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398
人物姓名: 景琳
人物异名: 名:有忠;字:子厚;又号:琳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069.pdf
出生年: 1904年
卒年: 1957年
籍贯: 历城区彩石乡南宅科村
亲属: 景慕逵
非亲属: 陈鸿藻

传略

景先生,名有忠,字子厚,又号琳。现历城区彩石乡南宅科村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耕读门庭。幼时曾授业于名儒陈鸿藻(清末廪生,大龙堂村人)。这时他感到习章句之学,不能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便考入了章丘县立乙种农业学校;1923年又毕业于省立蚕业讲习所。景先生从青年时期就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人。在农、蚕两校学习时,正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期。他受到这个运动的影响,成了一名“实业救国”的信奉者。在家乡号召种桑养蚕,发展实业。并身体力行,利用他在学校学习的技术,在家开拓桑田,经营蚕场,并开办缫丝作坊。但他的行动和理想不久就被帝国主义的人造丝冲垮了。这使他认识到,一个民贫国弱的国家,独立的只搞经济是不行的,从此他便奋力于教育事业。县教育部门委任他在本村任教师,兼管劝学。那时,私塾先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还很高,且弟子遍布各村,私塾垄断着山区的文教阵地,他们视学校为洋学,非孔孟之道。这样一时不能设立学校,使莘莘学子终日流浪于蔓草荒岭之间。这时,景先生利用同塾师们的师生关系,不惜舌敝唇焦,不辞程门雪立之苦,屡抵其门,广为举例,善言开导。他说:“现在列强都在窥伺,以中国为美脔,皆垂涎三尺,欲瓜分蚕蚀。我辈若只讲古圣先贤之道,只写风花雪月之诗,以此来抵制列强,实南辕而北辙,不能拯救时局于万一。当前中国沦亡堪虞,正如鱼游釜底,燕处燎堂,危在旦夕,唯兴办学校,育才匡时,才是摆在我辈面前的共同任务。素悉我师深明大义,定愿做识时务之俊杰。应立即晓谕各村弟子,以国事为重,顺应潮流,自动解散私塾,不再仇视学校。”景先生这一席话,竟然胜过千金,感动了老儒、塾师们,使之言听计从,在很短的时间内,宅科、彩石一带比较大的村庄,都设立了学校。这为后来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景先生的这一壮举曾获得章丘县劝学所的嘉奖。 景先生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他在社会交游中,姿态雍容,谈笑风生。笔者与景先生的故里近在咫尺,民国时期,他常往来于邻村各校之间,每与师生聚谈,皆侃侃直言,抨击时弊。他说:“当前中国哀鸿遍野,疮痍满目,将来必须改天换地,更骨易髓,来一次彻底的政治大革命。不能再让财阀梟雄,继续玩弄国柄,荼毒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挽回濒临灭亡的厄运。”使在座者,皆侧耳倾听,无不赞佩其远见卓识。 俟后,景先生继续在宅科及邻村东泉、南泉、玉龙等村任教。为了工作,有时星夜出征,顶风雨,冒严寒,历尽辛劳,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在教学中,他向学生讲解中国国弱民贫,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原因;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上郑成功、戚继光以及东北的一些抗日民族英雄。启发学生不畏艰险,敢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使无数学生在他的熏陶下,逐渐萌发了爱国思想,在言语行动上表示敬佩革命英雄人物。这一阶段,景先生的汗水没有白流,辛勤劝学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待抗日战争开始,宅科村首先点燃起抗日峰火,无数青年目睹日寇的残暴行径,遂坚定了抗日意志,皆弃室家而不顾,犯锋镝而莫辞,奔向抗日的疆场。这些英勇的子弟兵,大部分是当年景先生浇灌的桃李而结出的硕果。 1938年日寇炮轰宅科。这时章丘、历城一带,形势极其复杂混乱。一些散兵游勇,打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招兵买马,派税派捐,掠民脂膏;各村豪绅大户,以封建迷信手段,组织道会门,招降纳叛,拥兵自卫;地痞流氓、烟鬼赌棍,也猖獗一时,乘机掠夺,敲诈勒索,祸殃民众。最残酷的是日寇闯入各村,肆无忌惮,奸淫烧杀。使人民一夕数惊,一餐屡辍,有时流躲山谷,有时夜卧荒丘,鸡犬不得宁。这时景先生忧心如焚,夜不成寐,便到泰安徂徕抗日根据地,寻找机宜。回来后他开阔了视野,消除了一时迷惘。当时日寇“后防”空虚,力不从心,正是组织人民开展游击战的良好时机。从此便自觉地开展抗日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来拥护支持八路军,壮大革命力量。 首先宣传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宣传军民一家亲,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支持八路军的事迹;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八路军必胜,日本侵略者必败的道理。通过宣传,消除了一些人抗日无望的悲观论调,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斗争意志。 为了抗日他毅然披上了伪乡长的外衣,给党做地下工作,为人民出谋划策抗粮抗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伪区长尹伯超进行教育,让其为人民服务,每逢彩石的日伪军向山里进发时,由尹伯超派出人来送情报,景先生便告知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的人员登上山头打冷枪,使敌人惊慌,不敢深入和久停,自此宅科一带的村庄未遭受一次兵燹。 积极联合各村道会门的首领,组建了六乡(宅科、大龙、王家庄、虎门、南泉、雀鸭山)联合办事处。向他们晓以大义,说明八路军如同王者之师,所过之境,秋毫无犯,专为人民除暴安良,让其为八路军服务。从此这一带的红枪会,不与八路军为敌,有的还参加了八路军,壮大了我们的力量。 建立秘密联络点、交通站,掩护党员、干部,传递情报信件。那时环境险恶,瞬息万变,联络点就安在景先生家中,抗日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党的机要信件,从没有遭受过损失。 组织动员爱国志士参加我军和抗日政府工作。先后动员了张子健、郑爱华(陈光琪)等若干同志到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工作。他又利用社会关系,做了争取伪顽人员工作。他对伪三团团副张少杰及其哥哥张少英进行了教育。对张少杰说:“你是知识分子,颇具远见,不同那些匣枪一挥,侥幸得逞的人。现在共产党的政策非常宽大,你应该及早悬崖勒马,弃暗投明,你非聩非盲,全国起义将领,已不胜枚举,为忠为奸,决于一旦,不要再歧路徘徊,自贻伊戚”。后来张少杰投诚八路军,与此不无关系。其哥哥张少英,本一纨袴子弟,好奔走权门,结交政客,在他的眼中,何曾有共产党八路军?景先生向他讲明了党的政策,只要洗心向善,从事劳动,不搞非法之事,政府决不追究既往。后来他便在家乡西彩石安下心,挑起筐来做买卖鸡蛋的生意,不再过浪荡的生活了。 景先生在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向党献身的意志,经得起党的严峻考验,于1942年经李敏、陈月波(陈光珠)两同志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日寇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斗争更加残酷,六乡联合办事处也垮了台。根据当时的形势,组织上让他离开宅科,到顿邱一带以小学教师做掩护开展敌占区工作。他带着次子景慕逵(作学生)奔赴这个险恶的岗位。当时顿邱一带是郭店日、伪军向山里扫荡的必经之路,又是伪三团前身三营营长王启祯发迹之地,兵卒闾阎,哨聚蜂拥,如龙潭虎穴。在此景先生便团结了部分思想进步的教师。相机宣传党的政策,了解敌情,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并正在着手在该地区建立党组织。因泰山区派来的地下党负责人何曙光被日寇捕获后叛党投敌,上级考虑景先生的安全,于1943年春将其调至章丘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先任教育科长,后被选为县参议长和泰山区的参议员。 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后景先生担任过渤海行署参议员、渤海区子弟小学校长、徐州市政府机关托儿所所长、徐州市民政局公证处副主任等职。 1957年的初夏,景先生因劳累过度,患突发性脑溢血病故在办公室的坐椅上,享年53岁。葬于徐州市。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
教师
职位
参议员
职位
校长
职位
所长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教育科长
职位
参议长
职位
参议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