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河悠悠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 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541
颗粒名称: 沽河悠悠话沧桑
分类号: P941.77
页数: 12
页码: 112-123
摘要: 悠悠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可是这片古老的土地却沧桑巨变。勤劳的莱西人民沿着大禹的足迹,除水害,兴水利,用不懈的奋斗妆点出自己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 莱西县 沽河

内容

大沽河横亘莱西大地,蜿蜒南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流淌着岁月的印痕,诉说着世事的变迁……
  悠悠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可是这片古老的土地却沧桑巨变。勤劳的莱西人民沿着大禹的足迹,除水害,兴水利,用不懈的奋斗妆点出自己美好的家园。
  平湖座座锁蛟龙
  当你俯瞰莱西大地,看到的不仅是起伏的山峦,如锦的田野,繁华的城镇和宁静的农村,那点缀在千岭万壑间的颗颗“明珠”更是引人注目,其中最大的一颗就是那拦腰截断大沽河的胶东第一大水库——产芝水库。水库始建于1958年,总库容4.02亿立米。全长3000米的大坝犹如一只长臂,将波光粼粼的浩淼水面揽于怀中。它不仅驯服桀骜不驯的大沽河,为两岸人民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且灌溉着莱西南半部大片土地,成为全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重要的水利基地。
  1958年以来,莱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民上阵,因地制宜,修水库,建塘坝,防洪灌溉,兴利除害。除产芝水库外,还在洙河上修建了高格庄水库,在小沽河上修建了北墅水库,在大沽河其他各级支流上修建了4座小(一)型水库、49座小(二)型水库、447座塘坝,总库容达到5亿多立米,不仅削减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洪峰,而且使40多万亩土地收到灌溉之利。这些库、塘象点点繁星缀满枝芽繁茂的大沽河水系,为人民提供着安全,奉献着丰收,孕育着希望。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莱西全市对水资源的需求剧增。可是一方面兴建库塘的适宜位置已经不多,另一方面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每年有1亿立米以上的地表水流出市境。怎样利用这些白白流失的水,成为莱西水利发展带有方向性的课题。为此,水利工作者大胆引进、发展、应用了拦蓄多铰闸这种新型工程技术,在河沟上层层拦蓄,梯级开发。长广河、于林河、团结河、许村河……座座多钱闸将河沟围成一个个明镜般的平原湖泊,与河沟整治、节水灌溉、整地改土、综合经营有机结合,使每个工程都成为一方高效农业区、一处农村风景点。全市现已建成这样的拦蓄工程四十多处,为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辟出了新路。甘泉汨汨润绿原
  大沽河象母亲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莱西人,然而在它波涛滚滚,一泻百里之后,也经常干涸断流。特别是在气候进入干旱高值期的近几十年,水资源紧缺更象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人们。怎么办?在拦河截流、建库修塘的同时,莱西人民把追寻的目光瞄向了地下,从七十年代开始,掀起了大规模的机井建设高潮,以井保丰,引河补源,扬水上山,改造自然。
  从水文地质学的角度看,莱西大地属弱透水层,地下水贫乏。可是水利工作者却抱着“誓为人民觅甘泉”的坚定信心,跑遍山山水水,通过千百次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弱透水层找水的科学方法,找水定井上万处。
  正是由于水利工作者不息的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不懈的奋斗,使莱西的机井建设方兴未艾,欣欣向荣。刚建国时,境内仅有土井不足千眼,依靠水桶、桔棵、辘轳等简单工具灌溉几千亩土地,一遇干旱井泉尽竭,民不聊生。到如今,全市机电井已达1万多眼,配套机电设备9800台套、6.1万千瓦,保灌面积达到30万亩。人工提灌已经绝迹,代之而来的是设施完善、泵房齐全,机电操纵的人造“涌泉”。经测算,莱西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6亿立米,实际开发利用能力现已达0.9亿方米,基本到了“极限线”。部分区域过量抽用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危及了生态环境。如何补充地下水源,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水利工作者遵循科学规律,探索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他们近年来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大沽河水源地连续实施了三期补源工程,建设拦水闸15座、渗井230眼,年补充地下水源420万立米,不但填平了地下水“漏斗”,达到采补平衡,而且为子孙后代保住了水源“财富”。
  万顷灌区展雄姿
  巍巍高坝矗立河谷,汪汪碧水染绿青山。三座大中型水库的建成,改变了莱西工农业生产依赖于天然降水的局面。2亿多立米兴利库容拦蓄的命脉之水,仿佛不竭的甘泉源源不断,通过四通八达的渠系,输送到田间、果园、湮灭了干渴,使片片农田生机盎然。
  为了使三座大中型水库充分发挥效益,莱西人民于60年代即打响了灌区开发的总体战,建设了西干渠、东干渠、江家庄、辇止头、高格庄、北墅六大灌区,修建干渠、分干渠17条、长157公里,支渠101条、长353公里,建筑物2500座。纵横交错的渠系象条条血脉滋养着38万亩土地,使昔日的旱塬薄地变成了肥田沃土。
  可是进入90年代,灌区的发展碰到了严重挫折。工程老化失修,投入不足,配套不善,效益衰减。38万亩灌区仅能保灌10多万亩,设计每亩100立米灌水量竟然达到了400多立米。“水荒”日益严重,灌区萎缩困顿的景象象火一样炙烤着莱西人民的心。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把灌区开发配套放在水利建设的重要位置,带领全市人民经过奋战,使老灌区焕发了青春,使“红旗渠”精神得到了延伸一
  1996年以来连续三个冬春,发动灌区群众清淤整修干渠,长度达106公里,土石方40多万立米,初步解决了“有水放不下去”的症结问题。
  位于大沽河冲积平原的江家庄灌区,由于工程老化失修,渠系毁损,近十多年来一直没有通过水,而地下水过度抽用又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要为子孙创基业,不给后代遗祸患”,市政府于1998年春组织实施了灌区恢复工程,整修干、支渠25条,长91公里,维修建筑物79座,为6.6万亩荒废的灌区重新引来清洌的产芝水库库水。
  特别值得在莱西水利史上浓墨重彩的是辇止头灌区三分干工程,这项被誉为莱西“红旗渠”的宏伟工程充分展示了全市人民的精神风貌。工程全长22.35公里,浆砌明渠10.6公里、暗渠1.8公里,土石方88.4万立米,砌体5.3万立米,工日88.1万个,投资2970万元,是青岛市7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可灌溉莱西市东南部重旱区5.4万亩土地。由于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建设者们奋力拼搏,工程于1998年10月20日开工,1999年7月1日胜利竣工。当渠首闸门在红旗猎猎、鞭炮阵阵中徐徐开启,滚滚清流拍打着浪花奔腾向前时,人们欢欣鼓舞,欢声雷动,纷纷赞颂两个文明建设的这一新成就,正象张洪训市长在竣工仪式上所说的那样:三分干工程体现了莱西人民齐心协力、顾全大局的团结协作精神,知难而上、忘我工作的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认真负责精神,这是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辇止头三分干工程兴建同时,西干渠二分干开发工程也铺开战场,通过一冬春奋战,一举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这两个灌区拦蓄节水配套三年规划于1999年开始实施,送水、蓄水、用水系列化格局将为灌区建设开辟出崭新的途径。
  百里河山换新颜据史书记载,建国前的大沽河,平均每十年出现一次洪涝灾害,人畜漂流,庐舍为墟,人们挣扎在滚滚洪水中。建国后,大自然似乎要对新政权进行严酷考验。1953年夏普降暴雨,大沽河泛滥成灾,173个村进水,倒塌房屋3.7万间。1955、1960年,洪涝灾害再次凶恶袭来。然而,时代不同了,党和政府岂容洪水肆虐、历史悲剧重演,领导莱西人民演出了一幕以“中固、上保、下疏”为主要内容的治水活剧。
  中固,就是加固堤防。莱西虽在大沽河干支流上兴建了大批水库、塘坝,削减洪峰,调节洪水,但是正如民谣所说:“山水一条龙,需从河中行,修库不治河,万事一场空”,只有将修库建塘与加固堤防结合起来,才是制服洪魔的根本途径。为此,自5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对大沽河干流实施了20多次大规模的治理工程。其中,1955年完成了两岸50.55公里筑堤工程。1984年进行堤防灌浆,消除了漏水隐患;1992年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全线扶堤工程,全市统一出工,完成主河道扶堤79.58公里,修支流回水堤14.5公里,工程量土石方234万立米、投资2500多万元,使大沽河达到了十年一遇的近期防洪标准。近几年又对大沽河干流连续实施了险工治理、退堤等工程,进一步消除了险工隐患。与此同时,小沽河、五沽河、洙河也进行了整修加固。洙河城区段通过治理,还建成了莱西人民引以为荣的人间胜境一一月湖公园。
  上保,就是保持水土。大沽河干、支流上游多山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建国时,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年侵蚀总量达265万吨。大量水土流失导致河道、库塘淤积,造成耕层变薄,秃岭成片,河流泛滥,人民罹难。土之不存,人将焉附?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绿水青山,莱西人民开展了不懈的水土治理斗争。建国50年来,除了兴建大批水库、塘坝,治理众多河道、沟壑外,还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建成水平梯田26万亩,修谷坊2370座,挖制沟坡地1.38万亩,挖制鱼鳞坑1.1万亩,挖水平沟5.2万条,植树造林35.42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89平方公里。昔日光山秃岭、泥沙滥流的不毛之地,正在变成山青林茂、层峦迭翠的优美环境。
  下疏,就是疏沟除涝。大沽河下游是有名的姜山大洼,地势低洼,旱涝交替,“春季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旱涝都受灾,长草不长粮”,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领导连区人民从建国伊始便展开了除涝治洼斗争。特别是70年代以来,大搞排、灌、路、林、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疏挖了幸福河、姜山沟、淤沟、夏东沟等40多条排水骨干沟道,总长度达300多公里,完成土石方800多万立米。昔日的荒滩野洼,如今河沟纵横,水渠如网,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南大洼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米粮仓。
  供水惠及千秋业
  历史倒转30年、20年,你能否想到农村人象城里人一样吃上自来水?可是,“龙头一拧,甜水叮咚”就在眼前,父老乡亲一代又一代的企盼已经变成现实。
  建国前,莱西全境仅有水井1500余眼,刮风下雨,无遮无挡,草叶便溺流于井中,污染严重。另有夏格庄、姜山等9处乡镇136个村庄地下水含氟量高,人们饮用造成严重疾病。特别是有历史性缺水村庄185个、13万人口,吃水困难,苦不堪言。党和政府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为解决吃水问题禅精竭虑,领导全市人民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击——
  1980年前,重点放在解决历史性缺水村庄的吃水问题上,找井,打井,兴建工程,到如今绝大多数村庄人畜吃水已得到了保障。
  1982年至1988年,相继建成大沽河供水井群和产芝水库供水工程,每年向青岛市区供水2000多万立米,甘甜的大沽河水源源流向岛城,为岛城的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1983年以来,组织了大规模的除氟改水建设,建成了夏格庄供水、双山机井、大沽河截潜等工程,高氟区引来洁净的卫生水,使“干沟牙”成为历史的陈迹。
  进入90年代,莱西的农村供水事业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社会化供水是农村奔小康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全市形成了以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为主体、村级人畜吃水工程为群体的发展格局。截止1999年底,全市有20处镇、办事处驻地实现集中供水,500个村庄吃上自来水。按照规划,到2000年底全市镇、办事处驻地将实现集中供水化,2002年底全市将实现村村自来水化。社会化供水不但为人们解除了“吃水难”的忧患,而且为广大农民奔小康的美丽画图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节水功在点滴间
  莱西的节水灌溉始于80年代。人们不会忘记那旱魃肆虐的日子,降雨锐减,持续干旱,河道断流,水源枯竭。农业、工业、人民生活用水频频告急……
  莱西属水资源紧缺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全国水平的19%,专家测算,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00年全市将缺水6400万立米,2020年将缺水6600万立米。怎么办?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万顷良田——那里倾注着全市总需求量80%以上的水,并逐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开源”毕竟有限,较之“开源”,“节水”当为更完美、更经济、更有潜力的发展途径!
  开始时,一种称为“小白龙”的移动式软管灌溉悄然兴起,它虽以投资少、使用方便、节水性能好见长,但频繁移动易老化破损的弱点逐渐令人望而却步。于是,一项带有革命性的节水技术席卷莱西大地,渐成燎原之势,这就是管、喷、微、滴灌和渠道防渗,全市至今已发展这样的节水灌溉40万亩,年节水能力达到5000万立米。为此,莱西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市”,被评为“全省水利科技推广先进市”。
  缺水,使农民学会了用水,加快了农业灌溉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节水技术从普通的管灌,发展到包括U型砼渠防渗、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果园微喷、大棚蔬菜微灌等综合形式的国家级高标准示范项目;建设规模从零打碎敲、村自为战,发展到万亩方、沿路域节水带。
  节水,使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连年来虽干旱不断,但纵横全市,总长达2000公里的各类管道却源源不断将水输送到田间,使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农民群众由衷地赞叹:“莱西这几年发展节水灌溉,等于新建了一座中型水库。”据测算,全市农业节水效益现已达到年增收入6000万元,十分可观。
  “涓涓细流化长川,功在点点滴滴间。”放眼莱西大地,“渠道防渗化,大田管灌喷灌化,果菜微灌化,用水科学化”的节水之花异彩纷呈,争相吐艳,正在迎接农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建国50年来,莱西的水利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全市现已有各类水利工程12000多项,灌溉面积达到75万亩,“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市”、“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市”的金杯、奖牌,充分说明了这些辉煌业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世纪之交的伟大时刻,展望未来,前程似锦,豪情满怀,英雄的莱西人民正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水利建设的新挑战。
  春风吹来满眼绿,大沽河畔尽朝晖。河水欢快地流消,流不尽世事沧桑,流不尽莱西人民治水兴业的希望……

知识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 第九辑

《莱西文史资料 第九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九辑》收入“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探索”、“50年城区话巨变”、“崛起的昌华”、“莱西市文化采撷”、“硕果累累的医疗卫生事业”等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永胜
责任者
隋宪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