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文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390
人物姓名: 陈会文
人物异名: 名:象萃;字:会文;又号:散初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52/001
起始页: 0047.pdf
出生年: 1901年
卒年: 1974年
籍贯: 济南市历城区孙村镇东顿邱村
亲属: 时象图;石杰民;王凤娥;光前;光苏;光渤;光月;石鲁平
非亲属: 王子元;孙兴仁;王冶秋;罗竹凤

传略

陈先生名象萃,字会文,又号散初,济南市历城区孙村镇东顿邱村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出生于一个耕读门庭。兄弟四人,他排末。 陈会文先生,童龄时入私塾读书。聪明伶俐,为诸生之秀,及入民国,教育改制,本村初级学堂成立,一般人视为洋学,不送子弟入校就学。时象图先生(会文长兄)独认为时机难得,毅然送弟入本村初小就读,受业于王子元先生,在校与本村孙兴仁为同学,两人成绩相埓,同为子元先生所赏识,数年后章丘县立高级小学成立,第一届招生,全县极为重视。子元先生送兴仁、会文同往应考,两人皆名列前茅。其后兴仁因故辍学,会文则于高小毕业后,在其长兄支持下,继续考入济南私立正谊中学攻读。他的英语成绩为全班之冠,因而于正谊毕业后,又考入省立济南第一师范英语专科学习。这时的陈会文,真是才华横溢,奇思勃兴,他竟超越学校的常设课程,自己拜师访友,学习了好几种语言,然终以英语最为熟练。 会文先生学习外语的惊人成绩,不但为全校师生所赞扬,同时也耸动了官方。在专科读书期间,印度泰戈尔访华来济南讲演,政府除特请有名的文学家徐志摩陪作翻译外,另由第一师范学生中聘记录两人,由中文专科学生李光家任中文记录,聘陈会文任英文记录。事后校阅陈先生记录稿为准确流畅。无大讹谬。一个未毕业的在校学生,能任此职,显非易事。 师范英专毕业后不久,适逢山东省教育当局招考官费留学习生。当时报考者,多为本科毕业生。会文先生应考,被录取,名列第四名。当时的主考评定人员,对一个专科学生的成绩如此优异,感到十分惊讶,确认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可惜的是他竟因他故,没能远涉重洋出国深造,成为先生终生憾事。 先生既放弃出国,乃考入邮政局任英文邮务员,任职不久,先生感到邮政职业虽报酬略丰,且有生活保障,但工作机械呆板,与个人性情不合,遂毅然辞去,决心转入教育界,改任招远县中学英语教师。先生曾与友人说:“教师生活,日与青年陪对,是顶快活的事”。这是先生决心终身从事教育的开端。1929年春,时在“五三”惨案后,正谊首先在济南招生开学应鞠思敏校长的邀请,任正谊中学,英语教员,继任学校教务主任。1939年下半年任高唐中学教师。暑假与数友人赴北平旅游,适逢北京大学招生,先生于途中忽来兴会,乃报名一试。事前毫无准备,数学一目又素未练习,然竟以中英文特优,而为北京大学教委会所赏识,作为二年级插班生。然而更有出乎其友人之意外者。先生入学后,未继续以英语作专业,而改选历史学为专业,进入历史系攻读。据先生对其受业弟子孙思白讲:“英语只是做学问的工具,而历史是一门科学,要懂得人类社会,要懂得中国过去,展望未来,非学史不可。且史学内容广阔,浩瀚如大海,取其一勺,便足自乐”云云。读此可知先生改业学史之用意甚深,且合乎他自己的求知兴趣。入北大后的当年,他曾一度改号“散初”,取其改变过去,另辟一条新的人生道路的意思。 入北大未久,时值“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土变色。当时青年学生无不为国家危亡担忧,先生亦深怀忧愤,受进步同学杨启哲、宋劭文等人影响,乃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探讨救国的真理,从此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当时与他有所接触的朋友和他教过的学生们,听他娓娓而谈马克思主义哲理,辩析中国绝不会灭亡的道理,深入浅出,无不为之动容,然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途径已定,认为从事教育事业,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很注重以进步思想影响青年。 1934年夏,先生应聘就任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历史教员兼教务主任。曲阜师范素有革命传统。1929年,《子见南子》之讼事即发生于此。虽遭官方压制,而仍多进步学生。先生到校时,校长杨某对学生活动,严加防范,多方钳制。先生则本着思想自由原则,扶持进步师生。给杨某以各种抵制。久之遂与杨某龃龉,迁延到1936年夏,乃愤而辞职离校,转往烟台省立八中任教。解放后,宁夏统战部长李健、曲阜师范数学系主任郑亦樵,在晚年回忆起当年学生生活,仍对先生提腋扶持之功,为之怀念不已。 先生在烟台八中,结识地下党人王冶秋、罗竹凤诸同志。先生虽非党员,然由于先生思想开明,与王、罗交好,共同诱导学生进步。甫一年,“七七”抗战爆发,先生位返济南,此时,先生已与石杰民女士结婚生有一子,家室之累,先生于个人前途,一时未作出任何揣择,及济南沦陷,先生潜居城内,靠教家馆度日,其困苦之状可以想见。隐忍迁延到1939年底,乃有创立章邱县马彭中学之酝酿,由先生出任校长。其事原委大致如下:自“七七”抗战开始,日寇南侵,不两年沿海各省悉入敌手,山东乃成为敌后区。当时省境以内,有翟毓蔚其人者,于抗战之初,亦纠合人枪,宣言抗战。到一九三九年末,其势渐大,有众逾万,辖境亦广,基于其本人倾向,遂受国民党省府收编,委为本区专员兼保安旅司令。翟为大学毕业,早年与先生有师生之谊,其势既固,忽有兴学之念,遂派人与先生商量,拟延揽先生出任校长。先生时困居济垣,然于翟所选择之政治道路,有所保留,乃与翟约,如欲办学。翟负责出款,至于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及一切校务悉有本人自主,他人不得干预,翟允其请,先生乃出。学校设于马彭镇,时名为马彭中学。盖先生既以先教育为终身职业,而又鉴于沦陷地区广大青年,有无学可上之苦,乃欲借此以伸其兴学育才之夙愿。先生既出任校长,乃开始筹划一切,尤着重招聘名师:康冠珊、贾仲乾、王晓岚、高震青、王逊生皆一时人选齐集于先生领导下,从事教学工作。先生曾说过:“不意于兵荒马乱之中,有此弦歌不辍之地,生活虽艰苦,于心兹乐。”由于他在教育界名望素著,四方学生出裹粮就学,蔚然云集。一时成了章历县在农村的最高学府,陈校长之名,遂在本地区家喻户晓。 学校既立,经营年余,规模初具,学生日多,达三百余名,然战区办学却甚艰苦,日寇不时骚扰,往往警报迭传,使师生一夕数惊。在这样的恶劣情况下,先生与诸教师没有动摇,坚持教学,甚至在战地流动间隙中,继续上课,使诸生学业得以日渐提高。先生的办学宗旨,仍以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提高智能、利人爱国为其大端。对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讨论时事政治,无论其倾向趋左趋右,只要抗日爱国,皆听其自由。因此他的学生有愿参加国民党所属部工作的,固听其便;有的秘密入八路军地区参加革命者,先生亦予以方便或支持,时间既久,我游击区领导干部,亦闻先生之名。一次有机会要约其来我地区与我军领导同志作了数日交谈,先生坦然陈述了他自己的办学宗旨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愿望,我方许之,送先生归返原地,继续从事其办理马彭中学的工作。到1945年,抗日胜利后,马彭中学迁往济南,改名为私立立达中学,继任校长。直到济南解放后接管,始纳入新中国教育体制之中。 济南解放后,先生被分派到十九中任外语教师兼外语教研室主任。1956年,曾一度调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由于某些人事关系不理想,于1957年又回到十九中任外语教师。先是先生北大毕业后,与石杰民女士结婚,婚后数年,终因两人性情不合,难于借老,虽勉力维持八九载。精神极为痛苦,到马彭中学后,遂决定于石女士解除婚约。另与当地王凤娥女士结婚。王女士温和娴淑,与先生同甘共苦。数载后生三子一女,光前、光苏、光渤、光月。石女士生一子,从母姓,名石鲁平。到六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先生也因子女多、负担重、家庭生活出现极度窘迫状况,但先生守分安贫,不借贷于生徒,敞履破裘仍怡然自得。他的学生闻之,虽有远道馈赠者,然杯水车薪终无太大补益。到1971年身体衰弱,近于偏瘫。不料病情从此日增,卢扁乏术,这个浮沉学海近五十年的老教育家,竟于1974年离开了人间。终年73岁。先生去世前数日,其夫人凤娥女士,忽得急病,入院溘然逝去,两人死期仅相差数日,堪称白首偕老。然由于病院之隔离,与其子女之隐瞒,两人竟互不知对方之脱离人世。亦云巧矣。 会文先生是我历城东半部最早的大学生之一。那时地方风气未开,士无远志,他算是躐登最高学府的先驱人物。 会文先生为人清高正派,从不做攀附权贵的事。人极聪明,口才亦很好,往往在稠人广座之中,谈笑风生,发表议论,词锋犀利,令人难以置喙。有时又出言幽默,逗人发笑,在学术上,他不但英文特好,也擅长中国文史,其写作能力,千言之文,半夕可成。书法宋魏晋体也很可观。正楷行书皆工。挥笔题署,无不潇洒有致。 他在山东教育界,享有一定盛名,众望成孚交游颇广,与教育界名流皆友善。 总的先生一生业绩,育桃与李,生徒遍于齐鲁,在教育事业上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又义性耿介,不随流俗,思想自由而超脱,虽其未参加任何党派。但一生不慕荣利,唯知育才匡时,与青年相处以为乐。先生思想敏捷,善于知人论事,乃至分析国家大事,辨识世界思潮,常具卓见。其启迪青年,总以力促其向上与进步为依归。先生恃才亦爱才,有时不免有流于孤芳自赏的偏颇。世无完人,这或许是先生短处的一面吧。

知识出处

历城名人

《历城名人》

本书辑录了近50年(1949.10至1998.6)来去世的历城籍及在历城颇有影响的外籍著名人物的史料114篇,补遗建国前去世的历史名人的史料50篇。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