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败莒处一盆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53
颗粒名称: 鲁国败莒处一盆泉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05-108
摘要: 双推镇盆泉村,因村前有一名泉而得名,春秋时期,鲁国曾在此打败莒国。今天,盆泉仍为沂南县西南境的个美丽村庄。四周山上青松等植被覆盖,青黛相间,与村内绿树掩映着的白墙红瓦房相互映衬。盆泉水长年喷涌不断,是村民的主要饮水来源。现今村民已将该泉垒成直径约2米、深3米的水井,长年喷涌不断的泉水东流入水池中,供村民淘米、洗衣,后流入沟渠,供灌溉之用。
关键词: 盆泉 沂南县

内容

双推镇盆泉村,因村前有一名泉而得名。此泉春秋时期即存在,古籍《春秋左传》作“盼泉”,《公羊传》作“漬泉”,《穀梁传》作“蚡泉”。所以,新编《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辞典》中均将“漬泉”作词条收入。清道光七年编《沂水县志》和新编《沂南县志》也作了专门介绍。
  其主要原因是:春秋时期,鲁国曾在此打败莒国。
  莒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初都介根(今胶州西南),后徙于莒,到东周考王10年(前431)时为楚国所灭,共传23世(一说30世)。莒国强盛时,曾参加大国争霸时期的多次会盟活动,其中浮来山银杏树下是会盟地点之一。附近邻国贵族、国君有难避于莒者有齐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齐师灭谭,谭子奔莒;鲁公子庆父奔莒等。莒国曾随晋国参与春秋中期的践土之盟后,国力不断强盛,不断扩疆。它乘楚国侵鲁时期,伐鲁东鄙(即东部边界)。前565、563、561年莒曾三次侵犯鲁境。前541年后,莒国国势衰落。鲁昭公四年(前538)莒国内乱,新国王上任后不知安抚百姓,引起国内上下不满。第二年夏,莒国大夫牟夷带着牟娄及防、兹等地逃往鲁国。为此事“莒人诉于鲁”,并派兵以讨伐牟夷为由攻打鲁国。农历七月十四日,鲁国派大将叔弓迎战,在蚡泉(即今盆泉)一带把莒国打得大败。
  此役,《春秋左传》记载如下:
  昭公五年
  《经》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秋七月,公自至鲁。
  戊辰(即十四日)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蚡泉。
  《传》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牟夷非卿而书,尊地也。
  莒人想于晋,晋侯欲止公。范献子曰:“不可,人朝而执之,诱也。讨不以师,而诱以成之,惰也。为盟主而犯此二者,无乃不可乎?请归之,间而以师讨焉。” 乃归公。秋七月,公至自晋。
  莒人来讨,不设备。戊辰,叔弓败诸蚡泉泉,莒未陈也。
  (摘自《春秋左传注》第四册)
  春。公如晋。
  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莒牟夷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其言及防、兹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
  秋七月。戊辰,叔弓帅师败莒于漬泉。漬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
  (摘自《春秋公羊传注疏》卷22)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以者,不以者也。来奔者,不言出。及防、兹,以大及小也。莒无大夫,其曰牟夷,何也?以其地来也。以地来,则何以书也?重地也。
  秋七月,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贲泉。狄人谓贲泉失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摘自《春秋穀梁传注疏》卷17)上文的大体意思是:昭公五年夏季,莒国的牟夷带着牟娄和防地、兹地逃亡来到鲁国。牟夷并不是莒国的卿,但《春秋》却写了他的名字,这是出于对他带来的三处土地的重视。莒国人到晋国控告鲁国收留了牟夷,晋平公本来准备要扣留昭公,不让其回国。但范鞅说:“不能这样做。人家前来朝见,我们却把他抓了起来,这等于是引诱人家进入圈套。不用武力讨伐他,却采取设置骗局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作为盟主却犯下这两条错误,恐怕不行吧!让鲁君先回去,有时间再发兵去攻打。”于是晋平公便放鲁昭公回国了,秋七月,昭公从晋国回到国内。
  莒国此时发兵前来讨伐,但他们并没有提防鲁国。十四日,叔弓领兵在盼泉打败了他们。当时莒军还没来得及摆开阵势。
  时光逝去2500年后的1941年11月底,曾在附近发生过大青山战斗。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八路军一一五师师直机关和抗大一分校部分师生在大青山遭日伪军合击。在突围中,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300余人牺牲,造成山东抗战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损失。1944年,费东县人民政府在东梭庄建大青山烈士陵园。遗址和陵园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盆泉仍为沂南县西南境的一个美丽村庄。四周山上青松等植被覆盖,青黛相间,与村内绿树掩映着的白墙红瓦房相互映衬。盆泉水长年喷涌不断,是村民的主要饮水来源。现今村民已将该泉垒成直径约2米、深3米的水井,长年喷涌不断的泉水东流入水池中,供村民淘米、洗衣,后流入沟渠,供灌溉之用。
  泉西50余米处有一关帝庙旧址,内有一株五百余年树龄的银杏树,仍是一大景观。
  (张建国)
  
  寻觅古城战场蚡泉
  崇山峻岭林淼森,蚡泉鲁地东大门。
  莒人亦有争霸志,兵临檐下旌如云。
  岂料叔弓一挥戈,夭夭逃之不成军。
  岁月两千五百载,盆泉已是富丽村。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沂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