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竹航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唯一号: 150030020220000668
人物姓名: 梁竹航
人物异名: 名:茂修;字:竹航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028/001
起始页: 0304.pdf
出生年: 1905年12月
卒年: 1985年
籍贯: 新泰南岙阳村
非亲属: 李澄之;范明枢;杨希文;刘民生;田佩之;彭畏三

传略

梁竹航,名茂修,字竹航,1905年12月生于新泰南岙阳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梁竹航与学校师生一起参加了新泰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抵制日货活动,并宣传抵制封建礼教思想,开展新文化运动。 1923年,梁竹航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时,他接受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教育,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28年冬,一部北伐军路经新泰,梁竹航和曹儒林、崔子斌、颜和庵、刘仲达等人与该军政治部联系,希望他们帮助筹建国民党新泰县党部。但因观点分歧,未能实现。12月,梁与曹等人磋商,自行成立了国民党新泰县党部,梁竹航任执行委员。之后,在他的倡议下,又以农民组织“红枪会”为基础,组建了“新泰县农民协会”,并在县城召开了千人大会,号召“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 1929年,梁竹航为在鲁中扩大国民党左派势力,到莱芜筹建国民党莱芜县党部。不久,被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察觉而遭通缉。为避捕,他于1930年重新考入北大,半工半读坚持学习。1934年毕业后,回济南高中任教。1935年夏,梁竹航应聘为北大历史系助教。其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参加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竹航从北平回到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任高中教务主任。在教学中,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青年投身抗日。10月,日军逼近济南,梁竹航回到新泰原籍,寻找知己准备抗日。他结识了李澄之、范明枢、杨希文、刘民生、田佩之、彭畏三等爱国知识分子,经过充分酝酿,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逐步搞起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2月,梁竹航与杨希文、徐启周在蒙阴县大庄创办“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招收学生40多人,收集枪支20余支,组建抗日武装。4月,国民党政府军石友三部第六十九军入鲁,进驻新泰、蒙阴、沂水、莱芜等地,军部设在新泰龙廷庄。7月下旬,在中共派往该军的共产党员张友渔、袁也烈、张克威和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四支队的共同努力下,石友三在龙廷召开了山东境内国民党军各部司令及各界人士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八路军代表参加的军政会议。会议达成口头协议:各部队必须团结抗战,不得互相摩擦,不得互相瓦解部队,不得向友军防地扩张地盘等。其间,山东八路军代表与石友三达成协议:八路军供给石部粮食,石部支持八路军第四支队在鲁中地区的活动。梁竹航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经八路军代表同意,由石友三委任梁为莱芜抗日县政府县长。他到任后,立即组建了200余人的抗日武装——县保安大队(下设两个中队),并兼任大队长,共产党员苏云辉任副大队长。 8月,中共山东省委与第十军团(此时六十九军已升格为十军团)政治部部长张友渔商定,发起成立了鲁南抗敌工作团。在此基础上,在莱芜郑王庄又成立了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鲁南动委会”),高树勋任主任委员,郭子化任副部长,李澄之任宣传部长,梁竹航任武装部长。鲁南动委会成立后,为推动各县组建动委会,发动群众团结抗战,贯彻执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此,梁竹航便成为山东抗战知名人士。 1938年10月,第十军团奉蒋介石之命北上河北,日军随即侵入莱芜。梁竹航与苏云辉带领县保安大队撤离莱城,其二中队与日军遭遇,战死20余人,9人被捕遇害,其余被打散。 1939年3月,梁竹航与范明枢、赵笃生、李澄之、刘民生等参加了中共山东分局在沂水王庄召开的统战工作会议。根据分局的意见,他们先后到抗日根据地工作。7月,梁竹航与李澄之、范明枢、刘民生、杨希文、田佩之等,发起成立了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简称“抗协”),李任主任,梁为副主任。抗协的宗旨是:团结各界积极抗战的分子,结成巩固的抗战阵营,共同向着民族解放的大道迈进。抗协出版了《新山东报》、《动员月报》,动员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参加该组织,并在各地陆续建立了分会。翌年2月,抗协组建了鲁南国民抗敌自卫军,梁竹航任司令,李澄之任政治部长。自卫军的成立宣言中明确宣布:响应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号召。 1940年9月,抗协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在沂南青驼寺召开。会议根据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意见,将“抗协”更名为“山东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并选举李澄之、梁竹航、耿光波等23人为常委。从此,协会成为“半政党性”的组织,其宗旨是:一切为了抗战,坚持抗战到底。1941年冬,“抗协”主要负责人李澄之被俘,梁竹航主持工作。在此前后,抗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矛盾。1942年4月,受中共中央之托来山东检查工作的刘少奇同志,在肯定“抗协”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抗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刘少奇与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临沭县召集“抗协”主要负责人商讨了撤销“抗协”和整编“抗敌自卫军”事宜。会上,梁竹航与“抗协”其他负责人一致同意刘少奇的意见。于7月13日通知其各级会部,说明原因,要求大家做好解散的准备。同年下半年,“抗协”的领导成员分别安排到抗日民主政权或群众团体中工作,自卫军也进行了整编,大部分编入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梁竹航被安排在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任民政组长,1943年又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战工会民政处长。梁竹航自调到战工会后,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他被接纳为中共候补党员。8月13日,经山东省出席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全体代表的联名建议,由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第二十次联席会议通过,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推选黎玉为省政府主席,梁竹航为民政厅厅长。 1947年1月,为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适应部队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华东局和山东省政府决定撤销原支前委员会,重新建立山东省支前委员会,郭子化任主任,梁竹航与刘瑞龙、冯平任副主任。新支前委员会对支配和调动全省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保证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梁竹航在工作中成绩突出,于本年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8年8月20日,为积极支援济南战役,华东局通知山东省政府成立支援前线委员会,郭子化为主任委员,梁竹航任秘书长。10月下旬,梁又任华东支前委员会秘书长。淮海战役后,他随支前委员会南下蚌埠,支援渡江、京沪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梁竹航被任命为华东粮食总局局长。1952年任国家财政部粮食总局局长兼农税司司长。1953年任国家粮食部计划司司长。1960年任粮科院谷化研究室主任。“文化大革命”时期,梁竹航被视为“有严重历史问题的人”,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3年,回原单位编写《商业常用词典》和《经济史料》。1979年,梁竹航被恢复名誉,到国务院粮食部任局长。1985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山东省革命斗争时期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山东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回忆、一九三一年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记、我国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在广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务主任
职位
大队长
职位
秘书长
职位
秘书长
职位
局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