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226
颗粒名称:
页数: 1
页码: 1-8

内容

沂南县的人文资源
  ——代序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幢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
  一、沂南县人文资源的主要内涵
  沂南县人文资源历史跨度较大而且内容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以下三类:
  1、弥足珍贵的画像石刻
  繁荣的汉代文明遗存下了大量汉代画像石和石雕,其中,历史最久远的当数位于铜井镇三山沟村的“汉元凤凤凰刻石”。两只凤凰分别刻在两块拔地而起的花岗岩巨石上,刻大凤凰的一石,刻像的左上角刻有“凤凰”二字,刻小凤凰的一石,刻像右侧刻有“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元凤”字样。雕刻技法是在原生粗糙石面上施阴线刻,构图简单疏朗,显出古朴的原始趣味。画面上所刻之字,《中国书法大词典》著录为汉隶,评价为书法淳古、质朴。傅惜华先生所著《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此画像。“元凤”为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汉元凤凤凰刻石”是全国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画像石。
  汉画像石中的“北寨汉画像石墓”,是沂南县乃至中国的文化珍宝。北寨汉墓位于县城卧龙山以西、汶河东岸北寨村中,距县城4公里。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末年家族式墓葬群中主要墓室。墓室280块石质构件都是按一定尺寸预制,然后安装的。墓室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并建有卫生间"室内有画像石42块,画面73幅,画面总面积44.227平方米。这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画像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此慕作为一词条,已收入《辞海沢《中国大百科全书》,画面“七盘舞”已收入《辞源》作为词条“七盘舞”的插图。画面“丰收宴飨图”曾作为教材选入中学历史课本。中央电视台曾从中华文明精品的角度摄制了专题片。北塞汉墓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南县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刻,在临沂市各县区中是比较多的。这些石刻文物,不仅有考古的历史价值,审美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的已经融入一方人民的精神生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学价值。青驼镇的“青驼”就是一例。青驼镇驻地青驼村因其村西有一对青石雕刻的“驼”而得名。“驼”身长1.7米,似狮类虎,背有双翼,昂首阔步,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石刻雕法为圆雕和阴线刻相结合,造型古拙简朴,手法简练传神。据考证,“驼”为汉代遗物,汉代名为“天禄辟邪”,是一种流行的吉祥装饰物。在青驼村,千百年来人们视其为村之祥兆,村之灵魂,衍化出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为便于保护,现已移于村内公园,村以其得名,园亦以其命名为“天禄苑“。
  除汉代石刻外,双推镇还有两处比较完整的石刻造像。朝山有石刻造像83尊,云庆山有石刻造像50尊,每尊都高约0.3米。虽开凿年代不详,但从遥像形态上看为南北朝时期。另外,苏村镇夏孟寺后唐碑、张庄镇法云寺明碑等寺庙碑碣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享誉古今的历史人物
  沂南县是诸葛亮的故乡。《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三国志》所载诸葛氏人物也都明确地记为琅琊阳都人氏。诸葛之姓源自诸城葛姓,司隶校尉诸葛丰迁居阳都,以诸城来的葛姓之义始姓诸葛。两汉是崇尚经学的时代,诸葛丰因为明经而为琅琊郡文学并走上仕宦之途。到三国两晋时期,诸葛氏已成为与王氏、颜氏齐名的琅琊望族。诸葛亮童年时,其父诸葛蛀官任泰山郡丞,长兄游学京师。叔父诸葛玄虽在家赋闲,但与盘踞荆州的刘表有旧交情,且南方军阀袁术邀其出任豫章太守,其望族声誉可窥一斑。出生于世代以明经为门风的仕宦之家的诸葛亮,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中在阳都度过了童年时代,14岁时,随叔父诸葛玄南下客居异乡,27岁走上政治舞台,佐刘备三分天下,辅刘禅晶足而立,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政治家之所以留名青史,能顺应历史潮流而作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业绩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是,在历史尚未出现某种变化时即能预先感知,并从而决定正确的行动,则更为后人称道。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选当时尚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而不选近在咫尺权重一方的刘表而辅佐之,并以一篇《隆中对》作为开局的战略决策,充分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诸葛亮的治国方略也是为后人称道的。三国中蜀国最小,仅有一州之地且僻居一隅,但却是三国之中治理得最好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和抚政策”,不仅是封建社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最好的政策,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历史的诸葛亮不是完人,但千百年来,封建帝王把他视为值得推崇的范臣,历代官员把他视为学习的楷模,平民百姓把他视为智慧的化身。这种古今、中外、朝野共赞誉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诸葛家族中不仅诸葛亮名垂青史,其兄诸葛瑾、族弟诸葛诞也是权重一方,各震一时,影响一带。诸葛瑾少游京师,学习《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后仕于东吴,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是东吴屈指可数的军事将领,一生深受孙权信任和重用。诸葛诞仕魏,明帝时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后受封山阳亭侯、高平侯。兄弟三人,官仕三方,各忠其国,政绩斐然,时人誉为“龙虎狗”三兄弟,后人誉为“一门三方为冠盖”。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诸葛亮已形成了罕见的文化现象。不论历史的诸葛亮,还是艺术形象的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文化现象,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宝贵的人文资源。
  与历史望族名人祖居地有关的还有近在阳都故城咫尺的常桑杭村。史载,琅琊望族颜氏的祖居地是孝悌里。沂南县砖埠镇常桑杭村清泉寺旧址,有一座明正德十五年的石碑,碑文中记述此地为孝悌里。常桑杭村是颜氏祖居地,也是颜真卿的后裔居住地。该村颜氏祖林乾隆三十三年的谱碑上记载了颜盛至颜怀仁共四十八代颜氏子孙的世系源流,村内至今仍保存有清道光、同治年间朝廷通过颜氏世袭翰林院发给该村颜氏族人的信牌、移文、札等信物。颜氏家族世居曲阜,三国魏黄初年间,颜回的二十四代孙东汉尚书郎颜盛从曲阜迁居琅琊孝悌里,常桑杭清乾隆谱碑上的记述与这一历史是相吻合的。受始祖"复圣"颜回的影响,颜氏后裔多为博学志行之士,颜盛后人中的颜之推,历经南梁、北齐、北周、隋朝,是著名的儒学大家、文学大家。颜之推之子颜师古是历代尊崇的一位大训诂家。颜师古曾孙颜真卿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纵贯古今的书法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颜氏文化”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常桑杭颜氏渊源的研究必将对“颜氏文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3、丰富光荣的革命历史
  沂南县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有丰富的革命史迹。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岸堤,随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一一五师等相继迁驻境内,沂南县成为全省抗日根据地的中枢和大本营。1940年秋,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选举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及各群团领导机构。从此,山东省第一次有了统辖全省的红色政权。之后,鲁中区党委、行政公署,鲁中军区,沂蒙地委、专署也相继在境内建立和驻扎。沂南县形成了"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的特殊地位。光荣的革命历史为沂南县留下了丰富的红色人文资源。如岸堤村汶河岸边的“山东省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纪念馆,青驼镇青驼村古银杏树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马牧池乡牛王庙村山东省“战邮总局”成立地纪念馆;张庄镇汶河岸边罗荣桓指挥突破日伪铁壁合围的“留田突围”旧址,徐向前指挥歼灭日军的“九子峰战斗”旧址,以及鲁中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烈士陵园、沂东烈士陵园、铜井八角墓烈士公墓等。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南县英雄辈出,“红嫂”是其中一个崇高的典型形象和伟大的艺术形象。“红嫂”虽是一个艺术形象,但“红嫂”的“家乡”在沂南县.抗战时期,一位在高里村附近受伤的战士,被一位大嫂用乳汁抢救了生命,这位战士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到部队医院看望伤员的沂南县领导李子超同志。解放后,李子超将这血乳交融的感人故事告诉了作家刘知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刘知侠以此原始素材为基础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给女主人公取名“红嫂”,并以此为小说名称。后来山东省京剧团将小说《红嫂》改编成京剧,中央歌剧舞剧院也根据“红嫂”故事创作了舞剧《沂蒙颂》,并专门到沂南县体验生活。其实,乳汁救伤员的妇女在沂南县不止李子超向刘知侠介绍的这一个,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事迹就更为具体生动。1941年10月,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一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1942年她又以在床上喂奶的方式,机智地掩护了山东纵队司令部13岁的通讯员庄新民。解放后,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不断写信寻找“哑妈妈”,1955年终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明德英夫妇。从此,两家情同母子,往来不断,在沂南县传为佳话。许多新闻媒体也报道了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事迹。中央歌剧舞剧院《沂蒙颂》剧组之所以来沂南县体验生活,实际上是奔着明德英的事迹来的。明德英老人已过世了,但她创造的“红嫂”精神,永远是后人受益的宝贵的人文资源。
  二、沂南县人文资源的特点与开发沂南县的人文资源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与较大范围的人文资源圈的相关性。沂蒙山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沂南县的人文资源从内容上讲是这个大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链条上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2、区别于他地人文资源的唯一性。凤凰刻石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刻石中最早的,北寨汉墓是汉画像石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之最"构成了它的唯一性。诸葛亮的足迹遍及躬耕地、治国地、征战地、埋葬地,但他的源头在沂南县,人物是唯一的,祖居及出生地也是唯一的。“红嫂”式的优秀妇女遍及沂蒙山区,但她的源头性是唯一的。
  3、资源的物质形态性。汉画像石、历史名人及故里等都是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这种物质形态的直观性决定了人文资源的易开发性。
  沂南县优秀的人文资源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它不仅是沂南县的形象金牌,也是沂南县含金量极高的旅游资源。就旅游资源讲,与大文化圈的相关性,决定了其旅游线路的可行性;有别于他的唯一性,决定了景点的可观赏性、吸引力;资源物质形态性决定了资源的易开发性。以高科技手段综合展示诸葛亮人生轨迹,进一步扩大汉画像石墓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将汉代风情与诸葛亮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大手笔的规划开发,必将给沂南县带来无限的商机。
  李遵刚
  二〇〇四年春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沂南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境内已查明汉以前的古遗址有172处,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遗物。两汉、三国至魏晋时期,这里曾有一个和今沂南县境域大体相一致的阳都县,城址在今砖埠镇孙家黄疃一带,当时是东西通衢的要冲,繁荣昌盛的城邑。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鲁中、沂蒙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消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场。钟灵毓秀的山川,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悠久光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而文明的人文资源。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阳都风物》一书,主要辑录了沂南县的山川、古迹、历代英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及相关的古诗文。目的是通过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沂南、热爱沂南、宣传沂南。 本书在组稿、审稿、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教育干部李庆余等一批有志于沂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同仁,为收集资料,不辞辛苦,默默劳作。退休史志工作者张建国,在审读中作了部分史料的复核工作,使作者的表述更加准确。原县政协常委、退休教师尹继林,不仅从行文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校、润色,还激情满怀地创作了不少赞美山川、思吊抒怀的诗词,以作补白,使本辑文史资料更加富有文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遵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