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585
颗粒名称: 文房四宝史话
分类号: TS951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在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仰韶文化中,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所绘图案,流利清晰,精细得体,其工具不是竹木削成的笔所能做到的,而是毛笔的雏形。其后,商周时期的甲骨和竹简上出现用毛笔书写的文字。隋唐,安徽的宣州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之“宣笔”十分精良,深为文人所称道。到了元、明、清时期,制笔技术更有提高,浙江吴兴的湖笔享誉画坛,逐渐取代了宣笔。湖笔是用山羊毛、野兔毛或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拔、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尖韧,修削整齐,丰圆劲键,具备了“尖、齐、圆、键”笔之“四德”。
关键词: 文化用品 文房四宝

内容

我国的毛笔出现得很早。在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仰韶文化中,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所绘图案,流利清晰,精细得体,其工具不是竹木削成的笔所能做到的,而是毛笔的雏形。其后,商周时期的甲骨和竹简上出现用毛笔书写的文字。隋唐,安徽的宣州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之“宣笔”十分精良,深为文人所称道。到了元、明、清时期,制笔技术更有提高,浙江吴兴的湖笔享誉画坛,逐渐取代了宣笔。湖笔是用山羊毛、野兔毛或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拔、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尖韧,修削整齐,丰圆劲键,具备了“尖、齐、圆、键”笔之“四德”。湖笔制作技术逐渐传播到江浙等地。
  墨的使用可上溯到商代或更早。商周时占卜用的甲骨上保存许多用墨或颜料书写的字,只是采用的是天然石墨,还发明了墨模,使墨的式样趋于规整。到了唐代,在安徽歙县、休宁地区有奚超、奚廷圭(父子)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墨的质量,他们制的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享有盛誉。从此世代相沿,并形成一定的风格,“徽墨”声誉日隆,深得文人的珍爱。明清造墨业更加发达,趋于鼎盛,徽州成为了全国制墨业的中心。墨是用作书写和绘画的,书画家对墨质优劣十分重视,运笔挥毫之间,墨质滑润,浑融纸绢之上。“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从中可知墨在书写和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纸对于人们的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读书、写字、交换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等等都离不了纸。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们曾用石壁、兽甲骨、竹木简和帛写字,这些质料不是太笨重,就是太昂贵,很不实用。东汉时,宦官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料造纸,隋唐是我国造纸业的全盛时期,其后大多数纸种和式样在这时已基本形成,在安徽黯县等地出产的宣纸,纸质坚柔、洁白细腻、丰滑匀整、色泽耐久,长可50尺,享有“纸寿千年”之誉,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造纸业继续发展,加上技术方面,施胶、加矶、加腊、染色、印花、砑光、洒金银等都取得显著成就,制造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宣纸、笺纸,充分显示了我国造纸王人的聪明才智,推动了世界的文明和发展。
  自从有了毛笔书写的历史,也就伴生了砚台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砚的形状已趋于规范,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漆砚等。隋唐以后,墨质渐优,砚式盛行箕式、龟式、履式、及山峰多足式砚。这时名砚石相继发现,如广东肇庆的端石,安徽婺源的歙石、山东的红丝石、甘肃临洮的洮石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妍美的纹理,如端石有丝脑冻、蕉叶白、冰纹等,歙石有罗纹、眉子、金星、金晕等。当时还出有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干固以后,入窑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明清时,端石、歙石更领风骚。雕刻技艺上,明代讲求自然,造型雕饰朴而雅;清代着重精雕细刻。文人雅士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纹彩、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砚台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了。总之,笔、墨、纸、砚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无愧为“文房四宝”。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书收入包括:三十四年创业路、山东精华机械集团发展纪实、古郯酒飘香、立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银梭织出锦绣图、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