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393
人物姓名: 高崇熙
人物异名: 字:仲明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057.pdf
出生年: 1901年9月14日
卒年: 1952年2月12日
籍贯: 济南市历城区

传略

高崇熙(1901.9.14-1952.2.12)字仲明,济南市历城区人,祖籍河北省雄县。清华大学教授、化学博士、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高崇熙由于受其父母教育和培养,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刻苦攻读自然科学,立志振兴国家民族。1919年,高崇熙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涅大学化学系学习,在伦赫教授指导下,于1926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在分析化学和稀有元素化学方面,尤其对含硒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的测定颇有造诣。在治学思想上,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作为一个化学家,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应用打好基础。”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发表论文多篇,就显示了他精湛的实验技巧。高崇熙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对Se2CI2的研究,其结果得到无机化学界的称赞。他还曾研究了两种对Se和Te的定量分离方法。 1926年,高崇熙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为了将自己的学识献给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毅然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此时,清华刚由单纯的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高崇熙被聘为新成立的化学系教授,但任无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等课程。1928年又担任系主任的职务。为办好清华化学系,他邀请当时国内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主讲普通化学和定性分析化学)、萨本铁(主讲有机化学)、黄子卿(主讲物理化学)等三人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他们和后来应聘的李运华等人一起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崇熙常说:“我自己虽是一个化学家,但决不是全才,所以各门主要课程都要请专家来教,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不存门户之见。”当时国际上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已经在发展,他以未能聘到这方面的有关专家来校授课为憾。 30年代初,清华大学筹建化学馆,高崇熙为之倾全部心血,经常废寝忘食。从设计、施工到安装电气、自来水、煤气及管道、通风系统等,他都亲自参加。对工程质量认真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楼体力求坚固、结构合理,以保证适合各种实验之用;而楼外的装饰,则力求节约。工程不到两年建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崇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对中国无机化学的研究事业起到了开拓作用。他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科学为生产服务,立志振兴我国的科学技术。如在30年代,他从大麻子油合成有机产品的研究中,就已经考虑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在从事中国出产的稀土矿石分离稀土化合物的研究时,用分级结晶法做了大量的实验,制备出大批稀土化合物样品。遗憾的是这些样品在抗日战争撤退转运途中,遭受日寇飞机轰炸而全部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品种、大批量的化学试剂,高崇熙根据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进行自制试剂所积累的经验,决心尽快改变中国化学试剂生产的落后面貌,实现中国化学试剂生产工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积极倡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在他的主持下,北京新华试剂研究所筹建成功,他任所长。当时,只有12名职工,他们利用10间平房,因陋就简生产硫酸、硝酸、盐酸、草酸、苯、甲苯等50余种化学试剂,不仅满足了建国初期对化学试剂的需求,也培养了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新华试剂研究所不断发展,1953年改名为北京试剂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北京化工厂,成为我国最大的化学试剂生产企业。 高崇熙在1949年前后,还从事过硬质玻璃的研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为北京玻璃厂奠定了这方面的技术基础,进而实现了硬质玻璃化学实验仪器的国产化,结束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外国硬质玻璃仪器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高崇熙一生中,发表重要论文30余篇。他的学术生涯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建立和发展密切相关。他在清华大学从教25年,其间1938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随清华回到北平,但任化学系主任。当时,除图书杂志全部南迁运回损失较小外,其他化学仪器、药品都被洗劫一空,实验室设施惨遭破坏。为使化学系重建,他付出巨大辛劳,终于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全系师生创造了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环境,治愈了战争创伤,他在清华教学期间,担任定量分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化学、无机制备、有机合成等课程。他讲课生动,内容丰富,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同学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他还注意实验课教学,要求非常严格。这对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效果卓著。他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化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化学、化工界的学术带头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高崇熙治学严谨,好学不倦,学识渊博,特别重视实践,大部分时间在化学实验中度过。正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他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不幸于1952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1岁。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
所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