这位高才生十分器重,日本教师崛维文特对祝晨先生倍加赞勉,还特书写“壮心不已”四个大字赠送给他。 优级师范学堂,按学堂章程规定,毕业后充任中学学堂和中级师范学堂教习,经过考试可作举人。1911年3月祝晨先生去北京复试,获优等师范科举人衔。1919年来省立一师任教兼附小主任(校长)。 革新附小 名扬国内 省立一师附小,是师范生的实习园地,内分初小、高小两部,具有一定规模。1919年(民国八年)祝晨先生兼任主任后,专心办学,力主革新,把精力放在小学教育的改革上。当时各学校封建色彩还相当浓厚,教师、学生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教材是清一色古文课本,窒息和影响着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祝晨先生对小学教育现状极为不满,他说:“推翻满清已是民国,我们的小学教育尚如此落后,十分可悲”;并说:“男女一样,何必把女教师拒之门外?外国都实行男女同校,缘何中国就如此封建,不开通?”“小学教材满篇之乎者也,古味太浓,极不接近现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必须改革。” 因此,祝晨先生不顾社会非议,不畏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破天荒地毅然对附小教育进行三大改革。第一,从社会上招聘女教师,并实行男女教师同工同酬;第二,附小公开招收女学生,实行男女生同校;第三,推广白话文教学,自编白话活页教材,采用白话文教科书。在20年代初,祝晨先生的这些大胆革新,立即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攻击。 虽然社会上大惊小怪,诽谤横生,但祝晨先生坚持到底,丝毫不为所动,适应时代之要求,完成了附小上述三大改革“破前人之藩篱,发前人所未发”,开山东小学招聘女教师之先例,开山东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校的新风,创山东推行白话文的第一家。经过王祝晨先生和教职工的努力奋斗,一师附小名噪一时,荣获“南京高师附小第二”的光荣称号(当时南京高师附小名列全国第一)誉满国内,为小学教育改革立下了第一功。 反帝爱国 倡导新文化 祝晨先生虽毕业清末优级师范学堂,但思想非常进步,反帝爱国,坚持真理。在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王祝晨先生和一师青年同学一起,接受洗礼,经受锻炼。作为一名进步教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义愤填膺,他不仅积极参加济南青年学生“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归还青岛、反对廿一条”的游行示威,并积极帮助一师同学们起草宣言和写文章,倍受大家的钦佩和尊敬。 在抵制日货斗争中,祝晨先生帮助同学们出主意想办法,提出“不买日货、不穿洋布、不坐洋车、不乘胶济铁路火车(当时由日本管辖)”的响亮口号。帮助一师学生会率先成立华醒商行。1920年(民国九年),济南青年学生在大舞台演出抗日戏剧,济南镇守使马良上台禁止,并刀伤学生,引起济南各学校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和一致抗议。为支援青年学生爱国行为,祝晨先生联络正谊中学校长鞠思敏,成立了济南教工联合会,声讨马良的镇压暴行。祝晨先生担任宣传股长,并亲自起草声讨宣言,痛骂当局的腐败和黑暗,文辞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当时有人常把祝晨先生起草的宣言对人背诵,说文章写的好,骂的狠毒,是好手笔。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潮蓬勃发展,祝晨先生也在济南教育界开展新文化运动。他与鞠思敏先生,于1920年在济南组织“尚学会”,创办学会月刊《新文化介绍》并亲任主编。这个月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论点朴实正确,分为文学号、教育号、哲学号、伦理号、社会号五种专刊栏目,成为当时山东教育界知名度很高、而又影响很大的新文化学术刊物。 为了冲破闭塞局面,及时传播新文化,祝晨先生直接与北京大学联系,聘请周作人、沈尹默、杨晦、王森然、张瑛等知名人士来济南讲学;并特聘其他大学名教授刘伯明、王星拱、朱谦之等人,来省立一师作一星期或一个月的短期讲学。同时,还挽请路过济南的中外知名人士杜威、胡适之来一师作临时讲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眼界开阔,博文广知,增长更多的知识学问。 祝晨先生为了交流学术经验,活跃教学,1923年又创办了省立一师校刊《一师周刊》。他不仅撰写文章,并亲任编辑,从1923年至1926年1月止,共出版《一师周刊》35期。传播新文化新思潮,介绍省立一师教学和文化动态,在省内外有很大影响。同时,祝晨先生还领导开办了定期讲学会、演讲讨论会(地址设于一师校园),除一师的教师和学生外,并吸收济南各学校的师生参加活动。大家聚集一堂,发表各自的见解、认识,相互探讨、热烈争论,研究气氛相当浓厚,使省立一师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学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进步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配合作用。 1922年至1926年任省立一师校长期间,他有两大功绩,一是倡导新文化,二是整顿改革师范教育。第一,把过去予科一年、本科四年的师范学制,改为前师三年、后师三年的六年学制(三、三制)。增加了师范专业教学的内容,延长了教育期限,使师范教育形成阶段性的发展,更加系统化、正规化。他首先实施的“三、三制”师范体制,至今在国内继续执行,为师范教育发展贡献很大。第二,鉴于山东基层教育中的音乐、体育、国画等科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这一迫切要求,他在一师增设了音乐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和艺术专修科,为加强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增设了农业专修班。鉴于国内科学事业发展急缺人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科学交流,又增设了数理专修科和英语专修科。同时鉴于陈旧的读经课程比重过大,落后于时代潮流,他不顾省教育厅厅长王寿彭的反对,设立了国文专修科,积极推行白话文。祝晨先生编写的白话文《文学评论》,是山东最早的白话文本。这些专业学科的增设,有针对的改革师范教育,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众所称誉的好校长 王祝晨先生治学严谨、注重实际,珍惜人才、处事唯公,而丝毫不牵扯个人恩怨。当时教师都是在学期终了,视校长下聘与否而决定去留,不聘则卷铺盖走之大吉。祝晨先生对老师延聘,主要看操行、学识和能力,他对于知识渊博、能力高强且有师德的老师,即使有宿怨旧仇者亦可延聘;否则至亲友好亦不徇情。他庄重地说过:“教师者、授业解惑也,师范教师为人师之师,少才无能、少德鲜耻,焉能教人?我用人坚守一个‘公’字,目的是挑选真才。”他争取省厅在财力上支持,给教师以优厚待遇,以激励其工作热情,矢慎矢勤、各尽职守,全力投入教学。 省立一师前期部和师范部(后师),课程规定每周42节,在他任期内始终未变,他说:“腹内空空,必定误人子弟,为人师表,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劳苦一点,没有什么害处。”正由于祝晨校长严格要求,20年代省立一师的毕业学生文化基础和知识能力,均居全省师范之冠。省立一师在20年代,不仅文化质量较高,而且正规有序,订立了各种管理规则:教室规则、宿舍规则、自习规则、阅览规则、音乐室规则……。同时,定期举行各种例会:期会(每星期一上午举行)、讲演会、展览会、校友会以及音乐比赛会、武术比赛会……。由于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按时召开各种例会,因此使整个校园井然有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正由于王祝晨校长支持学生运动,反帝、反封建,大骂黑暗统治,倡导新文化,所以引起山东反动当局的密切注意,为军阀所忌恨,称他是“准共产党”,骂他是教育界的“妖孽”。但社会广大进步人士和一师师生,则由衷尊敬和热爱这位难得的好校长。1925年12月25日在山东省召开云南起义纪念会上,祝晨先生发表了遭逢时忌的演说,激怒了督军张宗昌,不分青红皂白,借机把这位献身师范教育的好教长撤职。 历经坎坷 威武不屈 祝晨先生去职后,曾去北京艺文中学执教半年,返济后,特务密探即向张宗昌密报“济南乱党大本营在一师,实受王大牛指挥……”,为躲避逮捕他先后逃亡广州、菏泽、武汉。以后,祝晨先生整理过去著述,发表于南京报刊,并由上海文化书局出版,声名又振,并被邀请参加全国教育行政会议。然而山东当局却密电反对,说他有野心想当山东教育厅长,使其屡遭权贵歧视。祝晨先生愤懑的说:“仕途黑暗,人心叵测,竟如此恶毒!我当挺起胸膛,不畏屑小迫害,与恶势力奋争到底!” 1930年经一师校长蔡自声的聘荐,祝晨先生任教务主任,他不仅教学上经验丰富、勤奋任职,而且坚持真理,嫉恶如仇,争求进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省立一师等济南各校青年学生组成“济南学生请愿团”去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祝晨先生站在正义、进步立场,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因此与当局结怨。1932年3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省立一师教师陶钝(地下党)、爱国教师范明枢等师生7人被捕,一夜之间济南各学校被捕达80余人,一片白色恐怖。祝晨先生目睹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万分愤慨,他不顾个人安危,发表言论,反对迫害,又激怒当局权贵。结果蔡自声校长引咎辞职,祝晨先生也被迫离开一师,去省立一中任国文教师。“七·七”事变后,祝晨先生不甘落入敌手,带领济南青年学生向后方撤退,由山东进入河南,再转湖北,风尘仆仆,备尝艰辛,成立湖北中学,收容山东流亡学生就读。1938年3月,他任“教师服务团”成员,领导山东流亡师生。武汉失守,又率领数千学生徒步入川,在川北绵阳建立国立第六中学,度过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返鲁担任省立济南中学校长,此时他双鬓白发,已是64岁的老人。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8年9月济南解放了,这位在旧社会吃尽苦头,受尽迫害的爱国老教育家王祝晨先生,获得了新生,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党和政府非常器重这位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知识分子,1950年3月,周总理还特地把祝晨先生接到北京,接见并交谈中国教育事业等大事。1953年祝晨先生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956年又升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这位受人尊敬爱戴的老教育家,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他的后半生。1976年11月,王老病逝,享年86岁。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任
职位
教师
职位
校长
职位
教务主任
职位
教师
职位
校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