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阳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51
颗粒名称: 说阳都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98-102
摘要: 阳都古城,在今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汪家庄、铁山一带,沂、汶、蒙三河交汇处,古代为齐、鲁、莒三国的交界。阳都是一座古城,周代为阳国。阳都之名,应是被齐灭掉之后出现的,史载齐有都大夫,可见都是齐的一级地方组织,阳都即是原阳国都城所在之地。
关键词: 阳都古城 沂南县

内容

阳都古城,在今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汪家庄、铁山一带,沂、汶、蒙三河交汇处,古代为齐、鲁、莒三国的交界。
  阳都是一座古城,周代为阳国。《春秋》载:闵公“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阳、国名”。据顾栋高《大事表》:“姬姓……《周金文存》卷二59页有鼎铭云:'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阳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迁其民而取其地。”有地下出土文物证明阳为伯国,可以推断出它立国当在周武王三至五年周公征东夷时。阳都之名,应是被齐灭掉之后出现的,史载齐有都大夫,可见都是齐的一级地方组织,阳都即是原阳国都城所在之地。
  《山东省古地名辞典》:阳国,周代古国,春秋灭于齐,汉于其置阳都,属兖州泰山郡。郡治故阳国都。春秋灭,鲁闵公二年齐人迁阳即指此国,东汉属徐州刺史部琅珊国阳都县。《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阳,周代国名……今沂水县西南有阳都城,即阳国也。西汉属兖州部城阳(即莒县)郡。
  《水经注》云:“……沂水又南经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沂水县志•舆地篇》“阳都城”,“按: 邑南,河阳村南十余里,沂水西岸半里许,桑泉水(今汶河)南五里黄疃庄,阳都城故址犹在。”《十六国春秋》云:“永和九年(353年)段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十二年(晋)徐州刺史荀羡攻阳都,克之。”阳都被攻克之后,不久县即废。
  阳都故城遗址,处于沂河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钟灵毓秀。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亮诞生于阳都。《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
  阳都故城东临沂河,河岸边尚有一段1500余米的古城墙基可觅。在阳都故城周围,近些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文化遗存很多,主要分布在故城南部、北部和西部。阳都故城南部的季家庄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上部是龙山文化层,有大量的黑陶罐出土;并有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蛋壳陶杯(残片)出土。下部为大汶口文化层,另有红陶罐、红陶鼎、白陶警岀土。故城北部的南、北薛庄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地表面采集到大量的陶片标本。在故城西部的西岳庄村,发现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和周代的大型墓葬。1998年12月2日至12月31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沂南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西岳庄周代墓葬进行科学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编号分别为西岳庄M1、西岳庄M2。M1,M2皆为土坑竖穴墓。M1开口东西宽10米,南北长17米,深7米。墓道向东,宽3米,长5米。呈斜坡状至二层台,东面二层台上有殉马一匹。M1北部为椁室,依次向南为殉人坑、器物厢、殉马坑。M1共出土文物130余件,有青铜器、骨器、玉器、陶器(彩绘)、漆木器等。此墓早年被盗过,后期被淤土填实。小件文物保存完好。骨器、玉器磨制精良,雕刻细腻。漆木器颜色鲜丽明亮,纹饰描绘飘逸潇洒、逼真。出土的龙、虎、鸭等器物活灵活现。展示了古人对木器制作的高超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岀土的乐器瑟,十分完整,对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在殉人坑陪葬了5位年轻女性。其中完整的殉人脑的出土,对人类体质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器物厢西侧、二层台以下,陪葬有长约2米、直径约0.3米的木刻彩绘龙。殉马坑中,殉有大量马腿骨。
  从M1岀土的文物及殉人、殉马的情况看,西岳庄周代墓葬可能为侯王一级的墓葬。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方面分析,该墓年代为东周时期。此墓用四重棺椁,墓室面积之大,在沂南县首次发现,且与阳都故城较近。有关专家认为,此墓主人应与阳国侯王联系在一起考虑,有可能是阳国侯墓。西岳庄M2,属M1的陪葬墓。开口为6米见方,墓道向东,呈斜坡状,,墓深为4米,早年被盗过。出土文物较少,有陶器20余件。阳都故城,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史前文化遗存,又有商周、秦汉时期文物岀土。秦汉时期较多,特别是汉代画像石尤为丰富多采。有带穿的四面画像石碑,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车马出行图、宴乐图、农耕图、交龙图、大禹治水、虎、鸟等内容的画像石。展现了汉代文化习性和时代风貌。
  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处于鲁、莒通道上,南通徐淮,北达齐都。故城内出土的兵器较多,有青铜钺、青铜剑、青铜戈、铁剑、弩机等。出土文物中有带铭文的铜钺:“廿四年,莒阳丞寺,库齐,佐平,臓”。有刻“阳”字的汉砖。近几年,在阳都故城征集的文物有500余件,自大汶口文化时期到商周、秦汉、两晋时期,有石器、陶器、玉器、铜器、瓷器等。在故城遗址,秦砖、汉瓦俯拾即是。阳都故城延续时间长,文化堆积厚,说明自周代立国,到汉代置阳都县,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曾是这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此地陆路、水路交通方便。南至徐州,西通兖州,北达青州、东到城阳(莒)、海曲。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物阜民康。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江南发现的阳都郡丞封泥,足以说明阳都和南方的交往情况。可能是从沂河顺水而下,与江南驿亭(邮亭)投递文书或转运官物等。1962年,阳都故城出土的石洛侯官印、金质、龟钮,一寸见方,为汉代印章。后来流失海外,台湾出版的《龙语》有记载。
  阳都古城,地下文物丰富,文献记载清楚。应利用其固有的人文资源和山景水色,搞好旅游开发和利用,打好诸葛亮智圣这一品牌。在故城遗址处建汉代文化民俗村;在西部铁山子修建铁佛寺;在沂河上建拦河坝,充分利用水资源,再现三国赤壁景观,构筑一个大范围的旅游景区,以带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诸葛亮故里阳都之名如同诸葛亮的名字一样响亮,扬名于海内外。
  (高本同)
  阳都卧龙共闻名
  一
  天下三分对隆中,挽南拒北助枭雄。
  不是阳都哭襁褓,焉有震宇名贤丞。
  二
  古琅琊那阳都城, 沂汶交汇波纵横。
  一方沃壤哺虬雏,三顾腾飞轰雷霆。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本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诸葛亮
相关人物
沂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