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芹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508
人物姓名: 张芹香
人物异名: 字:泮藻;号:自强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244.pdf
出生年: 1880年
籍贯: 历城
亲属: 张笑顰;张季芳

传略

张芹香,字泮藻,号自强。1880年农历八月十二日生于历城。1909年前后,同盟会在济南开展各种活动,发展会员,在北园创办山左公学,发动群众,宣传革命。这对张芹香的思想影响很大,不久,张芹香参加了同盟会,成为该会济南早期会员之一。 1914年,张芹香考入济南师范北园分校。当时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张芹香受其影响,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的各种活动。他在北园一带,组织农民、学生游行示威,参加市内的罢课斗争,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张芹香在杨庄、刘家井、霞侣一带,发动群众,拒绝卖粮给日本军队,并联系霞侣爱国人士李继寿等,把通往市区的道路、涵洞全部堵截,设人盘查,日夜巡逻,断绝了日军的部分粮源,使驻济日军一时出现粮荒,受到沉重打击。1919年7月13日上午,李继寿因在北园柳行头搭救两个查获粮车的学生,把三个押解他们的日本兵打落道旁藕池,被日本宪兵捕去,先后在日本宪兵队、日军司令部严刑拷讯。张芹香知道后,立即串联各村,召开大会抗议。大杨庄、刘家井、黄台、霞侣各村群众,无不义愤填膺。张芹香被推举为群众代表,到城里与学生联合会共同设法营救。7月19日,济南市各界千余人举行大会,张芹香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痛斥日本兵逮捕李继寿的暴行。会后,与会群众列队去省长公署请愿,在声势浩大的群众压力下,李继寿终于被释放。 张芹香师范毕业后,看到北园一带没有学校,许多适龄儿童不能上学,一股教育救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决心要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但在当时,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开办洋学堂,招收学生,尤其是女学生,阻力很大,甚至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教室无着,教师也不容易请。但他毫不动摇,决心要把学校办起来。他看到邻村大张庄有一座三义庙,便将它改为校舍,把三间南屋稍作粉刷整理,作为教室,另三间北屋作教师准备室和休息室。从此办起了北园第一所小学——大张庄小学,并请了一位外地人当教师。学校办起来了,没有教具、桌凳,张芹香就发动募捐,自己也带头捐助。教室桌凳有了,但没有学生,群众不愿意上新学堂,张芹香和聘来的老师一起,到各个村庄宣传动员,并宣布不收学费,学生免费上学。这样果然奏效,招来十几名学生,因为程度不齐,只好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组,在一个班内采用复式教学法上课。开学第一天,张芹香亲自主持并讲话,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做学新文化的带头人。大张庄小学办起来后,张芹香又继续宣传,他在自家的后院里,点上煤油灯,召集学生家长,宣讲上新学的好处,动员家长们让自己的孩子上新学。学生逐渐多起来了,一个大张庄小学满足不了,他又在本村办起了一所杨庄小学,校址在村北,是利用一座白衣殿。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打开局面,办好家乡的教育事业,张芹香十分注意做好自己亲属的工作。为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张芹香就动员自己的嫂子张笑顰、四妹张季芳到校教课。 杨庄小学办起来以后,张芹香又连续办起了黄台山小学、张公坟小学、刘家桥西黑和尚庙小学、角楼庄小学、沃家庄小学。张芹香在北园一带先后总共办了7所小学。这些小学,大都是利用当地的庙宇庙产,四处募捐和他自己带头捐助办起来的,因而张芹香获有“历城武训”之称。 张芹香在学校还亲自教课,他上课认真,讲课水平高,很受学生欢迎。1917年夏,张芹香在沃家庄小学教学,省视学巩秉秋视察历城学务,到过沃家庄小学,对张芹香有如下评价:“教员张芹香授国文,讲解透彻,引举事例亦极确实,学生尽能领会,课堂上之动作循序亦极整齐。” 除办小学外,张芹香还和几位青年在今院东大街大华理发店东邻办了一处农民讲习所,招收农民和社会青年,进行爱国反帝、提倡妇女放足、上学等宣传教育。 30年代初,张芹香到外地工作了一段时期,先是在临清税务局,后来又到惠民黄河河务局,因不满腐败衙门的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不久又回到济南。 因济南后,他看到北园一带已办起不少学校,心里很是欣慰,但又看到一些聋哑孩子无地方上学,很感不安,于是便想办一所聋哑学校,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问题。他听说天津有一所聋哑学校很有名,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掌握一些生产技能,便奔赴天津,邀请派人来北园办学。天津聋哑学校校长齐肄三对张芹香远道而来十分感动,就亲自带着几名学生来济南,研究办学的具体事宜。他们来济以后,先在千佛山下的残废院试办,因为那里原来就收容有一批聋哑人;同时又带领学生到处宣传,张芹香每天也跟着到处奔跑,正当学校进入筹备阶段时,“七七”事变爆发,计划被迫停止,张芹香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齐校长和他的学生们。 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活动。1941年不幸死在狱中,时年61岁。为了悼念这位爱国抗日志士,他的学生和同事,1946年在大杨庄张芹香故居,创办了以张芹香名字命名的“私立芹香中学”,并在大明湖南岸的一座小楼里,举行了隆重的“张芹香先生追悼大会”,芹香中学校友自治会和济南市各界几百人参加了追悼会。 芹香中学成立两年有余,招收学生三届近200余名,济南解放前夕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