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1161
人物姓名: 田雯
人物异名: 字:纶霞;一字:子纶;又字:紫纶;号:山姜;又号:漪亭;晚号:蒙斋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43/001
起始页: 0122.pdf
出生年: 1635年
卒年: 1704年
亲属: 张太夫人
非亲属: 董讷;靳辅

传略

田雯(公元1635—1704),字纶霞,一字子纶,又字紫纶,号山姜,又号漪亭,晚号蒙斋。自幼聪明灵利,智力超群。由于父亲设馆教读,田雯从贤母张太夫人之教。在母亲的教导下,五岁即能背诵《孝经》并入塾读书,以父为师。明崇祯十四年(1641)随父母自桑园镇返回德州。日夜苦读,勤奋学习。 清顺治元年(1644)春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亡。不久清兵入关,满州贵族统治者定都北京,清军向各地进攻,清廷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屠杀汉族士民,推行圈地运动,把无数粮田变为牧场,激起了汉族人士,尤其是江北士民的强烈反清情绪,纷纷起来武装反抗。田雯当时年仅十岁,政治上却有了一定见识。尔后,他闭门读书,在学习文学、诗词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学问大有长进,十二岁学诗成文,出口成章,步出诗句,深受当时名士称赞;十六岁冠童子试,其为文,言泉独涌思风若神,有如巨灵劈掌蹠自高,又若长河一泻曲直千里。十八岁参加应试不中;二十岁参考仅中副榜。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才科中举人。康熙三年(1664),在京经过礼部会试和皇帝主持的殿试,田雯以二甲第四考中进士。 田雯考中进士后,翌年坐船到达京城,皇帝未有立即授予他官职,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节推职务,办理一些勤杂事务。到康熙五年(1666)裁节推时,才给他一个从七品的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田雯第一次到内秘院办公,就遭到了同年翰林的侮辱。尔后,是经常看人家的脸子行事,并且还时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和打击。仕途的坎坷、官职的卑微、居京的困顿、别人的侮辱和嘲笑,使田雯从精神上深受打击。因此,他也不免时常有些自叹。 康熙十一年(1672),田雯受命主持顺天乡试,得人很盛。因他“秉质纯良,持心端谨,简司翰墨”恩授征仕郎。康熙十二年(1673)苦熬了七年的田雯才升为户部福建司主事。次年升为云南清吏司员外郎加一级。康熙十五年(1676),身为工部营缮司郎中的田雯,奉命前往北京城东通惠河上,监督大通桥漕运事务,按时完成任务,竣工后,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认为他“持躬克谨,莅事惟虔”。两年后,再补工部虞衡司郎中。在此期间,田雯已是著名诗人,官品虽屡有升迁,但仍感到“养生须谨如防寇,再仕真痴是画蛇。拙不合时休自悔,老犹多痒倩谁爬?”有时甚至想到弃官归隐。因此,他又不时感叹“十载为郎”《乞归不得》。他爱学愚山,愚山即施闰章,为清初著名诗人,有“南施北宋(琬)”之说,田雯同这些名人颇有交往,他不墨守一朝一代、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自铸伟词,力争不同凡响,务期出奇制胜。康熙十六年(1677),诗坛盟主王士祯在京选《金台十子诗》刊行,当时有十位著名诗人作品被选,田雯就是其中之一者。足见其文学造诣之深,诗作知名度之高。康熙十八年(1679),皇帝诏内外大臣荐举学鸿之举,用者九十五人,田雯在内,于是诗名噪长安。同年七月,因地震,田雯自北京万里桥边迁居崇门外,作山姜《移居诗》一篇,和者百余首。由于田雯在此期间政绩显著,官声甚好,曾三次被康熙皇帝召见于瀛台(今北京中南海处),并被派往廷外就职。 康熙十九年(1680),田雯被擢升为江南学政道按察使司佥事。清初的江南,因战乱不断,致使文化低而薄弱,士子淹没于共同的逃脱、毁坏和懒惰。田雯到任后,便着手振作士气,经常到各地书院为诸生讲学,制定了治理教育的条例十五则,来教导和约束士子,文风大振。在淮安、扬州一带人士中,有“田圣人”之称。康熙二十一年(1682),田雯任期已满,在此期间虽政绩尽管突出,但却受到地方督抚的忌刻,四月交代御任,七月二十四日回乡养病。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田雯已五十岁,被补授为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院右佥都御史,督粮湖北,十日内办荆州兵粮六万石。湖北兵饷自道库,库官存扣零头沿为陋规,田雯全部予以革除。又设易知单,准许押船运粮官兵,递交公文即可验收放行。抽查运载大米,预查册内新船,令押运粮官兵当堂抽签,使索贿受贿、营私舞弊等事近绝。同时逮捕了损害国家、盗窃粮食的强盗,按照大清条律,分别进行了惩处。“上益才”,为布政使司参议。二十五年(1686)擢光禄寺少卿、迁大理寺丞、晋鸿胪寺卿,三职变动为时不过月余。二十六年(1687)四月,命巡抚江宁,成为总理粮储、提督军务的地方大员。行前,田雯到乾清宫向康熙皇帝辞行时,不但受到皇帝的勉励,而且康熙皇帝赐鞍马,命内务大臣相陪,设宴相送于瀛台。 田雯自四月下旬离开北京,到五月底才到达江宁,此时江宁一带是阴雨连绵,大水淹没了农田,堆积的谷物见不到阳光,发生腐烂;水道运粮的船只也只好改变;米价上涨,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直到六月底水才退去。田雯根据此情向朝廷具奏五大疏请,报告灾情,请求减免江宁一带的进贡米,要求官府停止在本地购粮,都得到皇帝的同意,使灾民得以平安度过灾荒。又请动用国库里的钱财,疏通京口大运河,以节省每年拨用大量的资金来修治。并请减湖田赋税、免铜课,都一一得到皇帝的批准。由于水旱灾害发生,江宁一带当时生病的人很多,田雯千方百计筹得一笔经费,并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城内设置了两所病坊,派遣医生为人治病。为此,苏州人民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立“长生位”于虎丘山寺,以示怀念。是年秋,田雯又奉命同两江(江苏、江宁)河道总督董讷、靳辅一起调查长江下流河道,田雯提出了《用清刷浊》治理方案,因意见不同而没被采纳。二十年后,重议治河时,便采用了他的治河方略,并获得了成功。 康熙二十七年(1688),田雯奉旨调抚贵州,贵州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为黔(贵州)桂(桂州)、川(四州)黔、黔昆(昆明)、湖(湖南)黔四省交通要道,地理条件差,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民族关系复杂,是做官者视为畏途的一个地区。田雯巡抚贵州的时候,时值刚刚平定吴三桂,社会百孔千疮,急待休养生息。田雯自五月份到任后,和蕃爱民,教化蛮异,不用剿杀,深得诸蛮夷拥戴,处蛮荒四载,声震三苗,威服遐荒。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田雯因母亲去世离贵,临行时,“泣送者百里不绝”。人民为了感激田雯的政德,集资筑建了“山姜别业”祠,以示永久纪念。 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二月,田雯在家守孝期满后,被召回京为刑部右侍郎,翌年转左侍郎;三十六年(1697)总裁礼闱,殿试读官;三十八年(1699)六月,迁户部右侍郎,九月转左侍郎。功勋卓著。康熙四十一年(1702)正月,因病致仕归里,捐资修书院、学宫,赈济贫民,三年后卒世。田雯不仅宦绩著称,而且诗名誉满朝野。有以其诗振骚坛,与王士祯并声驾的说法,他留下的著作甚富,有《古欢堂文集》十二卷、《古欢堂诗集》十五卷、《长河志藉考》十卷、《黔书》上下两卷、《幼学编》四卷、《诗传全体备议》八卷,皆入《四库全书》。还著有《楚储米议》、《观水杂记》、《游太室、桐柏山、少林寺、司空园记》、《宝泉记》、《黔苗蛮记》和《苗俗记》等。(详见《德城文史》第十六辑,清初著名文学家田雯)。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