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里乡养虾场的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183
颗粒名称: 洼里乡养虾场的崛起
分类号: F307.3
页数: 8
页码: 214-221
摘要: 沿着洼里村前的一条林荫马路,东南行二华里处,即可见到ー片新兴建筑,宽阔的院落井然有序,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整齐地排列在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滩涂近旁。翘首东望:长长的拦海大坝内侧,一道道坝埂砌成大小不等的海水养虾池,1望无垠一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即墨市洼里乡养虾场。1976年3月,一场围海造田的硬仗打响了。在这紧要关头,以刘宗宝为首的虾场领导班子带领全场40多名职工奋力进行抢修,将整个堤坝用25X25X45厘米的料石进行了加固,并重建了进水闸门。在实施“八五”计划期间,洼里乡养虾场又光荣地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这期间,将继续巩固提高2000亩虾池的对虾产量,并且再扩大浅海养殖面积。
关键词: 养殖业 养虾场

内容

沿着洼里村前的一条林荫马路,东南行二华里处,即可见到ー片新兴建筑,宽阔的院落井然有序,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整齐地排列在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滩涂近旁。翘首东望:长长的拦海大坝内侧,一道道坝埂砌成大小不等的海水养虾池,1望无垠一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即墨市洼里乡养虾场。
  十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横生、人迹罕至的沼泽地。西北边陆海相衔处,一座孤零零的小荒岛静卧滩头,人们管它叫“悬羊岛”;东南边的海口处,有一酷似鱼背鳍的山梁直插海中,当地称之为“回龙嘴这片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滩涂,汛长潮落,年长日久形成了道道沟叉。由于荒凉,一些鬼神狐怪的奇闻邪说在这里广为流传,致使当地人一提起悬羊岛,便会不寒而栗,晚间由此经过,更有毛骨悚然之感。因此,世世代代,长年累月这里一直是一片无人问津很少涉足的不毛之地。
  1975年4月,中共巉山公社(现洼里乡前身)党委以大胆的设想、战天斗地的魄力,决定向荒滩进军,围海造田,让这沉睡千年的不毛之地为人类创造财富。经过多次勘察,反复论证和精密的规划,一幅围海造田的宏伟蓝图终于绘制出来了。10月,巉山公社成立了“战山河指挥部”,以军事化编制将全公社编为12个普通连队,6个主力连队(其中1个女子连)达500余人,为公社直接指挥,分驻东陆戈庄和辛庄两村。各连队的任务是开山凿石,为围海造田筑堤坝做准备。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积蓄了大量石料。
  1976年3月,一场围海造田的硬仗打响了。全公社48个生产大队,加上公社机关及各行各业人员,千军万马齐上阵,男女老少争参战。顿时,悬羊岛沸腾了,沉睡的荒滩猛程了。经过半个月的奋战,终于筑成了一条从“回龙嘴"至辛庄村的“老鼠穴”长达1880米的沙泥拦海大坝。可是,大坝刚刚筑起,又被潮汛旋即冲垮。他们遂又苦战十几昼夜,用“地瓜石”、大块石重新砌上护坡,并将南段建上了闸门。时隔一个多月的7月上旬,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风浪再次冲击了拦海大坝。大坝岌岌可危,眼看全社万余人奋战数月的劳动成果将毁于一旦。于是,公社党委当即紧急动员,调集了全社全部人力及所有船板,顶风冒浪抢修大坝。经过几个昼夜的奋力拼搏,大坝终于保住了,围海造田成功了。1977年春,坝内植上了苇苗,成立了公社苇场。然而,由于土质不宜,盐碱过多,植苇三年终告失败。1980年,公社党委决定,改苇场为虾场,并开始建虾池173亩,当年试养成功。
  改革的大潮席卷全县,新兴的对虾养殖事业遂成为我县滩涂开发,经济振兴的一条重要渠道。1981年4月,公社党委选派刘宗宝同志去虾场负责。从此,一个具有创业实干精神的新领导班子诞生了,养虾场的面貌便随之焕然一新。他们首先制定了养虾场的发展规划,当年扩建虾池800亩,第二年即增至1,400亩,到1984年共扩建虾池达2,000多亩。为了在拼搏中求生存、求发展、夺效益,他们团结一心上下一致,不断地同自然灾害作斗争。1982年9月,虾场遭到14号台风强烈袭击,大坝决口27处,最严重处只剩下27厘米。在这紧要关头,以刘宗宝为首的虾场领导班子带领全场40多名职工奋力进行抢修,将整个堤坝用25X25X45厘米的料石进行了加固,并重建了进水闸门。为了使企业配套达到一体化,他们本着“创社会主义大业,立集体化大家”的原则,不断地增添着新的项目:1982年虾场拉上了动力电并建成55千瓦扬程为6米的扬水站一座;1986年建成面积为8649平方米年产量为1500吨的饵料加工厂;1988年建成面积为7742平方米容量为500吨的配套冷库一座,同年又相继建成一座能够培育虾、贝、鱼等海珍品的育苗场,占地面积为8428平方米,总水体1800立方米,并实行了植物饵料两室配套。
  为了达到稳产高产,该场十分重视科技研究工作。从1983年开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相继培训了20多名技术骨干,并成立了科研小组。他们从改池入手,将虾池改造成“非”字型,变荒养为精养;增设了一座1.5米宽的7孔进水闸门,提高了水位和海水的变换量,使死水变活水;同时对对虾的病害防治也不断进行着深入探索。从而使虾的产量年年都有新的增长,每亩单产由60斤提高到120斤,虾体由10厘米提高到12厘米。最高年成的1986年,总产量达到26万斤,实现利润100多万元;1988年达到28万斤,实现利润130多万元。十年来,该场共向乡财政提缴100多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100多万元。1991年又出资4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电视差转台,作为对全乡人民的奉献。
  洼里乡养虾场从育苗、养殖、收购、加工、冰冻一体化的生产上,有力地牵动了全乡滩涂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以大带小的龙头作用。十年来,全乡共建虾池(包括个体户)5480多亩,每年由该养虾场提供虾苗近1亿尾,饵料100多万斤,回收成虾40多万斤,同时还担负着全乡养虾户的技术指导。
  每逢仲秋傍临的对虾收获季节,洼里养虾场这个僻静的山陬海角,竟成了灯火辉煌的闹港,商贾客户纷至沓来,车水马龙,购销两旺。优越的条件,优美的环境,更吸引着诸多海外客商。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夏威夷养殖研究所都曾来场考察过;南朝鲜丰山产业株式会社也慕名而来洽谈过投资事宜。十年来,由本场向国家开贸部门提供成虾1,000余吨,出口创汇达800多万美元。
  十年前,洼里乡养虾场仅有12间平房和一座大坝,今天,全场固定资产净值巳达610多万元。从规模上,分设了虾场、冷藏厂、育苗场、饵料加工厂四个企业,实行四位一体的统一领导,独立核算。全场共有职工160名,基本上实行了劳保和退休制度。
  艰苦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1982年,国家水产总局领导亲临虾场视察工作;1984年6月,在山东省水产工作会议上,刘宗宝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会后提出全省水产系统学“两宝”(海水养殖学刘宗宝、淡水养殖学宋宝)。1987年,该场荣获山东省水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电视台曾报道过这里的一体化生产;1990年7月,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农牧渔业部声相中心也来场拍摄过全场内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该场年年荣获青岛市级以上的表彰与奖励。
  在实施“八五”计划期间,洼里乡养虾场又光荣地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这期间,将继续巩固提高2000亩虾池的对虾产量,并且再扩大浅海养殖面积。计划再上贻贝100亩,魁虷450亩,扇贝100亩,文蛤300亩,虾参混养400亩,虾贝混养1500亩。几年后,洼里乡养虾场将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竞争中再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洼里乡史志组供稿)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大革命前后的蓝志政、天井山下的播火人、惩恶锄奸记、我的一家、忆第一次攻克即墨城的几个片断、巾帼英杰王秀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房恒林
责任者
刘同春
责任者