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镜蓉生平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480
颗粒名称: 宋镜蓉生平简介
分类号: K825
页数: 19
页码: 56-74
摘要: 中共党员、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老编辑、曲艺作家宋镜蓉同志逝世已经十五周年了。他原名宋伯第,笔名老农,镜蓉是他 的字。1897年夏历6月生。兄早亡,他是老二。解放前,他做过近二十年的中小学教师,是临沂、郯城一带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为“宋镜蓉先生”。宋先生(以下简称“宋老”)的原籍是临沂县后城(现为郯城县)人,祖父宋得霖逃荒到古城(属何县待查),病死在外乡;祖母带着幼子跟南穆庄(属何县待查)的大地主尹开勋做佣工;父亲宋廷贵给地主的儿子尹文翰(在清代福建漳州道做过官)作书童。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宋镜蓉

内容

(—)家世
  中共党员、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老编辑、曲艺作家宋镜蓉同志逝世已经十五周年了。他原名宋伯第,笔名老农,镜蓉是他
  的字。1897年夏历6月生。兄早亡,他是老二。解放前,他做过近二十年的中小学教师,是临沂、郯城一带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为“宋镜蓉先生”。宋先生(以下简称“宋老”)的原籍是临沂县后城(现为郯城县)人,祖父宋得霖逃荒到古城(属何县待查),病死在外乡;祖母带着幼子跟南穆庄(属何县待查)的大地主尹开勋做佣工;父亲宋廷贵给地主的儿子尹文翰(在清代福建漳州道做过官)作书童。宋廷贵二十八岁那年,来到郯城县文家埠(现为临沭县华桥乡)落户,开了个中药铺,后来置下七十多亩地(一说是尹家地主“赏"的),成为文家埠的三户地主之一。宋老在济南"商专”读书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土地由母亲宋杨氏雇工经营;后来,则由妻子宋李氏经管.宋老‘1940年7月参加革命,仍在本村做小学教师;1947年7月参加共产党,1959年退休(后改为离休)。离休前,宋老曾担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编委委员兼总编办公室主任。宋老从七岁开始读私塾,到1971年4月心脏病复发逝世为止,一辈子一直和书本打交道。先是读书(1904—1923),中间是教书(1918—1944),后期 (1944—1971)是编书和写书。可谓苦口婆心、呕心沥血为人民输送知识(包括宣传鼓动)、辛勤耕耘战斗了一生。
  (二)学风
  1918年,宋老在临沂五中毕业以后,为了继续升学准备学费。就在河东大官庄茂实小学教了两年书。1920年,考入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读了三年本科。由于学风踏实,早为五中校长徐宏策所尝识,刚出“商专”不久,便回到母校教了一年数学°徐校长一走,这个工作就砸了锅。1924年,到韩瑞三为校长的郯城县立第一小学教了两年语文。1927年8月,又转到码头镇私斗竞进小学教书,由于参与要求增加工资的活动,引起校长的反感,宋老也就辞职不干了。由于同乡杨鹤九的介绍,到临沂发展街小学教课。1933年9月,杨鹤九又办起了半工半读的临沂县立职业学校,宋老又转到那里,做了四年半的语文教师,直到1938年2月,临沂城快要被日军占领时为止。刚刚回到文家埠的宋老,又被村里聘为本村初级小学的教师。宋老如此热心地为中小学教育服务,就是为了实现他的所谓“教育救国”的理想。对于宋老的“苦口婆心”和“实事求是“的学风。临沂、郯城几个小学的师生们确是交口称赞,可说是有口皆裨。就在当年发展街小学里,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宋老在给学生萧毓麟批改作文时,把“毁”字写成“毁”字,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质问,宋老没有责怪学生,只说;下课后查一下,再回答你。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宋老当场表扬了学生萧毓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他还自我检讨地说:作为一个教师,上讲堂、批改作文,已干了近十五年了,老是把“毁”字写成“毁”字,就是把左下角的“工”字的偏傍,错写成“土”字;萧毓麟同学帮我纠正了粗率的缺点,确是“教学相长”啊!
  (三)“入伍”
  1941年1月中旬,八路军东进支队来到了郯东北,临沭县才成为解放区的。上面已经叙述过,1938年初,宋老刚从临沂城里回到文家埠,就在老家受聘教书,解放后,宋老仍然是在本村教书,后来又到后河口、八里巷两地高级小学担任级任教师。直到1944年6月,临沭县人民政府调他到县文教科工作,才放下他已经拿了二十多年的教鞭。究竟是什么时候,宋老才正式参加革命的呢?包括他自己在内,就有几个不同的说法。这反映了宋老思想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
  大家知道,宋老虽是生在旧社会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却又是生性耿直而又具有正义感的人,他说话办事,从不模棱两可,一直是果断利落;可是在参加革命这个问题上,他是用心思考、费过一翻斟酌的。临沭县刚一解放,邻村的好友——王卓人,担年了郯东北第一办事处的主任。毫无疑问,王主任就请宋老出山,到新生的人民政权里工作;但是,宋老同时也看到,刚刚到达文家埠、旺南庄的八路军某部的祝参谋,就迫不及待地收缴了上述两个村庄的自卫队的枪枝,甚至还吊打两个自卫队员的家属,罚了八十排子子弹。对此,宋老感到不好理解。因而,对于王卓人主任的邀请,没有正式表态;可是,当国民党的县长闫丽天送来“请柬”,要拉宋老下水、请他作“秘书”时,宋老决定不予理采;河且,把上述“请柬”送到王主任那里。后来,南进支队政治部主任三大队的白涛,接替王卓人同志,担任了苍马办事处(临沭县抗日民主政权前身)的主任。办事文教科科长马子方同志,亲到文家埠拜访了宋老,并邀请宋老出来参加工作。至于具体任务呢,马科长说,可以继续在本村教小学。宋老就一口答应了。这是1940年7月间的事情。到了第二年(印1941年)7月,县文教科就调宋老到后河口村,在县办的高级小学担任级任教员。宋老在填写干部登记表时,大都是把去后河口教书的时间,作为他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不单单是宋老又一次走出家门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宋老自己认为,他从此摆脱了对革命采取观望、中立的态度。事实上,在“九二二锄奸事件(1940年)之前,文家埠是处在两种力量(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角逐的边缘。
  后来,宋老在他入党的申请书里,对他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又是这样提的:从思想上真正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是在1491年11月。这时,他不仅把刚过十四周岁的儿子--宋驹,送到革命队伍里,而且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求更加认真了。按照宋老自己的说法:“随着胜利信心的坚定,教学工作更进一步踏实了”。这个转机,是他在1941年8月住了一个多月的教员。训练班取得的。这个教员训练班是鲁南干校代训的。主持这一事宜的是干校主任靳耀南同志。宋老虽是训练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却又是最活跃的人物。宋老通过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加上和杨主任的日夜谈心,不仅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还和老靳交上了朋友,从而把年轻的儿子委托给他、带到革命队伍里锻炼。
  (四)写作
  从1944年7月开始,宋老到临沭县文教科工作,这时,他还办过旧艺人的训练班,指导过区剧团的工作;后来,在《文化翻身》和《群众文化》两个通俗杂志里做编辑工作;195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成立,他又担任文教编辑室的主任。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任务,他创造性地编写了许多鼓词段子和成册的唱词。它文词生动,形式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宋老的第一部通俗著作一一《睛天鼓词》就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应瑯琳子(临沭县周庄乡)等地盲艺人说唱的需要,先是口授,后来又写成长篇的。1959年虽然退休了,宋老的这支笔并没有放下;在他病逝前夕,他还为《说唱张作洪》沿有全部结稿,曾向王希坚同志(《群众文化》的主编)表示过遗憾。据不完全统计,宋老写的鼓词段子,计有:《蒋介石放水淹山东》(鼓词),《恶霸马二万》(鼓词),李大桂千里寻夫》(唱词)和《妇女当家》(唱词)等二十多篇;成册的鼓词,则有:《晴天鼓词》,《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和《武松》:作为单行本出版的,还有:《地主的故事》,《新女儿经》,《董大姐》和《女战斗英雄郭俊卿》等。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以后时期,宋老都有不同形式的著作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十万字左右。如何评价这些通俗性的著作呢?最好由基层的工农兵读者作出回答。才是比较合乎实际的。可是在“臭老九”动辄就遭到“批判”的年代,宋老没少为他的这些著作作过"自我批评”。比如,1969年12月11日的书面检查, 又提到了这个问题。这里不妨照抄一段:
  “……1955年—1959年,又编写了《农村新杂字》、《武松》和《改革能手张永茂的故事》。照我现在的水平,仔细检查一下,觉得错误很多,对人民为害不小。如《武松》(鼓词)是参照《水浒》原著改写的。没有尽力描写武松的英雄气概和他的豪放爽直,反而极尽能事地描述他报仇的事情,写得血淋淋的,好象他是一个最凶暴,最残忍的人物;写潘金莲夫妇,缺乏阶级观点,极力丑化是不应该的,特别是对武大郎更不应该;《农村新杂字》,内容中没有讲阶级斗争,没有强调社会主义,只提生产发家,这是最大的错误;《改革能手张永茂的故事》单纯技术观点,强调个人能干,没有突出党的领导,错误严重。”上述违心地检查,能说是为了“过关”吗?一生“正直不阿”的宋老,在他的晚年,仍然讲这些“言不由衷”的话,可以想象,他思想上的负担是沉重的。(五)“在党”
  在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时,宋老所在的通俗杂志《文化翻身》(属山东新华书店),从滨海地区转移到惠民县皂户李村。就在1947年7月12日这一天,宋老经陈静之、王若望两同志介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宋老恰好是五十周岁,在渤海地区经过“三查三整”之后,更显得朝气蓬勃了。据宋老自己回顾,在入党前后,对他帮助较多的,除了介绍人之外,还有曾在上海作过地下工作、工人出身的李明同志(王若望同志的夫人),以及杂志编辑部的通讯员,贫农出身的李贵同志。
  提起入党的问题,宋老还讲了“儿子教育老子”的插曲:大约是1944年前后,宋老在临沭县立八里巷模范高小教书的时候,接到了大儿子宋驹从诸城县戶部区(现为五莲县)的来信。这个来信一针见血地批评了爸爸,说他“倚老卖老,不进步,至今还是党外人士”儿子的这封来信,确是刺痛了他,虽然一时脸上有点热辣辣的,不太舒服。但思想深处也认为孩子的批评确实触到了要害处。这时,他也回忆到前不久,在店头教员集训的空隙,县委宣传部的石鳌部长约他个别谈心,启发他谈谈参加党的问题。由于虚荣心作祟,宋老却回避了这个问题,想到这里,的确感到有些惭愧,不可否认,在对党的认识上,确比儿子落后了,宋先生来自旧社会,的确存有某些清高思想,在对待国共两党的问题上,经过多年的比较。他是看清了国民党的实质,同时,也认识了共产党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提起张苇村,所有山东人都知道。就是那个军阀韩复榘暗杀的CC系在山东省党部的头子,张是郯城县(现为苍山县)柞城人。他和宋老不仅是同乡,而且同一时期都在济南上学(五四运动以后,宋老在“商专”读书,张在“医专”读书)两人之间自然有不少交往。北伐战争时期,张苇村通过陈立夫的路子,当上了山东省党部的负责人。就是这个张苇村。留给宋老的印象却是极坏的。宋老在自己的历史自传里是这样描绘张苇村的。张“打着国民党的幌子。粥官卖爵,争权夺利,是个吃党饭,品格很坏的流氓骗子”;宋老接触最早的共产党员是参与郯马和苍山暴动的孙振国和刘芝言两位烈士。他们曾在马头镇为小学教职员增加工资的事,一起请过愿。但宋老真正知道他们的政治身份,却是他们被韩复榘枪杀之后。临沭县解放后,宋老走上革命的道路接触的共产党人就多了。这里有临沐县的县委书记白涛同志和县委宣传部长石鳌同志以及鲁南干校的靳耀南同志。正是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艰苦朴素、辛勤工作,对于知识分子既尊重又爱护,给宋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靳耀南同志,帮助刚刚踏上革命征程的宋老澄清了一些问题,从而坚定了革命的胜利信心,正是这位新战友接受宋老的委托,带着他的爱子——宋驹,参加了革命队伍。到了“文革”期间,宋驹已在华中工学院担任院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副教务长的职务。作为父亲的宋老,深怕儿子年轻气盛,经受不了这种“冲击”,一再写信教导孩子:“要相信党,要相信党的干部政策”,“不要悲观失望,不要寻短见”,“要看到远些,经受住’考验’……”等等。在十年“动乱”的前期,谁的“党性”最强,是老子,还是儿子?恐怕是难以作出判断的。这位年近半百才入党的老知识分子,没有等到“九一三”、看着林彪摔死,就在当年四月停止了呼吸,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
  (六)为人
  宋老的ー生,是正直无私的一生。他由一个旧知识分子改造成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正确引导之外,他的正直的品质、豁达的性格以及求实的学风起着主导的作用。侄子宋青常的成长,具体地说明了宋老的可贵的本质。为保存旧北平警备司令部的档案并完好地向解放军移交而立下功劳的宋青常,就是宋老一手培养成人的。宋青常郯城县后城人。一岁丧父,十岁母亲病故。迫于匪患,在1929年那年,舅父把这个孤儿送到文家埠,由宋老收养。正如,青常自己讲的那样,给叔叔家看看牛、喂喂猪,给碗饭吃,我也就感恩不尽了;可是,叔叔看我不笨,就教我读书识字。不久,叔叔又带我去临沂,在发展街小学插班读四年级,后来又升入本校高小。到1937年底,我已是临沂第三乡村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了。记得是同年底。同学们相约去陕北参加抗战。叔叔一再叮嘱:“出去要好好干,千万不能搞什么邪门歪道”;又说:“钱不是好东西,不要太看重它”„谁知,我们还没到洛阳,就在黑石关火车站被国民党第十五军刘茂恩部截留了;没有办法,只好在抗日的旗帜下,留在那边;叔叔的教导,我一直默记在脑子里,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到了北平第十八军官编余总队等候复员;后来,在旧北平警备司令部(司令为周体仁)当了一名少校副官。1948年秋,和北平地下工作者康景堂接上头,争取了警备司令部的警卫营,在地下党的指挥下,做好里应外合、准备解放北平;同时保管好有关军警的档案材料。后来,北平和平解放,有关档案向解放军办理了移交手续,谭政、陶铸两位首长(“四野”政治部的正副主任)还签署了文件,交我保存以资勉励“青常同志说:我所以能为人民办些有益的事情,是和叔叔的谆谆教导分不开的。
  “一生正直不爱钱”,可说是宋老为人处事的座右铭。解放前,他一直作中小学教师,那时是有工薪收入的;临沭地区刚解放不久宋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长期过着供给制的生活。后来编写了一些宣传鼓动的小册子,有了点稿费收入,他都捐献给有关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小二黑结婚》(鼓词),稿费是五百元,全部捐献给临沐县人民政府。是县民政科长王振田同志签收的;建国以后,创作的《武松》(鼓词),稿费是八百元。宋老只做了一件呢子上衣;一部分捐献给文家埠,用作发展生产的资金,是支部书记陈思科经手的;其余的全部交了党费。1971年4月4日晚十时,宋老心脏病发作,医院抢救无效,夜十二时停止了呼吸。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老伴王善云(家庭妇女)由大儿子赡养。并一再吩咐:“千万不要国家负担”。老太太现年八十四岁,住在济南人民出版社的宿舍里,日常生活由小儿子宋骅照料;费用由在武昌的大儿子宋驹按月汇寄,在北京的女儿月英也定期补助一些。
  (七)小结
  最后,把《颂师》这首小诗抄在这里,作为这篇《简介》的结束话;同时,也表达对镜蓉先生的怀念,《颂师》的作者,就是宋老的学生、前《鲁中南报》的编辑赵子文。他是为纪念宋老逝世十五周年而写的。《颂师》的全文是:
  “口述笔耕五十秋,足迹踏遍泰山东。
  树人教子学鲁迅,①特立党性效徐翁。② 苦口婆心育新苗,呕心沥血唱英雄;
  一生正直多贡献,浩气如虹绕岱宗。”
  注:①见鲁迅《答客消》的“怜子如何不丈夫?” ②宋先生一生“育人”,又是半百入党,恰和徐老 (特立)有相似之处。(八)后记
  (一)这个文稿是临沐县政协在宋老逝世十五周年的忌日约请我们三人(当时正回家探亲)采写的;
  (二)本稿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录自宋老生前写的自传性的材料和整党检查。他的子女(包括侄子宋青常和外孙赵树营)都提供了一些材料。他的学生、重庆的王文泉同志也提供了有关材料;
  (三)宋老长期工作的单位一一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众多同志为本稿采写提供了种种方便。特别是孙克传、赵炳南、乐美素和宋亭等同志都提供了具体材料;
  (四)宋老生前的有关领导同志,山东文化局的宋英同志、山东省文联的王希坚同志和北京的靳耀南同志,都为笔者提供了各种具体的帮助。同时,笔者还参考了上海宋原放同志写的有关回忆文章。附录:
  宋镜蓉(老农)曲艺著作目录 (单行本部分)作者简介:
  赵子文(1920年8月生),临沐县曹庄镇后河口村人。
  1940年9月,到苍马办事处经建科当文书;1944年1月,在《鲁南时报》作记者时入党;1984年4月离休,离休前曾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史编辑室作编辑。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临沭县文史资料》二辑所载各文记述的临沐县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基本符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指导方针。但因所述史料多系年代久远,再加我们水平所限,很难通过一文一次将所有情节记述准确。本集末刊载了徐相谦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关于《临沭县文史资料》第一辑几个问题的补充与订正。对他这种热情关怀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表示衷心感谢与钦佩。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子文
责任者
郭鲁瞻
责任者
赵涵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宋镜蓉
相关人物
宋得霖
相关人物
尹开勋
相关人物
宋廷贵
相关人物
杨鹤九
相关人物
赵子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