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之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81
颗粒名称: 咏花之寺
分类号: I207.2
页数: 10
页码: 262-271
摘要: 花之寺始建于唐代,咏花之寺的诗章,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明代杨光溥等人游花之寺的唱和之作。
关键词: 花之寺 诗词

内容

阳都县废省后并入何县,现尚不清楚。隋朝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立沂水县后,绝大部分的地面就属于沂水县的版图,属于沂水县南乡。《沂水县志》载:“花之寺,县西南百里王坡鼻山”。王坡鼻山,古《临沂县志》作“王幅鼻山”,今简名鼻子山,花之寺即位于鼻子山南段悬崖之下。寺院背倚悬崖,遥对青山,旁临山溪,当时应是晨钟暮鼓、梵音缭绕的香火胜地。现遗址仅存一御碑的螭首和蚨座,记载信息最多的碑身已砸碎铺到了氨水池子底下。据碑文记载,花之寺始建于唐代。
  咏花之寺的诗章,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明代杨光溥等人游花之寺的唱和之作。
  花之寺联句二首
  明•杨光溥
  (一)
  跻阁攀岩入化城,(明•林子羽)
  东南石上柏林青。(明•蓝智明)
  云生紫殿幡花湿,(唐•卢纶)
  锡响空山虎豹惊。(唐•许浑)
  柳外画沙迷鹤迹,(元•危进)
  槛外题行有僧名。(唐•李山甫)
  平生欲结西方社,(明•林子羽)
  一到翛然万虑轻。(元•张光弼)
  野服乘闲到上方,(明•林子羽)
  六千身色两相忘。(金•刘彦禹)
  焚香昼静云依屋,(色师圣)
  归寺僧稀叶满廊。(明•高启)
  日薄鲜花沿素譬,(明•钱文纬)
  雨余田水落方塘。(明•来鹏)
  帘幡不动天风静,(金•杨云翼)
  不惜禅床坐午窗。(宋•蔡珪)
  (二)
  僧房酒盏客如仙,(王司寇)
  兴好撩人夜不眠。(陈司空)
  烛影摇红来座席,(王司寇)
  月光浮白人吟筵。(杜大参)
  百年此会知能几,(陈司空)
  一塌斯文许共连。(王司寇)
  老衲迂愚休错笑,(陈司空)
  苏陶风度也诗癲。(杜大参)
  闻说花之起天宝,
  万年羽客扫云平。
  鸟啼仙景枝头露,
  石滴清泉涧底鸣。
  几度若蓝经燹晦,
   一时好事复修明。
  俚言未尽山林趣,
  留与骚人日后评。
  【注】杨光溥,沂水县人,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
  从内容看,诗为作者与好友相聚花之寺时的唱和之作。其一为各引前人诗句或自吟而唱连。其二前八句为王司寇、陈司空、杜大参三人的唱和之句,后八句系杨光溥一人所作。若蓝:即佛寺,此指花之寺。“若”,是佛语“般诺”的简用,意为智慧。“蓝”,是“僧伽蓝摩”的略称,意译为“僧院”,即佛教寺院。俚:俚语,作者自谦之词。
  咏花之寺诗中有六首以“我爱花之好”为起句。作者之一张玉是弘治年沂水知县,由此可断定,这六首诗是弘治年间张玉等六人同游花之寺的诗作。
  花之寺
  明•张玉
  我爱花之好,诗人苦绊留。
  石床云飞暖,泉窦翠烟流。
  钟打禅林月,鹤来竹园秋。
  一声长啸里,破却几多愁。
  【注】作者,字汝成,直隶人,弘治年沂水知县。窦:孔穴。花之寺
  明•王懋
  我爱花之好,岚光翠欲流。
  柳黄僧嫩斫,杏熟鸟来偷。
  寒溜无炎署,苍萝阴冷秋。
  羁人三木事,何时解囊头。
  【注】作者,字勉之,河南修武人,永乐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羁:系住。三木、囊头;三木,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囊头,以物覆盖头部。《后汉书•范滂传》载,“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等皆三木囊头,暴于阶下”。作为身为刑部郎中,此处以“三木”、“囊头” 代指缠人的刑事事务。
  花之寺
  明•武衢
  我爱花之好, 先来试一游。
  有林皆滴翠,无石不云浮。
  屋小容宽膝,峰高豁放眸。
   松阴盘膝坐,身在八荒游。
  【注】作者,字廷亨,沂水人,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进士,官至御史。
  花之寺
  明•苗用成
  我爱花之好,年来秉烛游。
  提壶口鸟唤,酌酒落花浮。
  径曲肠蟠足,林深翠障眸。
  相逢胡不乐,盟约复来游。
  【注】作者,字秀实,东莞庠生。成化年间以贡士致仕。
  花之寺
  明•刘昆
  我爱花之好,峰峦宿霭流。
  洞口哀猿啸,水面落花浮。
  香雪飞春杏,红绡剪夏榴。
  莺啼惊破梦,绿蚁扫余愁。
  【注】作者,字和尚,东莞庠生。成化年间以贡士致仕,官至直隶选安县知县。花之寺
  明•张铨
  我爱花之好,松风涨翠流。
  苔深人不到,花发鹿常偷。
  竹里琴声冷,林梢鹤梦秋。
  考槃浑笑傲,肯戴雪盈头。
  【注】作者,字文衡,东莞庠生。槃通“般”,意为快乐。《诗•卫风•考槃》有句“考槃在涧”。
  花之寺
  明•杨光渊
  露滴檐锸玉,禅僧未启扃。
  着树花难辨,疑鸟夜不宁。
  饥鸟余留篆,高山半露形。
  赏心胡不乐,百岁鬓添星。
  【注】作者,字文深,东莞庠生。成化年间以贡士致仕,官主薄。扃:门窗上的插关。花之寺
  明•刘景
  乍霁茅檐湿,人家户不扃。
  袁安甘淡薄,韩子苦丁宁。
  遂鸟啼留盏,随山脊露形。
  诗豪援笔就,气贯斗牛星。
  【注】作者,字尚时,东莞庠生。弘治年间以贡士致仕。袁安:《后汉书•袁安传》记载,东汉汝阳人袁安未达时,客居洛阳。,“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書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后人以袁安为安贫乐道的典型。韩子:指唐代韩愈。韩愈三岁而孤,流离困顿。
  花之寺
  明•张镐
  玉龙昨夜战苍穹,银田飘落到清晓。
  郊原万里尽铺盐,梨花遍地无人扫。
  篱边压损铿梅梢,童仆报道青山老。
  溺桥风味许沂水,僧房装点知多少。【注】作者,字文翠,时东莞庠生。明正德庚午 (1510年)科举人,官至知县。
  花之寺
  明•王缙
  十日浑无一日睛, 灞桥驴子几番倾。
  陶家炉底杨花嫩, 苏老亭中酒盏清。
  崒嵂积庭山岳耸, 糢糊洒野木棉宏。
  遥知六出呈祥瑞,且喜琅琊大有成。
  【注】作者,字大用,东莞侍亲生。陶家:陶穀,宋初翰林学士,善烹茶品茗。杨花:雪花。古认为雪花洁静,以雪水烹茶为雅事。苏老:指苏东坡。翠澤:即律翠,山高峻貌。木棉:棉花。六出:雪的雅称。汉代 《韩诗外传》云,“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六
  出,即六个花瓣。
  花之寺(古风)
  明•王轨
  随他昨日与今非,耳热才知酒力微。
  事若塞翁无定论,心如海鸟总忘机。
  几回携酒同僧话,数度闻钟盖衲衣。
  世务到头真幻梦,天空一任鸟高飞。
  【注】作者,字泛之,东莞庠生。
  花之寺
  明•牛宪
  此地仙人曾对棋, 而今野鸟尚呼之。
  流连景物春休去,流尽年光总不知。
   山色向人呈翡翠, 桃花和雨滴胭脂。
  几回潦倒僧廊月,得兴烧灯夜賦诗。
  【注】作者,字廷章,东莞庠生。
  过东莞武刘二孝廉载酒谈花之寺为沂之胜境同楚中刘公蕃赋
  清•周亮工
  诸葛沟前雁影疏,寒归海县暂停车。
  传名独爱花之寺,隐地谁寻石者居?
  且喜酒成真是露,莫言松化便是樗。
  吴云楚水知非远,二十双田正好鉏。
  【注】作者周亮工,清初诗文学、学者,祥符(今河南开封)人。著有《赖古堂全集》。石者居:隐居者。松化便是樗:松树老朽了就成了臭椿。樗:臭椿树。即晚节不保。露:青冽的上等酒。鉏:锄的异体字。从诗文看,作者并未到花之寺,但从东道主的热情介绍中,已被花之寺的胜景所感染,因而情不自禁地赋诗抒怀。诗中的诸葛沟,并非确名,应该是泛指诸葛亮的家乡,因诸葛亮故里在花之寺以东。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地名

张玉
相关人物
王懋
相关人物
武衢
相关人物
苗用成
相关人物
刘昆
相关人物
张铨
相关人物
杨光渊
相关人物
刘景
相关人物
张镐
相关人物
王缙
相关人物
陶穀
相关人物
王轨
相关人物
牛宪
相关人物
花之寺张玉
相关作品
花之寺王懋
相关作品
花之寺武衢
相关作品
花之寺苗用成
相关作品
花之寺刘昆
相关作品
花之寺张铨
相关作品
花之寺杨光渊
相关作品
花之寺刘景
相关作品
花之寺张镐
相关作品
花之寺王缙
相关作品
花之寺王轨
相关作品
花之寺牛宪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