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郯城书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302
颗粒名称: 漫话郯城书法
分类号: J292
页数: 22
页码: 151-172
摘要: 马陵苍苍,松涛阵阵,述说着郯城的古老文明和神秘。沂沐泱泱,波涛滚滚,流淌着岁月,滋润着郯城这片沃土。这山这水这地,养育着一代一代郯城人民,人民也创造了郯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郯城有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流传至今,飘向海内外。临沂有洗砚池,郯城有墨泉。一次,郯城为纪念张总领剿匪打盗之功,要为其立一枚功德纪念碑,请王思衍先生写碑文“万家生佛”四个大字。八抬大轿请来郯城后,其为写好字,认真构思。十日未写,十数日仍未写。听说铁笔王思衍要来郯城写字,远近百余书迷闻讯赶来,想一睹大书法家挥毫。待众书迷赶到近前,石匠早已动手镌刻了。
关键词: 书法 郯城书法

内容

马陵苍苍,松涛阵阵,述说着郯城的古老文明和神秘。沂沐泱泱,波涛滚滚,流淌着岁月,滋润着郯城这片沃土。这山这水这地,养育着一代一代郯城人民,人民也创造了郯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郯城有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流传至今,飘向海内外。
  临沂有洗砚池,郯城有墨泉。人说墨泉有灵气,郯城是书圣之乡,因此郯城的文人大儒辈出,地灵人杰,郯城的书法亦因而灿烂,郯城书法的发展确有其历史的渊源和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古郯国国君郯子就是一位知识渊博、文韬武略的全才,其政绩卓著,天下皆知:“孔子师郯子”、郯子大孝“鹿乳奉亲”等佳话世界闻名;郯城在秦汉时期曾为东海郡治,那时的兴旺发达可以想见。苏北鲁南的大片属地,形成当时东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专家曾发现并考证,那时的郯城工业、农业、商业皆很发达,宽阔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郯城的水、陆交通方便,县城南北大道穿城而过。马头水路更发达,大沂河上千帆竞发,南通运河,继通沪上、江浙等各地,形成了郯城、马头两个商业重镇。其间商贾云集,文人骚客亦频繁光顾。大街两旁,古建林立、出厦飞檐、粉壁长廊,宫殿厅堂、宏门高楼,大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高悬着的醒目的金字招牌、匾额。殿堂两侧大都有金字或古香古色的条屏楹联亦十分惹眼。这些名人的大手笔,令人看一眼,终生难忘。这些匾牌上的书法作品,有的是从京城大家索写,有的是请当地名家高手而作的精品。既象征着主人的身世、雅兴、社会地位等,也向世人传播着中华文化文明装点的大街十分壮观,给郯城的书法爱好者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致。郯城的名胜古迹特别多,数千年古国、郡治所历代文化积淀特别深厚,郯城的古迹一天两天游不完,问官祠、倾盖亭、墨泉、五贤祠、郯林郯庙、孝妇冢、南皇亭及其碑林且不说,单是各处庙宇寺观就有数十座,仅马头古镇就有八大寺。这些名胜,风格各异、圣殿高耸、崇脊飞檐、香烟袅袅、游客络绎不绝。走进这些名胜,令人叫绝的书法作品,随处可见,目不暇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名胜上的大小碑林碑廊、名碑名字数也数不清。据有人考证,全县范围内各类石碑超过万通,现大都因历代战乱,沧桑巨变被毁坏,留下来的只是断碑残碣且数量极少。碑刻既记载着郯城悠久的历史也能给人们留下极其丰富书法艺术遗产,这么多的名字名碑,是其它兄弟县市所望尘莫及的。可以想见,这些碑石将会给郯城的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何等的激励推动作用。据传有些碑林上的碑之多,数也数也不清。如马陵山顶碧霞寺,是鲁南名寺,香火最盛,其碑林碑石之多,听起来令人震惊。古寺静卧山林,碑立漫山遍野。时有好事者,决心数清石碑,于是袋装黑豆,每遇碑即放一粒,反复数次放完收黑豆数之,寺内主持笑而不语,仍没数清。只可惜,这些珍贵碑石,皆被大跃进时期埋于跑马岭水库底下作基石了。
  郯城的文化名人、书法家对郯城的影响,世代相传。一个书法家影响一大片,培养一大群,造就几代人。据文献记载和口碑相传,前追甚远难以说清,仅清代近代的几位就很能说明郯城书法发展的历史渊源。
  清代皇帝乾隆六次下江南巡视,对郯城情有独钟,每次都来郯城确是历史奇迹。既建行宫又建御花园、御道桥,还要选美女等,留下一个个难忘的故事。乾隆皇帝给郯城留下大量诗文、墨宝。在县志上尚有记载还有半截残碑、字迹仍清析可见。
  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代帝王师、三朝元老翁同翕于咸丰六年(1856年)考取状元后,不忘恩师的教导来郯城拜访其老师后学先生(名讳失考)。其老师对任何人从来未说过翁是弟子。翁即来郯,县后学先生早已知道。这天,京城驿使来郯禀报翁某时到达。县令可忙坏了,精神很紧张。按照一般惯例,每次重大的迎宾接待都是县后学先生陪同县令前往。因为县后学先生精通礼教,善词令,聪慧超人,亦负责这项别人替代不了的差使。于是县令便邀县后学先生前往城北十里堡,恭迎翁状元。可尽管县令催促再三,县后学先生却毫无反应,亦不作声。县令很是生气,心想,这后学先生今天怎么了?吃了豹子胆了,你这后学是甭想干了。那钦差大人要怪罪下来,谁能吃得消呢。无奈,县令只得带随从匆匆赶到十里堡。然而,翁到达十里堡即下轿,见县令后非常谦和,步行一路,与县令侃侃而谈,竟使县令消除了些许顾虑和紧张。翁状元与县令直奔县后学部,见后学先生衣冠整齐,正襟危尘。翁见后学先生即行跪拜大礼,且面带泪花,大动感情,口称恩师大人。这时县令惊恐万状,目瞪口呆,方恍然大悟。对翁状元及后学先生更加毕恭毕敬,端茶倒水,百般侍奉,已不见往日的县令尊严。而县后学先生竟俨然成为一位至尊至上的“上司”了,县令也暗暗敬佩这师徒二人的才华以及深厚的感情。翁状元来郯城住数日恋师忘归,畅谈往日师生之乐,和恩师难舍难分。陪恩师游遍郯城名胜古迹,山山水水,体味着古郯国的乡土民情,其乐融融。这期间,后学先生的亲朋好友,郯城、马头等各地方名流都来一睹状元风采,拜托后学先生求翁状元之墨宝。据传,翁状元在其恩师面前,毫无官架,与民同乐。见郯城有如此多的书法爱好者求书,激情大发,挥毫泼墨,尽量满足众书迷之心愿,为郯城留下数十幅状元墨宝。郯城至今仍存有翁同翕手书对联、条屏等珍贵作品。
  晚清“铁笔”王思衍,虽是苍山人,但其与郯城却有割不断的关系,郯城是王思衍的半个故乡。其外祖家原属郯城辖区,其岳父家乃郯城县马头镇梁家。王思衍,字仲蕃,号源淳,又号老窳、用虚、亦嚣子等,晚清进士、宫至刑部主事。其为官清正,政绩显著,且不待说,其才华横溢,熟悉《周易》,曾注《老子》等,诗文皆佳,有《亦嚣诗存》、《木石居印存》等流传于世。其当年参加殿试,论文章才华都能够状元之才,但慈禧太后见其字“笔力过于刚劲,必定抗上”即未点。八国联军进北京,清政府狼狈而逃,京城一些名胜被破坏,重要的名匾额被偷抢、砸而荡然无存。慈禧太后回京后,很是痛心,召集文武百官商讨要重新复制补上所有匾额,而未有能应者。忽然想起“铁笔”王思衍,有臣报,王已避难回老家兰陵。于是慈禧又召王思衍宫复原职,二度进京做官。补写京城如此多的匾额且必须使深懂书法要求的慈禧龙颜大悦,实为不易。但“铁笔”名不虚传,有奇才,且这些匾额王思衍心追手摹,烂熟于心,补写易如反掌。据资料载现京城仍有不少名匾是当年王思衍补写的。王思衍完成使命后,又在刑部主事之职任数年方告病回家。
  一次,郯城为纪念张总领剿匪打盗之功,要为其立一枚功德纪念碑,请王思衍先生写碑文“万家生佛”四个大字。八抬大轿请来郯城后,其为写好字,认真构思。大家都知道,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王思衍喜欢一边玩牌一边构思。十日未写,十数日仍未写。听说铁笔王思衍要来郯城写字,远近百余书迷闻讯赶来,想一睹大书法家挥毫。到十五日,王忽问起石匠来否,后将牌一扔,速到碑前,提笔书丹、一挥而就、妙不可言。待众书迷赶到近前,石匠早已动手镌刻了。他给后人以深刻启迪,即每于艺术创作前,都要认真构思,意在笔前,酝酿情怀,激发灵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才会意境深远,才能真正打动人。王思衍先生为郯城县各地写了不少碑,留下无数幅书法作品,都很生动精彩,在民间争相收藏,视为传家之珍宝。其行书出自赵松雪,并博采众家之长。楷书唐各家皆精并能融会贯通。隶书从曹全、史晨出,且变化巧妙,点画结体打造精致,独树一帜,自成风格。据说王思衍先生无论省亲或是告退在家时,走亲访友,每每都尽力热情款待,极力挽留,欲求其多留下些墨宝。这些大量的书法艺术活动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如我县马头孙寿春先生、孙子梁先生等倍受王思衍先生看重,精心辅导,终成大器。尤其孙子梁先生成为我县书法大家、全才,就是王先生的真传。王思衍先生大慈大善,爱国爱家乡,无论做官或告退,都为家乡、百姓做了大量好事。为家乡泇河修桥筹资,曾邀好友王天一等在临郯苍等地卖字画,无私奉献,青史留名。
  晚清郯南红花埠谢永平先生,举人。其善书,亦写赵松雪,并能出贴有创意,在江淮齐鲁名声大噪。谢家历代书香门第,其孙谢芳春先生现供职北京大学,当代著名教授华夏名人,相传谢永平先生当年参加科考赴济南,学院主考大人阅卷评其“文章平平、字冠山东”。文章“平”否,何标准,现无从也无法评及,单是“字冠山东”那可不是随便戏言。前些年还有人见谢先生写的东海孝妇条屏,行家评其具有成亲王神韵松雪之踪迹,字字珠巩、潇洒自如,大气凛然。
  晚清郯南涝沟窦鸿年,官至湖北道台,家道以行善事享盛名。窦先生喜诗文、善书法。书学传统,转益多师、尤擅行草。点画注重力感顿挫分明,方多于圆,金石气很浓。其家藏朱熹先生珍贵的精写千字文本,窦鸿年先生日临十纸,坚持数十年,艰苦修炼,终成正果。当时求其书写匾额、条挂以及文书谱牒序言者络绎不绝。窦先生每为人作文书翰,从不马虎了事,都作认真准备,细致思考。传说其有两大嗜好,即在推敲创作时,总骑一装配漂亮的小毛驴,任其铃声叮当,信纲颠簸,往往不知里数,去之远近;手持一玉嘴大烟袋,把玩玉嘴、凝神静思,用上述如此方法,获取灵感。往往精神一振,激情所至,文如泉涌,字如神来之笔,特别精彩。现我县丁沟村刘先生仍有存窦先生墨迹,亦视为珍宝。窦先生过河丢玉烟嘴还有一段小故事。一日过河,玉烟嘴不慎落入水中,捞之不得,求乡人捞取赏银十两,待乡人真捞上之后,窦笑曰,你喜欢就给你算了,银子就免了,一笑谈逗乐也。窦先生为人谦和,有求必应,一些书法爱好者都喜欢与其交朋友,向他学习书法。
  晚清郯城的东庄杜莲堂生先,以写大字、碑文闻名于世,一生从事教育,培养的书法弟子难以计数,在郯城影响很大。当时修建郯国故城城门楼时,县令专门请杜先生书写“郯子故里”门额大字。此大字镌刻在红条石上,镶嵌在城门之上。其书法苍劲有力、高古朴茂,甚为大气,书法爱好者到此无不仰望良久,不肯离去。其书丹之碑,大多被好多人精拓为字贴临摹。现山东省博物馆仍藏有“郯子故里”古郯国故城门楼的珍贵照片。传杜先生是文艺全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精,为郯城的文化发展曾作过较大贡献。因此,其经常为县令的座上客,倍受县令和人们尊重。
  晚清郯北秀才刘俊卿以写蝇头小楷名噪郯城。其小楷端庄秀丽、清雅脱俗,十分醒目。刘老先生一生教书,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抄写了数百本名篇、诗文,精装赠送亲友,流传于世。
  晚清城里名门娄家雪堂先生,聪慧过人,他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县保送的秀才。其书法成就之高,尽人皆知。娄先生写多种书体,都很精致,尤以楷书隶书最高。王思衍先生写“万家生佛”大字碑文碑阳时,是娄先生写的碑阴楷书碑文,和王思衍先生书法相得益彰,众观者皆仰慕不已。当时在郯城流传着“二娄南关张,城里北街王”的佳话,其中娄雪堂先生最负盛名。娄家历代书香门第,书法、文学名人辈出,郯城书法的发展,娄家功不可没。
  清末民初,郯城城里朱炳楠先生,世人官称“朱大先生”,名气很大。据传朱先生是一位书法家,同时还是一位书法活动家、教育家。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都是朱家的常客。朱炳楠先生常邀请一些翰墨高手名人相聚,切磋艺术,传播弘扬书法艺术。朱先生本人很善于钻研,其书法真、草、隶、篆皆能。时与县长熊绍龙交往过密。熊县长经常请朱先生写字,并虚心向朱先生请教。熊县长亦写得一手好字,并且善写瘦筋书,用细笔画驾驭空间的能力特强,风韵独特,众皆称奇。熊县长写大字中堂,请朱先生配以对联,配合默契,很是雅致,郯城的名流争相索取收藏。郯北清末民初王笏臣先生,功名失考。其原籍王羲之故里临沂。其教书为业,来郯城县教书近20年,至70多岁才返回故里。其书法在郯北一带影响较大。其教育出数十名书法名人,现在郯北这些人仍是佼佼者。王笏臣先生对人谦和,对弟子有求必应,十分耐心,其书从二王入,遍临唐楷,对赵松雪情有独钟,对清刘石庵的绵里裹针深厚雄强之风特别欣赏。.越是大字就越能显出其饱满豪放大气的特点。其小字舒展内秀、简约开张。时传日写小楷万余个,速度相当惊人。其在为沙墩镇株柏村写的“操履冰霜”即烈碑,现仍存,凡喜欢书法的人常驻足该碑前,久久不愿离去。
  郯北清末民初徐映斗先生,李庄镇之名门。其功名无考。其书法高古、朴茂、用笔自然流畅,点画舒展而淤重,深得颜鲁公之神韵。徐映斗先生也教出不少学生。像王沙沟的王琰先生就是他的高足。徐映斗先生为徐凤兰之岳母写的节孝碑“孝义兼备”,字如斗大,十分耀眼,立于沙墩镇华埠村南大道东侧。据传,立碑之时,惊动苏北鲁南数县书法爱好者,云集至此,数十日不散。远近过路客人至此,看后皆交口称赞。
  郯北晚清秀才王阁梅先生,庙山镇薛庄村人,善写楷书。其楷集欧、颜、柳各家之长,善于变化。结体紧凑而点画舒放,惯用圆笔,用墨厚润,结体无拘无束,自然天成,小大由之。其为临沐、苍山、郯城以至临沂等地石碑书丹难以计数。其子王济昌继承父业,所书字也是学字珠玑、端庄硬朗,求书者络绎不绝。时人称这父子俩为“二王”、誉其在书法上的造就和影响。
  清末民初郯西杨松峰先生,居杨家河湾。据传其乃传奇人物傅伯达之舅父。其书法功力深厚,大气磅礴、尽显才气。这年马头镇孙家为“消除”沂河水患,修一通避邪碑立于马头北水门东侧。众书法家都推荐杨松峰先生书丹,其挥毫写下“永迦狂澜”四个大字,众人喝采“千古绝唱。”举行揭碑仪式时,观者如潮,成为马头镇一大景观。人说游马头不观此碑是一大遗憾。
  民初郯城南关李荣启先生,集名中医、名书法家于一身,其善写大字,尤擅草书。时大街两旁门额,店铺客栈、各机关门牌,大都出自李荣启先生之手。现在老人们一提起李荣启先生的书法,皆称妙绝。其对郯城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在近代,郯城的书法家名扬中外。马头镇张栋先生,字云叟。其就职于北京。曾与郭沫若先生同道钻研书法艺术,其艺术造诣极深,正、草、隶、篆皆很精制。其隶书师汉隶而不泥,柔篆隶于一体,用笔精巧字字生奇,给人以耳目一新。马头孙作栋先生,字子梁,生前是中国农民书法家协会理事,其书法成就较高,青年时很崇拜王思衍先生,因此,孙先生经常接受王思衍先生的教导和具体指导。其中年坎坷,受数十年的磨难。暮年正逢我国的书法热,耄耋之年又向书法艺术高峰攀登。给我县中青年书法爱好者以鼓励。孙先生的真书揉魏碑,变唐楷,自成一家。笔力雄健,结体严谨,方正稳重,棱角分明;草书学书谱,于右任标准草书,用笔简洁,抒情顺畅,章法自然得体;隶书原出自汉史晨、忆瑛,柔张遵求其力感,杂魏碑得其气,也学王思衍等,广采博取,隶法丰富多彩;篆书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铁线等皆游刃有余;间或八分书杂揉,有时兴来写意花鸟、松、竹、梅、兰也涂几笔,还很有意趣。孙先生对书法爱好者的请教总是毫不保留不吝赐教,对索书者有求必应,带病也一丝不苟地写。他严谨的治字精神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书法爱好者。他给我县书法事业做出极大贡献,在我县书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马头镇陈新吾先生,诗书并茂,他克服种种困难,尤其是手伤身体差,却未能阻止其对书法艺术、诗文的追求,他为人作书,从不用现成的唐诗宋词之类,都是用新作诗或联、或藏头、嵌字,妙语联珠,妙趣横生,生前遗留下两大本诗联作品,很是珍贵。陈先生书法理论极深,每每对学生书法进行指导时,都能切中要害,深透精僻地给人以启发。陈先生的书法结体特别严谨,似乎针难插进。
  郯城颜永言先生,书冠苏北鲁南。其善写行楷书,点画粗细对比明显,粗者壮也,字之支柱,细者顺畅,字之筋也。结体密不透风,方正得体,人称“对联体”,其字极适合写匾牌、对联。其强调个体美、点画美,很有个性。文革时,郯城大街上机关单位的门牌,大都出自颜永言先生之手,倍受人们称道。他每年春节要写数千门对联,引的四省八县的书法楹联爱好者前来郯城观赏、购买,在春节春联市场上确是高价抢手货。现在我县春联市场之所以红火,主要还是颜永言先生的影响,郯城有不少写春联的高手都是学颜永言先生的字而深受人们喜爱。
  庙山镇杨玉珀先生,老中医,师承王笏臣先生。书法欧的结体,颜的厚重,赵的韵味,字实少虚,黑白分明。每书都是饱蘸墨汁,用力挥洒,力透纸背。解放初期,乡村文书、地契、建筑、桥梁等都留下了杨先生的笔迹。庙山薛庄九烈士的“牢记阶级仇”的纪念碑的字出自杨先生之手,他称得上农民书法家。在庙山他培养了一批书法爱好者,他所在的村青年书法爱好者特别多,被当地称为“书法之村。”现在,郯城县的书法队伍相当庞大,后继有人。1986年成立书画协会时,会员达150余人。近20年来,再加上全国书法热的推动,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有的乡镇成立了分会,仅重坊镇就有会员100余人。近几年又新成立老年书画研究会、青年书法协会、硬笔书法协会、郯子书画院等书法组织。有十数位书法爱好者在全国性书法展览中荣获金、银、铜、奖,在市级以上获奖人数难以计数。市级书协会员30余人。郯城籍国家级会员6人,省级会员10余人。有的在国际上都有较大影响。象徐敏生先生,其汉篆隶书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友人都很推崇徐先生的作品,争相收藏。罗鸿杰先生参加全国舒同体摹展获三等奖,然后被青州市聘为书协名誉主席。徐树超得意弟子青年书法家刘从明在部队参加全军书法展荣获二等奖,同时也受到部队嘉奖,为我县争了光。
  (资料由李怀修先生,杨玉珀先生等提供)徐树超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书收入郯城县文化机构设置与沿革、郯城文艺界基本情况概述、郯城风景名胜、郯城地名考、郯城姓氏浅谈、郯城古代文化遗址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树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子
相关人物
王思衍
相关人物
谢永平
相关人物
窦鸿年
相关人物
杜莲堂
相关人物
刘俊卿
相关人物
娄雪堂
相关人物
朱炳楠
相关人物
王笏臣
相关人物
徐映斗
相关人物
王阁梅
相关人物
杨松峰
相关人物
李荣启
相关人物
张栋
相关人物
陈新吾
相关人物
颜永言
相关人物
杨玉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