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51
颗粒名称: 祭孔大典
分类号: K892.98
页数: 8
页码: 207-214
摘要: 孔子是几千年来驰名中外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一直受到人们的敬奉。自汉代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宋代以来,尊孔、崇孔、祭孔、拜孔形成风气,各地建孔庙、设殿堂,纷纷兴起。胶州虽是弹丸之地,但学者济济,文人辈出,人杰地灵。南宋时期就兴建了孔庙。从此,祭孔大典成为胶州的一大盛事。
关键词: 祭孔大典 孔子

内容

孔子是几千年来驰名中外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一直受到人们的敬奉。自汉代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宋代以来,尊孔、崇孔、祭孔、拜孔形成风气,各地建孔庙、设殿堂,纷纷兴起。胶州虽是弹丸之地,但学者济济,文人辈出,人杰地灵。南宋时期就兴建了孔庙。从此,祭孔大典成为胶州的一大盛事。
  笔者的外祖父栾圣诠,字小斋,堂号“依俭书屋”,曾在旧县衙呈发房任职。呈发房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科,负责对上呈文,对下行文,经县知事会签后上呈下达,任此职者大都文笔较好。在他家的书屋内常年供奉着孔子像,四季按时焚香叩拜。亲友造访者步入他的书屋,必先在孔子像前鞠躬方可就坐谈话,否则即为对圣人不恭。他是一个忠诚的尊孔者,又是胶城祭孔筹备组成员,大典执事者之一。我幼年时曾聆听外祖父讲祭孔大典的盛况,还跟随父亲观看过祭孔大典。现与90岁高龄的老母和80岁的姨母(民国时期胶县女校学生)共同回忆,撰写此文,再现当年祭孔盛况。
  祭孔大典是历届县太爷们任职期间极为重视的一件大事。封建统治者认为:只要隆重祭孔,民心归向,儒教在社会上就会产生巨大影响,以求社会稳定。谓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祭孔大典在县太爷的亲自执掌下,由呈发房(秘书处)、礼房(教育)、粮房(财政)3个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祭典筹备组。呈发房负责祭文起草,陪祭人选聘,祭事监察等;礼房负责“鸣赞”,“礼生”的选配,礼乐队伍的选调,祭典仪式的其它事宜等;粮房负责各种祭品及用具的选购,牲畜屠宰,顾佣人员的劳资支付等一切费用开支。3个部门分工明确,件件落实,各司其职,分头执事。
  祭孔大典每年农历仲春二月和仲秋八月的上丁日卯时举行,叫“丁祭”,也叫“二八大祭”。是日丁夜,即夜里2时左右,孔庙大成殿东北角另外一处小院落内,屠夫们开始屠宰牛、羊、猪准备祭品。天干的丁夜是地支的丑时,丑是牛,丑的地支方位在东北,所以选在东北角这个小院内。文庙院内是圣洁之地,决不准在院内屠牛宰羊的,这是祭孔严格的规矩,叫“四必”,即“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如有脏乱,即视为不敬。被宰的牛名曰“太宰”,屠宰时也有一定程式:事先要给牛喂食,饮水。牛吃饱喝足之后,丑时一到便将牛牵至小院中央,头北尾南站定,把一只用红绸子簇成的大花挂在牛头上,并用红布遮住牛眼,绳索套牢牛腿,两边有人扯着绳索,此时牛好象知道将被宰,发出阵阵哀鸣,把庙周围的邻居都会惊醒。主宰者身披大红绸子,手持尖刀,先向北一揖一拜,再转回身面向牛一揖一拜,两边扯绳人猛拉绳索将牛摔倒,并急忙扑上去按住,持刀者迅速将尖刀刺向牛的心脏,此时的哀鸣声不绝入耳。尤其是猪的尖叫声更吵的周围人们不得安睡,好在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屠夫们一齐紧忙活,赶紧收拾完毕,将整牛抬至大成殿台阶前的一条长形供桌上,牛头向北、牛舌伸在嘴外,两前腿跪式爬卧着,后腿向后伸直,牛尾下垂,牛头上仍披红挂花。整猪、整羊抬至殿内供桌上,一切就绪已接近卯时了。
  祭孔大典的仪式极为隆重,其中2个关键人物尤为重要,一是“鸣赞”,二是“礼生”,老百姓统称为“赞礼生”。“鸣赞”是典礼的总指挥,相当现在开大会的主持人。“鸣赞”的选配要求条件很高,必须是口齿清楚、嗓音洪亮,在地方知名度较高,“鸣赞”站在大成殿前平台上,象吟诗一样拖着长长的尾音发出各项口令。如:“执事者到位,各行其事……主祭人就位……”等等。其口令喊出必须让场内每个角落的人都听得到。“礼生”是站在主祭和陪祭人身旁按照“鸣赞”发出的口令引导主、陪祭人进行各项祭拜活动。“鸣赞”1人,“礼生”多人。“鸣赞”在典礼上的权力是至高的,只要发出口令,任何人都要服从,“礼生”引导到那里,都必须自觉地跟随到那里,如有不从,即是对孔子的不诚不敬。所以“鸣赞”一般由德高望重、知书达理的地方名宿、绅士、长老担当。“礼生”和其他执事人也大都是由有文才、懂礼仪的人承担。
  礼乐队伍没有固定的专司人员,都是从民间散居的民间艺人中选调,即民间吹鼓手。入选者年龄不能太大,相貌不能丑陋,要理发、净面、统一着装。衣服是从地方红白事赁铺中租赁的,穿戴之后很象京剧中的龙套。吹奏以笙、管、笛乐为主(不吹唢呐),伴以小皮鼓,小钱、铛铛、碰铃等,吹奏起来非常清雅动听,民间艺人不懂什么乐章,只吹奏一些“十翻”、“欢年欢”、“将军令”等曲牌。另有4支大号,号杆子很长,可以伸缩,只在典礼开始和礼成时吹一吹,叫“掌号”。“一掌大号恶魔跑掉”,即驱除院中妖魔鬼怪,净化环境的意思。
  祭典由县太爷主祭,又叫“县祭”。陪祭8人,由呈发房、礼房、粮房的官员、驻地武官,孔、孟、颜、曾四氏后裔,以及从地方知名人士中聘请。主、陪祭人一律着长袍马褂,胸前佩带标志,主祭人为红色绸条,陪祭人为黄色绸条,以示区别。行三拜九叩大礼,司垫人专司拜垫,在大成殿院正中央和大成殿神龛案前一字摆放9个拜垫。中间是主祭人,拜垫也较大,两边各4个陪祭人,拜垫也较小,有所区别。
  典礼开始时,主、陪祭人走正门,由灵星门,经泮池,过月桥,进大成门,入院中央拜垫前站定。各正门随即关闭,叫“掩门”。祭礼告成后,主、陪祭人由东南角小便门走出,正门只进不岀,叫“明进暗出”,规矩确实不少。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听我父亲说,县祭是一级政府的主要官员主祭,上代表君王皇帝,下代表黎民百姓,所以县太爷在跪拜前,“鸣赞”有一段话:“曾为鲁司冠、君不拜臣,免。后为帝王师,学子应拜,跪。”意思是说,孔子任过鲁国的司冠,管理司法的一般官员,君王不能给下臣跪拜。后来成为“至圣先师”,帝王亦称敬老师,学生应该给老师叩首。县祭是否如此,供参考。
  主、陪祭人均行三拜九叩大礼,分三个阶段完成:
  (1)“迎神”。在院中央行一拜三叩;
  (2)“上香、献祭”。在大成殿内神龛案前一拜三叩;(3)“送神”。也叫“辞神”,“燎帛”之后再行一拜三叩,共是三拜九叩。
  再说“燎帛”。“帛”是用苇席卷成筒状,外缠红布,内装丝绸棉花等物,上端有用棉花做成的芯子外露,象蜡烛一样,在大成殿平台前站立,一边一支。送神时由主祭人点燃焚化,叫“燎帛”。老百姓叫“放天灯”必须在典礼快结束时焚化,否则,浓烟滚滚,影响典礼进行。
  祭典礼仪程序是(由“鸣赞”站在殿前平台上发出口令):
  (1)全——体——肃一一静。
  (2)执——事——者——就——位,各——执——其 ——事。
  (3)升 ——炮(司炮者点燃鞭炮)。
  (4)大 ——乐一一鸣 ——奏(笙管齐鸣)。
  (5)启 ——门(灵星、大成门缓缓开启)。
  (6)主祭人 ——就 ——位(礼生引导)
  (7)陪祭人 ——就——位(礼生引导)
  (8)掩——门(司门者将门关闭)
  (9)休——乐(吹奏停)
  (10)迎——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平身(礼生引导)。
  (11)盥洗(司盆司巾人端脸盆持巾上,主祭人洗手);
  授巾(持巾者将毛巾给主祭);
  巾净(主祭人擦手);
  盥毕,复位(礼生引导)。(12)起——乐(吹奏再起)
  (13)献——礼(礼生引导主、陪祭人沿东路台阶进入大成殿神龛案前);
  上一一香(礼生将三炷香点燃递给主祭人);
  一上香(主祭人向香炉内插中炷);
  再上香(插右炷);
  三上香(插左炷)。
  (14)司酒者满——樽(司酒满酒3樽)。
  (15)跪、奠酒(主祭人跪下将3杯酒奠于案前)。
  (16)休乐(吹奏停止)。
  (17)读一祭一文(主祭人宣读)。
  (18)祭文焚化(礼生接过祭文焚化)。
  (19)拜,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平身,复位。
  (20)起乐(礼生由西路沿台阶下至院中拜垫前站定)。
  (21)燎帛(礼生引导主祭人到帛前点燃2支帛)
  (22)送 ——神。
  (23)拜。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平身。
  (24)停一乐(乐止)。
  (25)大一礼告一成。
  在大成殿院内东西两厢,供有先贤、先儒牌位若干,在主祭孔子的同时,亦安排好地方官员、学者向先贤、先儒同时祭拜,叫“余祭”。即“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外的先儒贤人。
  祭典结束,屠夫们将牛、羊、猪分割,头、蹄、皮、脏由屠夫们自得,不付劳资。将肉分割大小不等若干块,按职务高低,职位大小,分而得之,凡参予者都能得到1份。不过到了一般执事者手中,只是1小条了。
  每次大祭都要花很多钱。孔庙有祭田1600百多亩,每年地租收入折价由县粮房接纳与管理,专立账户,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孔庙修缮,神像彩塑,神龛翻新以及司庙户其他顾佣人员的劳资、祭典开支等。一切费用,实报实销,不动用地方财政。战乱年代,地租收不上来,地方财政吃紧,有时也向民众募捐、摊派,给地方老百姓增加了负担。
  民国时期,祭孔大典简化了许多,免去跪拜大礼,行鞠躬礼,其仪式是:
  (1)典礼开始
  (2)全体肃静
  (3)鸣鞭、奏乐
  (4)主祭人就位
  (5)陪祭人就位
  (6)唱“大哉孔子”之歌
  (7)上香,献祭
  (8)宣读祭文
  (9)向孔子三鞠躬
  (10)礼成
  有时也出现过行跪拜大礼,这取决于主祭人,有些县官自命学者,要表示对孔子的尊重,乐意行跪拜大礼,陪祭人也只好跟随主便了。主祭人乐意行鞠躬礼的,即行躬鞠礼,要求并不严格。不过,到了日军侵华时期,日伪占据胶城时,祭孔全部恢复了跪拜大礼,可见日本人对孔子信仰之深。笔者跟随父亲观看祭孔,就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亲眼目睹的。
  大清年代,祭孔不准妇女参加,观祭者亦禁止妇女入内,可能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见《论语•阳货》)之圣训。民国时期这个规矩也改了,女校学生可以参加祭孔,妇女也可以入院观祭。
  在祭孔大典活动中还有一个故事:军阀时期有位地方驻军的武官,胸无点墨,是个粗人,驻守胶城,飞扬拔扈,欺压百姓,不得民心。一次被聘为祭孔的陪祭人。来到孔庙,乱扔烟把,随地吐痰,不懂礼仪,满口脏话。他的一举一动被“鸣赞”看在眼里,气在心里。碰巧,二月细雨初降,毛毛细雨不停,祭辰不能更改,按时进行。当主、陪祭人就位后,雨竟然越下越大,该人示意随从为其撑伞,护兵赶紧撑起雨伞站在其身后为其遮雨。此时“鸣赞”高喊:“免盖”!全场人都懵了:“免盖”是什么意思?怎么仪式中出来个“免盖”?此时,礼生急忙示意撤伞,护兵持伞退下,把武官淋了个不亦乐乎。礼毕,该武官要找“鸣赞”的麻烦,被县太爷挡驾,言明身后撑伞是不敬之意。他看见县太爷也全身淋湿,不好再说什么,骂了一句“他妈的孔老二还净道道儿”,甩手而去。此事在胶城留下笑柄,传为笑话。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之所以在我国流传2000多年,除封建阶级的推崇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为尊重历史,反映其实,撰写此文,个人水平有限,难免谬误,尚希读者指正。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分为难忘岁月、往事回忆、人物春秋、科教文卫、板桥寻古栏目,收入“胶州中医事业发展概略”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栾圣诠
相关人物
胶州
相关地名
祭孔大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