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思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554
人物姓名: 鞠思敏
人物异名: 名:承颖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5/001
起始页: 0101.pdf
出生年: 1872年
籍贯: 山东荣城县
非亲属: 李锦章;李汉平

传略

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在二十和三十年代有口皆碑、久负盛名。他胸怀坦荡、落落大方的儒雅风度;刚直不阿、坚守真理、追求进步的高尚情操;朴实无华、艰苦奋斗、安于清贫、威武不屈的优秀品格;科学严谨、终生治教、鞠躬尽瘁的高贵精神,誉满齐鲁大地,为 鞠老先生,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济南师范前身),曾先后任山东省视学和教育司长,历任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全国四大高等师范学府之一),山东省立一师校长(济南师范二十年代名称),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立济南乡师校长等职务。先生一生创办教育、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奋斗终生、桃李天下,造就和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和教育人才,在山东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山东优级师范学堂的杰出学生 鞠思敏先生,名承颖,1872年生于山东荣城县一个“书香门第”。由于祖辈、父辈均系生员出身,故思敏幼年得以早受教诲、攻读四书,他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名扬乡里,二十岁就中了秀才。他二十一岁经过岁试,又补禀生,成为荣城的著名学子。以后他在该县马山大疃的私塾学堂设帐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荣城最早的两个著名英国留学生李锦章、李汉平,就受教于思敏老师门下。1904年经荣城县知县保送,来省会济南,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继续深造。 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教师除学界名流外,不少是日本留学生,并聘任一些日本等外籍教师。上学期间,鞠先生基础优于他人,为校内佼佼者,文史成绩居第二类(系)之冠。 他探索研究中外古今文史,上至中国通鉴、外国史料,下至中外舆地书刊,博览群书,学识渊达,有独特见解,又深得校方和老师们的好评。1909年以最佳成绩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按学堂章程规定,毕业生经过考试作为举人,他因成绩优秀,留任山东省署任山东省视学,并于1911年3月赴京考试,获优等师范科举人街。 名孚重望的山东高师、一师校长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在国体变更下,1912年(民国元年5月)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奉命改为国立山东高级师范学校。德高望众,品学兼优的鞠思敏先生被任命为国立山东高师教务长,1913年校长徐鸿策去职,由思敏先生继任校长。山东高师在鞠校长领导下,科学治校、励精图治,成为山东的最高师范学府。与当时北京、南京、武汉高等师范,合称全国四大师范学府。高校教师大都是欧、美、日的留学生,思想很新,在鞠校长领导下,增置科学仪器设备,增订中外科学书刊,翻译欧、日、美科学资料,学习科学之风开始在高师形成。思敏校长为此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先后有235人在国立山东高师毕业,连同原山东优级师范毕业的136名学生,是民初山东教育界的精华,这批群英分布山东各县、市,主持山东教育达20年之久。 1914年(民国3年)8月,全国各地师范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按照教育部将全国划分六大师范区的计划,保留北京、南京、武汉三所高师,新建广州、成都、沈阳三所高师。因山东高师与北京高师同属一个学区,故山东高师奉令停办,改为山东省立一师,校址如旧,并仍由鞠思敏先生担任校长。改组后的山东省立一师,学制五年(予科一年,本科四年),根据省规定,招收济南、青岛、长清、历城、平原、清平、禹城等27个县、市的学生,其它各县酌情招收,基本上面向全省。思敏先生在省立一师任职中,推广新文化,精练教务、庶务、学监等行政管理;订制学生教室、宿舍、自习、阅览各项规章;建立周一朝会、周六演讲会,每届毕业生成绩展出、定期校友聚会等一些制度。因此,省立一师教学正规有序,出现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师资多系原优级师范和山东高师的校友,群英汇萃,为母校师范教育矢慎矢勤,辛勤耕耘,鞠校长和老师们的心血汗水,在一师结出累累硕果。省立一师毕业生,一般功课优秀、知识面广、根底踏实,为社会各界赞扬和好评,位列全省之冠,誉满国内。恩敏先生这位兢勤治校的好校长,被誉为山东四大教育家之首。 同时,思敏先生在一师期间,为了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习园地,在济南市内建立市镇小学,作为一师第一附小;并于1916年又在济南北郊购地十亩,建立村落小学,作为一师的第二附小,招收农家子弟入学。这样使师范生不仅了解熟悉城市小学教育实际,并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接触农村教学实际,培养出胜任城市和乡村小学教育的优秀师资。此举在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社会各界都赞扬思敏校长是一位有眼光,有作为的教育家。正谊中学的缔造者 当时,一些公立中学,依然未脱离科举制度之旧习。为在济南开创民主进步的中学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之主旨,思敏先生积极联络原省优级师范老校友和原同盟会同仁刘冠三、蒋洗凡、王讷等59名社会知名人士,于1913年开始筹办私立正谊中学(实际上是山东革命党人联合而创办的一所新的中等学校)。采用“正其谊、而不谋其利”名句,校名称为正谊中学。这所私立中学创办时十分简陋,校址暂设大明湖畔废旧的公祠内,正间辟为教室,耳房作为办公室、仓库、伙房,于1914年正式招收新生两个班开始上课,大家选举思敏先生兼任正谊中学校长,并推定田象孚作为助手专办校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59名创办发起人联合集资,学校桌凳等用具亦完全系社会人士所捐赠。创业是艰难的,当时授课老师一律义务教学(学校仅供一餐便饭)。校长鞠思敏不仅义务服务,并把自己在高师的月薪按月向正谊中学捐赠一部分。就这样思敏先生领导大家互励互勉,共同度过了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以后正谊中学经教育部批准,列入省署教育经费补助项目(1916年开始,月拨补助费300元),经过五年奋斗,至1917年已有七个班在该校毕业。 正谊中学在思敏先生领导下,名气日增,1918年社会各界捐助资金数千元,兴建教室楼及各种配套设施,添置中外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并增设两个附小和黄台分校高中部,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蒸蒸日上。1926年全盛时期,在校学生达1700余人,学校规模之大,居当时济南各校之首,成为山东省重点中学之一。正谊中学凝结着思敏老校长无限的辛劳、心血和希望。他担任正谊中学校长16年中(1922年离职后,仍任校董事长至1944年),成绩辉煌,有口皆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如:孙思白(曾任中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鹿省三(中共鲁东特委书记、革命烈士)、陈焕(总后勤部政委)……,均是正谊中学的优秀学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教育家,将大明湖南岸马路称为“思敏路”。 反帝爱国、倡导新文化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思敏先生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积极参加青年学生“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归还青岛,收回廿一条”的反帝爱国运动。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他支持学生在正谊中学建立华醒商行,宣传、号召国人“不买日货、不穿洋布、不坐洋车、不乘胶济铁路火车”(当时为日本管辖)的爱国行动。1920年元旦,济南市学联组织青年学生在大舞台演出反帝爱国新剧,发生军警干涉并刀伤中学生李玉级等人事件。思敏先生立即呼吁济南各大中学校教职员,组成“济南教职工联合会”,支援学生斗争。声讨反动军阀对学生暴行,痛斥反动势力破坏进步民主,并亲自面见省长屈映光,督军田中玉,要求澄清事实,惩治肇事者。几经奔波交涉,终于迫使山东当局作出让步,赔偿损失,公开道歉。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思敏先生和济南各校师生激于义愤,一致奋起反对。在济南市学联组织下,迅速成立支援上海工人反日组织机构,于6月11日在商埠公园召开万人大会,并公推思敏先生为大会主席。他在万人大会上讲话:“今天到会者竟达万人,足见我省民气激昂,希望大家本此精神,坚持到底,誓做沪案之后盾……。”他不顾军阀对他斥责威胁,主大会、伸正义、争主权、反帝爱国。为济南广大民众作出表率。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潮蓬勃开展,思敏先生积极倡导新文化,与省立一师王祝晨、于明信先生,于1919年8月份,在济南成立“尚学会”,共同创办学会月刊《新文化介绍》,介绍新兴学术思想,研究时局问题,推动新文化运动,很受广大读者欢迎,各地学校纷纷索购订阅,成为山东教育界知名度高、而又影响大的新文化学术刊物。同时,在新文化的传播中,思敏先生为了增进学生知识,1922年左右,还特聘请国内教育界知名人士黄炎培、陶行知、方环如、张伯苓等人,采正谊中学讲学,对推动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很大贡献。 思敏先生,为发展教育事业倾注心血。他在山东高师任期内,为振兴山东教育操劳。1912年他发动济南学界知名人士集资,在城内布政司前街创办了山东教育图书社。从京沪等地购入大批中外图书刊物、科学资料及各种科学仪器,供全省学校教学需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鉴于山东教育的落后,在1915年夏秋之际,带领一师王世栋(王祝晨,第三任一师校长),自费去江苏、浙江、河北、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归来后,两人同力合作,针对山东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山东教育改良计划》。 1916年,思敏先生在担任省立一师和正谊中学校长时,曾一度出任山东省公署教育司长,因力图尽快发展山东之落后教育,在经费、体制、改革上,与省督军张怀芝意见相左,因而借口去日本考察愤而辞职。1918年,思敏先生当选为省议员,分工议会教育股,全省教育经费拨款、半公费留学生名额、各学校经常性和临时性拨款,赖经鞠老多方呼吁、提倡、奔走,因而使全省教育经费得以大量增加。他说:“国家强盛,在育人才,人才之路,在于广大教育和投入经费。不重视教育,何以能使齐鲁振兴发展,鼠目寸光,到头来殆害国家、民族……。”1928年5月,济南发生“五卅惨案”,正谊中学校舍遭日军炮击,校务停顿,他再次亲赴南京、上海、江苏、浙江进行教育考察,借鉴南方教育经验,起草制定了《山东教育发展规划》,为振兴齐鲁教育,倾注全部心血。 安于贫困,文士高风 鞠思敏先生终生治教达数十年,为山东教育发展鞠躬尽瘁,创出非凡业绩。但个人生活却十分清贫,已逾花甲之年,仍室无私蓄,一直没有自 己的一所住房。前正谊中学校友路孟凡、蔡民章等九人,目睹老校长的境遇,十分同情,他们发起“正谊校友自助乐捐委员会”,为鞠老募捐建房,以捐助的数千元,在城内县东巷建成平房新居,并为先生购办家庭用具。鞠老在济学生争相帮老校长乔迁新居。但鞠老先生的家产仅有书籍报刊两板车、被褥衣物两板车而已。一个知名老知识分子生活竟如此简朴清贫。 思敏先生主持正谊中学16年,初创时按月捐赠自己月薪一部分。先生公私分明,从不为己谋求私利,处于旧社会一所私立中学,廉洁如鞠老先生者,真是太少了。1937年12月济南沦陷,为保护正谊中学财产,作为学校董事长,倾家中仅有生活费数百元,交给校工刘振东,请有威望的街坊看护学校资产免遭损失,先生高尚之举,泉城人民共仰。 亮节高风,浩然正气 日军占领济南后,北洋失意政客、官僚、国民党改组派和“曲线救国论”者,沉渣泛起,为虎作伥当了汉奸。日伪为了欺骗群众、收买人心,竟三番五次登门,促请思敏先生“出山”,就任山东省教育厅长。鞠老素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自勉,保持文士风节,决不认贼作父,为日伪效力,最后以死回绝。鞠老誓死不肯从敌之亮节高风,传到重庆,国民党政府为借重先生之名,邀请思敏先生去国统区,出任山东省参议长。但先生对国民党权要迫害乡师进步师生的惨剧历历在目。因此,以老病推辞,回绝了伪山东省政府。 济南沦陷,日伪当政,思敏先生匿居旧居,生活靠长女文英教书接济,长期每天仅以开水泡煎饼度日。鞠老年事日高,身体日衰,忧国忧民,贫、病、忧交加,以致病倒在床。1944年8月7日,这位山东著名教育家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二岁。济南各校师生、校友为鞠老送葬,他的遗体埋葬在正谊中学黄台分校校南义地。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专题

司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教师
职位
视学
职位
教务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职中
职位
司长
职位
教育厅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