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46
颗粒名称: 玉泉院
分类号: K878.6
页数: 4
页码: 79-82
摘要: 玉泉院,位于砖埠镇榆林村东、沂河岸边。最大时占地百余亩,庙宇十余间,毁于上世纪40年代,其中住持僧人马方圆,解放前病故。其徒弟广发、广伟、广安,庙毁后还俗。
关键词: 玉泉院 榆林村

内容

玉泉院,位于砖埠镇榆林村东、沂河岸边。河岸为青石梁,阳都故城以下孙家黄疃至葛沟段为沂河段最狭窄处,两岸青石梁护坡,河底石头高洼不平,水深流急,素有“铁羊沟”之称,民谚有“宁走三江口,莫过铁羊沟”之说。对岸葛沟南门处曾有“齐鲁分疆”石阁,为古齐鲁分界处。该村也曾是沂水、兰山(临沂)、莒县三县分界处。逢过集市。玉泉院建此,亦说明此处地理位置之重要。所以,明朝进士、河南巡抚高名衡在“重修榆林集玉泉院碑记”中说此处“当其始,则天鲁界之而层峦叠嶂屏于后矣,沂汶抱之而沐日浴月新于前矣”。
  玉泉院最大时占地百余亩,庙宇十余间,毁于上世纪40年代,其中住持僧人马方圆,解放前病故。其徒弟广发、广伟、广安,庙毁后还俗。
  遗址仅存站立河岸边一石碑,为青石质,高2.03米,宽0.9米,厚0.35米。东面碑文为《万代流芳》,下列集资者姓名。碑的西面,上有标题电玉泉院碑记》,右有标题《重修榆林集玉泉院碑记》,碑文主要内容:
  开头部分批评了某些儒者对道教、佛教宗旨不正确的理解:
  “说之近乎释氏者,先儒之所陋也。何陋之?以其诞而近虚无也。虚无之说为世病乎?未也。腐儒之自认弗真,故一切’葱岭之秘’、'慧烛之悬’、’无想无无想’、'非空非非空’之奥眩其心焉,遂窃一二语播之舌端,以为与禅机相阐;不则叱之蕃篱之外,疾若仇而恶若冤。吾谓其失均焉。”
  接着,碑文阐述了世间事物生存、更替是自然现象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夫天下,寒暑、阴阳、蠢灵错落之倚,虑其有以病之?苟其无以病之,则亦任其自荣自枯、自废自兴于天地间。司世教者,不倡其说,亦不已其事焉,斯已耳。”
  碑文紧接联系当时形势,对齐鲁大地农民起义予以斥责:
  “迩岁,妖芬之秽兆于鲁壤,戈矛之惨炽于莱夷,谁允也乎哉?其释氏酿之否耶?非伊酿之,予何斥焉!”
  这一段系高名衡对明末、清初山东农民起义的指责,主要指鲁西赛祥满家洞的宫之彩起义,以王俊为首的邹、滕、峄三县和鲁东地区登、莱等地赵应元、张舆领导的农民起义及栖霞于七起义等。
  碑文第二部分主要写了 “玉泉院”地理位置及整修前后的不同面藐:
  ,“当其颓,而狐巢其舍,蛇窟其宇,香焚而疑流萤之熠,烛灿惊磷火之飞矣,有是夫其景之惨也。”重修后,“其告成也,几筵灿烂,欀桷辉煌,骑狮吼而坐象者错落可瞻,晨修而夕诵者寂寞无哗矣,有是夫其古刹之灵也。”
  碑文中特别赞扬修葺者:“其丕作也,女贸丝以输资,男荷镭以斩杞,四民之奔走恐后,数邑之金帛争先矣,有是夫其情之同也。”
  第三部分写作碑记的因由与态度:
  “居人功也,予何有焉?予乐其竟而序之,敢谢不敏?若曰伸其说以□佑,则谓佛'君子,;而祸不妄加,则谓佛'小人’;而鬼已不灵者,先儒退之已代予言矣。"
  碑文最后部分是碑文作者、书者姓名,主持僧人姓名(略)及立碑时间:
  “赐进士户部观政里人平仲高名衡谨撰
  益都县口铺重兴寺殊畅真福书。
  大明崇祯五年岁次壬申孟夏吉旦”。
  有关注释资料: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邓州南阳人。贞元八年进士及第。十九年任监察御史,因上疏极言宫市之弊,贬为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随斐度平淮西,升刑部侍郎。十四年(819)因上书谏遣使往凤翔迎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穆宗时,诏为国子监祭酒,转兵部、吏部侍郎。愈学通贯六经百家,反对六朝以来的文风,提倡散体,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宗,称韩文。长庆四年卒,谥文。愈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新旧唐书皆有传。(见《辞源》,[四]P3374)
  高名衡(1583-1642),字平仲,号鹭矶,沂南县大庄人。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先后出任江苏如皋、兴化县令。因督民治水、赈济难民,政绩突出,被推为云南道试监察御史。崇祯十二年(1639)出任河南巡按,后升任河南巡抚。因守开封多次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决战,升兵部右侍郎。不久因病归里。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与妻张氏自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谥“忠节”。《明史》有传。后人将其诗文整理成《高忠节公遗集》,今存。
  (部分资料为榆林村民苏高峰提供)
  (张建国)
  孤碑朝夕伴清流
  ——读《重修榆林集玉泉院碑记》
  榆林东去河床瘦,浪叠湍激青岩稠。
  一座玉泉院百亩,倚峦傍水得独厚。
  始建宏举已可观,重修洋洋争献酬。
  六十年前遭战乱,从此孤碑伴清流。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名衡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砖埠镇
相关地名
榆林村
相关地名
玉泉院
相关作品
孤碑朝夕伴清流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