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璧臣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0745
人物姓名: 祝璧臣
人物异名: 原名:祝锡煌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34/001
起始页: 0014.pdf
时代: 抗日时期
卒年: 1956年
籍贯: 郓城玉皇庙乡祝桥
非亲属: 王念根

传略

祝璧臣先生原名祝锡煌,是郓城玉皇庙乡祝桥村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过师长,“七·七”事变前退伍回乡。本人是当地较大的地主,又是国民党退伍的高级军官,为人正直,具有民族觉悟,主张抗日,在上层人物中颇有影响,是个地方势力派的代表人物。因此,王念根对他非常重视,多方对他做工作,请他披甲上阵,再度出山,共赴国难。祝璧臣先生虽年逾花甲,却毅然接受了王念根的聘请,就任了郓城抗敌指挥部的副司令(王念根兼任司令),协助王念根指挥全县1,500多人的武装和一些民团组织。开始尽管他没有多少实权,但总想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影响,力求为抗战做出贡献。 在我们游击队进城改名为“郓城县教导队”期间,县委也非常重视做祝璧臣先生的工作。当时,他对我们的处境十分同情,对王念根不顾大局、排除异己的恶劣行径极为不满。但由于他没有掌握实权,无力改变当时的局面。1938年秋,王念根被免除了郓城县县长的职务,国民党派李世荣任郓城县县长。此人比较开明,对祝璧臣先生与我们的交往放松了限制,为加强我们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方便。1939年初,郓城县城再次失守,惯匪头子刘本功在日军的扶持下,当了郓城伪县长。在县城失守前后。祝璧臣先生带领全县武装,转战郓城、巨野之间,曾与敌伪多次交锋。在当时条件下,虽不能克敌制胜,但总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1939年春,八路军115师入鲁和樊坝战斗的胜利,使我们和祝璧臣先生的合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他获悉八路军入鲁的情况后,当即派人到黄河边迎接。樊坝战斗后,又很快同杨勇同志取得了联系。对我军的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他倍加赞赏。在杨勇等一些党政军领导同志的直接帮助下,经过一段合作共事,祝璧臣先生进步很快。他对我党我军顾全大局、真诚团结和一致对敌的博大胸怀,衷心佩服;对我们开创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和决心,深信不疑。当年夏、秋两季,我军连打胜仗,各级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相继建立,根据地逐步扩大,但郓城国民党县长张培修顽固不化,坚持反共,破坏统战。这样,就使祝璧臣先生认识到,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胜利有望,因此,他决心要跟共产党走。这期间,在各区中队中,我们都先后派进了干部。对全县的武装,整编成了三个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鲁西支队,由祝璧臣先生任司令。当年秋、冬之间,这部分武装先后被编入了我们的主力部队。1940年4月间,鲁西行署成立,同时成立了鲁西宪政促进会,祝璧臣先生被选为促进会的委员。后因年老体弱,难以坚持敌后艰苦的斗争,回乡休养,又怕遭敌暗算,只好远离家乡,去北平隐居。解放后,祝璧臣先生受到杨勇同志和政府的关照,后于1956年病逝。

知识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分述了,回忆抗日战争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中的滨海区、抗日战争初期党对泰山区道会门的统战工作、争取刘子昭部杆子会加入八路军的经过、忆汉斯·希伯参加英模大会片断、沈鸿烈在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良、李先良与赵保元角逐的前前后后、忆省立第一乡师老校长鞠思敏先生、刘景良部活动片断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师长
职位
副司令
职位
司令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