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曲艺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11
颗粒名称: 郯城曲艺人
分类号: J03
页数: 10
页码: 279-288
摘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就曲艺而言郯城县的曲艺队伍及其影响,在山东省是挂了号出了名的。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的宣传工作立了大功。曲艺在郯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郯城人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郯城曲艺人演艺高超,艺德髙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他们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献艺,尤其是在苏鲁豫皖等地演出影响很大,呼声很高。无人能作确凿地考证。
关键词: 文艺工作者 曲艺人

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就曲艺而言郯城县的曲艺队伍及其影响,在山东省是挂了号出了名的。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的宣传工作立了大功。曲艺在郯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郯城人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郯城曲艺人演艺高超,艺德髙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他们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献艺,尤其是在苏鲁豫皖等地演出影响很大,呼声很高。至于曲艺在郯城生成发展于何年代?无人能作确凿地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那就是在旧社会郯城是个穷地方,人们为了生存,谋求生路,自然就产生了曲艺。富裕人家原本就没有干曲艺的,。临沂市除郯城外,另有苍山、费县曲艺人比较多,郯城县内泉源庙山等乡镇比较多,大都是上述原因所致。
  曲艺人知识丰富,学艺必须拜老师,在过去自学成才的不准演出,这是很严格的规矩。旧社会的曲艺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内部使用一种“江湖行话”,有外地来本地演出的曲艺人,一通话就知是不是行内人,不懂“行话”,莫想在此演出混饭吃。这种“行话”,专门让外人听不懂,据说确实为曲艺人带来不少方便,甚至于保护了他们的生命。穷人要在江湖上混是不容易的。郯城曲艺人XXX带家属在外地演出,国民党一军官看中其妇,特邀请到其公馆唱书。军官将曲艺人的夫人约到密室,说要纳她为妾,夫人不允并说她丈夫不会答应的。军官说,把他杀了埋了不就完了吗?夫人恐惧但也很镇静,当着军官和众人的面,用“江湖行话”给曲艺人报告了其要被杀害的信息,曲艺人假装说要到旅社拿行李而逃出虎口,保住性命。否则,军官杀死一个曲艺人比踩死一只蚂蚁都容易。
  郯城的曲艺有大鼓、琴书、评书、鱼鼓、快书、花相花杆、快板书、扭股子小曲、姐儿牛等。曲艺的门派也比较复杂,如张、沙、杨派,韩、赵、李派,柴门、陆门、东门等,据说葛纪选先生就是柴门的。曲艺人使用的演出道具和乐器都很简单,便于搬动携带方便。说大鼓书的只一面薄薄的小鼓,一个简单的三角架,往地上一支就能演出;琴书适合多人多角色演出,但伴奏乐器只杨琴即可,如角色少,操琴者可边弹边接唱;说评书的就更简单了,一扇一板一木。开场用竹板招呼观众,演出时手执一软扇,讲到情节动人时,“刷”地一声扇子或开或合。一木即“醒木”,是用来警醒观众,当说到紧张时或看到观众有疲倦感时,曲艺人用此木朝小桌上“叭”地一摔,再拉一惊险架势,观众马上为之一震,精神会立即振作起来。听曲艺人介绍,同样是一块小醒木,在地位不同的人手里称谓就不同。在皇帝手里叫“龙悬胆”,在大元帅手里叫“惊虎胆”,在四、五品大官手里称“震堂木”,在县令使用时叫“稳木”。何为称“稳木?”这都是有说法的。据说过去县令审案,大堂高坐,头顶“明镜高悬”匾,足踏两个木制人头,桌上放“稳木”,“稳木”即醒木上写或刻一“稳”字,将其钉在桌子上。何意?即当县令审案,案犯不招县令恼怒,当想抓醒木敲桌子威慑罪犯时,醒木非但抓不起来,而又看到上有“稳”字,抬头又见“明镜高悬”,低头见两人头,就提醒县令要稳,要冷静,莫激动,须慎重,别错判而冤枉好人。
  郯城真正重视并认真组织这支强大的曲艺队伍,是在一九四五年。傅伯达同志任县长,指示“民众教育馆”(文化馆前身),成立曲艺队。第一位曲艺队主任是归昌乡赵凤歧先生,他组织了全县200多名艺人,为党的解放事业作宣传。当时形势严峻,有些党的地下工作者就用曲艺演出作掩护。听赵先生讲,傅伯达同志经常男扮女装,穿着女式大襟褂子,头上围着头巾,假装给曲艺人收钱,这样就避免发生危险。曲艺人在宣传抗日、土改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县最闻名的盲艺人侯洪康先生就是先锋,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任曲艺队主任是庙山镇茶安村刘中一先生,从57年一直到“文革”时期。时由县文化馆具体领导参与管理。对曲艺人进行教育,登记办证。这一时期在破除迷信,大跃进,开展社教多次运动中,传统书目被作为“四旧”受到限制和打击,出现了不少新作品,同时曲艺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
  第三任曲艺队主任是王安廷先生。其从文革前期至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革后期一度混乱,曲艺人一度疏于管理,派性干扰严重。但文革刚结束,曲艺人就活跃起来了,县文化馆以徐国华同志、陈培荣同志为首的大力加强对曲艺人的管理,努力创作曲艺节目,对曲艺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徐国华同志是位高产作家,有关报刊发表了不少他的大作。陈培荣同志通音律,辅导培训出不少曲艺新秀。
  第四任曲艺队主任是葛纪选先生,时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时期开始,曲艺人的春天来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个时期,传统戏、传统曲艺书目大演。曲艺事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县里成立了曲艺人协会,曲艺名人纷纷参加各级曲协,葛纪选先生就被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一大批青年,争相拜师学艺。曲艺人演出频繁,白天大小集市,晚间分赴各村演到次日凌晨,无一日休闲。省、地、县分届举行曲艺汇演。我县在1983年参加了全省曲艺汇演,获得很好成绩,荣获多种奖项。同年临沂地区举办汇演,我县演出的节目无论水平、数量皆属全区各县之首,多位曲艺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轰动全区。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央委员陶钝同志莅临临沂地区指导。当陶老看了郯城曲艺演出后十分高兴,紧紧握住郯城曲艺人的手连声称赞,并即兴为郯城曲协挥毫题词:“出人出书走正路,丰农丰艺育新才”。曲艺人为郯城争得了很高的荣誉。县文化部门对曲艺人的管理也更加强了,对曲艺人进行演出比赛,评等定级,确定演出报酬。一级艺人,一场5元,二级4元,三级3元,持证演出,任何人不得违犯。
  八十年代初,郑军廷先生出任曲协主任,郑先生年轻,艺高望重,工作责任心强。对曲艺人管理有序。当时在册的曲艺人300有余。会员代表、分队队长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会员每月换一次演出介绍信。县文化局及文化馆十分支持曲艺人工作,局、馆都有专门领导分管曲艺。文化馆为了例会节省经费开支,专门购置60多张床和军大衣等,例会人员就不用住旅社花钱了。会员管理十分严格,不登记、无证者不准演出;有几次不开会者开除曲艺队,取消演出资格;犯有其他违纪违规的亦同样严肃处理。这一时期郯城曲艺又实现了新的辉煌。县委、县政府也十分关心曲艺队伍建设,而曲艺人也不负领导厚望,积极为两个文明建设宣传。最典型的是1987—1988年间,利用一年多时间,由县法制局、土地局、计生委联合组织曲艺人到各地宣传普法、土地法、计划生育,并保证村村到。由曲艺人先根据宣传内容,编排综合节目,经过有关部门领导观看演出,审查通过,方可入村演出,演出情况定期统计回报,年终进行评比,对作出重大贡献艺人表彰奖励,收到良好的效果。
  1989年,我县曲艺人工作,由县文化局徐树超、陈培荣同志亲自靠上抓,县文化馆丁敏和同志具体抓。成立了曲艺协会,由徐树超同志担任主席。全国著名曲艺家刘兰芳同志、临沂市曲协主席尹建平同志到会祝贺,并被聘为名誉主席。这一时期的曲艺人管理,主要是适应市场经济,两个文明建设需要,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宣传等作 了重要强调。要求曲艺人守法经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曲艺队伍仍不断壮大。由原来的单一的个体农村演出搬上城镇大舞台大型演出。我县又有徐树超、陈培荣、丁敏和等同志加入山东省曲艺家协会。
  1990年以后,郯城曲艺人全部纳入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规范管理。
  徐树超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树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傅伯达
相关人物
赵凤歧
相关人物
刘中一
相关人物
王安廷
相关人物
葛纪选
相关人物
陶钝
相关人物
郑军廷
相关人物
刘兰芳
相关人物
尹建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